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·雜證匯參 (49)
卷十·雜證匯參 (49)
1. 汗
經義
陽之汗,以天地之雨名之。○在心為汗。○陽加於陰謂之汗。○陰虛者,陽必湊之,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。○魄汗未藏,四逆而起。○汗出偏沮,使人偏枯。○人所以汗出者,皆生於穀,穀生於精。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,是邪卻而精勝也。○飲食飽甚,汗出於胃;驚而奪精,汗出於心;持重遠行,汗出於腎;疾走恐懼,汗出於肝;搖體勞苦,汗出於脾。○炅則腠理開,營衛通,汗大泄,故氣泄矣。
○勞則喘息汗出,內外皆越,故氣耗矣。○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,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,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。○腎病者,寢汗出,憎風。(《素問》)
哲言
食梅津生,食芥淚墮,此液之自外奪者也;悲則涕生,愧則汗發,此液之自內致者也。(《醫參》)
三陽實,三陰虛,汗不出;三陰實,三陽虛,汗不止。(《仁齋直指》)
真氣已虧,胃中火盛,則汗出不休;真氣已竭,陰火已衰,則無汗反躁;陰陽俱衰,四時無汗,其形不久。(李東垣)
衛氣虛則多汗,營血虛則無汗。(婁全善)
陽者,衛外而為固也。陽虛不能衛外,故津液不固而汗易泄且畏風也。此與傷風自汗不同。彼責之邪實,此責之表虛,故補、散各異。(《醫方集解》)
汗出雖由衛氣不固,胃中之津液外泄,而實關乎臟腑之蒸發使然。心之陽不能外衛而為固,則自汗出,包絡之火蒸發也;腎之陰不能退藏於密,則盜汗出,陰火乘虛蒸發也。(《張氏醫通》)
腠理之疏密,衛實司之,故自汗多責之表虛。然《要略》曰:腠者,三焦通會元真之處;理者,五臟六腑之文理也。以此觀之,衛外之陽不足,皆當責之於中。根於中者,命曰神機。故治法不離營衛、陰陽、中氣之間,不徒從腠理也。(程郊倩)
汗出一證,有自汗者,有盜汗者。自汗者,濈濈然無時而動作則益甚;盜汗者,寐中通身汗出,覺來漸收。古云:自汗屬陽虛。腠理者,衛氣之所司也。人以衛氣固其表,衛氣不固,則表虛自汗而津液為之發泄也。治宜實表補陽。盜汗屬陰虛。陰虛陽必湊之,故陽蒸陰分則血熱,血熱則液泄而為盜汗也。
治宜清火補陰。然以余觀之,則自汗亦有陰虛,盜汗亦多陽虛也。如煩勞大熱,最多自汗,或以飲食之火起於胃,勞倦之火起於脾,酒色之火起於腎,皆能令人自汗。若此者謂非陽盛陰衰而何?又若人之寤寐,總由衛氣之出入,衛氣者,陽氣也,人於寐時,則衛氣入於陰分,此其時非陽虛於表而何?所以自汗、盜汗,亦各有陰陽之證,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,盜汗必屬陰虛也。然則陰陽有異,何以辨之?曰:但察其有火無火,則或陰或陽自可知矣。
蓋有火而汗出者,以火盛灼陰,陰虛可知也;無火而汗出者,以表氣不固,陽虛可知也。知斯二者,則汗出之要無餘義,而治法亦可得其綱領矣。○病後多汗,若傷寒、瘧疾,凡系外感寒邪,汗出熱退,而有汗不即止者,此以表邪初解,必由腠理,衛氣開泄,其汗宜然。即數日旬日,亦自無妨,衛氣漸實,汗必自止,無足慮也。
白話文:
汗
經義
人體陽氣所產生的汗液,就像天地間的雨水一樣。汗液在心臟產生。陽氣附著在陰液上,就形成了汗。如果陰液虛弱,陽氣就會聚集,所以會出現氣短、發熱而流汗的情況。如果身體的陽氣沒能把汗液收藏好,就會導致四肢冰冷。汗液偏於身體一側,會導致半身不遂。人之所以會流汗,都是因為食物經過消化產生了精氣。現在如果邪氣在肌肉骨骼中與正氣交戰,而產生汗液,代表邪氣已經被驅除,精氣戰勝了邪氣。如果飲食過飽,汗液會從胃排出;如果受到驚嚇而耗損精氣,汗液會從心臟排出;如果搬運重物或長途行走,汗液會從腎臟排出;如果快速奔跑或感到恐懼,汗液會從肝臟排出;如果身體勞累,汗液會從脾臟排出。如果天氣炎熱,皮膚的毛孔會打開,營衛之氣暢通,汗液會大量排出,導致氣隨之洩散。勞累過度會導致喘氣流汗,體內外的氣都散失,導致氣耗損。陽氣過盛會導致身體發熱但不出汗,陰氣過盛會導致多汗且身體寒冷,陰陽氣都過盛則會不出汗但身體寒冷。腎臟有疾病的人,睡覺時會流汗,而且怕風。(出自《素問》)
哲言
吃酸梅會產生口水,吃芥末會流淚,這些都是體液從外被引發出來的;悲傷會流淚,慚愧會流汗,這些都是體液從內部產生的。(出自《醫參》)
三陽經脈的氣實,三陰經脈的氣虛,就流不出汗;三陰經脈的氣實,三陽經脈的氣虛,就會汗流不止。(出自《仁齋直指》)
如果真氣已經虧虛,胃火旺盛,就會汗流不止;如果真氣已經耗竭,陰火已經衰退,反而不會流汗而感到煩躁;如果陰陽之氣都衰弱,一年四季都不會流汗,這種情況通常活不久。(李東垣的觀點)
衛氣虛弱就會多汗,營血虛弱就會無汗。(婁全善的觀點)
陽氣的作用是保護身體的外部,使之穩固。如果陽氣虛弱,不能保護身體的外部,津液就不會固守而容易流汗,並且怕風。這種情況與受風引起的自汗不同。前者是邪氣過盛所致,後者是體表虛弱所致,所以治療方法應該補益和驅散邪氣,各不相同。(出自《醫方集解》)
汗液的排出雖然是因為衛氣不能固守,胃中的津液外泄,但實際上與五臟六腑的蒸發功能有關。心臟的陽氣不能向外保護身體,就會流出自汗,這是包絡的火在蒸發;腎臟的陰氣不能收斂於內,就會流出盜汗,這是陰火趁虛蒸發。(出自《張氏醫通》)
皮膚毛孔的疏密由衛氣主管,所以自汗多半是因為體表虛弱。然而《要略》說,毛孔是三焦氣機匯聚的地方,是人體元氣流通的樞紐;皮膚紋理是五臟六腑的氣機體現。從這個角度看,體外的陽氣不足,都應該從體內尋找原因。體內的原因就是所謂的「神機」。所以治療方法不應離開營衛、陰陽、中氣之間的平衡,而不能單純地從皮膚毛孔著手。(程郊倩的觀點)
汗出的情況分為自汗和盜汗兩種。自汗是指不分時間、持續不斷地流汗,活動時會更嚴重;盜汗是指在睡覺時全身出汗,醒來後汗就會漸漸停止。古人說:「自汗屬於陽虛。」皮膚毛孔是衛氣所主導的。人靠衛氣來鞏固體表,如果衛氣不固,體表就會虛弱,導致自汗,津液隨之流失。治療上應該強健體表、補益陽氣。盜汗屬於陰虛,陰虛導致陽氣聚集,陽氣蒸發陰分會導致血熱,血熱就會導致液體外泄而形成盜汗。治療上應該清熱滋陰。但依我看來,自汗也有可能是陰虛導致,盜汗也有可能是陽虛導致。比如勞累過度、身體發熱時,常常會自汗,或者因為飲食不當導致胃火旺盛,勞累導致脾火旺盛,飲酒過度導致腎火旺盛,這些都會引起自汗。這種情況難道不是陽盛陰衰嗎?而且人在睡著時,衛氣會進入陰分,這個時候體表實際上是陽氣虛弱的。所以自汗和盜汗,都有陰陽虛實的證候,不能說自汗就一定是陽虛,盜汗就一定是陰虛。既然陰陽有別,應該如何分辨呢?其實只要觀察有沒有火氣就可以了,有火氣而流汗,是因為火盛灼傷陰液,代表陰虛;沒有火氣而流汗,是因為體表氣虛不能固守,代表陽虛。了解這兩點,關於汗出的問題就沒有什麼疑惑了,治療方法也可以掌握要領了。生病後多汗,如果是由於傷寒、瘧疾等外感寒邪引起的,在汗出熱退後仍然流汗不止,這是因為體表的邪氣剛被解除,毛孔打開,衛氣向外疏散,汗液才會自然流出,這種情況即使持續幾天甚至十幾天,也是正常的,等到衛氣逐漸恢復,汗自然就會停止,不必擔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