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七·雜證匯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·雜證匯參 (1)

1. 卷七·雜證匯參

2. 脾胃

經義

脾胃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。○平人之常,氣廩於胃。人無胃氣曰逆,逆者死。○脾與胃,以膜相連耳,而能為之行其津液。○飲食勞倦則傷脾。○脾病者,善飢,肉痿,身重,足不收,行善瘈,腳下痛;虛則腹滿,腸鳴,飧泄,食不化。(《素問》)

人受氣於谷,谷入於胃,以傳於肺,五臟六腑,皆賴以受氣;其清者為營,濁者為衛。(《靈樞》)

哲言

胃中元氣盛,則能食而不傷,過時而不飢。脾胃俱旺,則能食而肥。脾胃俱虛,則不能食而瘦;或少食而肥,雖肥而四肢不舉,蓋脾實而邪氣盛也。又有善食而瘦者,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,脾虛則肌肉削,即食㑊也。夫飲食不節則胃病,胃病則氣短,精神少而生熱;胃既病,則脾無所稟受,故亦從而病焉。

形體勞役則脾病,脾病則怠惰嗜臥,四肢不收,大便泄瀉;脾既病,則胃不能獨行津液,故亦從而病焉。大抵脾胃虛弱,陽氣不能生長,是春夏之令不行,五臟之氣不生,此陰盛陽虛之證。大法云:汗之則愈。用辛甘之藥,當升當浮,使生長之氣旺。言其汗者,非正發汗也,為助陽也。

○《經》言:人以胃氣為本。蓋人受水穀之氣以生,所謂清氣、營氣、衛氣、春升之氣,皆胃氣之別稱也。夫胃為水穀之海,飲食入胃,遊溢精氣。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合於四時五臟陰陽,揆度以為常也。若飲食失節,寒溫不適,則脾胃乃傷。

喜怒憂恐,損耗元氣。脾胃既衰,元氣不足,而心火獨盛。心火者陰火也,起於下焦,其繫系於心,心不主令,相火代之。相火者,下焦包絡之火,元氣之賊也。火與元氣不兩立,一勝則一負。脾胃氣虛,則下流於腎,陰火得以乘其土位,故氣高而喘,身熱而煩,其脈洪大而頭痛,或渴不止,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,此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。然與外感風寒之證頗同而實異:內傷脾胃,乃傷其氣;外感風寒,乃傷其形。

傷其外為有餘,有餘者瀉之;傷其內為不足,不足者補之。內傷不足,苟誤認外感有餘,而反瀉之,則虛其虛也。惟當以辛甘溫之劑,補其中而升其陽,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矣。《經》曰:勞者溫之,損者溫之。又云:甘溫能除大熱。大忌苦寒,損其脾胃。(李東垣)

人以水穀為本,脾胃為養生之本,東垣獨知其義,發為《脾胃論》,垂惠後世,開導末學之功誠非小矣。獨怪其論中有矛盾之談,如曰:飲食失節,寒溫不適,脾胃乃傷。此因喜怒憂恐,損耗元氣,資助心火,心不主令,相火代之;相火者,下焦包絡之火,元氣之賊也;火與元氣不兩立,火勝則乘其土位,所以為病。若此數語,則大見矛盾矣。

白話文:

脾胃

經義

脾胃就像糧倉的官員,各種食物的滋味都從這裡產生。一般來說,人的正常情況下,氣會儲存在胃裡。如果人沒有胃氣,就表示氣逆亂,氣逆亂的人會死亡。脾和胃就像兩層膜連在一起,脾能幫助胃運送體內的津液。如果飲食不當或過度勞累就會損傷脾。脾生病的人,會容易感到飢餓,肌肉萎縮無力,身體沉重,腳抬不起來,走路會抽搐,腳底疼痛;如果脾虛弱,肚子會脹滿,腸子會咕嚕叫,吃進去的東西沒消化就拉出來,而且食物不消化。(出自《素問》)

人從食物中獲得能量,食物進入胃,然後傳送到肺,五臟六腑都要依靠它來獲得氣。食物中清澈的部分變成營氣,渾濁的部分變成衛氣。(出自《靈樞》)

哲言

如果胃的元氣充足,就能正常進食而不會受傷,即使過了吃飯時間也不會感到飢餓。如果脾胃都很強健,就能正常進食並且變得強壯。如果脾胃都很虛弱,就會吃不下飯而消瘦;或者吃得很少卻變胖,雖然胖,但四肢無力,這表示脾的功能正常,但體內邪氣過盛。還有一些人吃很多卻很瘦,這是因為胃裡有火邪,所以能吃,但脾虛弱,肌肉就消瘦,這是典型的吃不胖。如果飲食不節制,胃就會生病,胃生病就會氣短,精神不振,並且發熱;胃病了,脾就無法獲得滋養,所以也會跟著生病。

如果身體過度勞累,脾就會生病,脾生病就會變得懶惰想睡覺,四肢無力,大便會腹瀉;脾病了,胃就無法獨自運送津液,所以也會跟著生病。總的來說,脾胃虛弱,陽氣就無法生長,這表示春天和夏天的陽氣無法順利運行,五臟的氣也無法產生,這就是陰氣過盛、陽氣不足的症狀。治療的原則是:發汗就能好轉。要使用辛甘的藥物,使其上升和浮散,讓生長之氣旺盛。這裡說的發汗,並非真的要大量出汗,而是要藉此來幫助陽氣生發。

經典裡說:人以胃氣為根本。人依靠水穀之氣生存,所謂的清氣、營氣、衛氣、春天升發的氣,都是胃氣的不同稱呼。胃是儲存水穀的海洋,食物進入胃後,會運送精氣。精氣向上輸送到脾,脾氣散發精氣,再向上歸於肺,肺調節水道,然後向下輸送到膀胱,水精散佈到全身,五條經脈同時運行,與四季五臟陰陽相合,這就是正常的狀態。如果飲食不規律,或冷熱不適,脾胃就會受到損傷。

如果經常有喜、怒、憂、恐等情緒,就會損耗元氣。脾胃一旦衰弱,元氣就會不足,心火就會獨自旺盛。心火實際上是陰火,從下焦升起,與心相連。心無法主導,相火就會取而代之。相火是下焦包絡的火,是元氣的賊。火與元氣無法同時存在,一方強盛,另一方就會衰敗。如果脾胃的氣虛弱,就會往下流到腎,陰火就會趁虛而入,佔據脾胃的位置,所以人會感到氣喘、身體發熱煩躁,脈搏洪大且頭痛,或者不停地口渴,皮膚無法承受風寒而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,這些都是脾胃氣不足所導致的。這些症狀與外感風寒的症狀很相似,但本質不同:內傷脾胃是傷了氣,外感風寒是傷了形。

外感是屬於實證,要用瀉的方法來治療;內傷是屬於虛證,要用補的方法來治療。內傷是不足的,如果誤認為是外感而用瀉的方法,就會讓身體更加虛弱。應該用辛甘溫的藥物來補養脾胃,並使其陽氣上升,用甘寒的藥物來瀉心火就能好轉。經典上說:勞累的要用溫藥來補養,損耗的也要用溫藥來補養。又說:甘溫的藥物能夠消除大熱。最忌諱用苦寒的藥物,會損傷脾胃。(李東垣)

人以水穀為根本,脾胃是養生的根本,李東垣獨自明白這個道理,寫成了《脾胃論》,將智慧留給後世,他啟發後學的貢獻實在非常大。但奇怪的是,他的理論中有些矛盾之處,例如他說:飲食不節制,冷熱不適,脾胃就會受傷。這是因為喜、怒、憂、恐等情緒會損耗元氣,助長心火,心無法主導,相火就會取而代之。相火是下焦包絡的火,是元氣的賊。火與元氣無法同時存在,火旺盛就會侵佔脾胃的位置,所以會生病。如果這樣解釋,就會發現理論有很大的矛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