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3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·雜證匯參 (31)

1. 血證

故妄行於上,則見於七竅;流注於下,則出於二陰。或壅瘀於經絡,則發為癰疽;或鬱結於腸臟,則留為症塊;或乘風熱,則為斑為疹;或滯陰寒,則為痛為痹。此皆血病之證也。若七情勞倦不知節,潛消暗鑠不知養,生意本虧,而耗傷弗覺,則為營氣之羸,為形體之敝。此以真陰不足,亦無非血病也。

(張景岳)

血證,熱積肺胃者,必胸滿脈實;大怒氣逆者,必面青脈弦。陽虛而血外走者,必虛冷惡寒;陰虛而火上亢者,必喘咳內熱。勞心不能生血者,必煩心躁悶;勞力不能攝血者,必自汗倦怠。鬱結傷脾者,則憂恚少食;勞傷肺氣者,則久咳無痰。氣虛不統者,血必散漫;積瘀停蓄者,血必成塊。

熱鬱在上者,其血必紫;虛炎下起者,其血必鮮。感寒泣血者,血必黑黯;肺臟生癰者,血必兼膿。先痰帶血者,由於痰火積熱;先血兼痰者,由於陰虛火猖。飲食飽悶而吐血者,必食傷胃脘而不運;飲酒過醉而吐血者,必酒傷清道而妄行。○大概血病於內,瘀則易治,干則難醫。

血走於外,下流為順,上溢為逆。凡血證,身無潮熱者輕,身有潮熱者重,九竅出血,身熱不得臥者死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血行清道出於鼻,血行濁道出於口;咳血、衄血出於肺,嘔血出於肝,吐血出於胃,涎血出於脾,咯血出於心,唾血出於腎。耳血曰衈,鼻血曰衄,膚血曰血汗,口鼻俱出曰腦衄,九竅皆出曰大衄。便血清者,屬營虛有熱;濁者屬熱與濕。色鮮者屬火,黑者火之極也。血與泄物並下者,屬有積,或絡脈傷也。

尿血因房勞過度,陰虛火動,營血妄行,血色黑黯,面色枯白,尺脈沉遲者,此下元虛冷,所謂陽虛陰必走也。有嘔吐紫黑血者,《原病式》云:此非冷凝,由熱甚銷爍而為稠濁,熱甚則水化制之,故色見紫黑也。汗血由大喜傷心,喜則氣散,血隨氣行也。下血由氣虛腸薄,故血滲入而下出也。

○嗽出痰內有血者,名咳血。其因有二:熱壅於肺者易治,不過涼之而已;久嗽損於肺者難治,此已成勞也。痰中帶血絲者,此陰虛火動,勞傷肺臟也。蓋血雖生於心,統於脾,藏於肝,然實宣布於肺。靜則歸經,熱則妄行。火傷肺絡,血隨咳出者,為咳血;吐出多者,為吐血。

若喉中常有血腥,一咯血即出,或鮮或紫,或細屑者,謂之咯血;若鮮紅隨唾而出者,謂之唾血。二者皆出於腎。更有口中津唾,皆是紫黑血水,如豬血之色,晦而不鮮,形瘦體熱盜汗者,此為怫鬱所致也。然唾血責在下焦,蓋陽火煎迫而為之也。腎主唾,足少陰少血多氣,故其證為難治。

然咯血亦病最重難治者,以肺經氣多血少。又肺者,金象,為清肅下降之臟,金為火制,迫而上行,乃為咯血,逆之甚矣。《經》曰:上氣見血,及聞病音,謂喘而咯血且咳嗽也。是以吐血、衄血,血去雖多,然從肝、胃、大腸而來,三經氣血俱多,故身涼脈靜無害;咳血、咯血,是從心、肺、腎而來,三經皆氣多血少,氣多則火易升,血少則火易熾,故漸見脈洪而數,身熱咳嗽,失血雖少,多致不起。(馮楚瞻)

白話文:

[血證]

血如果往上亂跑,就會在眼睛、耳朵、鼻子等七個孔竅出現出血;如果往下流,就會從大小便的地方出來。如果瘀堵在經絡裡,就會形成癰或疽;如果鬱積在腸胃裡,就會形成腫塊;如果受到風熱侵襲,就會出現斑疹;如果遇到陰寒,就會產生疼痛或麻木。這些都是血病引起的症狀。

如果一個人不注意情緒、勞累,不懂得節制,暗中消耗身體的能量而不去調養,導致身體的根本能量虧損,卻不自知,就會導致體內營養氣血虛弱,身體也會因此衰敗。這其實也是因為體內陰液不足所導致,依然屬於血病的一種。

(張景岳)

血病,如果是因為熱積在肺和胃,一定會胸悶、脈搏有力;如果因為大怒導致氣逆,一定會面色發青、脈搏像繃緊的弦一樣。如果體內陽氣虛弱導致血往外跑,一定會覺得身體虛弱、發冷怕寒;如果體內陰液不足導致虛火上炎,一定會出現喘氣、咳嗽、體內發熱的症狀。如果思慮過度而不能產生足夠的血,一定會心煩、煩躁;如果勞累過度而不能固攝住血,一定會出現自汗、疲倦。如果因為憂愁而傷到脾,就會憂愁、吃不下飯;如果因為勞累傷到肺氣,就會長期咳嗽、沒有痰。如果氣虛不能統攝住血,血就會散亂;如果瘀血積聚,血就會形成血塊。

如果熱鬱在上,出的血顏色一定是紫的;如果是虛火下炎,出的血顏色一定是鮮紅的。如果因為感受寒冷而哭泣出血,出的血一定是黑色的;如果肺部生了膿瘡,出的血一定會帶有膿。如果先咳出痰再帶血,是因為痰火積熱;如果先出血再帶痰,是因為陰虛火旺。如果吃飯吃太飽、覺得悶而吐血,一定是吃飯傷到了胃,導致胃氣不能運行;如果喝醉酒而吐血,一定是酒精傷到了清道,導致血亂跑。總之,血病在體內,如果只是瘀血就比較容易治療,如果血枯竭了就比較難治。

血往外走,往下流是順應身體的,往上溢就是逆反身體的。凡是血病,如果身體沒有潮熱就比較輕微,如果身體有潮熱就比較嚴重。如果全身九個孔竅都出血,身體發熱而不能躺下,就代表快要死了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血走清道從鼻子出來,血走濁道從嘴巴出來;咳嗽帶血、流鼻血都是從肺出來的;嘔吐出血是從肝出來的;吐血是從胃出來的;唾液帶血是從脾出來的;咯血是從心出來的;唾血是從腎出來的。耳朵出血叫做衈,鼻子出血叫做衄,皮膚出血叫做血汗,嘴巴和鼻子一起出血叫做腦衄,全身九個孔竅都出血叫做大衄。大便出血,顏色清淡代表是營血虛弱、有熱;顏色混濁代表是熱和濕氣混合。顏色鮮紅代表是火熱,顏色黑代表是火熱到了極點。如果血和排泄物一起出來,代表體內有積聚,或是經絡受損。

小便出血是因為房事過度,導致陰虛火旺,營血亂跑。如果出血顏色是黑色的,臉色枯黃,脈搏沉而遲緩,就代表下焦虛寒,也就是陽氣虛弱,陰血也會跟著流失。如果嘔吐出紫黑色的血,《原病式》說:這不是因為寒冷凝結造成的,而是因為熱到了極點,將血燒得濃稠混濁。因為熱極,所以用水來抑制它,所以血的顏色會呈現紫黑色。流血汗是因為大喜傷了心,喜會導致氣散,血會隨著氣跑。大便出血是因為氣虛導致腸道虛弱,所以血滲透出來。

咳嗽出的痰裡帶血,叫做咳血。原因有兩種:一種是熱堵在肺部,比較容易治療,只需要用清涼的藥物就可以;另一種是長期咳嗽傷到肺部,比較難治療,因為已經形成了勞損。如果痰裡帶有血絲,代表是陰虛火旺,勞累傷到肺部了。血雖然是由心產生,由脾統攝,由肝儲藏,但實際上是通過肺來宣布的。安靜的時候,血會回到自己的經脈裡,如果體內有熱,血就會亂跑。如果火傷到肺部的經絡,血就會隨著咳嗽出來,就叫做咳血;如果吐出很多血,就叫做吐血。

如果喉嚨裡常常有血腥味,一咳嗽血就出來,顏色有鮮紅有紫,或帶有細碎的血塊,就叫做咯血;如果是鮮紅的血隨著唾液出來,就叫做唾血。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腎的問題。還有一種情況是嘴裡的唾液都是紫黑色的血水,像豬血一樣,顏色暗淡不鮮豔,身體消瘦發熱,晚上盜汗,這是因為情緒壓抑造成的。然而,唾血的問題在下焦,是因為陽火煎熬迫使導致的。腎主管唾液,足少陰腎經是少血多氣的,所以這種情況很難治療。

然而,咯血也是最嚴重、最難治療的疾病,因為肺經氣多血少。而且肺屬於金,是清肅下降的臟器,金被火克制,被迫往上走,就形成了咯血,這就是非常逆反身體的情況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上氣見血,以及聽到病人說話的聲音,指的是喘氣而咯血、且咳嗽的情況。所以,吐血、流鼻血,雖然出血量很多,但都是從肝、胃、大腸來的,這三個經脈氣血都比較充足,所以身體不會發冷,脈搏也會比較平靜,不會有太大問題;而咳血、咯血是從心、肺、腎來的,這三個經脈都是氣多血少,氣多就容易生火,血少就容易導致火更旺,所以會慢慢出現脈搏洪大而快、身體發熱、咳嗽的症狀,就算失血量不多,也常常會導致病人死亡。(馮楚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