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4)

1. 崩漏

經義

悲哀太甚,則胞絡絕,陽氣內動,發為心下崩,數溲血也。(《素問》)

論證

崩如山塚崒崩,言其血之橫決莫制也;漏如漏卮難塞,言其血之漫無關防也。原其致病之由:有因衝任不能攝血者;有因肝不藏血者;有因脾不統血者;有因熱在下焦,迫血妄行者;有因元氣大虛,不能收斂其血者;又有瘀血內阻,新血不能歸經而下者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崩漏有虛、有實、有寒、有熱。虛者主於血虛、氣虛、陰虛、陽虛。實者主於汙瘀惡血、痰涎鬱滯。虛則為寒、為冷。實則為火、為熱。○崩本血病,而有氣虛者,血脫氣亦脫也。陰陽相維,互為其根。陰血大下,陽不能維,當以無形之氣生有形之血。(蕭慎齋)

白話文:

悲傷過度會導致胞絡受損,陽氣內動,引發心下崩漏,頻頻小便帶血。崩漏就像山崩一樣不可控制,也像漏壺一樣無法阻止,其病因有衝任不攝血、肝不藏血、脾不統血、熱在下焦迫血妄行、元氣虛弱無法收斂血液、以及瘀血阻礙新血無法歸經而下等。崩漏有虛、實、寒、熱之分,虛證包括血虛、氣虛、陰虛、陽虛,實證包括汙血、惡血、痰涎鬱滯。虛證表現為寒涼,實證則表現為火熱。崩漏本是血病,但氣虛也會導致血脫,陰陽相互依存,陰血下泄,陽氣無法維持,應以無形的氣生有形的血。

血大至曰崩,或清、或濁、或純下瘀血。更有崩甚腹痛者,人多疑惡血未盡;又見血色瘀黑,不敢止截。凡血欲出未出之際,停在腹中,即成瘀血。以瘀為惡,又焉知瘀之不為虛冷者乎?○瘀而腹痛,血行則痛止;崩而腹痛,血住則痛止。(戴復庵)

熱則流通之說,俗解大謬。流通者,流通於經絡之中,非流通使下行也。蓋血隨氣行,氣旺則周流不息,血即隨之而周行於身。故欲止崩漏,當使血歸經,欲血歸經,當先補氣。氣屬陽,得溫暖則陽回氣旺,故曰熱則流通。若氣虛而寒,則凝澀矣。凝澀則不能流行周身,涓涓不斷,而成漏下之證。(吳天士)

白話文:

出血量多到像山崩一樣,可能是鮮紅、混濁,也可能是純粹的瘀血。有的崩漏伴隨腹痛,很多人以為是惡血未盡;又見到血色瘀黑,不敢止血。其實,當血液想要流出卻未流出,停留在腹中時,就會變成瘀血。只認為瘀血是惡性,卻不知道瘀血也可能是虛寒導致的。瘀血導致腹痛,血液流通後疼痛就會停止;崩漏導致腹痛,出血止住後疼痛就會停止。

「熱則流通」的說法,一般人理解得十分錯誤。流通是指血液在經絡中流通,而不是說流通就會向下流出。因為血液隨著氣血運行,氣旺盛,血液就會在全身循環不息。所以,想要止住崩漏,就要讓血液回歸經絡,想要血液回歸經絡,就要先補氣。氣屬於陽,溫暖後陽氣就會回升,氣血就會旺盛,因此說「熱則流通」。如果氣虛寒,就會凝滯不流。凝滯不流,就無法在全身循環,就會不斷流出,形成崩漏。

論治

婦人陷經,漏下黑不解,膠薑湯主之。(《金匱》)

陷經者,謂經血下陷,即今之漏下、崩中病也。黑不解,不成文。膠薑湯,方亦缺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臣億等校諸本無膠薑湯方,想是妊娠中膠艾湯。(魏荔彤)

暴崩暴漏,宜溫宜補;久漏久崩,宜清宜通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治崩之法:有消逐汙血者;有寒涼降火者;有收澀固脫者;有大升大降者;有扶脾健胃者;有補氣補血者;有溫暖下焦者。種種不一。(蕭慎齋)

崩為急證,漏是緩病。崩是大怒傷肝,衝動血海,或火盛血熱沸騰;漏則房勞過度,損傷衝任,氣虛不能約制經血,或多火而血不安。崩宜理氣降火,兼佐升提;漏宜滋陰,培養氣血,兼佐制火。(李太素)

白話文:

婦女月經不調,陰道出血不止且顏色黑,可以用膠薑湯治療。 陷經指的是經血下陷,也就是現在說的漏下、崩中病。 黑不解是指血色不正,不成形狀。膠薑湯的方子已經失傳。 我認為應該是妊娠期間的膠艾湯。 暴發性的崩漏,應該溫補;長期崩漏,應該清通。 治療崩漏的方法很多,包括清熱解毒、涼血止血、收澀固脫、升提止血、健脾益氣、補氣養血、溫暖下焦等等。 崩漏都是婦科急症,但崩漏的病因不同,治療方法也不同。崩漏多因怒傷肝氣、火熱傷血、房勞過度、氣虛血虧等引起。治療崩漏,崩宜理氣降火,兼佐升提;漏宜滋陰,培養氣血,兼佐制火。

血屬陰,靜則循經榮內,動則錯經妄行,故七情過極,則五志亢甚。經血暴下,謂之崩中。初用止血,以塞其流;中用清血,以澄其源;末用補血,以復其舊。若止塞其流而不澄其源,則滔天之勢不可遏;若止澄其源而不復其舊,則孤陽無所依。(方約之)

血崩之證,為衛弱營盛,治當扶陽抑陰。然不可峻補其陽,恐藥之熱氣勝,而反助其陽盛也;亦不可直抑其陰,恐藥之寒氣勝,而又益其陽虛也。(程扶生)

崩淋之病,有暴崩者,有久崩者。暴崩者,其來驟,其治易;久崩者,其患深,其治難。凡血因崩去,勢必漸少,少而不止,病則為淋。此由憂思鬱怒,先損脾胃,次及衝任而然。崩淋既久,真陰日虧,多致寒熱咳嗽,脈見弦數豁大。此乃元氣虧損,陰虛假熱。當用參、朮、歸、地甘溫之屬,峻培本源,但得胃氣未敗,受補可救。

白話文:

血液屬陰性,靜止時便循著經絡滋養內臟,流動時則可能錯亂經絡,亂竄妄行。因此,七情過度,就會導致五志亢盛。經血大量流失,稱為崩中。治療崩中,初期應以止血藥物來阻止出血,中期則用清血藥物來澄清血源,最後再用補血藥物來恢復原本狀態。如果只止血而不澄清血源,如同洪水泛濫無法遏止;如果只澄清血源而不恢復原本狀態,就如同孤陽無所依傍。

血崩的症狀,是衛氣不足而營氣旺盛,治療應當扶助陽氣,抑制陰氣。然而,不可過於滋補陽氣,以免藥物的熱性過強,反而助長陽氣旺盛;也不能直接抑制陰氣,以免藥物的寒性過強,反而加重陽氣虛弱。

血崩和淋病,有突然發作的暴崩,也有長期發作的久崩。暴崩發病急,治療容易;久崩病情深重,治療困難。凡因血崩而導致失血,必然會逐漸減少,少而不止,便會轉為淋病。這多半是憂思鬱怒,先傷脾胃,繼而影響衝任二脈而引起的。崩淋病長期發作,真陰會逐漸虧損,多會導致寒熱咳嗽,脈象呈現弦數豁大。這是元氣虧損,陰虛假熱。應當服用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生地等溫補藥物,重點滋補本源。只要脾胃功能未受損,服用補藥就能治愈。

若不能受補,而日事清涼,苟延目前,終非吉兆。(張景岳)

崩中多用止血補血藥不效,此陽乘於陰,所謂天暑地熱,經水沸溢是也。心主血,血得熱則行,得寒則止。(許叔微)

血藏於肝,肝氣不升,則熱迫於下,血不能藏,而趨於下。況厥陰之經脈環陰器,廷孔、前陰皆屬之。荊芥升肝氣,香附理脾氣,條芩除內熱,四物養血,故能收功。(武叔卿)

崩證藥多用醋炒者,醋能收斂故也。(王節齋)

脈候

陰虛陽搏,謂之崩。(《素問》)

《經》云:陰虛者,尺脈虛浮也。陽搏者,寸脈弦急也。是為陰血不足,陽邪有餘。(武叔卿)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無法接受補品,反而整天感到清涼,勉強延續生命,最終不是好兆頭。

女性月經過多,使用止血補血藥卻沒有效果,這是陽氣過盛侵犯陰氣,就像天暑地熱,導致經血沸騰溢出一樣。心臟主導血液,血液遇熱則流動,遇寒則停止。

血液儲存在肝臟,肝氣無法上升,就會導致熱氣迫向下行,血液無法儲存,而流向下半身。而且厥陰經脈環繞女性生殖器官,包括陰道、外陰都屬於厥陰經。荊芥可以升發肝氣,香附可以調理脾氣,黃芩可以清除內熱,四物可以補血,因此能收穫療效。

治療月經過多症狀的藥物,大多使用醋炒,因為醋具有收斂作用。

脈象顯示陰虛陽搏,就是月經過多的表現。《素問》記載,陰虛者,尺脈虛浮;陽搏者,寸脈弦急。這說明陰血不足,陽邪過盛。

2. 胎前

經義

婦人重身,毒之何如?有故無殞,亦無殞也。(《素問》)

總論

凡看病婦,當先問娠,不可倉卒。○凡治病婦,不可輕用破氣行血之藥,恐有娠在疑似間也。(張子和)

妊娠一月名胎胚,足厥陰脈養之;二月名始膏,足少陽脈養之;三月名始胎,手心主脈養之;四月始成血脈,手少陽脈養之;五月始成其氣,足太陰脈養之;六月始成其筋,足陽明脈養之;七月始成其骨,手太陰脈養之;八月始成膚革,手陽明脈養之;九月始成毛髮,足少陰脈養之;十月五臟六腑關節人形皆備。此其大略也。(《巢氏病源》)

胎有男女,則成有遲速。體有陰陽,則懷有向背。故男動在三月,陽性早也;女動在五月,陰性遲也。女胎背母而懷,故母之腹軟;男胎面母而懷,故母之腹硬。(《景岳全書》)

白話文:

婦女懷孕的身體十分重要,如果中毒了該怎麼辦呢?如果懷孕的原因是自然的,沒有意外,那就不會有危險。

凡是看診婦女,都要先詢問是否懷孕,不可操之過急。凡是治療婦女的疾病,不可輕易使用破氣行血的藥物,以免誤傷懷孕的婦女。

懷孕一個月叫做胎胚,由足厥陰脈滋養;兩個月叫做始膏,由足少陽脈滋養;三個月叫做始胎,由手心主脈滋養;四個月開始形成血脈,由手少陽脈滋養;五個月開始形成氣息,由足太陰脈滋養;六個月開始形成筋骨,由足陽明脈滋養;七個月開始形成骨骼,由手太陰脈滋養;八個月開始形成皮膚,由手陽明脈滋養;九個月開始形成毛髮,由足少陰脈滋養;十個月五臟六腑、關節、人形都已完備。這就是大致的過程。

胎兒有男女之分,所以成長速度有快有慢。人的體質有陰陽之分,所以懷胎的過程也有向背之分。因此,男胎在懷孕三個月時就會有胎動,因為陽性早;女胎在懷孕五個月時才會動,因為陰性晚。女胎背對母親而懷,所以母親的腹部比較軟;男胎面對母親而懷,所以母親的腹部比較硬。

《舉要》云:男腹如箕,女腹如釜。蓋男女孕於胞中,男面母腹,則足膝抵腹,下大上小,故如箕;女面背母,則背脊抵腹,其形正圓,故如釜也。(《馮氏錦囊》)

胎前為實,象乎坎卦;產後為虛,象乎離卦。胎前多熱,坎中陽也;生後多寒,離中陰也。(方星岩)

惡阻

婦人得平脈,陰脈小弱,其人渴,不能食,無寒熱,名妊娠,桂枝湯主之。○於法六十日,當有此證,設有醫治逆者,卻一月加吐下者,則絕之。○妊娠吐嘔不止,乾薑人參半夏丸主之。(《金匱》)

白話文:

古人說,男性的腹部像簸箕,女性的腹部像釜。這是因為男胎在母親腹中面朝母親的腹部,腳膝抵住腹部,所以下寬上窄,像簸箕;女胎則背朝母親,背脊抵住腹部,形狀圓正,像釜。

懷孕前,身體屬實,像坎卦;產後,身體屬虛,像離卦。懷孕前體熱,因為坎卦中屬陽;產後體寒,因為離卦中屬陰。

懷孕期間,如果婦女脈象平和,陰脈細弱,口渴,吃不下東西,沒有寒熱症狀,稱為妊娠,可以用桂枝湯治療。按照古法,懷孕六十天左右就會出現這種症狀,如果有人亂治,反而用吐下藥,就會導致流產。懷孕期間如果出現嘔吐不止,可以用乾薑人參半夏丸治療。

惡阻者,謂嘔吐、噁心、頭眩、惡食、擇食是也。絕之者,謂絕止醫治,候其自安也。予嘗治一、二妊婦惡阻,病嘔吐,愈治愈逆,因思仲景絕之之旨,以炒糯米湯代茶,止藥月餘,漸安。○《大全》謂半夏動胎。觀仲景用乾薑人參半夏丸,羅謙甫用不能食,丹溪用二陳湯加減,並治胎前惡阻,痰逆嘔吐等證,俱效。予用治惡阻,未嘗動胎,正《經》云有故無殞是也。

(婁全善)

妊娠之初,經脈內閉,育養胎息,腸胃阻洳,散入焦膈。若素有痰飲,則飲與血搏,食飲輒吐,頭目旋暈,憎聞食氣,喜啖酸鹹,肢倦困懶,多臥少起,名曰惡阻。已產之後,胞外余血,敗瘀流利,名曰惡露。蓋惡者,不善不淨之義。阻者,阻節之阻。血搏痰飲,當漸消之。

白話文:

惡阻指的是孕婦出現嘔吐、噁心、頭暈、厭惡食物、挑食等症狀。有些醫生主張不治療,等待孕婦自行恢復。我曾治療過一、兩個患有惡阻的孕婦,她們出現嘔吐症狀,治療後反倒加重,於是想起仲景主張不治療的觀點,便用炒糯米湯代替茶飲,停藥一個多月後,她們逐漸好轉。

《大全》中說半夏會導致流產。觀察仲景的乾薑人參半夏丸,羅謙甫的治不能食,以及丹溪的二陳湯加減,這些方劑都用來治療懷孕初期出現的惡阻、痰逆嘔吐等症狀,效果都很好。我用這些方劑治療惡阻,從未見過流產,正應了《經》書中所說的“有故無殞”。

懷孕初期,經脈內部閉塞,專心滋養胎兒,腸胃消化不良,食物殘渣積聚在胸膈之間。如果平時就有痰飲,痰飲就會與血液交織在一起,導致吃什麼就吐什麼,頭昏眼花,聞到食物氣味就反感,喜歡吃酸鹹食物,四肢無力,困倦懶散,多躺著少活動,這就是惡阻。生產完畢後,子宮外殘留的血液腐敗,淤血排泄出來,稱為惡露。惡,指的是不善不淨的意思;阻,指的是阻礙不通。血與痰飲交織在一起,應該慢慢地消除。

露者,露水之露,當急逐之。由是而知胎前曰惡阻,產後曰惡露。古人命名之意,良有以也。(《簡易方》)

凡妊二、三月,嘔逆不食,或心中煩悶,此乃氣血積聚,以養胎元。精血內郁,穢腐之氣上攻於胃,是以嘔逆不食;血既養胎,心失所榮,是以心中煩悶。法當調血散郁,用參、朮、甘草補中氣,橘紅、紫蘇、木香、生薑散鬱氣,茯苓、麥冬、黃芩、竹茹清熱解煩,名參橘飲。(朱丹溪)

白話文:

露水是露水的意思,必須要及時排除。因此,懷孕前稱之為惡阻,生產後稱之為惡露,古人這樣命名是有道理的。

懷孕二、三個月時,孕婦容易出現嘔吐、反胃、食慾不振,或心中煩悶,這是因為氣血聚集起來滋養胎兒,精血內郁,穢腐之氣上攻胃部,所以出現嘔吐、反胃、食慾不振;血液滋養胎兒,心臟失於滋養,所以心中煩悶。治療方法是要調血散郁,可以用人參、白朮、甘草補中氣,橘紅、紫蘇、木香、生薑散郁氣,茯苓、麥冬、黃芩、竹茹清熱解煩,這種藥方叫做參橘飲。

惡阻多在三月,相火化胎之候。壯火食氣,上衝胃口,食入即吐。少陰腎水養胎,少陽相火益熾,須用清肝滋腎湯,即六味加柴胡、白芍。先用逍遙止嘔,甚則加茱、連。(趙養葵)

惡阻一證,古人以形病而脈不病別之。余謂惡阻無不喜食酸物,不若以嗜酸別之,更為明切。亦有妊婦氣血調和,不患惡阻者,亦有雖患,輕而暫者,又不可不知。(沈金鰲)

婦人懷孕,其始證見惡阻,而惡阻自《金匱》有"絕之"之法,以下巢元方主於氣凝血聚,陳良甫主於停飲積痰,仲景作寒治,太無、養葵作火論,病機可謂詳悉。但胎前無寒,產後無熱,此常法也。故惡阻嘔吐,大抵寒少熱多,總屬血壅胎元,臟氣不能宣通,停痰積飲,鬱熱壅滯,變而為火。故丹溪、立齋治以枳殼、紫蘇、香、砂,為降氣順氣之法。

白話文:

惡阻這個症狀通常在懷孕三個月左右出現,這是因為相火影響胎兒的時期。壯火會消耗體氣,使食物無法消化,進而導致吃進去的食物立刻反胃吐出。少陰腎水是養育胎兒的重要元素,而少陽相火則日益旺盛,因此需要用清肝滋腎湯來治療,這是在六味湯基礎上加上柴胡和白芍。如果惡阻嚴重到影響到胃口,可以先使用逍遙止嘔,必要時再加入茱萸和黃連。

惡阻是根據形態和脈象來診斷的病症,古人認為凡是對酸味有偏好的人,可能就是惡阻。然而,我的看法是,如果一個人對於酸味的喜好比其他人更強烈,這可能更有助於判斷是否患有惡阻。還有一種情況是,即使懷孕的婦女氣血調和,也可能不會出現惡阻的情況;有些婦女即使有惡阻,但病情輕微且只持續一段時間,這些都必須要注意。

懷孕的婦女初期可能會出現惡阻的症狀,這在《金匱要略》中有詳細的說明。巢元方認為惡阻是由於氣凝血聚造成的,陳良甫則認為是由於停飲積痰引起。張仲景以寒治,趙養葵則以火論,對惡阻的病因有詳細的探討。通常來說,在懷孕期間不會出現寒症,在生產後不會出現熱症,這是常見的診斷原則。因此,惡阻的表現通常是寒少熱多,主要是因為血液堵塞胎元,使得內臟氣息無法順暢流通,加上停痰積飲,導致熱氣壅滯,轉化為火。對於這種情況,丹溪和立齋會使用枳殼、紫蘇、香、砂等藥材,進行降氣順氣的治療。

所謂胎前須順氣者此也。(蕭慎齋)

選案

汪姓婦,經阻數月,發熱嘔吐,水漿不入,臥床不起,大肉盡脫。凡古方治惡阻者,試之殆遍,而無一效,轉疑非孕。擬用真武重鎮,藥熟瓶破,因而中止。然氣不相接,手足冷,形神敗,冷汗出,已制木矣。診尺中,尚有滑意。余曰:果真陽脫胃絕,詎有尺滑之理?《經》曰:食不得入,是有火也。

吐甚胃傷,四肢主脾,故作厥耳。且嘔吐一證,人惟責之胃,不知責之腎,而惡阻之病,多有衝陽上升而胃不安者,尤當求之於腎。爰酌嘉禾飲,君以熟地,臣以人參,佐以粟米,使以甘蔗汁,緩令呷盡。一日而嘔定,凡三月而康,腹中生氣躍動矣。是冬產一男。(汪廣期)

白話文:

意思是說,懷孕之前需要順暢氣血,才能順利懷胎,這正是蕭慎齋所言。汪姓婦女月經停滯數月,發燒嘔吐,吃不下東西,臥床不起,體重嚴重下降。嘗試過各種治療惡阻的古方,都無效,懷疑她是否真的懷孕。打算使用真武湯來鎮住病情,但藥煎到一半藥瓶就破了,因此停藥。她的氣血不流通,手腳冰冷,精神萎靡,冒冷汗,情況危急。雖然脈象滑,但根據《經》書所說:「食不得入,是有火也」,認為她應該是胃氣受損,導致嘔吐,影響脾胃運化,所以才會出現昏厥。

一般人只責怪胃,卻忽略了腎臟,而惡阻的病症,很多都是陽氣上衝,導致胃部不適,所以應該從腎臟入手治療。因此,我參考嘉禾飲的方子,用熟地滋補腎陰,人參補氣,粟米健脾,甘蔗汁潤燥,慢慢地讓她喝下。一天之後,嘔吐就停止了,三個月後身體康復,肚子裡的孩子也開始活動。冬天,她順利生下了一個男孩子。

胎動不安

妊娠胎動不安者,多由衝任血虛,受胎不實故也。然有飲酒、房室過度,損動不安者;有忤觸傷僕,動而不安者;有怒氣傷肝,或鬱結不舒,觸動血脈不安者;有過服暖藥,並犯禁之藥,動而不安者。有因母病而胎動者,但治母病,其胎自安;有因胎不堅固,動致母病者,但當安胎,其母自愈。(陳良甫)

妊娠胎氣不安者,證本非一,治亦不同。蓋胎氣不安,必有所因:或虛、或實、或寒、或熱,皆能為病。去其所病,便是安胎之法。故安胎之方,不可執,亦不可泥,但當隨證隨經,因其病而治之,乃為至善。若謂白朮、黃芩乃安胎之聖藥,執而用之,鮮不誤矣。(張景岳)

白話文:

胎動不安

陳良甫

懷孕期間胎動不安,大多是因為衝任血虛,受孕不穩固所致。然而,也可能因以下原因造成:

  • 飲酒過量,房事過度,損傷身體,導致胎動不安。
  • 受到驚嚇或外力撞擊,導致胎動不安。
  • 怒氣傷肝,或情緒鬱結不舒,觸動血脈,導致胎動不安。
  • 服用過多溫熱藥物,或服用禁忌藥物,導致胎動不安。
  • 因母親生病而導致胎動不安,只需治療母親的病,胎兒自然會安穩。
  • 因胎兒不穩固,導致母親生病,只需安胎,母親自然會痊癒。

張景岳

懷孕期間胎氣不安,症狀原因不一,治療方法也不相同。因為胎氣不安必有原因:可能是虛、實、寒、熱等因素,都能引起疾病。去除病因,便是安胎的方法。

所以安胎的藥方不可一成不變,也不可死板地遵循,應根據不同的症狀,依經脈循行,針對病因治療,才是最好的方法。若認為白朮、黃芩是安胎聖藥,一味地使用,很容易造成錯誤。

胎前大約以涼血順氣為主,而肝、脾、胃三經,尤為所重。因肝藏血,血以護胎,肝血失榮,胎無以蔭矣;肝主升,肝氣橫逆,胎亦上衝矣。胎氣繫於脾,如寄生之託於苞桑,女蘿之施於松柏,脾虛胎無所附,滑墮難免矣。胃為水穀之海,妊婦全賴水穀之精華以養胎,如兵家餉道,不容一刻緩也。

其餘有邪去邪,有火去火,陰虛清滋,陽虛溫補,隨機應變,法盡善矣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選案

閔介眉甥媳,素稟氣虛多痰,懷妊三月,因臘月受寒,惡寒不食,嘔逆清血,腹痛下墜,脈細如絲。與乾薑人參半夏丸,二服不應。更與附子理中湯,加苓、半、肉桂,調理而安。門人問曰:嘗聞桂、附、半夏,孕婦禁服,而此並行無礙,何也?曰:舉世皆以黃芩、白朮為安胎聖藥,桂、附為隕胎峻劑,孰知反有安胎妙用哉?蓋子氣之安危,系乎母氣之偏勝。

白話文:

懷孕初期以涼血順氣為主要目標,特別需要注意肝、脾、胃三經。肝臟藏血,血是保護胎兒的關鍵,肝血不足,胎兒就無法得到滋養;肝臟主升,肝氣逆行,也會導致胎兒上衝。胎氣依靠脾臟,就像寄生植物依賴著樹木,脾虛則胎兒無處附著,容易滑胎。胃是水谷之海,孕婦需要依靠水谷精華來養胎,如同兵家糧道,一刻也不能耽誤。

其他情況則要針對病症,驅除邪氣、清熱降火、滋陰補陽,隨機應變,治療方法都是完善的。

閔介眉的甥媳原本體質虛弱,容易痰多,懷孕三個月時,因為臘月受寒,出現惡寒、食慾不振、嘔吐、流血、腹痛下墜等症狀,脈象細如絲。我一開始給她服用乾薑人參半夏丸,服用兩次沒有效果。後來我又給她服用附子理中湯,加了茯苓、半夏、肉桂,調理後症狀才緩解。學生問我,聽說肉桂、附子、半夏是孕婦禁服的藥物,為何您同時使用卻沒有問題?我回答說,世人都認為黃芩、白朮是安胎聖藥,肉桂、附子是會導致流產的峻猛藥物,殊不知,它們反倒有安胎的妙用。胎兒的安危,取決於母體氣血的偏盛情況。

若母氣多火,得芩、連則安,得桂、附則危;母氣多痰,得苓、半則安,得歸、地則危;母氣多寒,得桂、附則安,得芩、連則危。務在調其偏勝,適其寒溫。世未有母氣逆而胎得安者,亦未有母氣安而胎反墮者。所以《金匱》有懷妊六、七月,胎脹、腹痛、惡寒、少腹如扇,用附子湯溫其臟者。

然認證不真,不得妄行是法。一有差誤,禍不旋踵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胎漏

婦人宿有症病,經斷未及三月,而得漏下不止,胎動在臍上者,為症痼害。妊娠六月動者,前三月經水利時,胎也。下血者,後斷三月衃也。所以血不止者,其症不去故也,當下其症,桂枝茯苓丸主之。(《金匱》)

白話文:

如果孕婦體內火氣旺盛,服用黃芩、黃連就能安穩,服用桂枝、附子則有危險;如果孕婦體內痰濕過多,服用茯苓、白朮就能安穩,服用當歸、生地則有危險;如果孕婦體內寒氣過重,服用桂枝、附子就能安穩,服用黃芩、黃連則有危險。重要的是根據孕婦體質調節其偏盛,適當寒溫。從來沒有孕婦氣逆而胎兒安穩的,也沒有孕婦氣順而胎兒反而流產的。所以《金匱要略》記載,懷孕六、七個月,胎兒脹滿、腹痛、怕冷、小腹像扇子一樣,可以用附子湯溫暖臟腑。

然而辨證要準確,不可隨意用藥。一旦出現差錯,後果不堪設想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胎漏

婦女原本就有疾病,月經停止不到三個月,就出現陰道出血不止,胎兒在臍上活動,這是舊病纏身。懷孕六個月胎兒活動,前三個月是月經順暢的時候,胎兒已經成型。下血則是後三個月胎兒脫落。所以陰道出血不止,是因為舊病沒有去除,應該治療舊病,桂枝茯苓丸可以治癒。(《金匱要略》)

妊娠有漏胎、激經之分:漏胎無時而下,激經有時而至。(蕭慎齋)

胎動與胎漏皆下血。胎動則腹痛,胎漏無腹痛。胎動宜養血,胎漏宜清熱。(《女科正宗》)

妊婦經血不固者,謂此胎漏。然胎漏之由,有因胎氣者,有因病氣者。而胎氣之由,亦有二焉。余嘗診一婦人,脈見滑數,別無他病,問其經事,則如常不斷,但略少耳。余曰:此必妊也。因胎小,血盛有餘而然。後三月外,經止,果產一男。妊婦多有此類。常見懷胎七、八個月而生子者,人但以血止為度,謂之不足月。

然其受胎於未止之前,至此而足,人所不知。(《景岳全書》)

白話文:

懷孕時有漏胎和激經兩種情况:漏胎隨時可能發生,而激經則會在特定時間出現。胎動和胎漏都會出現出血,但胎動時會伴隨腹痛,而胎漏則沒有腹痛。胎動需要補血,胎漏則需要清熱。懷孕期間經血不固,就叫做胎漏。胎漏的原因,可能是胎氣不足,也可能是身體有病。而胎氣不足的原因也有兩種。我曾經診治過一位婦人,她的脈象滑數,沒有其他病症,詢問她的月經情况,她說月經正常,只是流量稍微少一些。我判斷她懷孕了,因為胎兒還小,而她血氣旺盛,所以月經量會少一些。三個多月後,她月經停止,果然生了一個男孩。很多懷孕婦女都有這種情況,常見到懷孕七八個月就生下孩子,人們只看到月經停止了,就認為孩子不足月出生。其實,孩子在月經停止之前就已經受孕,到了這個時候已經足月了,只是人們不知道而已。

妊娠體壯,脈息和平,飲食如故,他無所苦,而經時下者,乃血氣充旺,養胎之餘血也。然亦不可使之多,宜和血涼血,佛手散加黃芩、白朮。不已,加阿膠。若去血過多,八珍湯加膠、艾。如因怒傷肝而動血,佛手散加山梔、白芍。(薛立齋)

胎漏有用糯米、苧根者,糯米穀味之陰,所以補地氣之不足也。漏下黃赤為熱,故用苧根以涼之。苧根補陰,善能安胎,潤燥解熱也。有用阿膠、艾葉者,阿膠益金固血,艾葉助陽上升,升則不墮,固則不流也。(《見聞錄》)

白話文:

懷孕期間身體健康,脈象平穩,飲食如常,沒有其他不適,但月經卻正常來潮,這是因為血氣充盈,養胎之餘多餘的血流出來。不過也不能讓血流太多,應該調和血液、清熱涼血,可用佛手散加黃芩、白朮。如果效果不佳,可以再加阿膠。如果流血過多,則可用八珍湯加阿膠、艾葉。如果因為生氣傷肝而導致出血,則可用佛手散加山梔、白芍。

胎漏可以用糯米、苧根,糯米性味甘涼,可以補益地氣不足。漏下黃赤色為熱,所以用苧根來清熱。苧根可以補陰,善於安胎,滋潤乾燥,解熱。也有用阿膠、艾葉的,阿膠補血益氣,固澀止血,艾葉助陽氣上升,升則不墮,固則不流。

傷風

妊娠傷風,宜用香蘇飲加蔥、豉,咳嗽多痰加桔梗,或紫蘇飲加蔥、豉。蓋風藥皆能傷胎,蔥豉湯能安胎氣散邪氣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傷寒

妊娠傷寒,專以清熱安胎為主,或汗或下,各隨表裡所見脈證主治,勿犯胎氣。(萬密齋)

有胎而病外感,劑中必加四物。是治病保胎要法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傷食

妊娠傷食,多由脾胃虛弱,不能運化所致。蓋胎以脾胃為主,脾胃強則胎系如懸鐘而不墮。若傷食不化,則脾困而胎不能固矣。故凡消食導滯,先以補脾健胃為主,則飲食自化。一切峻厲克伐之藥,未可浪投。(蕭慎齋)

白話文:

妊娠期間常見病症的中醫治療

傷風

懷孕期間傷風,宜服用香蘇飲,並加入蔥、豉,若咳嗽痰多,可再加桔梗,或服用紫蘇飲,同樣加入蔥、豉。因為風藥會傷胎,而蔥豉湯能安胎氣散邪氣。 (出自《張氏醫通》)

傷寒

懷孕期間傷寒,應以清熱安胎為主要原則,可依據表裡症狀、脈象等,選擇發汗或瀉下方法治療,但必須注意避免損害胎氣。 (出自《萬密齋》)

懷孕期間患有外感疾病,藥方中一定要加入四物湯。這是治療疾病同時保胎的重要方法。 (出自《臨證指南》)

傷食

懷孕期間傷食,多半是脾胃虛弱,無法運化食物所導致。因為胎兒的健康依賴於脾胃,脾胃強健,胎兒就會穩固如懸鐘般不會墮胎。若傷食不化,脾胃虛弱,胎兒就難以固守。因此,治療傷食應該以補脾健胃為主,讓食物自然消化。切勿使用峻烈、攻伐的藥物。 (出自《蕭慎齋》)

瘧疾

妊娠瘧疾,致病之原,雖因風寒暑熱之感,亦因氣血之虛。寒熱鼓頷,戰慄振搖,墮胎最易。古人用藥,先以安胎為急,但邪不去,則胎不安,故安胎莫先於去邪。然如常山、草果、檳、樸之屬,未可浪投,惟發表中兼補氣,清熱中兼養血為善。(蕭慎齋)

痢疾

妊娠痢疾,有三禁、五審。一禁盪滌腸胃,二禁滲利膀胱,三禁兜澀氣滯。蓋盪滌則陽氣下陷,胎氣愈墮;滲利則陰精脫亡,胎失榮養;兜澀則濁氣壅滯,後重轉加。故善治孕婦之痢者,宜以調氣為先,如爐冶分金,已敗之血,則隨之而下;未傷之血,則統之而安。所謂五審者:一審飲食之進與不進。

白話文:

瘧疾

懷孕期間患上瘧疾,致病的原因,雖然有可能是因為風寒暑熱的侵襲,但也可能是由於氣血虛弱所致。患者會出現寒熱交替、頷部腫脹、戰慄搖晃等症狀,很容易導致流產。古人用藥,首先要以安胎為急,但若病邪不去,胎兒就難以安穩,所以安胎的首要之務就是驅除病邪。然而,像常山、草果、檳榔、樸樹等藥物,不能隨意使用。最好的方法是,在發表解表的同时兼顾补气,在清热解毒的同时兼顾养血。 (蕭慎齋)

痢疾

懷孕期間患上痢疾,需注意三禁、五審。

三禁

  1. 禁忌盪滌腸胃:因為盪滌會導致陽氣下陷,加重胎氣下降,更容易流產。
  2. 禁忌滲利膀胱:因為滲利會導致陰精流失,胎兒失去滋養。
  3. 禁忌兜澀氣滯:因為兜澀會導致濁氣瘀積,加重腹脹便秘。

所以,善於治療孕婦痢疾的醫生,應該以調氣為先,就像冶煉金子一樣,已損壞的血液就順勢排出,未受損的血液就留住安穩。

五審

  1. 審視飲食進食情况:觀察患者的飲食情況,了解其進食與否。

解釋

  • 瘧疾:一種由瘧原蟲引起的傳染病,常見症狀為發燒、寒顫、頭痛等。
  • 妊娠瘧疾:懷孕期間患上的瘧疾。
  • 安胎:防止流產,保住胎兒。
  • 發表:指發散表邪,治療風寒感冒。
  • 補氣:補益氣血。
  • 清熱:消除熱症。
  • 養血:滋補血液。
  • 常山草果檳榔樸樹:藥材名稱,具有一定的藥性,但孕婦使用需谨慎。
  • 盪滌腸胃:指使用瀉藥清理腸胃。
  • 滲利膀胱:指使用利尿藥排泄水分。
  • 兜澀氣滯:指使用收敛止泻的药物,容易导致便秘。
  • 調氣:指調節氣血,使之平衡。
  • 爐冶分金:比喻治療方法,要根據病情的不同進行調整,既要祛除病邪,又要保護身體。

夫下痢乃腸胃受傷,若痢雖甚,而飲食如常者易已,故痢以噤口為最重。在初胃氣全盛之時,猶不足慮;但須理其滯氣,則飲食自進矣。或初時能食,旬候之外反不能食,脈息不振,此必盪滌太過,胃氣受傷所致。亦有過服苦寒破氣之藥,而致呃逆嘔穢者,此為胃敗危候。惟峻與溫補,庶可挽回。

二審溲之通與不通。蓋下痢清濁不分,痢頻而小便通利者,胎必無虞。或胎壓膀胱而小便不通者,名曰轉胞。切忌利水,急與升提,自效。三審腹之痛與不痛。蓋痢證有寒、熱、虛、實之分。痛有止歇,奔迫下墜,至圊不及者,火也;痛自下而攻擊於上者,火也;痛而脹滿,不勝摩按,服熱湯而愈痛者,火也;實也。

白話文:

腹瀉就是腸胃受傷,如果雖然拉肚子很嚴重,但飲食正常,就容易好轉,所以腹瀉最嚴重的是完全不進食的狀況。剛開始的時候,胃氣還很旺盛,倒不用太擔心,只要調理好停滯的氣,自然就會想吃東西了。如果一開始還能吃,但過了一段時間就吃不下,脈息微弱,這一定是因為過度清洗腸胃,導致胃氣受損。也有些人因為服用過多寒涼破氣的藥物,導致打嗝嘔吐,這是胃部衰敗的危急徵兆,只有用溫熱的藥物積極補救,才能挽回。

要再觀察一下小便是否通暢。因為腹瀉時,清濁不分,如果拉肚子頻繁,但小便通暢,胎兒就沒有問題。如果胎兒壓迫膀胱導致小便不通,稱為「轉胞」,要避免利水,趕緊用升提的藥物,就會有效。最後還要觀察腹部是否疼痛。腹瀉的病因有寒、熱、虛、實之分,疼痛也有不同的表現。如果疼痛時有時無,並且向下墜,甚至來不及上廁所就拉肚子,這是火症;如果疼痛從下往上蔓延,也是火症;如果疼痛伴隨腹脹,按壓不能忍受,喝熱湯就能止痛,也是火症,同時也屬於實證。

痛無止歇,而無絞刺之狀者,寒也;痛自上而攻注於下者,寒也;痛而不滿,時喜熱手摩按者,寒也,虛也。大約初痢脹滿為實熱,久痢㽲痛為虛寒。即或初因火起切痛,久痢氣傷,亦必變為虛寒也。急須溫補,切勿利氣。四審後之重與不重。夫下痢後重,濁氣壅滯故也。開通壅滯,必以調氣為主,在妊娠尤為切要。

調氣則後重自除,而胎息自安矣。初痢後重,治宜開其壅滯。久痢後重,又當升其陽氣,陽氣升則胃氣運,胃氣運則周身之氣悉皆條達,而無壅塞之患矣。五審身之熱與不熱。蓋下痢為裡氣受病,若見身熱,表裡俱困,元神將何以恃而得振驅邪之力耶?如人迎之脈浮數,可先用和營透表之藥,分解其勢,然後徐徐清理。

白話文:

肚子痛不停,但沒有絞痛刺痛的感覺,這是寒症;疼痛從上往下蔓延,也是寒症;疼痛不脹,喜歡用熱手按摩,也是寒症,而且虛弱。一般來說,初期痢疾腹脹滿是實熱,久痢腹痛則是虛寒。即使是初期因為火氣上炎導致的劇烈疼痛,久痢也會損傷氣血,最終也會變成虛寒。必須及時溫補,絕對不能用瀉氣的方法。

觀察完四個方面後,再判斷痢疾後的腹脹輕重。痢疾後腹脹,是因為濁氣阻塞造成的。要解除阻塞,必須以調氣為主,懷孕期間更要特別注意。

調氣就能消除腹脹,胎兒也能安穩。初期痢疾腹脹,治療方法是疏通阻塞。久痢腹脹,則要提升陽氣,陽氣升則胃氣運轉,胃氣運轉則全身氣血都能暢通,就不會有阻塞的毛病了。

接著還要觀察身體是否發熱。痢疾是裡氣受損,如果出現發熱,說明表裡都受到困擾,元氣要如何才能振奮起來驅逐邪氣呢?如果脈搏浮數,可以用溫和的藥物疏通營氣,消除表證,然後再慢慢調理內部。

若初痢不發熱,至數日,半月後始發熱,脈來漸小,或虛大無力者,此真陰內亡,虛陽發越於外也。其在平人,可用辛溫峻補;若在孕婦,桂、附又難輕用,惟藉參、朮、薑、萸、膠、艾之屬。使非大補峻投,難望迴天之勣也。(《痢證匯參》)

妊娠飲食生冷,脾胃不能克化,致令心腹疼痛。傷血則赤,傷氣則白,血氣俱傷則赤白相雜,腹內重墜,胎氣不安,此由於脾胃氣虛,不能升舉而下陷也。治用變證,病退而胎自安。切勿浪投順氣行氣,益增墜下之患。蓋胎繫於腎,如鍾繫於梁,若柱不固,其梁必撓,而鍾豈能獨全乎?況似痢非痢者多,中氣虛則不能上升,脾氣虛則不能滲濕,腎氣虛則不能閉藏。慎勿以有形之假滯而傷無形之元氣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開始痢疾沒有發燒,過了好幾天甚至半個月才開始發燒,脈搏越來越弱,甚至虛弱无力,這是因為真陰耗損,虛陽外露的緣故。對於普通人來說,可以用辛溫峻補的藥物來治療;但如果是孕婦,桂枝、附子等藥物就不能輕易使用,只能用人參、白朮、生薑、吳茱萸、阿膠、艾葉等藥物。如果不是大補峻補,很難挽回生命。

懷孕期間飲食生冷,脾胃無法消化,就會造成心腹疼痛。損傷血液就會出現紅色,損傷氣血就會出現白色,氣血都損傷就會出現紅色和白色混合,肚子裡沉重下墜,胎氣不安,這是因為脾胃氣虛,無法升舉而下陷造成的。治疗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,等到病症消退,胎兒自然就會安穩。千万不要随意使用行氣的藥物,以免加重下坠的症状。因为胎兒繫於腎臟,就像钟繫於梁一樣,如果柱子不稳,梁就會弯曲,钟怎么能完好无损呢?况且很多情况下,看似痢疾卻不是真的痢疾,中氣虛弱就無法上升,脾氣虛弱就無法渗透濕氣,腎氣虛弱就無法閉藏。要小心謹慎,不要因为有形的假象而损伤无形的元氣。

元氣一傷,變證百出,胎能保乎!(《馮氏錦囊》)

胎前痢疾,亦有暑邪、濕熱外感致病,不可專主飲食生冷為患。但妊娠痢疾,本於脾胃不和,因而氣血受病。若守河間之法,降氣後重自除,行血便膿自止,不知胎前之氣果可降乎?氣降則胎下墜。胎前之血果可行乎?血行則胎必墮。莫若用木香以調氣,當歸以養血,此二藥乃胎前痢疾妙品。

再以四物湯加白朮、黃芩為治。丹溪所謂先托住正氣以固其胎,而後調氣和血。此治妊痢之要法也。(蕭慎齋)

泄瀉

妊娠泄瀉,必原其由,大抵不外脾腎,二臟虛者居多。夫血統於脾,血護胎元則脾陰虛,食不運化而作瀉。胎繫於腎,氣弱則命門火衰,胎竊其氣以擁護,腎陽不能上蒸脾土而為瀉。雖其間未嘗無風、寒、暑、濕之外感,飲食生冷之內傷,而脾腎有虧者,其本也。(蕭慎齋)

白話文:

元氣一旦受損,各種病症就會接踵而至,唯有保護胎兒才能避免災禍。懷孕前患痢疾,可能是暑邪、濕熱外感導致,不應只把原因歸咎於飲食生冷。但懷孕期間的痢疾,根源在於脾胃不和,導致氣血受損。若按照河間醫學的療法,降氣後痢疾會自行消失,行血後膿血便會停止,但不知道懷孕初期是否能降氣?氣降則胎兒下墜。懷孕初期是否能行血?血行則胎兒必會流產。最好的方法是用木香調氣,當歸養血,這兩種藥材是懷孕初期患痢疾的良藥。

再以四物湯加白朮、黃芩來治療。丹溪先生說過,要先扶持正氣以鞏固胎兒,然後再調和氣血。這就是治療孕期痢疾的關鍵方法。

懷孕期間腹瀉,一定要追根溯源,大多數原因在於脾腎虛弱。血液依靠脾臟生成,血液滋養胎兒,因此脾陰虛弱,食物無法運化就會腹瀉。胎兒依靠腎臟,腎氣虛弱則命門火衰,胎兒會竊取腎氣以保護自己,腎陽無法上蒸脾土就會腹瀉。雖然其中也可能有風、寒、暑、濕的外感,以及飲食生冷的內傷,但脾腎虧虛才是根本原因。

霍亂

霍亂者,陽明胃經病也。良由妊娠平日五味肥甘,腐積成痰,七情鬱結,氣盛為火,停胃中。乍因寒熱之感,陰陽相混,故令心腹絞痛,吐利並作,揮霍變亂。吐多傷氣,利多傷血,氣血受傷,不能養胎。邪氣鼓擊,而母未有不殞者,不可不亟治也。香蘇散加藿香主之。(萬密齋)

妊娠霍亂,吐利絞痛,最易傷胎。宜辨其飲食生冷,暑、濕、風、寒四氣之感,隨其邪之所因而治之,尤以保胎為主。(蕭慎齋)

妊娠氣喘,有因乍感風寒,喘急而不得臥者,此客邪勝也。治宜疏散,參蘇飲主之。若脾虛四肢無力,肺虛不任風寒,腎虛腰痠足軟,猝然氣喘不足以息者,此脾肺素虧,母虛子亦虛,腎氣不歸原,而上乘於肺也。治宜生脈散、補中益氣湯去升、柴加沉香、補骨脂主之。(蕭慎齋)

白話文:

霍亂

霍亂,屬於陽明胃經的病症。主要原因是孕婦平日過度食用肥甘厚味,導致食物腐敗積聚成痰,再加上七情鬱結,導致氣盛化火,停滯於胃中。當受到寒熱之感時,陰陽失衡,就會造成心腹絞痛、嘔吐腹瀉同時出現,如同狂風暴雨般混亂無章。嘔吐過度會傷氣,腹瀉過度會傷血,氣血受損,無法滋養胎兒。邪氣強烈攻擊母體,如果不及时治疗,必定会导致母體死亡,不可不緊急治療。可以用香蘇散加藿香來治療。

妊娠霍亂,以嘔吐腹瀉絞痛為主要症狀,最容易傷及胎兒。治療時需要辨別飲食生冷,以及暑濕風寒四氣的影響,根據病因進行治療,以保胎為首要原則。

妊娠氣喘,有因突然感受風寒,呼吸急促難以平臥的,屬於外邪侵襲。治療應以疏散邪氣為主,可以用參蘇飲治療。

若脾虛四肢無力,肺虛不耐風寒,腎虛腰痠腿軟,突然氣喘呼吸困難,則屬於脾肺原本虛弱,母體虛弱,胎兒也虚弱,腎氣無法歸位,而上衝至肺部。治療應以補益脾肺腎為主,可用生脈散、補中益氣湯去除升麻、柴胡,再加入沉香、補骨脂來治療。

妊婦因火動胎,氣逆作喘者,用條芩、香附為末,水調服。(朱丹溪)

吐血

凡吐血證,或七情內傷,或六淫外感。而妊娠吐血,一主火熱者,正以氣血護養胎元,或有所感,則氣逆而火上乘也。但火有虛實之分,實火當清熱養血,虛火當滋陰補水。(蕭慎齋)

子嗽

妊娠咳嗽,名曰子嗽。其證若風邪傷肺者,用金沸草散;火邪剋金者,用人參平肺散;寒邪傷肺者,用人參敗毒散;脾肺氣虛者,用六君子湯加桔梗;血虛者,用四物湯加桔梗;腎火上炎者,用六味湯加五味子;脾肺氣虛,為風寒所傷者,用補中益氣湯加桔梗。蓋肺屬辛金,生於己土,嗽久不已,多因脾虛不能生肺金,致腠理不密,復感外邪;或因肺虛不能生腎水,以致陰火上炎。治當壯土金,生腎水,以安胎為要。

白話文:

懷孕期間,如果因體內火氣旺盛而導致胎兒不安,並出現氣逆喘息的症狀,可以用黃芩和香附磨成粉末,用水調和服用。

懷孕期間吐血,可能是情緒內傷,也可能是外感風寒。其中,火熱導致的吐血最常見,因為懷孕期間氣血本就用來滋養胎兒,若受到刺激,容易造成氣逆上衝,導致火氣上升。不過火氣也分虛實,實火需要清熱養血,虛火則需要滋陰補水。

懷孕期間的咳嗽稱為子嗽。如果咳嗽是因為風邪侵襲肺部,可以使用金沸草散;如果是火邪剋制金氣,可以使用人參平肺散;如果是寒邪侵襲肺部,可以使用人參敗毒散;如果是脾肺氣虛,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桔梗;如果是血虛,可以使用四物湯加桔梗;如果是腎火上炎,可以使用六味湯加五味子;如果是脾肺氣虛,同時又受到風寒侵襲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桔梗。因為肺屬於辛金,由脾土所生,久咳不愈,大多是因為脾虛無法滋養肺金,導致腠理不密,容易再次受到外邪侵襲;或是肺虛無法滋養腎水,導致陰火上炎。治療時應該健脾益氣,滋養腎水,以安胎為首要目的。

(薛立齋)

子癇

婦人有孕之後,衝任血養胎元,以致肝臟少血,而木火內動,搖搖靡定,風象生焉。其證目吊口噤,角弓反張,流涎昏迷,時作時止,與內傷之癇象相類。俗醫以為外入之風,真屬聾瞶。

試問風入皮毛,則當惡寒發熱,何表證未見,而厥、少之證疊出?且無孕安然,有胎反病,風果如是耶?審其病情,無非肝腎陰虛,陰虛則血燥,血燥則筋失所滋,強直反張,有似於風,而實非風也。即風亦屬內動之風,而非外入之風也。良由胎在母腹,陰血愈耗,虛火愈熾,經脈空而為火所灼,以故精不能養神,柔不能養筋,而如厥如癲,神魂失守。治法有在陰、在陽之別:陰虛者養陰,陽虛者養陽。

白話文:

懷孕的婦女,衝任二脈的血液用來滋養胎兒,導致肝臟血液不足,內火躁動不安,就像風一樣搖擺不定,於是產生了子癇的症狀。患者會出現眼球上吊、嘴巴緊閉、手腳僵硬反伸、流口水昏迷,這些症狀時而出現時而消失,跟內傷引起的癇症很像。一些醫生認為這是外風入侵引起的,其實這是錯誤的。

如果真的是外風入侵,應該會有發熱惡寒的表證,但患者卻沒有這些症狀,反而出現了厥逆、虛弱等內在的症狀。而且,沒有懷孕的人身體健康,懷孕後反而生病,怎麼可能是外風入侵呢?仔細觀察病情,子癇的根本原因是肝腎陰虛,陰虛就會導致血液乾燥,血液乾燥就會導致筋脈失養,筋脈失養就會出現僵硬反伸,看起來像風一樣,但實際上並不是風。即使有風,也是內在的風,而不是外來的風。這是因為胎兒在母體腹中,陰血不斷消耗,虛火不斷上升,經脈空虛被火灼傷,所以精氣不能滋養神志,津液不能滋養筋脈,就會出現像厥症、癲癇一樣,神志失守的情況。治療方法要根據陰虛或陽虛來區分:陰虛的患者要滋陰,陽虛的患者要滋陽。

庶陰液足而真氣回,木火藏而虛風定,子安母亦安矣。考古治子癇羚羊角散,方內惟羚角入肝舒筋,棗仁、當歸補肝益血,與證相投。其防、獨則耗真元,薏仁則下生胎,多不合轍,未可輕用。(《會心錄》)

子滿

妊娠有水氣,身重,小便不利,灑淅惡寒,起則頭眩,知母主之。(《金匱》)

頭面遍身浮腫,小水短少者,屬水氣為病,名曰子腫。自膝至足浮腫,小水清長者,屬濕氣為病,名曰子氣。遍身俱腫,腹脹而喘,在六、七個月時者,名曰子帶。但兩腳腫而膚厚者屬濕,名曰皺腳。皮薄者屬水,名曰脆腳。大凡水之為病多喘促,氣之為病多脹滿,喘促屬肺,脹滿屬脾。

白話文:

當陰液充足,真氣回歸,肝火潛藏,虛風平息,胎兒就能安穩,母親也會平安。古代治療子癇的羚羊角散,其中羚羊角入肝舒筋,大棗仁、當歸補肝益血,正好符合病症。其他方法像是獨活耗損元氣,薏仁則會導致胎兒滑落,都不合適,不可輕易使用。

懷孕期間若有水氣,身體沉重,小便不利,畏寒怕冷,起身頭暈,可以用知母來治療。

頭面和全身浮腫,小便量少,屬於水氣病,稱為子腫。從膝蓋到腳浮腫,小便清長,屬於濕氣病,稱為子氣。全身浮腫,腹部脹滿,氣喘,發生在懷孕六七個月時,稱為子帶。只有雙腳浮腫,皮膚粗厚,屬於濕氣,稱為皺腳。皮膚薄,屬於水氣,稱為脆腳。總之,水氣病症多表現為氣喘,濕氣病症多表現為脹滿,氣喘屬於肺病,脹滿屬於脾病。

以其人素有水氣濕邪,故受孕有腫滿之證。兒未成形,被水漬其胎,每致損壞。成形尚可調治。若在五、六月後,有是證者,多有生育順利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妊娠胸滿腹脹,小便不通,遍身浮腫者,用千金鯉魚湯。脾胃虛弱者,佐以四君湯。若面目虛浮,肢體如水氣者,用全生白朮散。若脾虛濕熱,下部作腫者,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。若飲食失節,嘔吐泄瀉者,用六君子湯。若腿足發腫,喘悶不安,或指縫出水者,用天仙藤散。(薛立齋)

白話文:

如果孕婦本身體質帶有水氣濕邪,就會出現妊娠腫滿的症狀。胎兒尚未成形時,很容易受到水氣影響而損壞,但成形後還可以透過治療改善。如果在懷孕五、六月之後出現這種情況,大多數都能順利生產。

懷孕期間胸悶腹脹、小便不暢、全身浮腫,可以使用千金鯉魚湯。脾胃虛弱的孕婦,可以加服四君湯。如果面容虛浮、四肢浮腫,使用全生白朮散。若脾虛濕熱,下半身腫脹,使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。如果飲食不節,出現嘔吐腹瀉,使用六君子湯。若腿腳浮腫、呼吸困難、手指縫流出水,使用天仙藤散。

子滿有水血相搏者,有停水受濕者,有經血壅閉者,有清濁不分者,總因脾虛不能制水所致。立齋治法,不外健脾滲濕、順氣安胎為主。若《濟陰》云:但瀉氣利水則愈。此謬論也。(蕭慎齋)

子懸

《本事方》云:紫蘇飲治妊娠子懸。子懸者,濁氣舉胎上湊也。胎熱氣逆,胸膈脹滿,非蘇葉、陳皮、腹皮、川芎無以流氣,非歸、芍無以養血。氣血既利,其人必虛,故以人參、甘草補之。(何松庵)

子懸之證,胎氣上逼心胸是也。正以氣血壅鬱胎元,郁久則熱,故良甫主於胎熱氣逆,松庵主於濁氣舉胎,是以火熱立論為當。若《大全》以為寒氣冷飲,養葵以為命門火衰,然必以人之壯弱,脈之遲數為憑。如稟厚質壯,脈來洪數,此屬火熱;如脾胃素虛,脈來遲細,此屬虛寒。(蕭慎齋)

白話文:

懷孕期間,水血相搏、停水受濕、經血壅閉、清濁不分等問題,都是因為脾虛不能控制水液所導致。治療方法主要以健脾滲濕、順氣安胎為主。不可單純瀉氣利水,這是不正確的。

子懸是指胎氣上逼心胸,導致胸膈脹滿。這是由於濁氣上衝,胎熱氣逆所致。可用紫蘇飲治療,紫蘇、陳皮、腹皮、川芎可以疏通氣血,當歸、芍藥可以補血。因氣血疏通後,身體會虛弱,所以要用人參、甘草補益。

子懸的症狀是胎氣上逼心胸,這是由於氣血壅滯導致胎元鬱久生熱。良甫認為這是胎熱氣逆,松庵則認為是濁氣舉胎,都以火熱為論點。但也要考慮體質和脈象,若體質強壯,脈象洪數,則屬火熱;若脾胃虛弱,脈象遲細,則屬虛寒。

子喑

帝曰:人有重身九月而喑,此何為也?岐伯曰:胞之絡脈絕也。帝曰:何以言之?岐伯曰:胞絡者,繫於腎,少陰之脈,貫腎系舌本,故不能言。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無治也,當十月復。(《素問》)

按喑者,謂有言而無聲。故《經》曰:不能言。此"不能"二字,非絕不語之謂。凡人之音,出於喉嚨,發於舌本,因胎氣肥大,阻腎上行之經,腎脈入肺中,循喉嚨,系舌本,喉者肺之部,肺主出聲,故其人切切私語,有言而人不能聽聞,故曰喑。如果腎之脈絡絕,則其病不治,豈有產後自復之理乎?《經》云:胞之絡脈絕。

此"絕"字當作"阻"字解。(張嶟璜)

白話文:

子喑

皇帝問道: "人懷胎九月,卻生下無法說話的孩子,這是為什麼呢?"

岐伯回答: "這是因為胎兒的絡脈斷絕了。"

皇帝又問: "怎麼說呢?"

岐伯解釋: "胎兒的絡脈,連接到腎臟,少陰經脈穿過腎臟,連結到舌根,所以孩子才無法說話。"

皇帝繼續問: "要怎麼治療呢?"

岐伯回答: "不用治療,等到十月滿月,自然會恢復。" (《素問》)

註解:

所謂喑,指的是能發出聲音,但卻聽不到。因此《經文》說:不能言。這裡的"不能",不是指完全無法說話。人說話的聲音,源於喉嚨,發自舌根,因為胎氣過於肥大,阻礙了腎氣上行的經脈,腎經脈通往肺部,沿著喉嚨,連接到舌根。喉嚨屬於肺的部位,肺主司發聲。所以這種孩子雖然能發出聲音,卻非常低微,別人聽不到,因此稱為喑。

如果腎經脈真的斷絕了,這個病症是無法治療的,怎麼可能生產之後自己恢復呢?《經文》說:胞之絡脈絕。

這裡的 "絕" 字,應該理解為 "阻" 字。 (張嶟璜)

妊娠不語,經旨固無治法,後人不敢強立方論,獨子和以降心火為治,元臺以補心腎立法。則以胞之絡脈屬於手、足少陰二經故也。但產後不語,屬敗血之入心。中風舌喑,屬痰涎之滯絡。則胎前子喑,亦必有所感,更當詳證參治,以補張、馬二公之未盡。(蕭慎齋)

子煩

煩者,心中煩亂不安也。由於受胎之後,血熱干心,故令人鬱悶撩亂不安。因在妊娠,故曰子煩。非子在腹中而煩也。古云:四月受少陰君火以養精,六月受少陽相火以養氣,故煩。夫煩固多屬火,今胎既受君相之火以養,豈有反令母煩之理?若曰母虛而煩,則當每月皆然,何獨拘於四月、六月?此說似屬不通。(李太素)

白話文:

懷孕期間不說話,經書上本來就沒有治療方法,後人也不敢隨便制定藥方。只有子和用降心火的方法治療,元臺則用補心腎的方法治療。這是因為胎兒的經脈屬於手、足少陰二經的緣故。

但產後不說話,屬於敗血侵入心臟。中風導致舌頭僵硬不說話,屬於痰涎阻塞經絡。那麼懷孕期間孩子不說話,也一定有原因,更應該詳細診察,對症治療,才能彌補張仲景、馬王堆醫書的不足。

「子煩」

煩躁,指的是心中煩亂不安。這是因為懷孕之後,血液過熱燥熱心臟,所以讓人感到鬱悶、煩躁不安。因為是在懷孕期間,所以稱為「子煩」,不是指孩子在肚子裡感到煩躁。古人說:懷孕四個月時,吸收少陰君火以滋養精氣,懷孕六個月時,吸收少陽相火以滋養氣血,所以會感到煩躁。

本來煩躁大多是火氣過旺造成的,現在胎兒已經吸收了君火和相火來滋養,怎麼可能會反過來讓母親感到煩躁呢?如果說母親虛弱導致煩躁,那麼應該每個月的月經期都應該煩躁,為什麼偏偏只在懷孕四個月和六個月時才會煩躁呢?這個說法似乎不太通。

妊娠煩悶有四證:有虛煩,有心中煩,有胸中煩,有子煩,俱屬於熱。臟虛而熱氣乘心,令人煩者名虛煩,亦即心中煩;痰飲凝積,嘔吐痰沫者,名胸中煩;血積飲停,寒熱相搏,致胎不安者,名子煩。(齊仲甫)

火入於肺則煩,入於腎則躁。胎繫於腎,腎水養胎,則不足以滋腎中之火,火上爍肺,則為煩躁。此金水虧涸之候,法當滋其化源,清金壯水為主。(蕭慎齋)

子鳴

妊婦腹中臍帶上疙瘩,兒含口中,因登高舉臂,脫出兒口,以此作聲。令妊婦曲腰就地,如拾物狀,疙瘩仍入兒口,即止。又腹中兒哭,用鼠窟土同黃連汁飲之即止。(《產寶百問》)

白話文:

妊娠煩悶有四證:

齊仲甫說,懷孕期間的煩悶,有四種症狀:

  • **虛煩:**由於身體虛弱,熱氣上衝心臟,讓人感到煩躁。這也叫做心中煩。
  • **胸中煩:**由於痰飲積聚在胸中,導致嘔吐痰沫,讓人感到胸悶氣短。
  • **子煩:**由於血瘀積聚,寒熱交戰,導致胎兒不安穩,讓人感到煩躁不安。
  • 這四種煩悶都屬於熱證。

火入於肺則煩,入於腎則躁:

蕭慎齋說,火侵入肺部會讓人感到煩躁,火侵入腎臟會讓人感到躁動不安。胎兒繫於腎臟,腎臟的水分滋養胎兒,如果腎臟不足,無法滋潤腎中之火,火氣上炎,就會灼傷肺部,導致煩躁。這屬於金水虧虛的徵兆,治療方法應當滋補腎臟,清熱潤肺,以壯水清金為主。

子鳴:

《產寶百問》中記載,懷孕婦女腹中臍帶上出現疙瘩,那是胎兒含在口中的臍帶,如果孕妇登高舉臂,臍帶就會脫出胎兒的嘴巴,發出聲音。此時應讓孕妇彎腰曲背,就地撿拾物品的姿勢,疙瘩就会回到胎兒口中,聲音就會停止。

另外,如果胎兒在腹中哭泣,可以用鼠洞的泥土混合黃連汁讓孕妇服用,就能止住胎兒的哭聲。

腹內鐘鳴,與兒哭同類。故治法無異。立齋云:黃連性寒,麝香開竅,當酌用。(蕭慎齋)

腹痛

婦人懷妊六、七月,脈弦,發熱,其胎愈脹,腹痛惡寒,少腹如扇。所以然者,子臟開故也。當以附子湯溫其臟。○妊娠腹中痛,為胞阻,膠艾湯主之。○婦人懷胎,腹中㽲痛,當歸芍藥散主之。(《金匱》)

胎前腹痛,有風寒客邪,痰飲七情,為有餘之病也;有氣阻、氣虛、血虛,為不足之病也。脾胃氣虛而腹痛者,用補氣調氣之法。陰虧血虛而腹痛者,用補血溫經之法。臨證審之。(蕭慎齋)

白話文:

肚子裡發出像鐘聲一樣的響聲,跟嬰兒哭聲是同類的,所以治療方法也相同。立齋說:[黃連]性寒,[麝香]開竅,使用時應謹慎。

腹痛

婦人懷孕六、七個月時,脈搏弦緊,發燒,胎兒越發膨脹,肚子痛而且怕冷,小腹像扇子一樣張開。這是因為胎兒的臟器開竅導致的。應該用[附子]湯溫暖胎兒的臟器。○懷孕期間肚子痛,是因為胎兒阻滯,[膠艾湯]可以治療。○婦人懷孕期間,肚子裡疼痛,[當歸芍藥散]可以治療。

懷孕前肚子痛,有可能是因為風寒外邪入侵,或是痰飲、七情所導致的,屬於有餘之症;也可能是因為氣阻、氣虛、血虛所導致的,屬於不足之症。脾胃氣虛導致腹痛的,可以用補氣調氣的方法治療。陰虛血虛導致腹痛的,可以用補血溫經的方法治療。在實際治療時,要仔細診察。

腰痛

妊娠腰痛,最為緊要。蓋以胞胎繫於腰,故腰疼酸急,胞系欲脫,必將產也。即不然,或因勞傷,損動其經;或因冷氣乘襲,腹痛引於腰背;或因挫閃氣滯,或因腎元虛損;或因怒動肝火;或因肝脾氣鬱;或因膀胱風邪乘襲;或因血熱血滯。雖由來不同,若其痛不止,多動胎氣。大抵治法總以固胎為主。(沈金鰲)

脅痛

妊婦脅痛有三:哭泣也,內傷也,惱怒也。不可服行血破氣藥,宜用童便,或紫蘇飲去人參加當歸、白芍為穩。(《見聞錄》)

尿血

胎漏之血,自人門而下;尿血之血,自尿門而下。妊娠尿血,屬胞熱者居多,治宜四物湯加發灰、山梔、阿膠。(李梴)

白話文:

懷孕期間腰痛是最重要的問題。因為胎兒繫於腰部,所以腰部疼痛酸脹,就表示胎兒要脫落,即將生產。即使不是這個原因,也可能是勞累傷身,損傷經絡;或是受寒氣侵襲,導致腹痛牽連腰背;或是跌倒閃傷導致氣血不通;或是腎氣虛損;或是怒火攻心;或是肝脾氣鬱;或是膀胱風邪入侵;或是血熱血瘀。雖然原因不同,但如果疼痛不止,就會影響胎兒。總之,治療方法以固胎為主。

懷孕期間肋骨疼痛分為三種:哭泣、內傷、生氣。不可服用活血化氣的藥物,可以用童尿,或是紫蘇飲去掉人參,加入當歸、白芍來穩定胎氣。

胎漏的血從陰道流出,尿血的血從尿道流出。懷孕期間尿血,大多是胞熱引起,治療可以用四物湯加上發灰、山梔、阿膠。

尿血易混於胎漏,得李氏一辨,已見多晰。但胎漏是無時頻出;尿血是心火移於小腸,滲入膀胱,溺則下,不溺則不下。(蕭慎齋)

轉胞

婦人病,飲食如故,煩熱不得臥,而反倚息者,何也?師曰:此名轉胞,不得溺也。以胞系了戾,故致此病,但利小便則愈,宜腎氣丸主之。(《金匱》)

《素問》云女子胞,又云胞移熱於膀胱。《靈樞》云衝脈、任脈皆起於胞中。此「胞」字皆音「包」,以子宮為言也。《靈樞》又云膀胱之胞薄以懦。此「胞」字音「拋」,以溲脬為言也。蓋音有二,而字則相同。後人不解其意,或認膀胱與尿胞為二物。又因《類纂》則曰:膀胱者,胞之室。

白話文:

尿血容易與胎漏混淆,幸好有了李氏的辨證,已經分辨清楚許多。但胎漏是時不時就會出現,而尿血是因為心火移到小腸,滲入膀胱,排尿時就排出,不排尿時就不排出。

婦女生病了,食慾和往常一樣,卻覺得煩躁發熱睡不著,反而要靠著東西休息,這是為什麼呢?老師說:這叫做轉胞,是因為無法排尿。由於子宮阻塞了,所以導致這種病,只要利尿就可以治癒,應該服用腎氣丸。

《素問》說女子有胞,也說胞會把熱氣傳到膀胱。《靈樞》說衝脈、任脈都起源於胞中。這裡的「胞」字都讀作「包」,指的是子宮。《靈樞》還說膀胱的胞薄而軟弱。這裡的「胞」字讀作「拋」,指的是膀胱。其實音不同,字卻相同。後人不懂其中的意思,就誤以為膀胱和尿胞是兩種東西。又因為《類纂》說:膀胱是胞的房間。

反以子胞與膀胱為一物,其誤甚矣。夫膀胱即脬,脬即膀胱也。焉得復有一物居於膀胱之內者乎?其以子胞與膀胱為一物者,試思轉胞下壓膀胱,則小便不通,其胞在上,而膀胱在下,部位各別,而非一物更明矣。(《馮氏錦囊》)

妊婦轉胞,不得小便,由於中氣虛怯,不能舉胎,胎壓其胞,胞系了戾,以補中益氣湯升舉之。(《趙氏醫貫》)

轉胞之病,孕婦稟受弱者,憂悶多者,性急躁者,食厚味者,大率有之。古方皆用滑利疏導藥,鮮效。因思胞為胎所壓,展在一邊,以致胞系了戾,水道不通也。胎若舉起,懸在中央,胞系得疏,則水道自行矣。治用參朮飲,服後,隨以指探吐,俟其氣定,又飲又吐,小便立通。(《丹溪心法》)

白話文:

古人認為子宮和膀胱是一體,這完全是錯誤的。膀胱就是脬,脬就是膀胱,怎麼可能在膀胱裡面還存在一個東西呢?如果子宮和膀胱真的是一體,那麼子宮下壓膀胱,小便就會不通。實際上,子宮在上面,膀胱在下面,位置分明,根本就不是一體。

懷孕婦女轉胞,無法小便,是因為中氣虛弱,無法托舉胎兒,胎兒壓迫子宮,導致子宮下垂阻塞尿道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來升舉子宮。

轉胞這種病,多發生在孕婦體質虛弱、憂鬱煩悶、性情急躁、飲食過於油膩的人身上。古方多使用滑利疏導的藥物治療,效果不佳。因為子宮受到胎兒壓迫,偏向一邊,導致子宮下垂阻塞尿道。如果能夠將胎兒托舉到中間,子宮下垂的狀況就能改善,尿道自然就會通暢。可以用參朮飲來治療,服用之後,用手指探吐,待氣息平穩後,再服用藥物,並繼續探吐,小便就能立刻通暢。

胎前轉胞,多因氣虛血少。血少則胎無以養,氣弱則胎不能舉。下墜壓於膀胱,胞為之轉,而溺不出。丹溪雖有憂悶、性躁、厚味諸因,其立方處治,自探吐推託之外,惟以補氣血為主。然有脾肺氣虛,不能下輸膀胱者;有氣熱鬱結,膀胱津液不利者;有金為火爍,肺燥熱甚而不利者。當詳審施治也。(蕭慎齋)

子淋

子淋與轉胞相類。小便頻數,點滴而痛者為子淋;頻數出少不痛者為轉胞。(《證治要訣》)

子淋須分二證:一則妊母自病;一則子為母病。妊母自病,又分二證:或服食辛熱,因生內熱者,或自汗自利,津液枯燥者。子為母病,亦分二證:或胎氣熱壅者;或胎形迫塞者。證既不同,治亦有別。熱則清之,燥則潤之,壅則通之,塞則行之。(萬密齋)

白話文:

懷孕初期胎兒翻轉,大多是因為氣虛血少。血少則胎兒無法得到滋養,氣虛則胎兒無法正常生長。胎兒下墜壓迫膀胱,導致胎兒翻轉,尿液排不出。雖然丹溪先生認為憂悶、性情急躁、飲食過於豐盛等因素也會造成胎兒翻轉,但他主要以補氣血為治療方法。然而,有些婦女可能是脾肺氣虛,無法將氣血輸送到膀胱;有些婦女則是氣熱鬱結,膀胱津液運行不暢;有些婦女則是肺燥熱盛,不利於胎兒生長。因此,需仔細辨證施治。

子淋與胎兒翻轉症狀相似。小便頻繁、滴滴而痛稱為子淋;小便頻繁、尿量少但不痛稱為胎兒翻轉。

子淋可分為兩種情況:一種是孕婦自身疾病導致,一種是胎兒影響母體。孕婦自身疾病又可分為兩種:一種是服用辛辣食物或其他因素導致內熱,一種是過度出汗或腹瀉,導致津液枯竭。胎兒影響母體也分為兩種:一種是胎兒氣熱壅滯,一種是胎兒體型過大,壓迫膀胱。根據不同的病因,治療方法也應有所不同。熱症需清熱,燥症需滋潤,壅滯需疏通,阻塞需行氣。

孕婦小便澀少,由於氣血聚養胎元,不及敷榮滲道,遂使膀胱鬱熱。當用養血藥以榮滲道,加麥冬以滋水源,滑石以清鬱滯,名安榮散。若月分未多,減滑石,加石斛、山梔。然欲清膀胱之熱,必疏厥陰之氣,蓋溺竅乃厥陰之部分耳。(陳良甫)

妊娠小便澀少淋瀝,用安榮散。若肝經虛熱,用加味逍遙散;若服燥劑而小便頻數或不利,用生地、茯苓、知、柏、芎、歸、甘草;頻數而色黃赤,用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;肺氣虛而小便短少,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、五味子;熱結膀胱而小便不利,用五淋散;脾肺燥熱,不能生化,用黃芩清肺飲;膀胱陰虛,陽無所生,用滋腎丸;膀胱陽虛,陰無所化,用腎氣丸。(薛立齋)

白話文:

懷孕期間小便澀少,是因為氣血集中滋養胎兒,無法滋潤膀胱,導致膀胱積熱。可以用養血藥物滋潤膀胱,再加上麥冬滋養水分,滑石清熱解毒,這就是安榮散。如果懷孕月份還不多,可以減少滑石的用量,再加入石斛和山梔子。想要清除膀胱的熱氣,必須疏通厥陰經的氣血,因為膀胱是厥陰經的一部分。

懷孕期間小便澀少,淋漓不暢,可以用安榮散。如果是肝經虛熱,則用加味逍遙散。如果服用燥熱藥物而小便頻繁或排尿不順,可以用生地、茯苓、知母、柏子仁、川芎、當歸、甘草。如果小便頻繁且顏色黃赤,則用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。如果肺氣虛弱而小便短少,則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、五味子。如果熱結膀胱而小便不暢,則用五淋散。如果脾肺燥熱,不能化生津液,則用黃芩清肺飲。如果膀胱陰虛,陽氣不足,則用滋腎丸。如果膀胱陽虛,陰氣不足,則用腎氣丸。

胎不長養

人受氣於有生,十二經脈迭相滋養。胎處胞中,或有枯萎者,由孕婦稟弱,陰陽血氣偏勝,胞胎失於滋養,所以枯萎不長也。惟宜資母血氣,則胎從而有養矣。○妊娠將理無方,脾胃失調,飲食減少,不能行營衛、化精微、養衝任,故令胎弱,子氣不足。巢元方謂:母病療母則胎安是也。能使脾胃調和,水穀運化,而生氣血,何慮胎不長乎?(《聖濟總錄》)

胎元本乎血氣。胎不長者,血氣之不足耳。故於受胎之後,而漏血不止者有之,血不歸胎也;婦人中年,血氣衰敗者有之,泉源日涸也;婦人多脾胃病者有之,倉稟薄則化源虧而衝任窮也;婦人多鬱怒者有之,肝氣逆則血不調而胎失所養也。或血氣寒而不長者,陽氣衰則生氣少也;或血氣熱而不長者,火邪盛則真陰損也。

白話文:

懷孕期間,胎兒的生長需要母體的氣血滋養。如果胎兒沒有正常發育,可能是因為孕婦體質虛弱,陰陽血氣失衡,導致胎兒得不到充足的滋養。因此,要注重補養母體的血氣,才能讓胎兒健康成長。懷孕期間,如果脾胃失調,飲食不佳,就無法提供充足的營養,導致胎兒虛弱。要治療孕婦的疾病,才能讓胎兒平安。

胎兒的生長髮育依賴母體的血氣,如果胎兒不長,就是血氣不足。可能的原因包括:懷孕後出現出血,導致血氣無法滋養胎兒;中年婦女血氣衰弱,無法提供充足的營養;脾胃虛弱,影響營養吸收;情緒鬱悶,影響血氣運行;血氣寒涼或過於燥熱,都可能導致胎兒發育不良。

凡諸病此者,宜補、宜固、宜溫、宜清,但因其病而隨機應之。或及期,或過月,胎氣漸充,自無不長。惟是年邁體衰,數在天矣,非可以人力為也。(張景岳)

過期不產

問:娠婦有按月行經而胎自長者,有三、五個月間,其血大下,而胎不墜,或及期而分娩,或逾月而始生者,其理何與?曰:按月行經,而胎自長者,名曰盛胎。其婦血氣充盛,養胎之外,其血有餘故也。有數月之胎,而血大下者,謂之漏胎。因事觸胎,動其任脈,故血下而不傷子宮也。

然孕中失血,胎雖不墜,氣血亦虧,多致逾月不產。曾見有十二三月,或二十餘月而生者,俱是血氣不足,胚胎難長故耳。凡十月之後未產者,當服補氣血藥以培養之。(虞天民)

白話文:

凡是患有此種疾病的病人,應該根據病情,適當採取補益、固本、溫暖或清熱的治療方法。只要依照病症變化調整治療,或是等到預產期,或是超過一個月,胎兒的氣血逐漸充盈,自然就會順利出生。只有年邁體弱者,壽命已注定,就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了。

超過預產期不生產

有人問:懷孕的婦女按月經期來月經,但胎兒依然在肚子裡長大,有時候過了三、五個月,突然大量出血,但胎兒卻沒有掉下來,有的等到預產期才生產,有的過了月經期才生,這是什麼道理呢?回答:按月經期來月經,但胎兒依然在肚子裡長大的,叫做盛胎。這種婦女氣血充沛,在養育胎兒之外,還有多餘的血液。懷孕幾個月時,突然大量出血的,叫做漏胎。這是因為受到外界的刺激,影響了任脈,所以出血,但不會傷害子宮。

然而,懷孕期間失血,即使胎兒沒有掉下來,但氣血也會虧損,大多會導致超過預產期不生產。我曾經見過一些婦人懷孕十二個月、十三個月,甚至二十多個月才生孩子的,都是因為氣血不足,胚胎難以成長。凡是超過預產期十個月還沒生產的,應該服用補益氣血的藥物來調養。

子死腹中

胞衣未下,急於胎之未生。子死腹中,危於胎之未下。蓋胞衣未下,子與母氣通其呼吸。若子死腹中,胞臟氣寒,胎血凝冱,氣不升降。古方多用用行血順氣,及硝石、水銀、硇砂之類。但其胎已死,軀形已冷,血凝氣聚,復以寒藥下之,不惟無益,反害母命者多矣。不知古人立方,深於用意。

蓋子死之故,因有二端,用藥寒溫,各從其宜。有因孕婦胎漏,血儘子死者;有因墜墮顛仆,內傷子死者;有因久病,胎萎子死者。以附子湯,進三服,使胞臟溫暖,凝血流動。蓋附子能破寒氣墮胎故也。有因傷寒、熱病、溫瘧,胎受邪熱毒氣,內外交攻,因致胎死,留於胞臟,深慮胎受毒氣,必然脹大,故用樸、硝等使胎化爛,副以行血順氣之藥,死胎即下,此立方之至意也。(《聖濟總錄》)

白話文:

"子死腹中"指的是胎兒在母體內死亡。這種情況比胎盤沒有下降還要危險。因爲胎盤沒有下降時,母親和胎兒的呼吸是相通的。但如果胎兒在子宮內死亡,胎盤的氣會變得寒冷,胎血也會凝固,無法正常升降。古代的藥方大多會使用活血順氣的藥物,比如硝石、水銀、硇砂等。然而,如果胎兒已經死亡,身體已經變冷,血液凝固,再用寒涼藥物來促進排出,不僅無益,反而會對母親的生命造成威脅。古人製作藥方時,深思熟慮。

胎兒死亡的原因有兩個方面,用藥時要根據情況選擇合適的寒溫。一種是孕婦流產,大量出血導致胎兒死亡;另一種是因爲跌倒或撞擊導致內部受傷而死亡;還有一種是長期患病,胎兒營養不良導致死亡。這時可以服用附子湯,連續三次,使胎盤溫暖,凝固的血液得以流動。這是因爲附子具有驅除寒冷,墮胎的功效。如果孕婦感染了傷寒、熱病、溫瘧等疾病,胎兒受到邪熱毒氣的影響,內外都受到攻擊,導致胎兒死亡並留在胎盤內。深怕胎兒受到毒素的影響,必然會導致腫脹。因此,使用朴硝等藥物使胎兒腐爛,並配合活血順氣的藥物,使得死胎能夠排出體外。這是製作藥方的最高意圖。(出自《聖濟總錄》)

或因熱病,或因顛仆,或因驚恐,或產時未到,驚動太早,惡露已盡,致胎干身冷,不能自出。但視產婦,面赤舌青,子死母活;面青舌赤,母死子活;面舌俱青,母子俱死。(《濟陰綱目》)

凡脈三陽俱盛,名曰雙軀。若少陰微緊者,血即凝濁,經養不周,胎即偏夭,其一獨死,其一獨生。不去其死,害母殃生。《千金》神造散,專治雙胎一生一死者,用蟹爪以去其死,阿膠以安其生,甘草以和藥性,立方之意深遠矣。(《馮氏錦囊》)

選案

顧季掖乃室,孕五月下血。醫以人參、阿膠固胎,身腫氣脹,血逆上奔,結聚於會厭胸膈間,食入觸之痛楚,旋即嘔出。更醫,咸以為胎氣上逼,脾虛作腫,而成隔噎,用人參之補、五味之收,延至八月,呼吸將絕。診脈,尺部微澀難推,肺部洪大無倫,其喘聲如曳鋸,手臂青紫腫亮。

白話文:

婦女生產時,可能因熱病、跌倒、驚嚇,或生產未到就過早驚動,導致惡露已盡,胎兒在體內發冷,無法自然娩出。觀察產婦的面色和舌頭顏色,可以判斷母子存亡:面紅舌青,子死母活;面青舌赤,母死子活;面舌皆青,母子俱死。

如果孕婦脈象顯示三陽俱盛,稱為雙胎。若少陰脈微緊,代表血氣凝滯,胎兒營養不足,容易夭折,導致一死一活。必須去除死胎,才能保全活胎,否則會危及母親。

顧季掖懷孕五個月時,出現出血現象。醫生用人參、阿膠固胎,結果導致身體浮腫、氣脹,血逆流上,阻塞於喉嚨和胸膈之間,吃東西時碰觸會感到疼痛,立刻嘔吐。換了醫生診治,都認為是胎氣上逼,脾虛導致腫脹,出現隔噎症狀,用人參補氣,五味收斂,一直延至懷孕八個月,呼吸快要斷絕。醫生診脈後發現,尺脈微澀難推,肺部脈象洪大異常,喘息聲像拉鋸一樣,手臂青紫腫脹。

余曰:此證吾視若懸鑑,不必明言,以滋驚恐。姑以善藥通其下閉上壅可也。季掖必求病名。余曰:上壅者,以肺脈之洪大,合於會厭之結塞,知其肺當生癰也;下閉者,以尺脈之微澀,合於肉色之青腫,知其胎已久壞也。善藥者,瀉白散加芩、桔之苦以開之,不用硝、黃等厲藥也。

服一大劑,腹即努痛。季掖曰:產乎?余曰:肺氣開而下行,數時閉拒,惡穢得出可也,奚產之云?再進一劑,身腫稍退,上氣稍平,下白汙如膿數斗,裹朽胎而出。旬余,尚去白汙,並無點血。可知胎朽腹中,已近百日,蔭胎之血,和胎俱化為膿也。病者胸開進粥,神思清爽。

白話文:

我說:「這個病症在我看來,就像一面鏡子,不需要明說,以免病人恐慌。只要用良藥疏通下焦的閉塞和上焦的壅塞就可以了。」 季掖一定要問病名。我說:「上焦壅塞是因為肺脈洪大,與會厭的阻塞相合,就知道肺部將要生瘡;下焦閉塞是因為尺脈微澀,與肉色青腫相合,就知道胎兒已經久壞。」 良藥就是瀉白散加黃芩、橘皮的苦味來打開,不用硝石、雄黃等峻猛的藥物。

服用一大劑,肚子立刻就感到努痛。季掖問:「生了嗎?」我說:「肺氣疏通後往下走,之前閉塞拒抗,現在惡穢排出就可以了,怎麼會是生呢?」 再服用一劑,身體腫脹稍退,上氣稍平,下身排出白色污物像膿一樣,有數斗之多,裹着腐爛的胎兒一起排出。十幾天后,仍然排出白色污物,一點血都沒有。可見胎兒腐爛在腹中,已經快一百天了,蔭胎的血,和胎兒一起化為膿了。病人胸部舒暢,可以吃粥,精神思緒也清爽。

然朽胎雖去,而穢氣充斥,周身為青腫者未去也;胸厭雖寬,而肺氣壅遏,為寒熱、咳嗽者未除也。余認真一,以清肺為主,果獲全瘳。(喻嘉言)

許裕卿治邵涵貞內子,孕十七月不產,不敢憑脈,問諸情況,果孕非病。但云孕五月以後不動,心竊訝之。為主丹參一味,令日服七錢。兩旬余,胎下,已死而枯。其胎之死,料在五月不動時。經十三月,在腹不腐,如果實在樹,敗者必腐,然亦有不腐者,則枯胎之理可推也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鬼胎

婦人有鬼胎之說,豈虛無之鬼氣,果能襲入胞宮,而遂得成形者乎?此不過由本婦之氣質,或以邪思蓄注,血隨氣結而不散;或以衝任滯逆,脈道壅瘀而不行。是皆內因之病,必非外來之邪,即血症、氣瘕之類耳。當以癥瘕之法治也。(張景岳)

白話文:

雖然死胎已經排出,但身體裡仍充滿著污穢之氣,導致全身青腫的症狀尚未消除;胸悶雖然緩解,但肺氣仍然阻塞,導致寒熱、咳嗽的症狀也未痊癒。我專注於清肺治療,最終讓患者完全康復。

許裕卿醫治邵涵貞的妻子,懷孕十七個月仍未生產,不敢憑脈診斷,詢問病情後,確認懷孕並非疾病。只不過患者說懷孕五個月後就一直不動,讓我心中感到疑惑。我開了單味丹參,每天服用七錢。二十多天後,胎兒就出生了,已經死亡並且乾枯。我推測胎兒的死亡,應該是在五個月不動的時候就已經發生了。懷孕十三個月,胎兒在腹中沒有腐爛,就像樹木一樣,腐爛的樹木必然腐爛,但也有不腐爛的,因此枯胎的道理可以推測。

婦女有鬼胎的说法,难道真的是虚无的鬼气,真的能够侵入子宫,然后成形吗?这不过是由于妇女本身的气质,或者因为邪念积累,血液随着气血凝结而不散;或者因为冲任经络阻塞逆行,脉道淤积不通。这些都是内在原因引起的疾病,并非外来的邪气,也就是血症、气瘕之类。应该用治疗癥瘕的方法来治疗。

或問:婦人懷鬼胎者,何也?曰:晝之所思,為夜之所夢。凡男女之性淫而虛者,肝腎相火,無時不起,故患勞怯之人,多夢與鬼交。所謂鬼胎者,偽胎也。非實有鬼神交接成胎也。古云:思想無窮,所願不遂,為白淫、白濁,流於子宮,結為鬼胎。乃本婦自己之血液淫精,結聚成塊,胸腹脹滿,儼若胎孕耳。(虞天民)

選案

楊氏女,薄暮遊廟,見一黃衣,神覺心動,是夕遂夢與交,腹大如孕。伯仁診之,曰:此鬼胎也。女道其故,乃與破血墜胎之藥,下如蝌蚪魚目者二升許,遂安。此非遇神交乎?曰:有是事,無是理。豈有土木為形,能與人交,而有精成胎耶?此非神之感於女,乃女之感於神耳。(《馮氏錦囊》)

白話文:

詢問:婦人懷有鬼胎,這是什麼意思呢?回答說:白天想的事情,晚上就會做夢。凡是有性慾且虛弱的人,肝腎中的熱力會不斷發作,所以勞累和體弱的人,常夢到與鬼交合。所謂的鬼胎,是指偽胎,並不是真的有鬼神交合而成胎。古人曾說:如果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思念,但願之事未能實現,這會導致一種虛妄的性行為,精液混著血液流進子宮,形成鬼胎。實際上,這是婦女自己的血液和精液凝結成塊,造成胸部和腹部脹滿,讓人誤以為懷孕。

選案:

楊氏女兒,在傍晚遊覽廟宇時,見到一個穿黃衣的神靈,心中起了波瀾,當晚就做了與之交合的夢,腹部變得如同懷孕一樣大。伯仁診斷後說,這是鬼胎。楊氏訴說了原因,於是伯仁開了能破血的墜胎藥,排出的物質像蝌蚪或魚眼般大小,總共約兩升,這樣楊氏就安靜下來了。這真的是遇到了神靈交合嗎?回答說:有這樣的事件,但沒有這樣的理論。哪有土木做成的形體,能與人交合,然後有精液形成胎兒呢?這並非神靈感應了女性,而是女性感應到了神靈。

受胎分男女

男女之合,二情交暢,陰血先至,陽精後沖,血開裹精,精人為骨,而男形成;陽精先入,陰血後參,精開裹血,血入為本,而女形成。(《褚氏遺書》)

天之德,地之氣,陰陽至和,流薄一體。因氣而左動則屬陽,陽資之則成男;因氣而右動則屬陰,陰資之則成女。(《聖濟經》)

經後一、二日,血海始淨,精勝其血,感者成男;四、五日後,血脈已旺,精不勝血,感者成女;六、七日後,雖交感亦不成胎。(李東垣)

《易》云: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。夫乾坤者,陰陽之性情也。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。男女者,陰陽之儀象也。父精母血,因感而會,精之泄,陽之施也。血能攝精,精成其骨,此萬物之資始於乾元也。血之行也,精不能攝血成其胞,此萬物之資生於坤元也。陰陽交媾,胚胎始凝,胎之所居,名曰子宮。

白話文:

【受胎分男女】

男女結合時,兩情相悅,陰血先到,陽精後到,血開包裹精液,精液進入形成骨骼,這就是男性形成的原因;相反,陽精先到,陰血後到,精液開包包裹血液,血液進入形成基礎,這就是女性形成的過程。

【天地的德行,氣候的氣息,陰陽相和,共同作用於整個世界。根據氣息的左側運動屬陽,陽性的力量足以形成男性;根據氣息的右側運動屬陰,陰性的力量足以形成女性。】

【在經期結束後的一、兩天內,血液開始清潔,如果精液勝過血液,接觸會產生男性;四、五天後,血液脈動已經強大,精液不能勝過血液,接觸會產生女性;六、七天後,即使交合也不會形成胎兒。】

【《易經》說:乾卦代表男性,坤卦代表女性。乾坤是陰陽的本質和特性。左右是陰陽的運行路徑。男女是陰陽的表現形式。父親的精液與母親的血液相遇,由於接觸而結合,精液的釋放是陽性的表現。血液可以控制精液,精液形成骨骼,這是所有生物起源於乾元的開始。血液的運行,精液不能控制血液形成胎盤,這是所有生物起源於坤元的開始。陰陽交配,胚胎開始凝聚,胎兒所居住的地方叫做子宮。】

一系在下,上有兩岐,一達於左,一達於右。精勝其血,則陽為之主,受氣於左子宮,而男形成;精不勝血,則陰為之主,受氣於右子宮,而女形成。孕成而始化胞也。(朱丹溪)

信褚氏之言,則人有精先泄而生男,精後泄而生女者。信東垣之言,則有經始斷交合生女,經久斷交合生男。亦有四、五日以前交合無孕,八、九日以後交合有孕者。俞子本又謂:微陽不能射陰,弱陰不能攝陽,信斯言也。世有尫羸之夫,怯弱之婦,屢屢受胎;而血氣方剛,精力過人者,往往不育。

丹溪專以婦人經水為主,然富貴之家,侍妾亦多,其中豈無月水如期者?大抵父母生子,如天地生物。易曰: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。知地之生物,不過順承乎天,則知母之生子,亦不過順承乎父。知母之順承乎父,則種子者,果以婦人為主乎?以男子為主乎?若主男子,則不拘老少強弱,康健病患,精之易泄難泄,只以交感之時,百脈齊到為善耳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對人類生殖過程的理解。在古代,人們認為人的生命來源於兩性之間的交合,而性別的決定則由精血的相對強度所影響。

「一系在下,上有兩岐,一達於左,一達於右」指的是精液在進入身體後會分為兩個方向,分別流向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官。

「精勝其血,則陽為之主,受氣於左子宮,而男形成;精不勝血,則陰為之主,受氣於右子宮,而女形成」表示當精液的量超過血液時,男性特徵(代表陽性)會主宰胚胎的發展,並在左側子宮接受養份;相反地,當血液的量超過精液時,女性特徵(代表陰性)會主宰胚胎的發展,並在右側子宮接受養份。

「孕成而始化胞也」指的是懷孕後,胚胎開始發育。

接著,作者引用了朱丹溪、褚氏、東垣和俞子本等中醫理論家的觀點,討論了精液與性別的關係,以及交合時間與懷孕可能性的關係。他指出,有些理論認為,精液首先排出的會生男孩,而後排出的會生女孩;另一些理論則認為,較早停止交合會生女孩,較晚停止交合會生男孩。此外,還有人認為,即使在四、五天前的交合未導致懷孕,但在八、九天後的交合可能會導致懷孕。

最後,作者提出了另一個觀點,認為即使是在體質較弱的人身上,仍有可能懷孕,而體質較強的人反而可能不易懷孕。他強調,母親的生育能力是由父親所決定的,因此懷孕並非僅由女性主導,而是需要父親和母親共同合作。

這段文字強調了中醫對於人類生殖過程的獨特理解,以及不同理論家對於此過程的不同看法。

若男女之辨,不以精血先後為拘,不以經淨幾日為拘,不以夜半前後交感為拘,不以父母強弱為拘,只以精血百脈齊到者別勝負耳。故精之百脈齊到,勝乎血則成男;血之百脈齊到,勝乎精則成女矣。(程鳴謙)

《經》云: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。男女者,陰陽之儀象也。故陰陽和而萬物生,夫婦合而男女形。可見男女之生,未有不本於陰陽之理者也。褚澄以精血先後分男女,東垣以日數奇偶分男女,鳴謙以百脈齊到分男女,皆為理之未確。丹溪議褚、李之論為末融,而以易道之乾元資始、坤元資生為證。

婁全善嘆為造極精微,發前人之所未發。若以子宮分左右,而以兩歧辨男女之說,夫子宮為命門,女子系胞,形如合缽,何嘗兩岐而分左右?則是有兩子宮矣。此說為鑿空無據。《聖濟》以左右陰陽分男女,未嘗以子宮有左右之分也。況男女交媾時,均有其精,何嘗有血?褚氏、東垣、丹溪俱以精血混言,幾見男女媾精,婦人以血施也。前賢之論多謬,故僭辨之。

白話文:

在性別的辨認上,並不是以精液或血液的產生順序、經期的長短、交感的時間段、或是父母的強弱來定義,而是以血液與精液是否同時達到全身各脈絡來判斷。所以,當血液與精液都同時達到全身各脈絡時,如果血液佔優勢,那麼就成為男性;如果精液佔優勢,那麼就成為女性。這就是程鳴謙的看法。

經書中提到,左右代表陰陽的道路,男女代表陰陽的表現形式。因此,陰陽平衡才能生出萬物,夫妻結合才能形成男女。由此可以看出,男女的生成,從來沒有脫離過陰陽的原則。褚澄根據精液和血液的產生順序來區分男女,東垣則根據日數的奇偶來區分,鳴謙則根據血液與精液是否同時達到全身各脈絡來區分,這些看法都不夠準確。丹溪批評了褚澄和李東垣的理論並沒有深入理解,並引用《易經》中的乾元和坤元來作為證據。

婁全善認為這種觀點已經達到了極致,並將前人的觀點推進了一步。然而,如果以子宮的左右來區分男女,並提出兩歧的說法,事實上子宮是命門所在,女性的子宮連接著胎盤,形狀像個合攏的盆,從未有兩側之分。這樣的想法是空穴來風,缺乏根據。《聖濟經》中是根據陰陽的原則來區分男女的,從未提過子宮有左右之分。再加上在男女交合時,都有精液的產生,根本不存在血液的情況。褚澄、東垣、丹溪都將精液和血液混為一談,幾乎讓人誤以為男女交合時,女性只是使用血液。前輩的理論多有錯誤,因此我擅自進行辨析。

(蕭慎齋)

脈候

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,妊子也。○陰搏陽別,謂之有子。○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?身有病而無邪脈也。(《素問》)

《內經》言手少陰脈動甚者謂之有子,陰搏陽別謂之有子。曰動、曰搏,皆有力之象也。而《金匱》復以陰脈小弱,其人渴不能食,無寒熱者為妊娠。二說何其相反耶?蓋《內經》所云,一謂手中之少陰腎脈血聚氣盛,故脈動;一謂陰得胎氣而強,故陰脈搏指,而陽脈反與之有別。此皆於三月之胎,診之始驗。

其(《金匱》)所云者,謂下焦之氣血驟為胎蝕,暫似有虧,故脈小弱。此惟於兩月左右驗之,過此則不然矣。是以下文有於法六十日當有此證句。由是觀之,二書似反而實同也。然更以《千金》所云初時尺脈微小,呼吸五至,三月數之語,合而參之,斯得圓通之妙焉。(《吳醫匯講》)

白話文:

脈候

(蕭慎齋)

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,妊子也。○陰搏陽別,謂之有子。○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?身有病而無邪脈也。(《素問》)

《內經》說,婦人的手少陰脈跳動很厲害,就是懷孕了。○陰脈搏擊陽脈,互相分離,也說明懷孕了。○怎麼知道快要生孩子了呢?就是身體有病,卻沒有邪氣脈象。

《內經》言手少陰脈動甚者謂之有子,陰搏陽別謂之有子。曰動、曰搏,皆有力之象也。而《金匱》復以陰脈小弱,其人渴不能食,無寒熱者為妊娠。二說何其相反耶?

《內經》說手少陰脈跳動厲害,就說明懷孕了。陰脈搏擊陽脈,也說明懷孕了。所謂「動」和「搏」,都是氣血充盈的表現。但是《金匱》又說,陰脈微弱,病人感到口渴不能吃飯,沒有寒熱症狀,就是懷孕了。這兩種說法怎麼會如此相反呢?

蓋《內經》所云,一謂手中之少陰腎脈血聚氣盛,故脈動;一謂陰得胎氣而強,故陰脈搏指,而陽脈反與之有別。此皆於三月之胎,診之始驗。

因為,《內經》說的是,手上的少陰腎脈,氣血聚集充盈,所以脈象跳動;還有一種說法是,陰脈得到胎氣而變得強勁,所以陰脈搏擊手指,而陽脈反之與陰脈有所區別。這些都是針對懷孕三個月左右的胎兒,診斷時才會驗證到的。

其(《金匱》)所云者,謂下焦之氣血驟為胎蝕,暫似有虧,故脈小弱。此惟於兩月左右驗之,過此則不然矣。是以下文有於法六十日當有此證句。由是觀之,二書似反而實同也。然更以《千金》所云初時尺脈微小,呼吸五至,三月數之語,合而參之,斯得圓通之妙焉。(《吳醫匯講》)

而《金匱》所說的是,下焦的氣血突然被胎兒吸收,暫時有所虧損,所以脈象微弱。這個症狀只有在懷孕兩個月左右才會出現,過了這個時間段就不會出現了。下文還說,懷孕六十天左右應該會有這個症狀。由此可見,兩本書雖然說法相反,但實質上是相同的。再參考《千金》所說的,懷孕初期尺脈微小,呼吸五次脈跳一次,三個月後脈象會有所變化,將三本書綜合起來理解,才能得到更加通暢的認識。

孕之脈數,損脈亦數,大略相似。然損脈之數,多兼弦澀;孕脈之數,必兼和滑。當於幾微中辨其邪氣胃氣之異也。○婦人懷孕,血留氣聚,胞宮內實,故脈必滑數倍常,此當然也。然有中年受胎,及血氣羸弱之婦,則脈細小不數者亦有之。但於微弱中,亦必有隱隱滑動之象,此正陰搏陽別之謂也。

○辨男女之法,自古至今,言多矛盾。余以坎離之象定之,庶得其要。蓋坎為天一之卦,坎中滿,陽在內也;離為地二之卦,離中虛,陰在內也。得坎象者為男,得離象者為女。所以男脈多沉實,沉實者,中滿之象;女脈多浮虛,浮虛者,中虛之象。無論人之老少、強弱,脈之部位、大小,但因象察象,無不響應。

白話文:

懷孕的脈象和損傷的脈象在脈數上大致相似,但損傷的脈象多半伴隨弦澀,而懷孕的脈象則必定伴隨和滑。要仔細辨別其中的微小差異,才能區分邪氣和胃氣的不同。婦女懷孕時,血液滯留,氣血聚集,子宮內充實,所以脈象必定滑數倍於平常,這是自然現象。但也有中年懷孕或血氣虛弱的婦女,脈象細小不數。不過即使在微弱的脈象中,也必定會有隱隱滑動的跡象,這就是陰陽搏動的表現。

辨別男女的辦法,自古以來說法眾多,矛盾重重。我認為以坎離之象來判斷,才能抓住關鍵。坎為天一之卦,坎中滿,陽氣在內;離為地二之卦,離中虛,陰氣在內。符合坎象者為男,符合離象者為女。因此,男性的脈象多沉實,沉實象徵著中滿;女性的脈象多浮虛,浮虛象徵著中虛。不論男女老少、體質強弱,脈象的位置、大小,只要根據象徵觀察,就能得到相應的結果。

然尤於兩尺為最也。○以左右分陰陽,則左為陽,右為陰;以黃柏分陰陽,則寸為陽,尺為陰;以脈體分陰陽,則鼓搏沉實為陽,虛弱浮澀為陰。諸陽實者為男,諸陰虛者為女,庶為定論。(張景岳)

婦人經水二、三月不來,診其脈,微滑而數,略無間斷,雖身有病,而無邪脈,即胎脈也。辨男女法,古人咸以左大為男,右大為女。然多有素稟偏大、偏小者。惟寸口滑實為男,尺中滑實為女,最為要訣。如兩寸俱滑實為雙男,兩尺俱滑實為二女,右尺左寸俱滑實,為一男一女,此屢驗也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選案

白話文:

人體兩尺部位最為重要。左邊為陽,右邊為陰;寸部為陽,尺部為陰;脈搏沉實有力為陽,虛弱浮澀為陰。陽氣充盈者為男,陰氣虛弱者為女,這是普遍的判定標準。

婦女兩個月到三個月沒來月經,診脈發現脈象微滑而數,連綿不絕,即使身體有病,但脈象沒有邪氣,就是懷孕了。古人普遍認為左脈大為男孩,右脈大為女孩。但有些人天生偏大或偏小。判斷男女的關鍵在於寸口滑實為男,尺中滑實為女。如果兩寸都滑實,則懷雙胞胎男孩;兩尺都滑實,則懷雙胞胎女孩;右尺左寸都滑實,則懷一男一女。這些判斷方法屢試不爽。

一婦年逾四旬,形色頗實,經水不調。診兩手脈皆不應,惟右關隱隱微動,復細按經渠、列缺穴分,亦不應。心甚怪之。叩其夫,曰:前有胎時,醫診亦言無脈,後服八物湯,幸產一子。予曰:此由稟賦,無足怪焉。可見天下之事,變幻無窮,難以理測。《脈經》但道其常,今兩手無脈,不傷其生,又不妨胎,豈《脈經》所能論及耶?此理之所無,事之所有也。(汪石山)

白話文:

有一位婦人,年紀超過四十歲,身體狀況看起來很健康,但是月經卻不規律。診脈時發現她兩手的脈搏都摸不到,只有右手關脈隱隱約約地微微跳動。我仔細按壓經渠、列缺穴,也依然沒有脈象。我感到非常奇怪,於是詢問她的丈夫,他說:「她以前懷孕的時候,醫生也說她沒有脈象,後來吃了八物湯,才順利生下了一個兒子。」我回答說:「這是因為她的體質特殊,沒什麼好奇怪的。可見天下事物變化無常,很難用常理推測。脈經只記載常規脈象,現在這位婦人兩手無脈,卻不影響她的健康,也不妨礙懷孕,難道脈經能解釋這種情況嗎?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,但卻是實際發生的現象。」(汪石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