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4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49)

1. 藥略

○凡用砂仁、豆蔻、丁香之類,皆須打碎,遲後入藥,煎數沸即起,久煎香氣消散,是以效少。○凡湯中用犀角、羚角,概末如粉,臨服內湯中,後入藥,或磨汁入藥亦通。(《廣筆記》)

琥珀木體,沖服則浮;辰砂石質,沖服則沉。若加一、二分於煎劑,不能入胃,用之何益?凡用必先為末,置器中,以蜜調勻,然後以湯沖服。用棕、發灰亦宜先用蜜調,不爾則泛。(許宣治)

煎藥用水,當以藥五錢,水一盞半為率。(《活人書》)

凡煎藥用水,亦各有宜。如治濕腫浮脹,而欲使利水道,則取長流水,以流長源遠,其性通達,直引四肢之間也。如治二便不通,及足脛以下風濕,則取急流水,以其湍縱峻急,性速下也。如治痰飲鬱滯而欲吐發升散,則取逆流水,以其性逆倒流,洄瀾湧決也。如治中氣不足,則取春雨水,有陽道發生之意也。

如治下元不足,則取井華水,蓋清晨井中天一之氣浮結於面,有補陰之功也。如治火熱陽證,則取雪水,大能退熱也。如治傷寒陰證奔豚等疾,則取甘瀾水,蓋盛之於缸,揚過千遍,水珠沫液盈溢於面,性柔味甘,能和氣也。如治脾胃虛弱泄瀉不食等證,則取池潦水,蓋停蓄既久,不流不動,殊有土氣,能助脾元也。

如治陰不升,陽不降,乖隔諸疾,則取陰陽水河井各半,陰陽相成,可升可降,而使氣平者也。(《雷公炮製》)

病家各藥各罐,勿與他人共用。恐彼煎攻克,此煎補益,彼煎寒涼,此煎溫熱。譬如酒壺泡茶,雖不醉人,難免酒氣。(《吳醫匯講》)

服藥

服藥活法,在上不厭頻而少;在下不厭頓而多。少服則滋榮於上;多服則峻補於下。病在心上者,先食而後藥;病在心下者,先藥而後食。病在四肢者,宜飢食而在日;病在骨髓者,宜飽食而在夜。(李東垣)

病在上,煎藥宜武、宜清,服宜緩:病在下,煎藥宜文、宜濃,服宜急。(張潔古)

凡云分再服、三服者,要視人之強弱,病之輕重,為之進退。增減不必局於方說。又云晬時,周時也。從今旦至明旦,亦有止一宿者。○清熱藥宜涼服,如三黃湯之類;消暑藥宜冷服,如香薷飲之類;散寒藥宜熱服,如麻黃湯之類;溫中藥宜熟而熱,補中藥皆然;利下藥宜生而溫,如承氣湯之類。(《醫宗粹言》)

凡服藥,寒藥熱飲,熱藥寒飲,中和之劑,溫而服之。○凡湯溫熱易下,冷則嘔湧。(《湯液本草》)

病人嘔吐難納藥者,須徐徐一匙而下,不可太急。(《醫學入門》)

補肺之藥,必須五更初,未言語前服,蓋人五更肺開,才一言語咳唾,肺即合,當肺開時靜默進藥,功效殊勝。(《仁齋直指》)

病之愈不愈,不但方必中病,方雖中病,而服之不得其法,則非特無功,而反有害,此不可不知也。如發散之劑,欲其驅風寒出外,必須熱服,而暖覆其體,令藥氣行於營衛,熱氣周遍,挾其風寒,而從汗解。若半溫而飲,當風坐立,或寂然安臥,則藥留腸胃,不能得汗,風寒無暗消之理,而營氣反為風藥傷矣。如通利之藥,欲其化滯達下,必須空腹頓服,使藥性鼓動,推其垢濁而從便解。

白話文:

藥物處理

  • 凡是使用砂仁、豆蔻、丁香這類藥材,都必須先將它們搗碎,然後在藥快煎好的時候再放入,稍微煮幾滾就要馬上取出,因為煮太久香氣會散失,藥效也會變差。
  • 凡是在湯藥中使用犀角、羚羊角,都應該先磨成粉末,等湯藥煮好要喝的時候再加入,或者磨成汁加入湯藥也可以。《廣筆記》
  • 琥珀屬於木質,沖泡後會浮在水面;辰砂屬於礦物,沖泡後會沉在水底。如果把一兩分(微量)的粉末加入煎好的藥湯中,藥材無法進入胃部,這樣使用有什麼益處呢?因此,凡是使用這些藥材,一定要先磨成粉末,放在容器中,用蜂蜜調勻,然後再用熱水沖服。使用棕櫚灰、頭髮灰等藥材也是,都應該先用蜂蜜調勻,否則會浮在水面上。《許宣治》

煎藥用水

  • 一般來說,煎藥的用水量,大約是五錢藥材配上一碗半水。《活人書》
  • 煎藥用水,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適合的水。例如:
  • 治療濕腫浮腫,想要利尿通水,應該使用流動的河水,因為它源遠流長,具有通達的特性,可以將水引導至四肢。
  • 治療大小便不通,以及腳踝以下部位的風濕,應該使用急流的水,因為它湍急迅猛,具有快速下行的特性。
  • 治療痰飲鬱結,想要催吐、發散,應該使用逆流的水,因為它的特性是逆向流動,可以湧起決散。
  • 治療中氣不足,應該使用春雨水,因為它帶有陽氣萌發的含義。
  • 治療下元不足,應該使用井華水,因為清晨井水表面會凝結天一之氣,具有滋補陰氣的功效。
  • 治療火熱陽證,應該使用雪水,因為它具有極佳的退熱效果。
  • 治療傷寒陰證,例如奔豚等疾病,應該使用甘瀾水,也就是把水在缸裡反覆攪動上千次,讓水面充滿水珠泡沫,這種水性質柔和、味道甘甜,能夠調和氣血。
  • 治療脾胃虛弱,腹瀉、食慾不振等症狀,應該使用池塘水,因為它長時間靜止不動,含有特殊的土氣,能夠幫助脾胃恢復。
  • 治療陰氣不升、陽氣不降,導致氣機不暢等疾病,應該使用陰陽水,也就是一半河水,一半井水,這樣陰陽調和,可以使氣機升降平衡。《雷公炮製》

煎藥器具

  • 病人的藥物,應該用各自專用的藥罐,不要和他人共用。因為可能別人煎的是攻伐的藥,你煎的是補益的藥;別人煎的是寒涼的藥,你煎的是溫熱的藥。這就像用酒壺泡茶一樣,雖然不會醉人,但難免會有酒氣影響。《吳醫匯講》

服藥方法

  • 服藥的訣竅是:治療上部疾病,可以少量多次地服用;治療下部疾病,可以一次多量地服用。少量服用可以滋養上部;多量服用可以峻補下部。病在心臟以上的部位,應該先吃飯再吃藥;病在心臟以下的部位,應該先吃藥再吃飯。病在四肢的,應該在肚子餓的時候,白天服藥;病在骨髓的,應該在吃飽飯後,晚上服藥。《李東垣》
  • 病在上的,煎藥宜用武火、宜清淡,服藥宜緩慢;病在下的,煎藥宜用文火、宜濃稠,服藥宜快速。《張潔古》
  • 凡是說分兩次或三次服用的,要根據病人的體質強弱、病情的輕重來調整。不一定要拘泥於藥方上的說明。還有,所謂的「晬時」,就是周時,指從今天早上到明天早上,也有說是一整夜的。
  • 清熱的藥,應該涼服,例如三黃湯之類。
  • 消暑的藥,應該冷服,例如香薷飲之類。
  • 散寒的藥,應該熱服,例如麻黃湯之類。
  • 溫中藥應該趁熱服用,補中藥也是如此。
  • 利下的藥應該稍微溫熱的服用,例如承氣湯之類。《醫宗粹言》
  • 凡是服藥,寒性的藥要用熱水喝,熱性的藥要用冷水喝。性質平和的藥,溫服即可。一般來說,湯藥溫熱的時候比較容易喝下,如果冷了就會噁心想吐。《湯液本草》
  • 病人如果嘔吐難以服藥,應該慢慢地用湯匙餵服,不可以太急。《醫學入門》
  • 補肺的藥,必須在五更(凌晨三點到五點)的時候,還沒有說話之前服用。因為人體的五更時肺氣開啟,一旦說話咳嗽,肺氣就會閉合。在肺氣開啟時安靜地服藥,效果會更好。《仁齋直指》
  • 病能不能治好,不只是藥方要對症下藥,即使藥方對症,如果服藥的方法不正確,不但沒有效果,反而有害處,這一點必須要知道。例如,發散的藥,是要把風寒之邪驅散到體外,必須要熱服,然後蓋上被子保暖,讓藥氣在營衛之中運行,熱氣周遍全身,把風寒之邪挾帶從汗液排出。如果半溫服用,又吹風受寒,或是安靜地躺著不動,那麼藥物就會停留在腸胃,無法發汗,風寒之邪沒有辦法排出,反而會被風藥傷到。又如,通利的藥,是要把積滯向下排泄,必須空腹一次喝完,讓藥性鼓動,把污垢排出體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