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4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48)

1. 藥略

(《吳醫匯講》)

今之論古方者。皆以古方分兩太重為疑,以為古人體厚,故用藥宜重。不知此不考古,而為無稽之談也。古時升斗權衡,歷代各有異同。三代至漢,較之今日,僅十之二。(余親見有漢時六升銅量容今之一升二合)。如桂枝湯,乃傷寒大劑也。桂枝三兩,芍藥三兩,甘草二兩,共八兩。

二八不過一兩六錢。為一劑,分作三服,則一服藥不過今之五錢三分零。他方間有藥品多而加重者,亦不過倍之而已。今人用藥必數品各一、二錢,或三、四錢,則反用三兩外矣。更有無知妄作,用四、五兩為一劑者,復有用熟地八兩為一劑者,尤屬不倫。即用丸、散亦然,如古方烏梅丸,每服如桐子大二十丸,今不過四、五分。

今人服丸藥則用三、四錢至七、八錢不等矣。古方末藥只用方寸匕,不過今之六、七分,今亦服三、四錢矣。古人之用分兩,未嘗重於今日,而謬說相傳,方劑日重,即此一端,荒唐若此,況其深微者乎?(徐靈胎)

煎藥

病人服藥,煎熬製度,必令親信人煎,銚器滌淨油膩。用新汲水酌量多少,慢火煎熬,分數濾渣取汁,服之無不效。(李東垣)

凡煎湯藥,以主治之君藥先煮數沸,後入余藥,文火緩熬得所,勿揭封蓋,連罐取起,坐涼水中候溫服之,庶氣味不泄。若遽乘熱揭封傾出,則氣泄而性不全矣。煎時不宜烈火,其湯騰沸,耗蝕速涸,藥性未出,氣味不純,人家多有此病,而反責藥不效,咎將誰歸?○凡煎湯藥,初欲微火令小沸,其水數依方多少,大略藥二十兩,用水一斗,煮四升,以此為準。然利湯欲生,少水而多取汁;補湯欲熟,多水而少取汁。

(《醫宗粹言》)

煎藥之法,最宜深講。藥之效不效,全在乎此。夫烹飪失其調度,尚能損人,況藥之治病,可不講乎?法載古方,種種各殊。如麻黃湯先煮麻黃去沫,然後加余藥同煎,此主藥當先煎之法也。而桂枝湯又不必先煎桂枝,服藥後須啜熱粥以助藥力,此又一法也。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,則以甘瀾水先煎茯苓。

如五苓散則以白飲和服,服後又當多飲暖水。小建中湯則先煎五味去渣,而後納飴糖。大柴胡湯則煎減半去渣再煎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則煎藥成而後納大黃。其煎之多寡,或煎水減半,或十分煎去二、三分,或止煎一、二十沸。煎藥之法,不可勝數,皆各有意義。大都發散及芳香之藥,不宜多煎,取其生而疏蕩;補益滋膩之藥宜多煎,取其熟而停蓄。

此其總訣也。故藥雖中病,而煎法失度,藥必無效。蓋病家之常服藥者,或尚能依法為之,其粗魯貧苦之家,安能如法制度,是以病難愈也。若今之醫者亦不能知,況病家乎?(徐靈胎)

凡湯中用阿膠、飴糖、芒硝,皆須待湯熟去渣,內淨汁中煮二、三沸,俟溶化盡,傾盞內服。○凡湯中用完物,如干棗、蓮子、烏梅、決明、青箱、蔓荊、蘿蔔、芥、蘇、韭等子,皆劈破研碎入煎,方得味出。若不碎,如米之在谷,雖煮之終日,米味豈能出哉?至若桃、杏等仁,皆用湯泡,去皮尖及雙仁者,或搗如泥,或炒黃色,或生用俱可。

白話文:

藥略

現在討論古方的人,都懷疑古方劑量太重,認為古人體格健壯,所以用藥應該重。卻不知道這是沒有根據的說法,不符合考證。古代的升、斗、權衡,歷代都有不同。三代到漢朝,和今天相比,只有今天的十分之二左右。(我親眼見過漢朝的六升銅量,相當於現在的一升二合)。比如桂枝湯,是治療傷寒的重劑。桂枝三兩、芍藥三兩、甘草二兩,總共八兩。

按照當時的度量,八兩只相當於現在的一兩六錢。作為一劑,分成三次服用,那麼每次服用的藥量不過現在的五錢三分多一點。其他方劑偶爾有藥材種類多而加重劑量的,也不過是翻倍而已。現在的人用藥,往往每種藥都用一兩錢、二錢,或者三、四錢,反而超過了三兩。更有無知的人胡亂用藥,用四、五兩作為一劑,甚至有用熟地八兩作為一劑的,實在是太離譜。即使是使用丸劑、散劑也是如此,比如古方烏梅丸,每次服用像桐子那麼大的二十丸,現在也不過是四、五分。

現在的人服用丸藥,則用三、四錢到七、八錢不等。古方中散劑只用一方寸匕,不過是現在的六、七分,現在也服用三、四錢了。古人使用的劑量,從來沒有比今天重,但是錯誤的說法一直流傳,導致方劑用量越來越重,從這一點來看,就已經荒唐至極了,更何況那些更深奧微妙的地方呢?(徐靈胎)

煎藥

病人服藥,煎藥的方法,一定要讓親信的人來煎,煎藥的器具要洗乾淨油污。用新打的水,斟酌加入適量,用小火慢慢煎熬,然後用布過濾藥渣,取汁服用,沒有不見效的。(李東垣)

凡是煎煮湯藥,應該先將主藥煮沸幾次,然後再放入其他的藥材,用文火慢慢熬煮到適當的程度,不要打開蓋子,連著煎藥的罐子一起取出,放在涼水裡等藥溫了再服用,這樣藥物的氣味才不會散失。如果馬上趁熱打開蓋子倒出來,藥的氣味就會散失,藥性就不完整了。煎藥的時候不應該用猛火,如果藥湯沸騰太快,會導致藥湯迅速耗盡,藥性還沒有煎出來,氣味也不純正。很多人都有這種錯誤,反而責怪藥沒有效果,這能怪誰呢?一般煎湯藥,開始用微火讓它小沸,水的用量根據藥方而定,大概二十兩藥用一斗水,煮到剩下四升,以此為標準。但是利尿的藥湯要用少水,多取藥汁;滋補的藥湯要多用水,少取藥汁。

(《醫宗粹言》)

煎藥的方法,最應該深入研究。藥是否有效果,全在於此。做飯如果沒有掌握好火候,還會損害人的身體,何況是治療疾病的藥,怎麼可以不講究呢?古方中記載的煎藥方法,種種各不相同。比如麻黃湯要先煮麻黃,去掉上面的泡沫,然後再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,這就是主藥要先煎的方法。而桂枝湯又不一定要先煎桂枝,服藥後要喝熱粥來幫助藥效發揮,這又是另一種方法。比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,就要用甘瀾水先煎茯苓。

比如五苓散就要用白開水沖服,服藥後還要多喝溫水。小建中湯就要先煎五味子,去掉藥渣,然後再加入飴糖。大柴胡湯就要煎到剩下一半時去掉藥渣再煎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則要等藥煎好後再加入大黃。煎藥的時間長短,有的煎到水剩一半,有的煎到十分之二、三,有的只煎一、二十次沸騰。煎藥的方法數不勝數,每種方法都有它的意義。總的來說,發散和芳香的藥材,不適合煎太久,要取其新鮮疏散的特性;補益滋膩的藥材,適合多煎,要取其熟透積蓄的特性。

這是煎藥的總原則。所以藥雖然對症,但是煎藥方法不對,藥肯定沒有效果。因為經常服藥的人家,或許還能按照方法煎藥,那些粗魯貧困的人家,怎麼可能按方法煎藥,所以病難以治癒。如果現在的醫生也不懂這些,更何況是病人呢?(徐靈胎)

凡是湯藥中用到阿膠、飴糖、芒硝,都要等藥湯煮好,去掉藥渣,在乾淨的藥汁中再煮沸二、三次,等它們完全融化,倒在杯子裡服用。凡是湯藥中用到完整的藥材,比如乾棗、蓮子、烏梅、決明子、青箱子、蔓荊子、蘿蔔子、芥菜子、蘇子、韭菜子等,都要劈開或者研碎後再放入藥中煎,才能把藥味煮出來。如果不弄碎,就像米粒在穀殼裡一樣,即使煮一整天,米的味道也出不來。至於桃仁、杏仁等,都要用熱水泡一下,去掉皮尖和雙仁,或者搗成泥,或者炒成黃色,或者直接生用都可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