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5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50)

1. 藥略

若與飲食雜投,則新舊混雜,而藥氣與食物相亂,則氣性不專,而食積愈頑矣。故《傷寒論》等書,服藥之法,宜熱宜溫,宜涼宜冷,宜緩宜急,宜多宜少,宜早宜晚,宜飽宜飢,更有宜湯不宜散,宜散不宜丸,宜膏不宜丸,其輕重大小,上下表里,各有至理。深思其義,必有得於心也。

(徐靈胎)

傷寒、傷暑、溫、涼諸證,皆邪氣欺正氣也。用藥如對敵,藥入則邪漸退,藥力盡則邪復熾。必一服周時,詳勢診脈,藥對,則日夜連進三、五服,以邪退病安為主。此法惟張長沙《傷寒論》、孫思邈《千金方》中載之。孫云:夏日五夜三服,冬日三夜五服,必期病退而止。如禦敵者,愈驅逐,愈精銳,蕩平而後班師。(周禹載)

藥引

湯之有引,如舟之有楫。古人用湯,必須置引,如仲景桂枝湯,生薑三兩、大棗十二枚,與藥等分同用,良可取汗。又如東垣補中益氣湯,亦用薑、棗,並無發汗之說。乃薑、棗少用而力薄,故不致漬形以為汗也。即此兩湯類推,藥引不可不考。古今湯方莫盡,藥引無窮,臨機取用,各有所宜。

如發表用鮮姜;溫中用煨姜;解脹用姜皮;消痰用薑汁。調營益衛用大棗;瀉火疏風用紅棗。補氣益肺用龍眼;瀉火安神用燈心。表皮用蔥葉;表肌用蔥白;表裡用蔥莖。健脾用湖蓮;止痢用石蓮。治風用桑葉;治濕用桑枝。固腎用蓮蕊;澀精用蓮鬚。保胎用陳苧根;安胎用鮮苧根。

抑脾用青荷葉;疏土用枯荷梗。補心用新小麥;止汗用浮小麥。清熱解煩用青竹葉;利水瀉火用淡竹葉。消淤通經用赤糖;止痛溫中用飴糖。安中益脾用陳壁土;止嘔和胃用新黃土。消淤用藕節;止血用側柏葉。止呃用柿蒂;涼大腸用柿霜。消熱痰用竹瀝;瀉實火用竹茹。導虛火用童便;益真陰用秋石。

延年祛病用松黃、松脂;去風舒筋用黃松節。定喘用白葵花;療痢用赤、白扁豆花。壯陽用胡桃、蜀椒;暖子宮用艾葉。虛煩用粳米;熱渴用蘆根。止消用蘭葉;定嗽用梨汁。止血用金墨;療崩用陳棕。治腸風用石榴皮;治紅痢用紅曲。治白痢用煨姜;治赤白帶濁用韭子、白果。

止嘔、定嗽用枇杷葉;止鼻衄用白茅花。行淤用百草霜;達生用黃楊腦。探吐用瓜蒂;速產用弩牙。下噎用杵糠;定喘用鉛汞。療黃用鐵屎;鎮心用辰砂。辟邪用雄黃;潤腸用松子仁。治疝用荔、橘核;催漿用筍尖、櫻桃萼。拔毒用蒲公英;通乳用通草。發麻用紫背浮萍。治心煩不眠用雞子黃。

藥引多端,指難遍屈。今以常用之引,聊錄數則。舉一反三,其惟良工乎?(《醫學階梯》)時醫藥引中,生薑常寫幾片,燈心常寫幾根,竹葉、橘葉常寫幾瓣,蔥管、荷梗常寫幾寸。余謂片有厚薄,根有短長,瓣有大小,寸有粗細。諸如此類,皆須以分兩為準。(《吳醫匯講》)

白話文:

藥物服用要點

如果把藥和食物混雜著吃,新舊藥效就會混在一起,藥的效力會和食物互相干擾,導致藥性不能專一發揮作用,反而會讓食積更加難以消除。所以,《傷寒論》等醫書中,對於服藥的方法,都有詳細的說明,比如:藥應該熱服、溫服、涼服還是冷服;應該慢慢吃還是趕快吃;應該多吃還是少吃;應該早點吃還是晚點吃;應該在飽的時候吃還是在餓的時候吃;有的藥適合用湯劑,不適合用散劑;有的藥適合用散劑,不適合用丸劑;有的藥適合用膏劑,不適合用丸劑。藥的輕重、大小、藥效作用於身體的上面還是下面、表面還是裡面,都有其深刻的道理。如果能深入思考這些道理,一定會有心得體會。

(徐靈胎)

不論是傷寒、傷暑、還是溫熱、寒涼等各種病症,都是因為邪氣侵犯了人體的正氣。用藥就像打仗一樣,藥物進入體內,邪氣就會慢慢消退,但藥力消失後,邪氣又會重新猖獗。必須按照規定的時間服藥,詳細觀察病情變化和脈象,如果藥物對症,就要一天到晚連續服用三到五劑,直到邪氣退去,疾病痊癒為止。這種方法只記載在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和孫思邈的《千金方》中。孫思邈說:「夏天應該在五個晚上服用三劑,冬天則應該在三個晚上服用五劑,一定要等到疾病痊癒才停止用藥。這就像打仗一樣,越是驅逐敵人,越要保持警惕,直到徹底消滅敵人才能收兵。」(周禹載)

藥引

湯藥中有藥引,就像船有船槳一樣。古人使用湯藥,都必須要用藥引。比如仲景的桂枝湯,用生薑三兩、大棗十二枚,和藥等量一起使用,可以幫助發汗。又比如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,也用了生薑、大棗,但並沒有發汗的效果。這是因為生薑、大棗用量較少,藥力薄弱,所以不會導致身體出汗。從這兩個湯劑可以推論,藥引的作用不可忽視。古今的湯藥方劑數不清,藥引更是變化無窮,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選用,各有其適合的用法。

例如:發汗解表用新鮮生薑;溫暖中焦用煨過的生薑;消除腹脹用生薑皮;化痰用生薑汁;調和營衛用大棗;瀉火疏風用紅棗;補氣益肺用龍眼肉;瀉火安神用燈心草;發散表皮用蔥葉;發散肌肉用蔥白;發散表裡用蔥莖;健脾用湖蓮;止痢用石蓮;治療風症用桑葉;治療濕症用桑枝;固腎用蓮蕊;澀精用蓮鬚;保護胎兒用陳年苧麻根;安胎用新鮮苧麻根;

抑制脾胃用青荷葉;疏通脾土用枯荷梗;補心用新小麥;止汗用浮小麥;清熱解煩用青竹葉;利水瀉火用淡竹葉;消除瘀血、疏通經絡用紅糖;止痛溫中用麥芽糖;安穩中焦、健脾用陳年灶心土;止吐和胃用新鮮黃土;消除瘀血用藕節;止血用側柏葉;止呃逆用柿蒂;清涼大腸用柿霜;消除熱痰用竹瀝;瀉實火用竹茹;引導虛火向下用童子小便;滋養真陰用秋石。

延年益壽、祛病強身用松黃、松脂;去除風邪、舒緩筋骨用黃松節;平定喘咳用白葵花;治療痢疾用赤、白扁豆花;壯陽用胡桃、蜀椒;溫暖子宮用艾葉;治療虛煩用粳米;治療熱渴用蘆根;止消渴用蘭葉;平定咳嗽用梨汁;止血用金墨;治療崩漏用陳年棕櫚;治療腸風下血用石榴皮;治療紅痢用紅曲;治療白痢用煨過的生薑;治療赤白帶下用韭菜子、白果;

止吐、平定咳嗽用枇杷葉;止鼻出血用白茅花;疏通瘀血用百草霜;促進生產用黃楊木腦;催吐用瓜蒂;加快生產用弩牙;使食物下咽用杵糠;平定喘息用鉛汞;治療黃疸用鐵屑;鎮靜心神用辰砂;辟除邪氣用雄黃;潤腸用松子仁;治療疝氣用荔枝核、橘子核;催乳用筍尖、櫻桃萼;拔除毒素用蒲公英;疏通乳汁用通草;發麻用紫背浮萍;治療心煩失眠用雞蛋黃。

藥引的種類非常多,很難一一列舉。現在只記錄一些常用的藥引,以供參考。能舉一反三的,才是好醫生。(《醫學階梯》)現在的醫生開藥引,生薑常常寫幾片,燈心草常常寫幾根,竹葉、橘葉常常寫幾瓣,蔥管、荷梗常常寫幾寸。我認為,片有厚薄,根有長短,瓣有大小,寸有粗細。這些藥引都必須以分兩為準。(《吳醫匯講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