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·雜證匯參 (50)
卷十·雜證匯參 (50)
1. 汗
若其他雜證,本非外感之解,而自汗、盜汗者,乃非所宜,不容不治。○汗證有陰陽:陽汗者,熱汗也;陰汗者,冷汗也。人但知熱能致汗,而不知寒亦致汗。所謂寒者,非曰外寒,正以陽氣內虛,則寒生於中,陰中無陽,則陰無所主而汗隨氣泄。故凡大驚大恐,皆能令人汗出,是皆陽氣頓消,真元失守之兆。
至其甚者,則如病後產後,或吐瀉失血之後,必多有汗出者,豈非氣去而然乎?故《經》曰:陰勝則身寒,汗出,身常清。仲景曰:極寒反汗出,身必冷如冰。是皆陰汗之謂也。故凡治陰汗者,但當察氣虛之微甚。微虛者,略扶正氣,其汗自收;甚虛者,非速救元氣不可。(《景岳全書》)
方書多言血與汗異名而同類,丹溪因之,遂有在內為血,在外為汗之論,似乎血即是汗,汗即是血矣。奚知血與汗之由來,有不可以同類並言者。《經》云:心主血,血生於心。又云:腎主五液,入心為汗。又云:汗者,心之液。而非曰心之血。血生於心,統於脾,藏於肝,其源則自水穀之精氣,受於中焦,變化取汁,調和於五臟,灑陳於六腑,以奉生身者也。若夫汗則為人身之津液。
因腠理疏豁,皮毛不能外護,暑、濕、熱之邪干之,則津泄而為汗,是汗乃身中之陽氣所化。故《經》曰:陽加於陰謂之汗。此可以氣言,而不可以血類也。且夏天毫竅不密,湯水入胃,汗即流溢,津液外耗,小便短少;冬天腠理閉密,汗不外溢,小便頻多,此更可見汗屬津液,而非可以血類也更明矣。
況人之一身,有涕、淚、涎、唾、便、溺,皆屬一水之化,而發於九竅之中,汗若可以血類之,則涕、淚、涎、唾、便、溺亦可以血言之矣。但心為君主,汗為心液,汗多之害,與亡血之害不甚遠耳,非若便、溺之無大關害也。(《馮氏錦囊》)
心為君火,脾胃屬土,此濕熱相搏為汗明矣。如甑中燒酒,若非湯火熏蒸,則不能成汁液。(《醫學正傳》)
多汗身軟者,濕也。心主熱,脾主濕,濕熱相搏,如地之蒸氣為云、雨、霧、露。(《醫學入門》)
陽虛自汗必惡寒,火熱自汗必躁熱。傷濕自汗,困倦身重,天陰轉甚,聲如甕出;傷風自汗,頭疼身熱,咳嗽煩悶,鼻塞流涕;傷暑自汗,身熱口渴,煩躁面垢;痰證自汗,頭眩嘔逆,胸滿吐痰;心虛自汗,怔忡恍惚;肝熱自汗,口苦多眠;腎虛自汗,潮熱咳嗽;脾虛自汗,倦怠少食。○凡汗出發潤,汗出如油,汗出如珠,汗多喘滿,汗雨淋漓,皆屬敗證。
(《證治匯補》)
病人汗出臍胸而止者,皆險證也。至腰稍可,至足方佳。(查了吾)
補編
汗由血液,本乎陰也。《經》曰:陽之汗,以天地之雨名之。其義可知。然汗發於陰而出於陽,此其根本則由陰中之營氣,而其啟閉則由陽中之衛氣。故凡欲疏汗而不知營衛之盛衰,欲止汗而不知橐籥之牝牡,吾知其不敗不已也。(張景岳)
白話文:
如果不是因為外感疾病而導致的自汗(白天無故出汗)或盜汗(睡覺時出汗),這就不是可以輕忽的,必須要治療。汗證有陰陽之分:陽汗是指熱汗,陰汗是指冷汗。人們只知道熱會導致出汗,卻不知道寒也會導致出汗。這裡說的寒,不是指外來的寒冷,而是指體內陽氣虛弱,導致寒邪從內而生,陰氣中缺乏陽氣的制約,陰氣沒有主導,汗液就隨著氣的洩露而流出。所以,凡是受到極大驚嚇或恐懼時,都會讓人出汗,這都是陽氣一下子消散,元氣失守的徵兆。
更嚴重的情況,像是大病初癒、產後,或是嘔吐、腹瀉、失血之後,常常會出現大量出汗,這難道不是因為氣的流失而造成的嗎?所以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陰氣過盛,則身體寒冷,出汗,身體常常感到清冷。」張仲景也說:「極度寒冷反而會出汗,身體必定像冰一樣寒冷。」這些都屬於陰汗。所以,治療陰汗,應該仔細觀察氣虛的程度。輕微氣虛的,稍微扶助正氣,汗就會自然停止;嚴重氣虛的,必須立即補救元氣。
許多醫書都說血和汗是不同的名稱,但本質卻相同,朱丹溪也因此提出體內為血,體外為汗的理論,似乎血就是汗,汗就是血。卻不知道血和汗的來源,並不能相提並論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心臟主管血液,血由心而生。又說:腎臟主管體內的各種液體,進入心臟就變成汗。還說:汗是心臟的液體,而不是說汗是心臟的血。血由心而生,由脾臟統管,藏於肝臟,它的來源是從食物精氣中,經過中焦的轉化,吸收汁液,調和於五臟,佈散於六腑,用以滋養身體。而汗則是人體的津液。
由於皮膚的紋理疏鬆,毛孔無法防禦外邪,當受到暑、濕、熱邪的侵襲時,津液就會洩露而變成汗,汗是由體內的陽氣所化生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陽氣附於陰液而產生汗。」這說明汗屬於氣,不能把它歸為血類。而且,夏天毛孔不緊密,喝下的湯水進入胃後,汗液就馬上流出,津液大量消耗,小便減少;冬天皮膚紋理緊密,汗液不易流出,小便反而頻繁,這更能說明汗屬於津液,而不是可以歸為血類。
況且,人體有涕、淚、涎、唾、便、溺等,都屬於同一種水液的轉化,從九竅排出,如果汗可以歸為血類,那麼涕、淚、涎、唾、便、溺也可以說是血了。但心臟是君主,汗是心臟的液體,大量出汗的危害,與失血的危害相差不遠,並不像便溺那樣沒有太大的危害。
心臟是君火,脾胃屬於土,濕熱互相搏擊就會形成汗,就像蒸餾酒一樣,如果沒有火熱的薰蒸,就無法產生液體。
多汗並且身體軟弱無力的,是屬於濕邪。心臟主熱,脾臟主濕,濕熱互相搏擊,就像地面蒸發的水氣形成雲、雨、霧、露。
陽氣虛弱引起的自汗,必定會怕冷;火熱引起的自汗,必定會煩躁發熱。因濕邪引起的自汗,會感到困倦、身體沉重,陰天會更加嚴重,說話聲音像從甕中發出來一樣;因風邪引起的自汗,會頭痛、發熱、咳嗽、煩悶、鼻塞流涕;因暑邪引起的自汗,會發熱口渴、煩躁、臉上髒污;因痰證引起的自汗,會頭暈噁心、胸悶吐痰;因心虛引起的自汗,會心悸恍惚;因肝熱引起的自汗,會口苦多夢;因腎虛引起的自汗,會潮熱咳嗽;因脾虛引起的自汗,會感到疲倦、食慾不振。凡是出汗時皮膚濕潤、出汗像油一樣、出汗像珠子一樣、大量出汗導致喘氣、出汗像下雨一樣淋漓不止,都屬於身體衰敗的徵兆。
病人出汗從肚臍胸部開始,然後停止的,都是危險的症狀。汗從腰部開始出才稍好,從足部開始出才是最佳的狀況。
補充:
汗由血液轉化而來,本質上屬於陰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陽的汗,就像天地的雨水一樣。」其中的含義是顯而易見的。然而汗是從陰氣中產生,從陽氣中散發出來,所以它的根本是由陰氣中的營氣所化生,而它的開合則是由陽氣中的衛氣所主導。因此,如果想要疏通汗液卻不知道營氣和衛氣的盛衰,想要止汗卻不了解營衛之氣的關鍵,我可以肯定,這種治療一定會失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