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34)
卷六·雜證匯參 (34)
1. 血證
蓋補血行血無如當歸,但當歸之性動而滑,凡因火動血者忌之,因火而嗽,因濕而滑者皆忌之。行血散血無如川芎,然川芎之性升而散,凡火載血上行者忌之,氣虛多汗,火不歸原者皆忌之。生血涼血無如生地,斂血清血無如芍藥,然二物皆涼,非陽虛脾弱者所宜;脈弱身涼,多嘔便溏者,皆非宜也。故凡用四物湯以治血者,不可不察其宜否之性。
○褚氏曰:喉有竅,咳血殺人;腸有竅,便血殺人。便血猶可治,咳血不可醫。飲溲溺者,百不一死;服寒涼者,百不一生。血雖陰類,運之者其陽和乎?愚謂:褚氏之說,真元理之法,不可不知。至若溲溺之用,則但於邪熱上炎者,藉以降火,是誠善矣。其若傷在脾胃,或陽虛陰勝等證,則非所宜,勿謂百不一死可概用也。
(張景岳)
書云:氣有生血之功,補血不如補氣。此言陰絡傷,血內溢,血虛無火之證,非言陽絡傷,血外溢,血虛有火之證也。夫曰陰絡傷,血內溢,言下泄、下脫之血也;陽絡傷,血外溢,言上衝咳血、吐血、鼻衄、牙衄之血也。夫陰絡所傷之血,血去則火亦去,此血虛無火者也;陽絡所傷之血,血去則火愈旺,此血虛有火者也。
故血脫益氣之法,但可施之於陰絡所傷無火之血,難施之於陽絡所傷,血去火旺,勞瘵骨蒸,脈數內熱之人。此等關頭,從來差誤。進思血之陰絡、陽絡,但當分別有火、無火,亦不必拘於上溢、下脫。例如咳血、吐血,上溢之血也。若其人面色白,脈沉遲,此陽虛不能攝血也,古人有用血脫益氣胃藥收功者。
又陽明大腸有火而發腸紅便血,此下脫之血也,古人有用黃柏、槐米以治者。總之,無論上溢下泄,惟審其血去有火者,即為陽絡所傷之血,但宜涼血養血;血去無火者,即為陰絡所傷之血,乃可血脫益氣也。(《證因脈治》)
凡內傷暴吐血者,出如湧泉,口鼻皆流,須臾不救即死。急用人參一兩為末,入飛羅面一錢,新汲水調服;或用獨參湯補氣。不入血藥何也?蓋有形之血不能速生,無形之氣所當急固,無形自能生有形也。若真陰失守,虛陽泛上,亦大吐血,又須八味地黃湯固其真陰,以引火歸元,正不宜用人參。及火既引歸,人參又所不禁。
○凡失血後,必大發熱,古方當歸補血湯,用黃耆一兩,當歸六錢,名曰補血,而以黃耆為君,陽旺能生陰血也。不明此理,見其大熱、六脈洪大,誤用發散,或以其象白虎湯證,誤用白虎,立危。○凡治血證,前後調理,須按三經用藥,心生血,脾統血,肝藏血。歸脾湯,三經之方也。
遠志、棗仁,補肝以生心火;茯神,補心以生脾土;參、耆、甘草,補脾以固肺氣;木香者,香先入脾,總欲使血歸於脾耳,有鬱怒傷肝,思慮傷脾者尤宜。(《趙氏醫貫》)
白話文:
血證
補血活血沒有比當歸更好的藥材了,但當歸的藥性是流動且滑利的,凡是因為火氣旺盛而導致的出血,以及因為火氣導致的咳嗽,或因為濕氣導致的滑泄,都不適合使用當歸。活血散瘀沒有比川芎更好的藥材了,但川芎的藥性是向上發散的,凡是火氣挾帶血液上衝的人不適合使用,氣虛多汗、火氣不歸原位的人也不適合使用。滋陰涼血沒有比生地更好的藥材了,收斂清血沒有比芍藥更好的藥材了,但這兩種藥材都是寒涼的,不適合陽虛脾弱的人使用;脈象虛弱、身體冰涼、容易嘔吐腹瀉的人,都不適合使用。因此,凡是使用四物湯來治療血證的人,不可以不仔細觀察它的藥性是否適合。
褚氏說:喉嚨有孔,咳血會致命;腸道有孔,便血會致命。便血還能治療,咳血則無法醫治。喝尿的人,百人中難得死一人;服用寒涼藥的人,百人中難得活一個。血雖然屬陰,但推動血液運行的還是陽氣。我認為:褚氏的說法,是真切的道理,不可不知。至於尿液的用途,只是用在邪熱上炎的人,用來降火,這確實是很好的。但如果病在脾胃,或是陽虛陰盛等情況,就不適合使用,不要以為喝尿百人中難得死一個就可以概括地使用。
書上說:氣有產生血液的功能,補血不如補氣。這句話是指陰絡受傷,血液內溢,血虛沒有火氣的狀況,並不是指陽絡受傷,血液外溢,血虛有火氣的狀況。所謂陰絡受傷,血液內溢,指的是下瀉、下脫的出血;陽絡受傷,血液外溢,指的是上衝的咳血、吐血、鼻衄、牙衄。陰絡受傷所造成的出血,血液流失則火氣也跟著消失,這就是血虛沒有火氣;陽絡受傷所造成的出血,血液流失則火氣更加旺盛,這就是血虛有火氣。
所以,血脫益氣的方法,只可以用在陰絡受傷而沒有火氣的出血,難以用在陽絡受傷、血液流失火氣更旺、出現勞瘵骨蒸、脈搏急促內熱的人。這些關鍵處,向來容易出錯。要考慮到血液的陰絡、陽絡,只要分辨清楚有火氣、沒火氣即可,也不必拘泥於上溢、下脫。例如咳血、吐血,屬於上溢的出血。如果這個人面色蒼白、脈象沉遲,這是陽虛不能收攝血液的表現,古人有用益氣健胃的藥物來收效的例子。
又如陽明大腸有火而導致腸道出血便血,這屬於下脫的出血,古人有用黃柏、槐米來治療的。總而言之,不論是上溢或是下泄,只要審察到出血後有火氣的,就是陽絡受傷的出血,只適合用涼血養血的方法;出血後沒有火氣的,就是陰絡受傷的出血,才可以採用血脫益氣的方法。(《證因脈治》)
凡是內傷導致突然大量吐血的人,血像泉水般湧出,口鼻都流血,如果不及時搶救就會立刻死亡。要趕緊用人參一兩磨成粉末,加入炒熟的麵粉一錢,用新打的井水調服;或是用獨參湯來補氣。為什麼不用補血的藥呢?因為有形的血液無法快速生成,而無形的氣最需要馬上固護,無形的氣自然能產生有形的血液。如果真陰虧損,虛陽浮越,也會大量吐血,又必須用八味地黃湯來固護真陰,引火歸元,反而不適合用人參。等到火氣已經引導歸位,就可以使用人參了。
凡是失血後,一定會發高燒,古方當歸補血湯,用黃耆一兩、當歸六錢,名為補血,卻以黃耆為主藥,因為陽氣旺盛才能產生陰血。不了解這個道理,看到發高燒、六脈洪大,就誤用發散的藥物,或是認為是白虎湯證而誤用白虎湯,就會立刻有危險。凡是治療血證,前後都要調理,必須按照心、脾、肝三經來用藥,心臟產生血液,脾臟統攝血液,肝臟儲藏血液。歸脾湯,是調整三經的方劑。
遠志、棗仁,補肝來生心火;茯神,補心來生脾土;人參、黃耆、甘草,補脾來固肺氣;木香,因為香氣先入脾,總是要讓血歸於脾。對於因為生氣而傷肝,思慮過多而傷脾的人,尤其適合使用。(《趙氏醫貫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