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三·傷寒提鉤 (4)
卷三·傷寒提鉤 (4)
1. 傷寒
諸經得愈之日,亦皆如此。似不合《經》文,而深合於《經》旨也。何則?《經》文示天下萬世以成憲,故不得不藉日以明其次第,使人知六經受病及愈日之紀也。其實病邪遷變,倏忽無常,何可以日計乎?知計日以言經,卻不計日以察病,斯可與言遵經治病矣?及病邪已入厥陰,重言復傳太陽,則合考《內經》、仲師之論,並無此說,可明其妄。
蓋人身內而臟腑,外而經絡,邪無自厥陰得入太陽之道路,如邪已透表,則升散矣,焉有自里透表,復自表入里者哉?試問:古今來,自厥陰復傳太陽者,何人曾治此病乎?今人患傷寒,病在三陽經,生死決矣,直中陰經者有之,傳至陰經者已少,況六經傳遍乎?以今人稟弱者多,世醫操術不明者不少,不俟傳遍已死矣,所以見治六經傳遍之傷寒病者,寥寥也。《傷寒論》雖如是分別六經,而病者未必盡分疆畫界。
初得之時,兩經皆病者,三經皆病者,甚多;此未盡而彼已傳者,亦復不少;陽經未盡,亦有入於陰經者;又常見太、少兩陰經俱病者;又常見三陰經俱病者。所以仲師設《合病篇》以論病,《並病篇》以論治也。合病、並病,雖獨言三陽,乃舉一隅也,豈不可推之三陰乎?若不能推,則雖有書充棟,亦無用矣。(魏荔彤)
傳足經不傳手經
世醫謂傷寒傳足經,不傳手經。陶節庵辨其非,謂人身氣血,晝夜循環不息,豈有不傳手經之理。謂其傷足經不傷手經則可,若言傳足經不傳手經則非也。然思寒邪,何以只傷足經,不傷手經?其說猶有所未喻,終夜思之,始得其意。夫足之三陽,由頭至足,足之三陰,由足至腹,人身背、面、前、後、兩傍,直至於足,皆足六經主之。若手之三陽,不過始於手,終於頭;手之三陰,不過始於腹,終於手。
是手之六經所主,兩手而已,其及頭與胸者,亦無多也。況人之傷寒,多從頭、面、背、足得之,未聞另有手感寒邪者。此節庵所以謂傷足不傷手也。(余傅山)
傷寒傳變,止言足經,不言手經,其義本出《素問》,草窗劉氏不明其理,遂謬創傷寒傳足不傳手之說,謂足經所屬水、木、土,水寒則冰,木寒則凋,土寒則圻,是皆不勝其寒也。手經所屬金與火,金得寒則愈堅,火體極熱,寒不能襲,所以傷寒只傳足經,不傳手經。巧言要譽,昧者稱奇。
夫人之金、火兩臟,不過以五行之氣各有所屬耳,豈即真金真火不能毀傷者耶?斯言一出,遂起人疑,致有謂足經在下,手經在上,寒本陰邪,故傳足也。有謂足之六經,皆東北方隅之氣,手之六經,皆西南方隅之氣,寒氣中人,必在冬春,同氣相求,故先自水經以及木、土,而金、火則無犯也。有謂無奇經,則無傷寒,奇經惟附於足也。
白話文:
各經脈的病癒時間,其實也都像這樣。這看起來似乎不符合《傷寒論》的條文,但卻深合《傷寒論》的宗旨。為什麼呢?因為《傷寒論》的條文是為了給後世萬代作為準則,所以不得不藉由日期來表明疾病的次序,讓人知道六經受病和痊癒的日期。但實際上,病邪的變化是很快、沒有定規的,怎麼可以用日期來計算呢?如果只知道照著日期來談論經脈,卻不根據實際情況來觀察病情,這樣又怎麼能說得上是遵循經脈來治療疾病呢?等到病邪已經進入厥陰經,又再次傳回太陽經,這種說法,如果去考證《內經》和張仲景的論述,會發現根本沒有這種情況,可見是荒謬的。
人體內有臟腑,外有經絡,病邪沒有從厥陰經進入太陽經的途徑。如果病邪已經透到體表,就會向外發散,哪有從裡向外透出後,又再從體表回到體內的道理呢?試問,從古至今,有誰曾治過從厥陰經又傳回太陽經的病呢?現在人患傷寒,如果病在三陽經,生死就已經決定了。直接侵犯陰經的人已經不多,傳到陰經的就更少了,更何況是六經都傳遍的情況呢?因為現在人體質虛弱的很多,庸醫技術不精的也不少,往往還沒等到傳遍六經就已經死了,所以能看到治療六經都傳遍的傷寒病的人,就非常少了。《傷寒論》雖然這樣區分六經,但病人的情況未必完全依照六經的界限。
剛開始發病時,常常會有兩經同時發病,甚至三經同時發病的情況;這種經脈還沒完全病癒,又傳到其他經脈的情況也不少;陽經的病還沒結束,也會有進入陰經的情況;又常常看到太陰、少陰兩條陰經同時發病;也常見到三陰經同時發病。所以張仲景才設立《合病篇》來討論多經同時發病的情況,設立《並病篇》來討論多種疾病合併治療的情況。合病、並病,雖然只說了三陽經,但也只是舉例而已,難道不能推廣到三陰經嗎?如果不能融會貫通,那麼即使書本堆滿屋子,也沒有用處。(魏荔彤)
經脈傳遞的說法,只說足經而不說手經
有些醫生說傷寒只傳足經,不傳手經。陶節庵指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,認為人體的氣血晝夜不停地循環,哪有不傳手經的道理呢?說傷寒傷到足經而不傷手經還可以,但說只傳足經而不傳手經就不對了。然而仔細想想,寒邪為什麼只傷足經,而不傷手經呢?這個道理仍然沒有理解透徹,經過徹夜思考,才終於明白。足部的三條陽經,從頭到足;足部的三條陰經,從足到腹,人體的背部、前面、前後兩側,一直到腳,都是由足部的六經主管。而手部的三條陽經,只從手開始,到頭結束;手部的三條陰經,只從腹部開始,到手結束。
也就是說,手部六經所主管的,只有雙手而已,它們能影響到頭部和胸部的部分,並不多。而且人們感受寒邪,大多是從頭、面、背、腳這些部位,沒有聽說過有人是從手部感受到寒邪的。這就是陶節庵所說的傷足不傷手的道理。(余傅山)
傷寒的傳變,只說足經而不說手經,這個說法其實是出自《素問》。草窗劉氏沒有理解其中的道理,就錯誤地創立了傷寒只傳足經而不傳手經的說法,說足經所屬的是水、木、土,水遇到寒冷會結冰,木遇到寒冷會枯萎,土遇到寒冷會龜裂,這些都不能承受寒邪。手經所屬的是金和火,金遇到寒冷會更加堅硬,火本身就極熱,寒冷不能侵襲,所以傷寒只傳足經,不傳手經。這種巧言令色的說法,讓那些不明白的人覺得很神奇。
實際上,人體的金、火兩臟,不過是按照五行的屬性來區分的,難道真的是真金真火,不會被損壞嗎?這種說法一出現,就引起了人們的疑惑,以至於有人說足經在下,手經在上,寒邪本來就是陰邪,所以才傳足經。有人說足部的六經,都是屬於東北方位的氣,手部的六經,都是屬於西南方位的氣,寒氣侵入人體,一定是在冬春季節,同氣相求,所以先從屬於水的經脈開始,再到木、土,而金、火則不會被侵犯。有人說沒有奇經,就不會有傷寒,而奇經是依附在足經上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