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35)
卷六·雜證匯參 (35)
1. 血證
仲景云:誤發少陰汗,動其經血者,下竭上厥為難治。不知下竭者,陰血竭於下也;上厥者,陰氣逆於上也。蓋氣之與血,兩相維附,氣不得血則散而無統;血不得氣則凝而不流。故陰火動,而陰氣不得不上奔,陰氣上奔,而陰血不得不從之上溢,血既上溢,其隨血之氣散於胸中,不得復返本位,則上厥矣。陰氣上逆,勢必龍雷之火應之,血不盡竭不止也,氣不盡厥亦不止也。
仲景所以斷為難治者,非謂不治也。吾為大辟其扃,則以健脾中之陽氣為第一義。健脾之陽,一舉有三善:一者脾中之陽氣旺,如天青日朗而龍雷之火潛伏也;一者脾中之陽氣旺,而胸中窒塞之陰氣如太空不留纖翳也;一者脾中之陽氣旺,而飲食運化精微,復生其下竭之血也。今方書妄引久嗽成勞,痰中帶血之陽證,不敢用健脾。
增咳為例,不思咯血即有咳嗽,不過氣逆上厥之咳,氣下則不咳矣,況原無咳嗽者乎?古方治龍雷之火,每用桂附引火歸元之法,然施於暴血之證,可暫而不可常。蓋已虧之血,恐不能制其悍,而未動之血,恐不可滋其擾耳。此以崇土為先,土厚則濁陰不升,而血患自息。(喻嘉言)
失血一證,名目不一,三因之來路宜詳。外因,陽邪為多。蓋陰分先虛,易受天之風熱燥火也。至於陰邪為患,不過十中之一二耳。其治法,總以手三陰為要領,究其病在心營肺衛如何。內因,不出乎嗔怒鬱勃之激傷肝臟,勞形苦志而耗損心脾,及恣情縱欲以戕賊腎臟之真陰真陽。又當以足三陰為要領,再審其乘侮制化如何。
不內外因者,為飲食之偏好及努力墜墮之傷。治分臟腑經絡之異。要知外因而起者,必有感候為先;內因而起者,必有里證可據。大凡理肺衛者,用甘涼肅降,如沙參、麥冬、玉竹、川斛等類。治心營者,以輕清滋養,如生地、元參、丹參、連翹等類。
若風淫津涸,加以甘寒,如蘆根、蔗汁之品;溫淫火壯,參入苦寒,如黃芩、石膏之品;暑逼氣分,佐滑石、荷葉之開解;在營,與銀花、犀角之清芳;秋令選純甘以清燥;冬時益清補以助藏。凡此為外因之大略也。所云陰邪為患者,舊有麻黃人參芍藥湯,先生有桂枝加減法。
內因傷損,其治更繁,若嗔怒而動及肝陽,血隨氣逆者,用繆氏氣為血帥法,如蘇子、鬱金、桑葉、丹皮、貝母之類也;若鬱勃日久而傷及肝陰,木火內燃陽絡者,用柔肝育陰法,如膠黃、生地、麥冬、白芍、甘草之類也,若煩勞不息而偏損心脾,氣不攝血者,用甘溫培固法,如保元湯、歸脾湯之類也;若縱欲而竭其腎真,或陽亢陰騰,或陰傷陽越者,有從陰從陽法,如青鉛、六味、肉桂、七味並加童便之類也;若精竭海空,氣泛血湧者,急固真元,大補精血,如人參、枸杞、熟地、紫石英、河車之類也。凡此為內因之大略也。
白話文:
張仲景說過:如果誤用了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少陰病,導致體內的經血受到擾動,就會出現下部陰血耗竭而上部陽氣厥逆的危險情況,這種病很難治療。所謂的「下竭」,指的是陰血在下部耗盡;「上厥」指的是陰氣逆行到上部。氣和血兩者是互相依附的,氣如果沒有血的附著,就會散亂而沒有統攝;血如果沒有氣的推動,就會凝結而不流動。所以當陰火妄動,陰氣就不得不向上奔竄,陰氣向上奔竄,陰血也就會跟著向上溢出。血既然已經向上溢出,隨著血上湧的氣就會散在胸中,無法回到原位,這就造成了上厥。陰氣向上逆行,必然會引動龍雷之火(指虛火)來應和,血不完全耗竭,這種情況不會停止,氣不完全厥逆,這種情況也不會停止。
張仲景之所以斷定這種情況難以治療,並不是說這種病無法醫治。我認為要打開這個病機的關鍵,首先要做的就是健壯脾胃中的陽氣。健壯脾陽,一舉可以達到三個好處:一是脾中陽氣旺盛,就像晴朗的天空太陽普照一樣,龍雷之火自然就會潛伏下來;二是脾中陽氣旺盛,胸中滯塞的陰氣就會像晴空萬里一樣,不留下一絲陰霾;三是脾中陽氣旺盛,飲食就能被運化成精微物質,重新產生耗竭的陰血。現在的醫書錯誤地引用久咳成勞,痰中帶血屬於陽證的說法,不敢使用健脾的方法。
以咳嗽為例,沒有考慮到咯血往往會伴隨咳嗽,這不過是氣逆上厥引起的咳嗽,當氣降下來就不會咳嗽了,更何況原本沒有咳嗽的人呢?古方治療龍雷之火,常常使用桂附引火歸元的方法,但這種方法用在暴發的出血情況下,可以暫時使用但不能長期使用。因為已經虧虛的血,恐怕無法制約強盛的火氣,而還沒有受到影響的血,恐怕也會受到這種方法的擾動。所以應該以培補脾土為優先,脾土厚實,濁陰就不會上升,而血證自然就會平息。(喻嘉言的觀點)
失血這種病症,名稱有很多,導致失血的三種原因的來龍去脈應該詳細了解。外在的原因,多半是陽邪導致的。因為陰分先虛,容易感受風、熱、燥、火等外邪。至於因為陰邪導致的,不過是十分之一二的情況。治療方法,總的來說要以手三陰經(肺經、心包經、心經)為重點,探究病症是在心營還是肺衛。內在的原因,不外乎是因憤怒鬱悶而激傷肝臟,因為勞累過度、耗費心神而損傷心脾,以及因為恣情縱欲而戕害腎臟的真陰真陽。還應該以足三陰經(脾經、肝經、腎經)為重點,再詳細探查它們的相乘、相侮、制化關係。
不屬於內外因的,是飲食的偏好以及因為用力過猛、跌倒等意外造成的損傷。治療方法要根據臟腑經絡的不同來區分。要知道外因引起的,必然會有外感病邪的徵兆;內因引起的,必然會有裡證可以依據。一般來說,調理肺衛的,用甘涼的藥物來清降,如沙參、麥冬、玉竹、川斛等;治療心營的,用輕清滋養的藥物,如生地、元參、丹參、連翹等。
如果風邪侵犯導致津液耗損,可以加入甘寒的藥物,如蘆根、蔗汁;如果溫邪化熱火氣旺盛,可以加入苦寒的藥物,如黃芩、石膏;如果暑邪侵犯氣分,可以加入滑石、荷葉來開解;在營分,可以用銀花、犀角來清熱;秋季宜選用純甘的藥物來清燥;冬季宜用清補的藥物來幫助藏精。這些都是針對外因導致失血的治療大略。至於陰邪導致的失血,過去有麻黃人參芍藥湯,先生(指喻嘉言)有桂枝加減法。
內傷引起的失血,治療方法更加複雜。如果因憤怒而導致肝陽上亢,血隨氣逆,可以用繆氏的「氣為血帥」的方法,如蘇子、鬱金、桑葉、丹皮、貝母等;如果因為長期鬱悶而損傷肝陰,導致木火內燃,傷及陽絡(經脈),可以用柔肝育陰的方法,如阿膠、黃精、生地、麥冬、白芍、甘草等;如果因為勞累過度而偏於損傷心脾,氣不能攝血,可以用甘溫培固的方法,如保元湯、歸脾湯等;如果因為縱欲而耗竭腎精,導致陽氣亢盛陰氣騰湧,或者陰傷陽越,有從陰從陽的方法,如青鉛、六味地黃丸、肉桂、七味都氣丸並加入童便等;如果精血耗竭,導致氣血上湧,要趕快固護真元,大補精血,如人參、枸杞、熟地、紫石英、河車等。這些都是針對內因導致失血的治療大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