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3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·雜證匯參 (33)

1. 血證

脾虛不統攝者,用姜附以溫中焦;腎虛不歸經者,用桂附以溫命門。皆溫之之法也。(《醫學六要》)

凡治血病,須明血出何經,不可概曰吐衄多是火載血上,錯經妄行,過用寒涼。夫火者,無形之氣也,非水可比,安能稱載?蓋血隨氣行,氣和則血循經,氣逆則血亂溢。氣有餘即是火。氣逆而血妄行,兼於火化,因此為甚。《經》曰: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。東垣曰:血妄行上出於口鼻者,皆氣逆也。

況血得寒則凝,得熱則行,見黑則止。即此觀之,治血若不調氣,而純以寒涼是施,則血不歸經,為寒所滯,雖暫止而復來也。且脾統血,寒涼傷脾,不能約束,其變可勝言哉?(《赤水玄珠》)

治血須知其要。血動之由,惟火惟氣耳。察火者,察其有火無火;察氣者,察其氣虛氣實。知此四者,治血之法無餘義矣。○凡火不盛,氣不逆,而血動不止者,乃其元陰受損,營氣失守,病在根本而然。《經》曰:起居不節,用力過度,則絡脈傷。陽絡傷,則血外溢,血外溢則吐衄;陰絡傷,則血內溢,血內溢則後血。

此二言者,最得損傷失血之源。故凡治損傷,無火無氣而血不止者,不宜妄用寒涼以伐生氣,又不宜妄用辛燥以動陽氣,但宜純甘至靜之品,培之養之,以完固損傷,則不待治血而自安矣。

○血證治法,凡肺病者,宜清降不宜升浮;心病者,宜養營不宜耗散;脾病者,宜溫中不宜酸寒;肝病者,或宜疏利,或宜甘緩,不宜秘滯;腎病者,或宜壯水,或宜滋陰,不宜香燥克伐;胃病者,或宜大瀉,或宜大補,當察兼證虛實,勿謂陽明證儘可攻也。○治血之藥,凡為君為臣,或宜專用,或宜相兼。

病有淺深,方有輕重。其間參合之妙,固由乎人,而性用之殊,當知其類。○血虛之治,有主者,宜熟地、當歸、枸杞之屬;血虛之治,有佐者,宜山藥、山萸、杜仲、棗仁、之屬。

血有虛而微熱者,宜涼補之,以生地、麥冬、芍藥、沙參、阿膠之屬;血有因於氣虛者,宜補其氣,以參、耆、白朮之屬;血有因於氣實者,宜行之降之,以青陳皮、枳殼、烏藥、木香、香附之屬;血有虛而滯者,宜補之活之,以當歸、牛膝、川芎、醇酒之屬;血有寒滯不化,及火不歸原者,宜溫之,以桂、附、乾薑之屬;血有亂動不安者,宜清之和之,以丹皮、丹參、童便、茅根、側柏、藕汁、黑墨之屬;血有大熱者,宜寒之瀉之,以芩、連、知、柏、元參、梔子、石膏、龍膽、苦參、犀角、青黛、槐花之屬;血有蓄而結者,宜破之逐之,以桃仁、紅花、蘇木、延胡、三稜、莪朮、五靈脂、大黃之屬;血有陷者,宜舉之,以升麻、柴胡之屬;血有燥者,宜潤之,以酥酪、蜂蜜、天冬、柏子仁、蓯蓉、當歸之屬;血有滑者,宜澀之止之,以棕灰、發灰、白芨、蒲黃、百草霜、五味子、烏梅、地榆、文蛤、續斷、椿白皮之屬;血有澀者,宜利之,以牛膝、車前、澤瀉、木通、瞿麥、益母、滑石之屬;血有病於風濕者,宜散之燥之,以荊、防、葛根、秦艽、蒼白朮之屬。○治血之劑,古人多以四物湯為主,然亦有宜與不宜者。

白話文:

脾虛導致無法統攝血液時,要用乾薑和附子來溫暖中焦;腎虛導致血液無法歸經時,要用肉桂和附子來溫暖命門。這些都是溫補的方法。

凡是治療血症,必須要弄清楚血是從哪個經絡出來的,不可以一概而論地認為吐血、流鼻血都是因為火熱把血往上推。如果搞錯經絡,胡亂用藥,過度使用寒涼藥,反而會適得其反。所謂的火,是一種無形的氣,不像水一樣可以承載東西,怎麼能說火可以把血往上載呢?血液是跟著氣運行的,氣調和了,血就按照經絡運行;氣逆亂了,血就會亂跑溢出。氣如果過多就會化成火。氣逆亂而導致血亂跑,同時又加上火的影響,情況就會更加嚴重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發怒就會導致氣逆,嚴重就會吐血。李東垣說:血從口鼻往上流出,都是因為氣逆的緣故。

況且,血遇到寒冷就會凝結,遇到熱就會運行,看到黑色就會停止。從這點來看,治療血症如果不調理氣,而只是一味地用寒涼藥,血就會無法歸經,被寒氣阻滯,雖然暫時止住了,但很快又會復發。而且脾主管血液,寒涼藥會傷害脾,使脾無法約束血液,這樣造成的變化是無法預料的。《赤水玄珠》說:治療血症必須要知道重點。血妄動的原因,不外乎火和氣。觀察火,要觀察是否有火;觀察氣,要觀察是氣虛還是氣實。了解這四種情況,治療血症的方法就沒有遺漏了。如果火不旺盛,氣也不逆亂,但血還是不止,那就是因為體內的陰液受損,導致營氣無法守護,這是根本上的問題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起居沒有規律,過度勞累,就會損傷絡脈。陽絡受傷,血就會外溢,血外溢就會吐血、流鼻血;陰絡受傷,血就會內溢,血內溢就會便血。

這兩段話,最能說明損傷和失血的根源。所以治療損傷,如果沒有火也沒有氣逆,但血還是不止,就不可以亂用寒涼藥來損傷正氣,也不可以亂用辛燥藥來動陽氣,只能用純甘柔靜的藥物來培養、滋養,以修復損傷,這樣不用直接治療血症,血也會自然安定下來。

治療血症的方法,如果是肺病引起的,應該清降,不宜升提;心病引起的,應該滋養營血,不宜耗散;脾病引起的,應該溫養中焦,不宜使用酸寒藥;肝病引起的,有的應該疏通,有的應該用甘味藥緩解,不宜使其停滯;腎病引起的,有的應該壯水,有的應該滋陰,不宜使用香燥藥克伐;胃病引起的,有的應該大瀉,有的應該大補,要觀察具體的兼症虛實,不要認為陽明經的病就可以一味地攻伐。治療血症的藥物,有的應該作為主藥,有的應該作為輔藥,有的應該單獨使用,有的應該配合使用。

疾病有深淺,方劑有輕重。其中參合運用的巧妙之處,當然在於人,而藥物的性能和作用,應該了解它們的種類。治療血虛,有主藥,應該用熟地、當歸、枸杞等;治療血虛,有輔藥,應該用山藥、山茱萸、杜仲、棗仁等。

血虛而有微熱的,應該涼補,用生地、麥冬、芍藥、沙參、阿膠等;血是因為氣虛引起的,應該補氣,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等;血是因為氣實引起的,應該疏導降氣,用青皮、陳皮、枳殼、烏藥、木香、香附等;血虛又停滯的,應該補血活血,用當歸、牛膝、川芎、醇酒等;血因寒冷而停滯不化的,或是虛火不能歸位的,應該溫補,用桂枝、附子、乾薑等;血亂動不安的,應該清熱和血,用丹皮、丹參、童便、茅根、側柏、藕汁、黑墨等;血有大熱的,應該用寒涼藥瀉熱,用黃芩、黃連、知母、黃柏、元參、梔子、石膏、龍膽、苦參、犀角、青黛、槐花等;血停滯結聚的,應該破血逐瘀,用桃仁、紅花、蘇木、延胡索、三稜、莪朮、五靈脂、大黃等;血下陷的,應該升提,用升麻、柴胡等;血燥的,應該滋潤,用酥酪、蜂蜜、天冬、柏子仁、蓯蓉、當歸等;血滑脫的,應該收澀止血,用棕灰、頭髮灰、白芨、蒲黃、百草霜、五味子、烏梅、地榆、文蛤、續斷、椿白皮等;血澀滯的,應該利水通血,用牛膝、車前子、澤瀉、木通、瞿麥、益母草、滑石等;血因風濕引起的,應該祛風燥濕,用荊芥、防風、葛根、秦艽、蒼朮、白朮等。治療血症的方劑,古人多以四物湯為主,但也有些情況適合,有些情況不適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