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·雜證匯參 (5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·雜證匯參 (51)

1.

汗出於心,熱之所致;汗出於脾,濕氣上騰;汗泄於膚,衛氣不固。所以清心則液榮於內而為血;和胃則液周流而不騰;實腠理則衛氣充而液不泄。知斯三者,治汗之能事畢矣。(李東垣)

元陰之氣衰弱,亦有自汗之證。蓋陰虛則火動,乘於陰位,陰精被火煎熬,故汗自出也。是猶干竹以火燃之而有油耳。不可用參、耆補氣,但補其陰,則火自伏而汗自止。若相火乘於陰血而然者,宜補陰藥中加知、柏。如陰血被濕熱熏蒸而然者,用當歸六黃湯。○自汗宜補陽調衛,盜汗宜滋陰降火。

陽虛冷汗自出者,宜補心,益火之原,以消陰翳也;陰虛熱汗盜出者,當補腎,壯水之主,以鎮陽光也。汗乃心之液。陽虛陰必乘,故發厥而自汗,治用四君子湯加黃耆、肉桂以補陽;陰虛陽必湊,故發熱而盜汗,治用四物湯加黃柏、知母以滋陰。○黃耆、白朮,乃止汗之聖藥。

麻黃髮汗,根節又能止汗。有用龍骨、牡蠣止汗者,取其收澀也。有濕勝自汗者,須用滲濕之劑;有自汗不任風寒者,須用逐風之劑;有因房勞所致者,須用補腎之劑。桂枝湯,治外感風邪自汗之劑;黃耆建中湯,治外感氣虛自汗之劑;補中益氣湯,治傷寒氣虛自汗之劑。凡內傷諸證,自汗不止者,俱用補中益氣湯,少加附子、麻黃根、浮小麥,效如影響。

但升、柴須蜜制炒,以殺其升發勇悍之性,又欲其引參、耆至肌表,故不可缺。(羅赤誠)

陽虛自汗宜補陽,然有扶陽而不愈者,乃表虛無以外衛也,當斂表以實之;心虛自汗宜補心,然有補心而不愈者,乃營虛無以內藏也,當養血以調之。汗出於脾,濕氣盛也,當燥之,然有補脾燥濕而不愈者,乃火氣蒸騰也,當清其熱;汗出於腎,陽加於陰也,當清之,然有涼血養血而不愈者,乃相火作強也,當滋其陰。肝主疏泄而自汗者,當調血清火;胃經氣滯而自汗者,宜導氣通滯。

此治雜病自汗之法也。若傷風傷濕而自汗者,當解其外;溫病熱病而自汗者,當清其中。又非前法並論也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六陽之脈,上循於頭;三陰之經,劑頸而還。陰虛陽浮,故汗出頭面,不能周身。有相火迫其腎水上行心之分野者,有陽氣失所依附飛越於高巔者,有寒濕相搏者,有瘀血內蓄者,有胃熱上蒸者,隨證施治。惟關格小便不通而頭汗者難治,陽脫而頭汗者不治。(《醫統》)

傷寒頭汗屬少陽,小柴胡湯和之。食滯中宮,熱氣上蒸,亦令頭汗,保和丸加薑汁炒川連。○脾胃濕蒸,旁達四肢,則手足多汗。熱者,二陳湯加川連、白芍;冷者,理中湯加烏梅;弱者,十全大補湯去川芎加五味子。○夏月半身出汗,由氣血不充,內挾痰飲所致,偏枯之兆也。

白話文:

汗液的產生,如果來自心臟,多半是因為體內有熱;如果來自脾臟,那是因為體內濕氣向上蒸騰;如果汗液從皮膚排出,則表示身體的防禦功能不夠穩固。所以,要使心臟清靜,體液就能在體內滋養成為血液;要調理好脾胃,體液就能順暢運行而不上騰;要加強皮膚的防禦能力,身體的防禦功能就能增強,體液也不會輕易外洩。了解這三點,就可以掌握治療汗症的要領了。

有些人是因為體內陰氣虛弱而出現自汗的現象。這是因為陰氣虛弱會導致體內陽氣過盛,陽氣侵擾陰氣的位置,陰液被陽氣煎熬,所以才會自己出汗。這就像乾燥的竹子被火燃燒時會出油一樣。這種情況不適合用人參、黃耆等來補氣,而是應該補充陰氣,讓陽氣平靜下來,汗液自然就會停止。如果陽氣過於旺盛而侵擾陰血導致出汗,可以在補陰的藥方中加入知母、黃柏。如果陰血被濕熱熏蒸而導致出汗,可以用當歸六黃湯。總之,自汗通常適合補陽氣、調理防禦功能;盜汗則適合滋養陰氣、降虛火。

如果是因為陽氣虛弱而出現冷汗自出的情況,應該補心,並增強體內陽氣的根本,以消除陰氣的阻礙;如果是因為陰氣虛弱而出現熱汗盜汗的情況,應該補腎,增強腎的陰液,以抑制過盛的陽氣。汗液是心臟的液體。如果陽氣虛弱,陰氣就會乘虛而入,導致虛脫而自汗,治療時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上黃耆、肉桂來補充陽氣;如果陰氣虛弱,陽氣就會湊熱鬧,導致發熱而盜汗,治療時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黃柏、知母來滋養陰氣。黃耆和白朮是止汗的良藥。

麻黃可以發汗,而麻黃的根部卻可以止汗。也有人使用龍骨、牡蠣來止汗,是因為它們有收斂固澀的作用。如果是因為濕氣過重導致自汗,必須使用滲濕的藥物;如果是自汗又怕風寒,必須使用驅風的藥物;如果是因為房事過度導致自汗,必須使用補腎的藥物。桂枝湯可以用來治療外感風邪引起的自汗;黃耆建中湯可以用來治療外感氣虛引起的自汗;補中益氣湯可以用來治療傷寒氣虛引起的自汗。一般來說,所有內傷引起的自汗不止,都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,再稍微加入附子、麻黃根、浮小麥,效果會很好。

但是,柴胡和升麻必須用蜂蜜炒過,才能消除它們升發的藥性,並且幫助人參和黃耆到達皮膚表面,所以這些步驟不能省略。

陽虛導致的自汗適合補陽,但有時候即使補陽也不見好轉,那是因為身體的防禦功能不足,無法抵禦外邪,這時候應該收斂皮膚表面以加強防禦功能;心虛導致的自汗適合補心,但有時候即使補心也不見好轉,那是因為體內氣血不足,無法藏住汗液,這時候應該養血以調理身體。汗液產生於脾,是因為體內濕氣過重,應該去除濕氣,但有時候即使補脾燥濕也不見好轉,那是因為體內火氣蒸騰,這時候應該清除熱氣;汗液產生於腎,是因為陽氣加於陰氣,應該清除熱氣,但有時候即使涼血養血也不見好轉,那是因為相火過於旺盛,這時候應該滋養陰氣。如果是因為肝的疏泄功能失調而自汗,應該調理氣血、清除火氣;如果是因為胃經氣滯而自汗,應該疏導氣機、消除阻塞。

以上是治療各種疾病引起的自汗的方法。如果是因為感受風寒或濕氣而自汗,應該先解除外邪;如果是因為溫病或熱病而自汗,應該先清除體內熱氣。這些情況與前面所說的治療方法有所不同。

人體六條陽經的脈絡會向上延伸到頭部;而三條陰經的脈絡會在頸部匯合後向下。如果陰氣虛弱,陽氣就會浮越,所以汗液會出現在頭面部,而無法遍佈全身。有些情況是因為相火迫使腎水向上,導致汗出在心臟的部位;有些情況是因為陽氣失去依附而向上散發;有些情況是因為寒濕相互作用;有些情況是因為體內有瘀血;有些情況是因為胃熱向上蒸騰。治療時應根據具體情況來處理。只有當小便不通導致的頭汗才比較難治,而陽氣虛脫導致的頭汗則通常無法治癒。

傷寒引起的頭汗多半屬於少陽症,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如果是因為食物積滯在腸胃,熱氣向上蒸騰,也可能導致頭汗,可以用保和丸加上薑汁炒過的黃連來治療。如果是因為脾胃濕熱蒸騰,影響到四肢,則會導致手腳多汗。如果是由於熱引起的,可以用二陳湯加上黃連、白芍來治療;如果是由於寒引起的,可以用理中湯加上烏梅來治療;如果是因為身體虛弱引起的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去掉川芎,加上五味子來治療。夏天出現半身出汗的情況,多半是因為氣血不足,體內有痰飲所致,這是半身不遂的徵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