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30)
卷六·雜證匯參 (30)
1. 血證
經義
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。○諸血者皆屬於心。○不遠熱,則熱至,血溢、血泄之病生。(《素問》)
營衛者,精氣也。血者,神氣也。血之與氣,異名同類焉,故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。(《靈樞》)
哲言
病人胸滿唇痿,舌青口燥,但欲漱水不欲咽,無寒熱,脈微大來遲,腹不滿,其人言我滿,為有瘀血。○病者如熱狀,煩滿,口乾燥而渴,其脈反無熱,此為陰伏,是瘀血也,當下之。(《金匱》)
涕、唾、精、津、汗、血、液,七般靈物總屬陰。(《道經》)
血之與氣,異名同類,雖有陰陽清濁之分,然總由水穀精微所化。其始也,混然一區,未分清濁;得脾氣之鼓運,上蒸於肺而為氣;氣不耗,下歸於腎而為精;精不泄,復歸於肝而為血;血不瀉,統歸於心,得離火之化,而為真血,以奉生身,莫貴乎此。(張路玉)
人身之中,氣為衛,血為營。《經》曰:營者,水穀之精氣也,調和於五臟,灑陳於六腑,乃能入於脈也。生化於心,總統於脾,藏受於肝,宣布於肺,施泄於腎,灌溉一身。目得之而能視,耳得之而能聽,手得之而能攝,掌得之而能握,足得之而能步,髒得之而能液,腑得之而能氣,出入升降,濡潤宣通,靡不由此。飲食日滋,故能陽生陰長,取汁變化而赤,為血也。
注之於脈,充則實,少則澀;生旺則諸經恃其長養,衰竭則百脈由此空虛;血盛則形盛,血弱則形衰。血者難成而易虧,可不謹養乎?陰氣一傷,諸變立至,妄行於上,則吐衄;衰涸於中,則虛勞;妄返於下,則便紅;移熱膀胱,則溺血;滲透腸間,則為腸風;陰虛陽搏,則為崩中;濕蒸熱瘀,則為滯下;熱極腐化,則為膿血;火極似水,色多紫黑;熱勝於陰,發為瘡瘍;濕滯於血,則為癮疹;凝澀於皮膚,則為冷痹;蓄之在上,則喜忘;蓄之在下,則如狂;跌僕損傷,則瘀惡內聚。若分部位,身半以上,同天之陽;身半以下,同地之陰。
此特舉其所顯之證而言也。(《玉機微義》)
人身之血,內行於脈絡,外充於皮毛,滲透於肌肉,滋養於筋骨,故百體平和,則運動無礙。若氣滯則血滯,氣逆則血逆,得熱則動,得寒則凝,衰耗則運行不周,滲透不遍,而外邪易侵矣。(孫一奎)
血本陰精,不宜動也,而動則為病;血主營氣,不宜損也,而損則為病。蓋動者多由於火,火盛則逼血妄行;損者多由於氣,氣傷則血無以存。故有以七情而動火者,有以七情而傷氣者,有以勞倦、色欲而動火者,有以勞倦、色欲而傷陰者。或外邪不解,而熱鬱於經;或縱飲不節,而火動於胃;或中氣虛寒,則不能收攝而注陷於下;或陰盛格陽,則火不歸原而泛溢於上。是皆動血之因也。
白話文:
血的定義與重要性
中焦(脾胃)接收食物的精華,將其轉化為紅色的液體,這就是血。所有的血都與心臟功能相關。如果身體不注意避免熱邪,熱邪就會侵入,導致出血等疾病。
營氣和衛氣都是精氣的一種表現,而血則是神氣的體現。血和氣雖然名稱不同,但本質上是同一類物質。因此,失血的人不會出汗,而出汗過多的人則會失血。
瘀血的徵兆與處理
病人如果感到胸悶、嘴唇萎縮、舌頭發青、口乾,只想漱口卻不想吞嚥,沒有發冷發熱的現象,脈搏微弱但跳動頻率較慢,肚子不脹,卻自覺腹脹,這些都可能是因為體內有瘀血。如果病人表現出發熱的症狀,感到煩躁,口渴,但脈搏卻沒有發熱的跡象,這是因為陰氣被潛伏,也是瘀血的表現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
血的陰性本質與形成
鼻涕、口水、精液、津液、汗液、血液、體液,這七種物質都屬於陰性。血與氣雖然名稱不同,但本質上是同一類物質,雖然有陰陽清濁之分,但都是由水穀精微轉化而來。一開始,水穀精微渾然一體,沒有清濁之分。經過脾氣的運化,向上蒸發到肺形成氣;氣不消耗,向下歸於腎形成精;精不流失,再回到肝臟形成血。血不外瀉,最終歸於心臟,經過心火的轉化,成為滋養身體的真正血液,這對維持生命至關重要。
血的功用與影響
人體中,氣是衛氣,血是營氣。《醫經》說:營氣是水穀的精華,調和於五臟,分佈於六腑,然後進入脈絡。營氣在心臟產生,由脾臟統管,在肝臟儲藏,由肺臟宣佈,由腎臟施洩,滋養全身。眼睛得到血的滋養才能看見,耳朵得到血的滋養才能聽見,手得到血的滋養才能抓取,腳得到血的滋養才能行走,內臟得到血的滋養才能分泌液體,外腑得到血的滋養才能產生氣。營氣的升降出入、濡潤暢通,無不由血來維持。通過飲食不斷補充,陽氣得以生發,陰血得以增長,將水穀的精華轉化為紅色的血液。
血液注入脈絡,血足則脈搏充實,血少則脈搏澀滯。血旺盛時,各個經脈都依賴它來滋養;血衰竭時,百脈就會空虛。血充足,身體就強壯;血虛弱,身體就衰弱。血難以形成但容易耗損,必須謹慎保養。陰氣一旦受損,各種病變就會立刻產生。血如果向上妄行,就會吐血或流鼻血;如果向下衰竭,就會造成虛勞;如果從下方妄返,就會出現便血;如果熱邪移到膀胱,就會出現尿血;如果滲透到腸道,就會形成腸風;如果陰虛陽亢,就會出現崩漏;如果濕熱瘀阻,就會出現滯下;如果熱到極點,就會出現膿血;如果火氣過盛,血液顏色會變成紫黑色;如果熱邪勝過陰氣,就會形成瘡瘍;如果濕邪停滯在血中,就會出現癮疹;如果血液凝滯在皮膚,就會出現冷痹;如果血液積聚在上方,就會出現健忘;如果血液積聚在下方,就會像發狂一樣;如果跌倒損傷,就會造成瘀血積聚。如果從身體部位來區分,上半身屬於陽,下半身屬於陰。
以上只是列舉一些明顯的症狀。
氣血運行與疾病
人體的血液,在內運行於脈絡,在外充養皮膚毛髮,滲透到肌肉,滋養筋骨,因此身體才能平和,運動無礙。如果氣滯,血也會滯;如果氣逆,血也會逆;遇到熱就會躁動,遇到寒就會凝結。如果血衰弱耗損,運行就會不周全,滲透也會不徹底,外邪就容易侵入。
動血與傷血的原因
血本屬陰精,不應該妄動,妄動就會產生疾病。血主營氣,不應該損傷,損傷就會產生疾病。血妄動大多是因為火熱,火熱過盛就會逼迫血液妄行;血虧損大多是因為氣虛,氣虛則血液無以存留。有的因為七情而動火,有的因為七情而傷氣,有的因為勞累或性慾而動火,有的因為勞累或性慾而傷陰。或者因為外邪未解,熱邪鬱積在經絡;或者因為縱情飲酒不加節制,導致胃火上炎;或者因為中氣虛寒,不能收攝血液而使其下陷;或者因為陰盛格陽,導致虛火上浮。這些都是動血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