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36)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36)
1. 藥略
蒼朮易黴而治濕,殭蠶死於風而治風,俱是造物妙處。大《易》所謂同氣相求,《經》云衰之以屬,同此理也。(《醫參》)
五辣:蒜辣心;薑辣頰,蔥辣鼻,芥辣眼,蓼辣舌。(《醫學綱目》)
去實熱用大黃,無枳實不通;溫經用附子,無干姜不熱;發表用麻黃,無蔥白不發;吐痰用瓜蒂,無淡豉不湧。竹瀝無薑汁,不能行經絡;蜜導無皂莢,不能通秘結。(陶節庵)
凡藥皆有毒,非止大毒、小毒謂之毒,雖甘草、苦參,亦不可不謂之毒。久服必有偏勝。氣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(張子和)
古賢治病,多用生命以濟危急。雖曰賤畜貴人,至於愛命,人畜一也。殺生求生,去生更遠。吾方所以不用生命者,良由此也。其虻蟲、水蛭之屬,市有先死者則用之,不在此例。(《千金方》)
《本經》人部惟發一物,余皆出於後世,殊非仁心。世稱孫思邈有大功於醫,惟以生命治病,尚有陰譴,況於是乎?(《醫學入門》)
傷寒病,有宜用人參入藥者,其辨不可不明。蓋人受外感之邪,必先發汗以驅之。惟元氣旺者,外邪始乘藥勢而出。若氣弱之人,藥雖外行,氣從中餒,輕者半出不出,留連為困;重者隨元氣縮入,發熱無休。所以虛弱之體,必用人參數分,入表藥中,少助元氣,以為驅邪之主。
使邪氣得藥一湧而出,全非補養之意也。即和解藥中有人參,大力居間,外邪遇正,自不爭而退舍。設無大力者當之,而邪氣勝正,猛悍縱恣,安肯聽命和解耶?故和解中之用人參,不過藉之以得其平,亦非偏補之意也。而不知者,謂傷寒無補法,邪得補彌熾,斷不敢用。
豈但傷寒一證,即痘疹初發,瘧痢初發,中風中痰,中寒中暑,及癰疽產後,初時概不敢用,而虛人之遇重病,一切可生之機,悉置之矣。古方表汗用參蘇飲、敗毒散;和解用小柴胡湯、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等方,皆用人參,皆藉參力領出內邪,不使久留,乃得速愈。何世俗不察耶?每見感入體虛之人,大熱呻吟,數日間爍盡津液,身如枯柴,初非不汗之,汗之熱不退;後非不和之、下之,和之、下之熱亦不退。
倘起先藥中用人參數分,領藥深入驅邪,何至汗下不應耶?況古今時勢不同,膏粱、藜藿異體,東垣治內傷兼外感者,用補中益氣,加表藥而散外邪,有功千古。傷寒專科,從仲景至今,方書每用人參,何為今日醫家單除人參不用,其治體虛病感,百無一活矣。乃不知醫者,又交口勸病人不宜服參,目睹親族死亡,曾不悟旁操鄙見害之也。
謹剖心瀝血相告,且誓之曰:今後有以表和藥內不宜用人參之言誤人者,死入犁耕地獄。蓋不當用參而用之殺人者,皆是與耆、朮、當歸、乾薑、桂、附等藥,同行溫補之誤所致;不與羌、獨、柴、前、芎、桔、芷、芩、膏、半等藥,同行汗和之法所致也。汗和藥中兼用人參,從古至今,不曾傷人性命,安得視為砒鳩,固執不思耶?(《寓意草》)
白話文:
藥物概論
蒼朮容易發霉,但能治療濕氣,殭蠶因為風而死,卻能治療風症,這都是大自然造物的巧妙之處。《易經》說的「同氣相求」,以及《黃帝內經》說的「衰之以屬」,都是這個道理。
五種辛辣之物:大蒜辣心,生薑辣臉頰,蔥辣鼻子,芥末辣眼睛,蓼草辣舌頭。
要去除實熱,用大黃,但沒有枳實就無法通便;要溫暖經絡,用附子,但沒有乾薑就不會發熱;要發汗解表,用麻黃,但沒有蔥白就不能發汗;要吐痰,用瓜蒂,但沒有淡豆豉就不能使痰湧出。竹瀝若沒有薑汁,就不能在經絡中運行;蜂蜜導便若沒有皂莢,就不能通暢便秘。
所有的藥物都有毒性,不只是說大毒或小毒才叫做毒,即使是甘草、苦參,也不能說沒有毒性。長期服用一定會有偏盛的副作用。氣過分增長,久了就會導致早夭。
古代賢人治病,常常用生命來救治危急病人。雖然說牲畜低賤,人高貴,但說到愛惜生命,人和牲畜都是一樣的。殺害生命來求生,離真正的生存之道更遠了。我開藥方之所以不用動物的生命,就是這個原因。至於虻蟲、水蛭之類的藥材,如果是市場上已經死去的,就可以使用,不在此限。
《本草經》的「人部」只有頭髮這一種藥材,其它的都是後代增加的,這實在不是仁慈的做法。世人稱讚孫思邈對醫學有很大的貢獻,但他用動物生命來治病,尚且會有陰譴,何況是其他人呢?
傷寒病,有時候適合用人參入藥,這個辨證一定要弄清楚。人感受外來的邪氣,一定要先發汗把邪氣驅趕出去。只有元氣旺盛的人,外邪才能夠借助藥力而排出。如果元氣虛弱的人,藥物雖然作用於體表,但元氣卻從內部耗損,輕的會邪氣一半排出,一半留在體內,導致病情反覆,嚴重的會跟著元氣一起縮回體內,導致發熱持續不斷。所以虛弱的體質,一定要用少量的人參,加入發散藥中,稍微幫助元氣,讓它成為驅邪的主力。
讓邪氣能夠藉由藥力一次湧出體外,這完全不是為了補養身體。即使是調和的藥方中加入人參,也是利用人參強大的力量在中間協調,外邪遇到正氣,自然就會退卻。如果沒有強大的力量來對抗,邪氣就會勝過正氣,橫行霸道,哪裡會聽從調和呢?所以,在調和的藥方中使用人參,不過是借助它來達到平衡,也不是偏重補養的意思。而那些不懂的人,認為傷寒沒有補法,邪氣會因為補藥而更加旺盛,所以不敢使用人參。
不只是傷寒,像是痘疹剛發病、瘧疾痢疾剛發病、中風、中痰、中寒、中暑,以及癰疽、產後等疾病的初期,大家都不敢用人參,這樣虛弱的人遇到重病,一切可以活命的機會,都被白白地放棄了。古方的發汗藥,像參蘇飲、敗毒散,調和藥像小柴胡湯、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等方劑,都用人參,都是藉助人參的力量將體內邪氣帶出,不讓邪氣久留,才能夠快速痊癒。為什麼世人都不明白呢?常常看到體虛的人感冒,發高燒,呻吟不止,幾天下來,身體的津液都耗盡了,像枯柴一樣。一開始並不是沒有發汗,而是發汗了卻不退燒;後來也不是沒有調和、攻下,而是調和、攻下之後,發燒仍然不退。
如果一開始用藥時,能加入少量的人參,引導藥力深入驅邪,怎麼會導致發汗、攻下都沒有效果呢?何況古代和現在的環境不同,生活富裕和貧困的人體質也不同。李東垣治療內傷兼外感的人,使用補中益氣湯,加上發散外邪的藥,有著千古的功績。傷寒專科,從張仲景至今,醫書裡都用人參。為什麼現在的醫生,單單把人參去除不用,這樣治療體虛感冒的病人,幾乎沒有活命的機會了。那些不明白醫理的人,還會勸病人不適合服用人參,眼睜睜地看著親人去世,卻沒有領悟到自己固執的偏見害死了人。
我誠心誠意地告訴大家,並且發誓說:以後如果有誰說在發散或調和的藥中不適合用人參,那就是誤人子弟,死後將被打入犁耕地獄。那些因為不該用人參而用了人參,導致病人死亡的,都是因為將人參和黃耆、白朮、當歸、乾薑、肉桂、附子等藥材,一起溫補的錯誤造成的;而不是和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前胡、川芎、桔梗、白芷、黃芩、石膏、半夏等藥材,一起發汗調和的錯誤造成的。在發汗調和的藥方中兼用人參,從古至今,從未傷害過人命,為什麼要把它看作是毒藥,固執地不思考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