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·雜證匯參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·雜證匯參 (14)

1. 咳嗽

雖然,更有說焉,脾為倉廩之官,後天之本,散精與肺,有生金之能,灌溉四旁,有益肺之力。若久咳而滋補無功,必須培養脾元,補母以及其子。先賢有言,補腎不如補脾。誠知肺屬辛金,生於己土,而歸脾、四君之屬所宜急進也。總之,外感之咳,實中亦有虛,宜寓攻於補;內傷之咳,虛中或挾實,宜補水兼清。

外感之咳,脈數易治,邪退則脈靜;內傷之咳,脈數難治,愈虛則愈數。至於疫後咳嗽,熱傷真陰也;瘧痢咳嗽,脾胃虧虛也;肺癰咳嗽,風寒外襲,積熱內傷,蓄有膿血也;肺痿咳嗽,金氣外泄,肺臟內損,病劇衰靡也;瘡閉咳嗽,皮毛之毒,內攻肺臟,肺受毒害也;支飲咳嗽,脾胃生痰,肺失治節,清肅不行也;脹滿咳嗽,土不制水,浸漬入肺,關門不利也;哮喘咳嗽,內有夙根,痰塞肺竅,太陰屢困也;乾咳無痰,氣不生精,精不化氣,津液枯涸也。嗽證多端,治法各異,尤必以補元氣為上策也。

(《會心錄》)

咳為氣逆,嗽為有痰。內傷外感之因甚多,不離乎肺臟為患。若因於風者,辛平解之;因於寒者,辛溫散之;因於暑者,當與微辛微涼,苦降淡滲;因於濕者,有兼風、兼寒、兼熱之不同,以理肺治胃為主;若因秋燥,則喻氏之義最精;因於火者,以甘寒為主。至於內因為病,有剛亢之威,木扣而金鳴者,當清金制木,佐以柔肝入絡;若土虛而不生金,真氣無所稟攝者,有甘涼、甘溫二法。

又因水虛痰泛,元海竭而諸氣上衝者,則有金水雙收,陰陽並補之治,或大劑滋填鎮攝,保固先天一氣元精。至於飲邪致嗽,另有專門,兼參可也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外感之嗽,與內傷之嗽,其所本不同,而所治亦異。蓋外感之嗽,其來在肺,故必由肺以及他臟,此肺為本而他臟為標也;內傷之嗽,先因傷他臟,故必由他臟以及肺,此他臟為本而肺為標也。凡治內傷者,使不知治他臟而單治肺,則真陰何由以復?陰不復則嗽終不愈;治外感者,使不知治陽而妄治陰,則邪氣何由以解?邪不解則嗽終不停。○外感之嗽,其來暴;內傷之嗽,其來徐。

外感之嗽,因於寒邪;內傷之嗽,因於陰虛。外感之嗽,可溫可散,其治易;內傷之嗽,宜補宜和,其治難。此固其辨也。然或其脈證素弱,而忽病外感者有之;或其形體素強,而病致內傷者亦有之。此中疑似,但於病因脈色中細加詳察,自有聲應可證也。○內傷之嗽,必皆本於陰分。

何為陰分?五臟之精氣是也。然五臟皆有精氣,而又惟腎為元精之本。肺為元氣之主。故五臟之氣分受傷,則病必自上而下,由肺由脾以極於腎;五臟之精分受傷,則病必自下而上,由腎由脾以極於肺。肺腎俱病,則他臟不免矣。所以勞損之嗽,最為難治,正以其病在根本而不易為力也。

白話文:

雖然有人說,脾是儲藏食物的官府,是後天生命之本,它將精微物質輸送到肺,有產生肺氣的功能,同時也能滋養身體各處,有助於肺的功能。如果長期咳嗽而進補沒有效果,就必須培養脾的元氣,補養母親來幫助兒子(指脾補肺)。前賢曾說,補腎不如補脾。要知道,肺屬於辛金,從己土中產生,因此適合用歸脾湯、四君子湯之類的藥方來加緊治療。總之,外感引起的咳嗽,實證中也可能有虛證,應該在攻邪的同時兼顧補益;內傷引起的咳嗽,虛證中可能夾雜實證,應該補養腎水同時兼顧清熱。

外感引起的咳嗽,脈搏快而有力,容易治療,邪氣消退後脈搏自然平靜;內傷引起的咳嗽,脈搏快卻難以治療,越虛弱脈搏反而越快。至於瘟疫後的咳嗽,是熱邪損傷了真陰;瘧疾、痢疾引起的咳嗽,是脾胃虛弱;肺癰引起的咳嗽,是風寒侵襲體表,加上內有積熱,蓄積膿血;肺痿引起的咳嗽,是肺氣外洩,肺臟內傷,病情嚴重且衰弱;瘡瘍引起的咳嗽,是皮毛的毒邪侵入肺臟,導致肺受毒害;支飲引起的咳嗽,是脾胃生痰,肺失去了調節功能,清肅功能無法正常運作;腹脹滿引起的咳嗽,是脾土無法控制水液,水液浸入肺部,導致肺氣不通暢;哮喘引起的咳嗽,是體內有舊疾,痰阻塞肺竅,太陰肺經常處於困頓狀態;乾咳無痰,是氣無法產生精微物質,精微物質無法化為氣,津液枯竭。咳嗽的病症繁多,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,尤其要以補養元氣為上策。

(《會心錄》)

咳是氣逆上衝,嗽是有痰的咳嗽。內傷、外感的原因有很多,但都離不開肺臟的問題。如果是風邪引起的,用辛平的藥物來解;如果是寒邪引起的,用辛溫的藥物來發散;如果是暑邪引起的,應該用微辛微涼的藥物,加上苦味藥物來降泄,用淡滲的藥物來利水;如果是濕邪引起的,則有兼風、兼寒、兼熱的不同情況,應以調理肺和脾胃為主;如果是秋燥引起的,則應參照喻氏的醫理最為精當;如果是火邪引起的,應該以甘寒的藥物為主。至於內傷引起的咳嗽,有肝氣太過強盛,導致木克金的現象,應該清瀉肺熱、抑制肝氣,同時佐以柔肝養陰的藥物來疏通經絡;如果是脾土虛弱而無法滋養肺金,導致真氣無法得到充養的,則有甘涼和甘溫兩種補養方法。

另外,如果因腎水虧虛導致痰液泛濫,腎精枯竭而導致氣逆上衝的,則有滋養肺腎、陰陽雙補的方法,或者用大劑量的滋陰填精、鎮攝陽氣的藥物,來保護先天元氣。至於因水飲邪氣導致的咳嗽,則另有專門的治療方法,可以參考。

(《臨證指南》)

外感引起的咳嗽和內傷引起的咳嗽,其根本原因不同,治療方法也不同。外感引起的咳嗽,病邪最初在肺,然後可能波及其他臟腑,所以肺是根本,其他臟腑是枝節;內傷引起的咳嗽,先是其他臟腑受損,然後才波及到肺,所以其他臟腑是根本,肺是枝節。凡是治療內傷引起的咳嗽,如果不知道治療其他臟腑而只治療肺,那麼真陰又怎麼能恢復?陰氣不恢復,咳嗽就終究不會好;治療外感引起的咳嗽,如果不知道治療陽氣而妄用滋陰的藥物,那麼邪氣又怎麼能解?邪氣不解,咳嗽就終究不會停止。外感引起的咳嗽,發病比較急;內傷引起的咳嗽,發病比較緩慢。

外感引起的咳嗽,是寒邪引起的;內傷引起的咳嗽,是陰虛引起的。外感引起的咳嗽,可以用溫散的方法治療,比較容易;內傷引起的咳嗽,應該補益和調和,比較難治。這是它們的區別所在。然而,也有些人平時體質虛弱,卻突然得了外感咳嗽;也有些人平時身體強壯,卻得了內傷咳嗽。這些情況很相似,只需要仔細觀察病因、脈象、氣色,自然就能辨別清楚。內傷引起的咳嗽,必然都是源於陰分不足。

什麼是陰分?五臟的精氣就是。然而,五臟都有精氣,而腎又是元精的根本。肺是元氣的主宰。所以五臟的氣分受傷,那麼病情必然是從上到下發展,由肺到脾,最終到達腎;五臟的精分受損,那麼病情必然是從下到上發展,由腎到脾,最終到達肺。肺和腎都生病了,那麼其他臟腑也難以倖免。所以,勞損引起的咳嗽,最難治療,正是因為它的病根在於根本,難以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