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32)
卷六·雜證匯參 (32)
1. 血證
失血或從口鼻,或從二便,或暴吐即止,或久吐不已,或始終鮮紅,或到底紫黑。大抵經絡之血,與脈絡之血有互相出入之義。如血從口鼻暴出即止,乃脈絡之血,非經絡之血;若大吐不已,自然振動經絡之血也。血從二便,始而絡血,久則亦動經血也。始終鮮紅,乃是絡血;到底紫黑,亦是絡中積血,或負重所致,或鬥狠受傷,而經絡之瘀血返之於脈絡中也。故脈絡之血,易生而易敗也。
(《醫學階梯》)
耳中出血,由鬱怒所傷,內動少陽風熱,致血沸騰,上衝清道,有升無降故也。○臍中出血,由胃中元陰受傷,陰血被火煎熬,上下不能轉運,有失傳度之令,故從胃竅出也。(羅赤誠)
血汗者,汗出而色紅染衣,亦謂之紅汗。《內經》以為少陰所至,河間以為膽受熱而血妄行,《本草》以為大喜傷心,喜則氣散,而血隨氣行。原雖不同,治之則一。(李東垣)
補編
氣之性,善升而易散。育與固,養氣之妙法。惟靜存守中,善養氣者矣。血之性,善降而易凝。和與溫,養血之妙法。惟運動調中,善養血者矣。(《吳醫匯講》)
治實火之血,順氣為先,氣行則血自止;治虛火之血,養正為先,氣壯則血自攝。(《醫方集解》)
活血必先順氣,氣降而血自流行;溫血必先溫氣,氣暖而血自運動;養血必先養氣,氣旺而血自滋生。○脾為後天之本,三陰之首也,脾氣健,則元氣旺而陰自固;腎為先天之本,三陰之蒂也,腎水足,則龍火潛而陰自安。故血證有脾虛者,當補脾以統其血;有腎虛者,當壯水以制其陽;有腎中陽虛者,當益火以引其歸。能於三法而尋繹之,調攝血門,思過半矣。
○勞傷誤用寒涼,則胸滿膈痛,血愈郁矣;陰火誤用燥熱,則血愈枯,勞瘵成矣。墜墮閃挫,氣逆血鬱,誤行補澀,則瘀蓄於胃,心下脹滿,食入即吐,名曰血逆;瘀蓄於脾,則腹大膨脹,漸成中滿,名曰血蠱。(《證治匯補》)
血證有四:曰虛、曰瘀、曰熱、曰寒。治法有五:曰補、曰下、曰破、曰涼、曰溫。血虛者,其證朝涼暮熱,手足心熱,皮膚甲錯,唇白,女子則月事前後不調,脈細無力,法宜補之。血瘀者,其證在上則煩躁,漱水不欲咽,在下則如狂,譫語,發黃,舌黑,小腹滿,小便長,大便黑,法宜下之;女子則經停腹痛,產後小腹脹痛不可按,法宜破之。
血熱者,其證吐、衄、咳、咯、溺血,午後發熱,女子則月事先期而來,脈弦而數,法宜涼之。血寒者,其證麻木疲軟,皮膚不澤,手足清冷,心腹怕寒,腹有塊痛,得熱則止,女子則月事後期而至,脈細而緩,法宜溫之。又有吐、衄、便血,久而不止,因血不能附氣,失於歸經者,當溫脾、腎二經。
白話文:
血證
出血的情況,有的是從口鼻出來,有的是從大小便排出,有的是突然大量吐血後就停止,有的是持續吐血不止,有的開始到結束都是鮮紅色,有的則是最後呈現紫黑色。總的來說,經絡的血和脈絡的血之間有互相出入的關係。如果血從口鼻突然大量噴出後就停止,這是脈絡的血,不是經絡的血;如果持續大量吐血不止,自然會震動到經絡的血。血從大小便排出,開始時是脈絡的血,時間久了也會牽動經絡的血。如果出血始終是鮮紅色,那是脈絡的血;如果最後呈現紫黑色,也是脈絡中積聚的血,可能是因為負重過度、打鬥受傷,導致經絡中的瘀血返回到脈絡中。所以脈絡的血容易產生也容易消散。
耳朵出血,是因為情緒鬱悶憤怒所導致的,體內少陽的風熱被激發,使血液沸騰,向上衝擊頭部的清竅,只升不降的緣故。肚臍出血,是因為胃中的陰氣受到損傷,陰血被火煎熬,上下無法正常運行,失去了正常的傳導功能,所以從胃的通道出來。
血汗,是指出的汗帶有紅色,把衣服都染紅了,也叫做紅汗。《內經》認為這是少陰經病變所致,河間認為是膽受熱導致血不循常道而妄行,《本草》則認為是大喜過度傷了心,喜悅會使氣散開,血也隨著氣而流動。原因雖然不同,但治療方法是一樣的。
- 補編
氣的特性,是容易向上升散。培養和固護,是調養氣的妙法。只有保持平靜,守住中和,才是善於調養氣的人。血的特性,是容易向下凝結。調和和溫養,是調養血的妙法。只有通過運動和調節中焦,才是善於調養血的人。
治療實火導致的出血,應該先調理氣,氣順暢了血自然就會停止;治療虛火導致的出血,應該先補養正氣,氣足了血自然就能被固攝住。
活血必須先順氣,氣機下降,血才能正常流動;溫血必須先溫氣,氣溫暖了,血才能正常運行;養血必須先養氣,氣旺盛了,血才能滋生。脾是後天之本,三陰經的首要,脾氣健壯,元氣就旺盛,陰氣自然鞏固;腎是先天之本,三陰經的根基,腎水充足,龍火就能潛伏,陰氣自然安定。所以血證有脾虛的,應該補脾來統攝血液;有腎虛的,應該滋養腎水來抑制陽氣;有腎中陽虛的,應該補益火氣來引導陽氣歸位。如果能從這三個方面來思考,調治血證,就成功了一大半。
勞累損傷,誤用了寒涼藥物,會導致胸悶膈痛,血瘀更加嚴重;陰虛火旺,誤用了燥熱藥物,會使血更加枯竭,導致勞瘵病。跌打損傷,氣機逆亂,血瘀阻滯,如果誤用補澀的藥物,會使瘀血積存在胃部,導致心下脹滿,吃東西就吐,這叫做血逆;如果瘀血積存在脾部,就會導致腹部腫大,逐漸發展成腹脹,這叫做血蠱。
血證有四種類型:虛、瘀、熱、寒。治療方法有五種:補、下、破、涼、溫。血虛的症狀是早上涼,傍晚發熱,手腳心發熱,皮膚乾燥粗糙,嘴唇蒼白,女性則表現為月經前後不調,脈象細而無力,治療上應該補益氣血。血瘀的症狀,如果瘀在上部則會煩躁不安,漱口水不想吞嚥,如果瘀在下部則會精神錯亂,胡言亂語,出現黃疸,舌頭發黑,小腹脹滿,小便量多,大便顏色發黑,治療上應該用瀉下的方法;女性則表現為月經停止腹痛,產後小腹脹痛不能按壓,治療上應該用破血的方法。
血熱的症狀是吐血、流鼻血、咳嗽咯血、尿血,午後發熱,女性則表現為月經提前,脈象弦而數,治療上應該用清涼的方法。血寒的症狀是麻木疲軟,皮膚沒有光澤,手腳冰冷,心腹怕冷,腹部有腫塊疼痛,遇熱則緩解,女性則表現為月經延後,脈象細而緩,治療上應該用溫補的方法。還有吐血、流鼻血、便血等,長期不止,是因為血不能依附於氣,沒有回到它所歸屬的經絡,這時應該溫補脾、腎二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