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36)
卷六·雜證匯參 (36)
1. 血證
至於不內外因,如煙辛泄肺,酒熱戕胃,皆能助火動血,法有治上治中,如葦莖湯、甘露飲、茅根、藕汁等劑;墜墮之傷,由血瘀而泛者,先宜導下,後宜通補;若努力為患,屬勞傷之根,陽動則絡松血溢,治與虛損有間,滋陰補氣,最忌凝澀,如當歸建中湯、旋覆花湯,取其有循經入絡之能。凡此為不內外因之大略也。
但血之所主司者,乃心、肝、脾三臟;血之所生化者,莫如陽明胃府。若胃有不和,當先治胃。仁齋云:一切血證,經久不愈,每以胃藥收功。有薄味調養胃陰者,如麥冬湯及沙參、扁豆、茯神、石斛之類;有甘溫建立中陽者,如人參建中湯及四君加減之類;有滋陰而不礙胃,甘守津還者,如復脈湯加減之類。
其餘補土生金、鎮肝益胃、補脾疏胃、安神理胃、腎胃相關等法,一遇胃不加餐,不飢難運,每從此義見長,源源生化不息。(《臨證指南》)
血溢、血瀉諸蓄妄證,其始也,宜以行血破瘀之劑折其銳氣,而後區別治之。或問失血復下,虛何以當?答曰:血既妄行,迷失故道,不去蓄利瘀,則以妄為常,曷以御之?且去者自去,生者自生,何虛之有?失血家用下劑,蓋施之於蓄妄之初;亡血虛家不可下,蓋戒之於亡失之後。(滑伯仁)
凡蓄血有上、中、下三焦之別,血蓄上焦則善忘,宜犀角地黃湯;血蓄中焦則胸滿身黃,漱水不欲咽,宜桃仁承氣湯;血蓄下焦則如狂,糞黑,小腹硬滿,宜抵當湯丸。(王好古)
凡瘀血之證,今人但知閃挫則有瘀血,不知有因火載血上行,或吐或衄,病者自忍而蓄滯於中;或因醫藥寒涼,而冰凝於內;或因憂思過度,而致營血鬱滯不行;或因怒傷,血逆上不得越下,不歸經而留積於胸膈之間者。此皆瘀血之因也。亦有跌撲閃挫,當時不覺,至於氣衰之際,不時舉發,醫見吐血,妄為虛損,反用補藥,氣得其助,病雖暫緩,氣日愈衰,病日愈深,致成窠囊不治矣。○或問痰挾瘀血,何以驗之?予曰:子知有痰挾瘀血,不知有瘀血挾痰。
如先因傷血,血逆則氣滯,氣滯則生痰,與血相聚,名曰瘀血挾痰。患處按之則痛而不移,其證或吐或衄,或大便黑,其脈輕舉則滑重按則澀。治宜導痰破血,先用導痰湯,如蒼朮、香附、枳殼、白芥子開鬱導痰;次用芎、歸、桃仁、紅花、蘇木、丹皮、莪朮以破其血。若素有郁痰,後因血滯,與痰相聚,名曰痰挾瘀血。
患處則痛而少移,其證或為脹悶,或為寒熱,其脈輕舉則芤重按則滑。治宜先破其血,而後消痰,或消痰破血二者兼治。醫或誤補及寒涼之劑,致病邪郁久而成窠囊。其窠囊之驗,患處則痛而不能轉側,或肺膜間偏熱偏腫,咳喘痰臭,丹溪云:痰挾瘀血,遂成窠囊者不治。正此謂也。
白話文:
至於不是因為內在或外在原因造成的出血,像是抽菸、吃辛辣食物刺激肺部,喝酒、吃過熱食物傷害胃部,這些都會助長火氣,使血不正常流動。治療方法有從上治或從中治,像用葦莖湯、甘露飲、茅根、藕汁等藥方。因為摔倒或撞擊造成的瘀血,要先用藥導引向下,讓瘀血排出,之後再用藥補益身體。如果是因為過度勞累造成的出血,屬於勞傷的根本,陽氣妄動,造成血管鬆弛、血液外溢,這種情況的治療與一般虛損不同,重點在於滋養陰液、補益氣血,最忌諱使用凝滯收澀的藥物,可以用當歸建中湯、旋覆花湯,取其可以引導藥力進入經絡的功效。以上是針對非內外因素造成的出血,做個大致的說明。
但是,血主要由心、肝、脾三個臟器掌管;而血液的生成和轉化,最重要的莫過於胃的功能。如果胃部不適,應該先調理胃。名醫朱丹溪說:「所有的出血症,久治不癒,往往靠著調理胃部的藥物就能見效。」可以用味道清淡的藥物來滋養胃陰,像是麥冬湯和沙參、扁豆、茯神、石斛之類的藥材;也可以用甘溫的藥物來建立中陽,像是人參建中湯和四君子湯加減;還有滋養陰液又不妨礙胃,能使津液回歸的藥方,像是復脈湯加減。
其他像是補土生金、鎮肝益胃、補脾疏胃、安神理胃、腎與胃相關等等的治療方法,如果遇到胃口不好、不覺得餓而難以運化飲食的情況,往往會因為這些方法而有所改善,使身體的氣血源源不絕地生化。
血液外溢、失血過多等各種不正常的出血狀況,初期應該用活血化瘀的藥物來削弱其勢頭,然後再根據不同的情況來治療。有人問:失血後又下血,身體虛弱該怎麼辦?回答說:血既然不正常流動,迷失了正常的途徑,如果不及時清除蓄積的瘀血,這種不正常的狀態就會變成常態,要如何控制它呢?而且該流失的血自然會流失,新生的血也會自然生成,哪來的虛弱呢?失血的人使用瀉下藥,是因為在出血剛開始,瘀血蓄積的時候;而對於失血後身體虛弱的人,則不能用瀉下藥,是因為要避免失血過多之後更加虛弱。
凡是蓄積的瘀血,有在上焦、中焦、下焦之分。瘀血蓄積在上焦,容易健忘,適合用犀角地黃湯治療;瘀血蓄積在中焦,會胸悶、身體發黃、漱口卻不想吞水,適合用桃仁承氣湯治療;瘀血蓄積在下焦,會出現像發狂般的症狀、大便黑、小腹硬滿,適合用抵當湯或抵當丸治療。
一般來說,人們只知道跌打損傷才會導致瘀血,卻不知道有因為火氣引導血液向上衝,造成吐血或流鼻血,病人自己忍耐而使血瘀積在體內;或是因為服用寒涼的藥物,使血液凝結在體內;或是因為過度憂思,導致營血鬱滯不通;或是因為發怒傷身,血逆行向上卻無法向下,不循經脈而積留在胸膈之間。這些都是導致瘀血的原因。也有因為跌倒撞擊,當時不覺得怎樣,等到身體衰弱的時候,不時發作。醫生看到吐血,就妄加判斷是虛損,反而使用補藥,氣血得到補益,病症雖然暫時緩解,氣卻越來越衰弱,病情也越來越嚴重,最終形成頑固的疾病而無法治癒。
有人問:痰與瘀血互相夾雜,要如何判斷呢?我回答說:你只知道有痰夾雜瘀血,卻不知道有瘀血夾雜痰。
如果是先因為損傷而導致出血,血逆行就會導致氣滯,氣滯就會產生痰,痰和血結合在一起,就叫做瘀血夾痰。患處按壓會疼痛而且不會移動,症狀可能是吐血、流鼻血、或是大便黑,脈象輕按是滑脈,重按是澀脈。治療應該導痰化瘀,先用導痰湯,如蒼朮、香附、枳殼、白芥子來開鬱導痰;再用芎、歸、桃仁、紅花、蘇木、丹皮、莪朮來破血化瘀。如果是原本就有鬱積的痰,後來因為血滯,痰和血結合在一起,就叫做痰挾瘀血。
患處會疼痛但是稍微可以移動,症狀可能是脹悶,或是忽冷忽熱,脈象輕按是芤脈,重按是滑脈。治療應該先破血化瘀,然後再消痰,或是消痰化瘀同時進行。如果醫生誤用補藥或寒涼藥物,會使病情鬱積久了而形成難治的腫塊。腫塊的特徵是患處疼痛而且不能轉側,或是肺膜間出現偏熱偏腫,咳嗽喘氣,痰有臭味。朱丹溪說:痰夾雜瘀血,形成腫塊就無法治癒,就是指這種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