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23)
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23)
1. 因期施治
漏漿
痘作膿窠之時,最要皮厚包裹完固。若膿未成,忽然瘡頭有孔,其水漏出,或結聚成團,堆於孔外者,或水去囊空而乾黑者,俗名漏瘡,必死。若膿熟之後,囊皮亦熟,漿水沸出,因而結黶者,此頭額正面之間多有之,俗謂堆屎收,不可以漏瘡例論。蓋漏瘡膿未成,堆屎收膿過熟也。(萬密齋)
涸漿
涸漿,即空殼之異名。痘形雖圓綻,而內實空虛,未幾則涸極而色變矣。然此固屬氣血兩虛,殊不知又系火爍金枯之故。蓋火炎而梟毒攻衝,則血熱不能化漿矣;金燥而腎水枯竭,則氣陷而成內虛矣。故一見涸機,宜急以黃連、生地、犀角、紫草以清火毒,繼以參、耆、歸、地培補氣血,杜燥勢於未萌,續真元於未竭,乃克有濟,稍一遲緩,定難療矣。(《馮氏錦囊》)
板黃
痘膿成而色黃者,中央土之正色也。況漿之化源,由於脾胃,自宜黃潤光華。故痘漿既重乎飽滿,而尤貴乎膿之黃活,此順理也。若陰陽離其正氣,梟毒肆其殘虐,則囊房銷鑠,而膿漿之澄灌於中者,膩滯牢貼,如物之枯萎而黃,乃氣血不榮於內。是以死澀而不活動,干蠟而不明黃,以手按之,凝結板實,名為板黃,則濕潤之氣全無,化源之機絕矣。(《馮氏錦囊》)
九、十朝
痘九朝色轉蒼蠟,漸次收黶,順痘至此,已成功矣。若先期蹭蹬,至此內證始平,頭面才灌,周身根腳不散,或微有漿色,漸次成膿,亦可逾期而愈,不必拘守常格,執泥朝頭。○癢瀉內攻之證,多在九朝死。九朝是其死期,非可救之期也。可救之處,在六、七朝,預為之計,早施溫補。
十二朝死期之證,九朝極力救之,十中間有一、二得生者。(《橡村痘訣》)
痘至十日,毒解矣,膿亦轉黃作蒼蠟矣。元氣實者,痘必循次而結。如口角與陽物先結者,正收也。身漸輕快,腫漸消,眼漸矇矇而欲開,飲食倍常,二便如故,從上至下,而逐漸收結,痂厚色紅,大事畢矣。不然,猶未可以為善。惟結痂時發熱者不必慮,乃蒸漿作黶也。凡一時痂盡落者,毒火內爍也,急解之。
此證必膿未充足。若聲啞煩悶,喘促不食,死期迫矣。否則亦必發毒而解。○十日而補脾燥濕,是言證之常也。若危險之證,至此而作膿窠者有之,何可不察而概行清涼滲濕乎?清涼滲濕,膿足毒盡之後隊,施之灌膿,得無謬乎?痘以日程限,為初學計,活法在胸,何程限可拘,當補者補,當瀉者瀉,不泥於書,始足以寄人司命。(程華仲)
痘至八、九、旬日,外無漿則里毒不化,必嗆啞、瘙癢、痰潮、不食、眼開,危期速矣。常有忽然連串片片之痘裂水,形如松脂桃膠,轉眼堆聚,變凶轉吉。更有旬朝內外,干板涸如焦鍋底狀,毫無生氣,忽從地角、承漿諸處裂縫,流出臭水,漸升頭額,堆腫高厚若糊臉,名曰發臭,毒泄即當補托,遲則氣脫。(葉天士)
白話文:
漏漿
當痘瘡形成膿包時,最重要的是皮膚要厚實完整地包裹住。如果膿還沒形成,瘡頭突然出現孔洞,裡面的水流出來,或是結成一團堆在孔洞外面,又或者水流光了,膿包變成空殼而乾枯變黑,這種俗稱「漏瘡」,通常是死亡的徵兆。但如果是膿包成熟後,連同表皮也熟透,裡面的漿水湧出,然後結痂,這種情況多發生在額頭或臉部,俗稱「堆屎收」,不能把它和「漏瘡」相提並論。因為「漏瘡」是膿還沒形成就漏水,「堆屎收」則是膿已經過熟才結痂。(萬密齋的觀點)
涸漿
「涸漿」其實就是「空殼」的另一種說法。痘瘡外形看起來是圓圓的,已經裂開,但裡面卻是空虛的,不久就會乾涸到極點,顏色也會跟著改變。這種情況固然屬於氣血兩虛,但其實也和體內火熱燒灼、耗盡精氣有關。因為火氣過旺,毒邪上衝,導致血熱而無法化為漿液;而體內金氣燥熱,腎水枯竭,則氣會下陷造成內虛。所以一旦發現有「涸漿」的現象,應立刻使用黃連、生地、犀角、紫草等藥材來清除火毒,接著再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熟地等藥材來補養氣血,在乾燥的趨勢還沒形成時就先阻止,並延續身體的真元,這樣才能有所幫助,如果稍微遲緩,就一定很難治療了。(《馮氏錦囊》的觀點)
板黃
痘瘡的膿液呈現黃色,這是中央土的正常顏色。而且漿液的化生來源於脾胃,本來就應該黃潤有光澤。所以痘瘡的漿液既要飽滿,也要膿液呈現黃潤的顏色,這是正常的道理。如果陰陽失去了正氣,毒邪肆虐,就會導致膿包的囊壁萎縮,而裡面已經化為膿漿的物質,會變得黏膩而牢牢地貼在裡面,像枯萎的東西一樣發黃,這是因為體內氣血無法滋養。因此會呈現死氣沉沉而沒有活力,乾枯而黃色不鮮明,用手按壓,會感覺凝固板結,這就叫做「板黃」,表示體內濕潤的氣息完全消失,化生漿液的機能也斷絕了。(《馮氏錦囊》的觀點)
九、十朝
痘瘡到了第九天,顏色會轉為蒼白,逐漸開始結痂,如果痘瘡發展到這個階段,就表示已經成功了。如果之前發展不順利,到了這個時候體內的症狀才開始緩和,頭臉部才長出痘瘡,全身的根部也沒有消散,或者有少許漿液,然後慢慢化膿,這樣也可以超過預期的時間而痊癒,不必拘泥於固定的時間,執著於「朝頭」的說法。
癢而導致腹瀉,這些內攻的症狀,多半在第九天死亡。第九天是它們的死期,並不是可以救治的時機。可以救治的時機,是在第六、七天,要預先做好打算,提早使用溫補的藥物。
十二天是死亡的高峰期,如果在第九天盡力搶救,十天之中還有一兩個人可能存活。(《橡村痘訣》的觀點)
痘瘡到了第十天,毒性就解了,膿液也會轉為黃色,然後呈現蒼白色。元氣充足的人,痘瘡一定會按照順序結痂。如果嘴角或陰部先結痂,表示痘瘡正在好轉。身體會漸漸感到輕鬆,腫脹逐漸消退,眼睛也開始慢慢睜開,食慾會變得很好,大小便也會正常,從上到下逐漸結痂,結痂的痂皮厚實顏色紅潤,這樣就大致結束了。如果不是這樣,還是不能算是好轉。只有在結痂時發燒不用擔心,那是蒸發漿液形成痂皮的現象。凡是結痂很快就全部脫落的,表示體內毒火太旺,要趕快解毒。
這種情況一定是膿液還不夠充足。如果出現聲音嘶啞、煩悶不安、喘氣急促、不吃東西等症狀,就表示死期臨近。否則一定會發出毒性而好轉。
第十天應該要補益脾胃、燥濕,這是根據一般情況而言。但如果出現危險的症狀,到了這個時候才開始形成膿包,怎麼可以不仔細觀察而一概使用清涼滲濕的藥物呢?清涼滲濕的藥物,是等到膿液充足、毒性盡除後才可以使用,用在痘瘡正要化膿的時候,難道不會有錯誤嗎?痘瘡雖然有日程的限制,這是為了初學者方便,但治療的精髓在於心中要有判斷,哪能拘泥於固定的時間,該補的就補,該瀉的就瀉,不拘泥於書本,這樣才能真正掌握病人的生命。(程華仲的觀點)
痘瘡到了八、九天、十天的時候,如果體表沒有漿液,表示體內的毒素無法化解,一定會出現聲音沙啞、瘙癢、痰多、不吃東西、眼睛睜開等危險的症狀,病情會迅速惡化。但有時候會忽然出現一連串片狀的痘瘡破裂出水,形狀像松脂或桃膠,轉眼間就聚集起來,這種情況反而會轉凶為吉。更有在十天內外,痘瘡乾枯板硬像焦鍋底一樣,毫無生氣,但忽然從嘴角、下巴等地方裂開縫隙,流出臭水,然後逐漸向上蔓延到頭部和額頭,腫脹堆積得又高又厚,像糊在臉上,這種叫做「發臭」,表示毒素正在宣洩,這時就應當補托,如果遲了,氣就會脫散。(葉天士的觀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