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·雜證匯參 (5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·雜證匯參 (52)

1.

《經》云:汗出偏沮,使人偏枯。十全大補湯、養營湯加行經豁痰藥治之。○別處無汗,獨心胸一片有汗,此思慮傷心所致,名曰心汗,歸脾湯合生脈散、豬心湯煎服。○陰汗屬下焦濕熱,龍膽瀉肝湯加風藥一、二味,風能勝濕故也。若因酒色過度者,用六味地黃湯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余嘗病怔忡、盜汗,補心腎無功,乃加豬心數片引之,遺已。藥貴嚮導,不可不審。(王宇泰)

脈候

尺澀脈滑,謂之多汗。(《素問》)

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,善盜汗出。(《金匱》)

浮而濡者為汗。在寸為自汗,在尺為盜汗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選案

一婦在產後,頭汗甚多,診脈雖洪而緩。余曰:頭汗咸謂亡陽,然產後陰虛,喜其亡陽,與陰齊等,可勿藥也。主人疑之,更醫峻用溫補,乃暴注下瀉,完穀不化,益認為陽虛,重用參、附,其瀉愈甚,數日之間,肌削神困。復診脈洪弦數甚,此真陰竭矣。主人及醫謂:溫補尚爾完穀不化,豈非陽虛之至乎?余曰:產後頭汗,乃陰虛虛火上蒸,孤陽上迫,液不秘藏。

誤加溫補燥熱之氣,暴注下趨而為完穀,乃火性急速,不及變化,更加溫藥迫之,焚灼之勢,必力窮乃止。《經》曰: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。今陰氣不能和平,陽氣自難秘密,精神離決,不待言矣。(馮楚瞻)

朱御章弟,勞倦發熱,上半身自汗如雨,三晝夜不止。斂汗方法,並無一應。其岳陸右文邀予,診脈浮細沉洪,軟弱無力,面白無神,舌胖嫩白滑。意此必肺氣大虛,腠理不固。初以黃耆湯加五味子、附子各二錢,自子至卯,連進三劑,其汗如故。思之良久,更用蜜炙黃耆二兩,人參五錢,白朮一兩,蜜炙升、柴、陳皮各一錢,歸身、炙草、黑姜各二錢,白芍、五味子、附子各三錢,大棗五枚,一劑而斂。

右文曰:連服補斂之劑,汗俱不止,乃用升、柴、炮姜等,辛以散之,而汗反止,其故何也?予曰:證本勞傷,脾肺中藏之陽陷而不升,衛外之陽虛而不固,以致陰氣不降,乘虛外溢,故特用升、柴以升提下陷之氣,黑姜以收固衛外之陽,使陽得在外而為陰之衛,斯陰得在內而為陽之守也。後用生金滋水等劑培養而愈。

(《潛村醫案》)

一少年上身汗出,三年不愈。用棉花子炒焦泡湯,服四、五日,汗出至足,後用歸脾等湯調養而愈。(周慎齋)

附方

止汗方,治汗出不止。用五倍子為末,唾津調貼臍中,外用帛縛定,過宿即止。

又方,治盜汗,用冬桑葉一味,焙乾為末,空心米飲下二錢,神效。

撲粉法,用牡蠣、龍骨、麻黃根、赤石脂等分研末,絹包撲之,效。

白話文:

古醫書說:「身體的汗只偏向一側,會使人半身不遂。」這種情況可以用十全大補湯或養營湯,再加入一些能疏通經絡、化解痰濕的藥來治療。

另外,如果身體其他地方都沒有汗,只有心口這一片地方出汗,這是因為思慮過度傷了心,叫做「心汗」,可以用歸脾湯搭配生脈散,再加上用豬心煮湯一起服用。

如果陰部出汗,屬於下焦濕熱,可以用龍膽瀉肝湯,再加一兩味祛風的藥,因為風能勝濕。如果是因為飲酒過度、縱慾過度造成的,可以用六味地黃湯。

我曾經患有心悸、盜汗的毛病,用補心腎的藥沒有效果,後來加了幾片豬心一起煮藥服用,就好了。藥物治療很講究藥引,這是不能不仔細考慮的。

脈象

如果脈象摸起來又澀又滑,表示這個人容易出汗。

男子如果平時脈象虛弱細微,就容易有盜汗的情形。

脈象浮而軟弱,是汗出的表現。如果脈象在寸部,表示是自汗;如果在尺部,表示是盜汗。

案例選錄

一位婦人生產後,頭部出汗很多,把脈雖然脈象洪大但又很緩慢。我說:「頭部出汗一般都說是陽氣虛脫,但是產後是陰血虛弱,現在頭汗,表示陰虛和陽虛程度相當,不需要吃藥也會好。」病人的家屬很懷疑,另外請醫生來用溫補的藥,結果病人開始腹瀉不止,拉出來的都是未消化的食物,更認為是陽虛,加重使用人參、附子等溫熱的藥,腹瀉反而更嚴重,幾天之內,肌肉消瘦,精神萎靡。再次把脈,發現脈象洪大而弦數,這是真正的陰液枯竭了。病人家屬和醫生都說:「溫補藥都這樣拉肚子,難道不是陽虛到極點嗎?」我說:「產後頭部出汗,是因為陰虛產生虛火,虛火向上蒸騰,迫使陽氣上浮,使得津液無法收藏。如果誤用溫補燥熱的藥,會使氣機過快下降,導致腹瀉,拉出來的都是未消化的食物,是因為火性急躁,來不及消化食物,再加上溫熱藥物的催逼,就會像火燒一樣燒到極限才會停止。」古書說:「陰陽平衡,精神才會正常。」現在陰氣不能平和,陽氣自然難以收藏,精神衰竭,不用說也知道了。

朱御章的弟弟,因為勞累過度而發熱,上半身像下雨一樣出汗,三天三夜都停不下來,用了很多止汗的方法都沒有效果。他的岳父陸右文請我看病,我把脈,發現脈象浮而細微,沉取卻又洪大,軟弱無力,面色蒼白沒有精神,舌頭胖大而白嫩滑膩。我認為這必定是肺氣大虛,腠理不固。一開始用黃耆湯加入五味子、附子各二錢,從晚上十一點到早上五點,連續服用了三劑,汗還是照樣出。我想了很久,改用蜜炙黃耆二兩,人參五錢,白朮一兩,蜜炙升麻、柴胡、陳皮各一錢,當歸身、炙甘草、黑姜各二錢,白芍、五味子、附子各三錢,大棗五枚,服了一劑,汗就止住了。

陸右文說:「之前服用補氣、收斂的藥,汗都止不住,現在用升麻、柴胡、炮薑等辛散的藥,汗反而止住了,這是為什麼呢?」我說:「病人的根本是勞傷,脾肺中蘊藏的陽氣陷於下而不能上升,衛外的陽氣虛弱而不固,導致陰氣不能下降,反而外洩,所以特別用升麻、柴胡來升舉下陷之氣,用黑薑來收斂固衛外的陽氣,使陽氣能夠在體表守衛,這樣陰氣才能在體內守護陽氣。之後再用滋陰養水的藥調理,病就好了。」

一位少年上半身出汗,三年都沒有治好。用炒焦的棉花子泡水喝,喝了四五天,汗就從頭流到腳,後來用歸脾湯等藥調理才痊癒。

附方

止汗方:治療汗出不止,用五倍子磨成粉末,用口水調成糊狀,貼在肚臍上,外面用布包好,過一夜汗就止住了。

又一方:治療盜汗,用冬桑葉單味,烘乾磨成粉末,空腹用米湯送服二錢,效果很好。

撲粉法:用牡蠣、龍骨、麻黃根、赤石脂等分磨成粉末,用絹布包起來撲在身上,效果很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