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三·傷寒提鉤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·傷寒提鉤 (2)

1. 傷寒

浮、沉、遲、數,本不可以臟腑分,既有陰陽之可名,即以陽表、陰里、腑陽、臟陰定之,以為病所在耳。試觀脈之浮,為在表,應病亦為在外。然脈浮亦有里證,或表邪初陷,或里邪欲出,究竟不離於表,故主表,其大綱也。沉為在裡,應病亦為在裡。然亦有表證,或陽病見陰而危,或陰出之陽而愈,究竟病根於裡,故主裡,其大綱也。

數陽主熱,而數有浮、沉,浮數主表熱,沉數主裡熱。有病在臟者,然其由必自腑,以陽脈營其腑,故主腑也。遲陰主寒,而遲亦有浮、沉,浮遲應表寒,沉遲應裡寒。有病在腑者,然其根必自臟,以陰脈營其臟,故主臟也。(柯韻伯)

浮為在表,浮而有力為傷寒,浮而無力為傷風;沉為在裡,沉而有力為傳經里證,沉而無力為直中里證。遲為寒,主病在臟;數為熱,主病在腑。人迎大者為外感;氣口大者為內傷。脈大為病進,為邪氣盛;脈緩為病退,為正氣復。寸脈遲弱者,不可汗;尺脈細弱者,不可下。

汗後脈如前狀,表證仍在者,重汗之;下後脈如前狀,里證仍在者,重下之。發狂譫語,脈沉細者死;厥逆蜷臥,脈浮洪者生。發熱,脈浮洪者生,脈沉細者死。發汗後,脈平靜者生,脈躁亂者死。(《傷寒五法》)

傳經

太陽者,巨陽也,為諸陽之首。膀胱經病,若渴者,自入於本也,名曰傳本。○太陽傳陽明者,名曰循經傳。為發汗不徹,利小便,餘邪不盡,透入於裡也。○太陽傳少陽者,名曰越經傳。為初受病,脈浮無汗,當用麻黃而不用之故也。○太陽傳少陰者,名曰表裡傳。為得病急,當發汗而反下之,所以傳也。

○太陽傳太陰者,名曰誤下傳。為初受病;脈緩有汗,當用桂枝而反下之所致也。○太陽傳厥陰者,為三陰不至於首,惟厥陰與督脈上行,與太陽相接,名曰循經得度傳。(《此事難知》)

傷寒傳經,由表入里,邪氣以漸傳深。故一、二日始於太陽,二、三日傳至陽明,三、四日少陽,四、五日太陰,五、六日少陰,六、七日厥陰,此論其常耳。變則不可拘以日數,其傳至厥陰,為傳經盡,不復再傳。成氏曰:六日厥陰為傳經盡,七日不愈者謂之再傳,再自太陽傳,十二日再至厥陰,十三日當愈。不愈者,謂之過經,言再過太陽經,謬矣。

馬仲化曰:自太陽以至厥陰,猶人由戶升堂入室。厥陰復出傳於太陽,奈有少陰、太陰、少陽、陽明以隔之,豈有遽出而傳太陽之理?此斥再傳之非,誠千載斷案。惜乎釋七日病衰,義猶未明,使後人不能絕無障蔽耳。然則邪氣之入,果無自里而出於表者乎?無欲傳之出,有欲愈之出也。

《太陽篇》曰:欲自解者,必當先煩,乃有汗而解。何以知之?脈浮故知汗出解也。此以脈浮為邪氣還表,知是向安之兆,不待更用湯藥,邪自外散。散則復何傳焉?須知里邪不出則已,出則欲愈,非復欲傳也。或曰:《論》云太陽病,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,以行其經盡故也。

白話文:

脈象的浮、沉、遲、數,原本不應當用臟腑來區分,既然可以區分為陰陽,就應該用陽表、陰裡、腑陽、臟陰來確定病邪所在的部位。試看脈象浮,表示病在表,對應的病症也表現在外。然而,脈浮也有裡證,可能是表邪剛開始下陷,或是裡邪想要往外走,但最終還是沒有離開表,因此主要針對表證治療,這是總綱。脈象沉,表示病在裡,對應的病症也表現在裡。然而,沉脈也有表證,可能是陽病出現陰象而危險,或是陰病轉為陽象而好轉,但最終病根還是在裡,所以主要針對裡證治療,這是總綱。

數脈代表陽熱,而數脈又有浮、沉之分,浮數脈代表表熱,沉數脈代表裡熱。有的病在臟,但其根源必定來自於腑,因為陽脈運行於腑,所以以腑為主。遲脈代表陰寒,而遲脈也有浮、沉之分,浮遲脈代表表寒,沉遲脈代表裡寒。有的病在腑,但其根源必定來自於臟,因為陰脈運行於臟,所以以臟為主。(柯韻伯的觀點)

脈浮表示病在表,脈浮而有力是傷寒,脈浮而無力是傷風;脈沉表示病在裡,脈沉而有力是疾病從經絡傳入的裡證,脈沉而無力是病邪直接侵入的裡證。脈遲代表寒,主要病在臟;脈數代表熱,主要病在腑。人迎脈搏大,是外感疾病;氣口脈搏大,是內傷疾病。脈搏變大,表示病情加重,邪氣旺盛;脈搏變緩,表示病情減輕,正氣恢復。寸脈遲弱的人,不可以發汗;尺脈細弱的人,不可以攻下。

發汗後,脈象如果和發汗前一樣,表示表證仍在,應該再次發汗;攻下後,脈象如果和攻下前一樣,表示裡證仍在,應該再次攻下。如果出現發狂、胡言亂語,脈象沉細的人會死亡;如果出現四肢厥冷、身體蜷曲,脈象浮大洪盛的人會活下來。發熱,脈象浮大洪盛的人會活下來,脈象沉細的人會死亡。發汗後,脈象平和的人會活下來,脈象躁動不安的人會死亡。(《傷寒五法》)

關於疾病傳變

太陽經,是人體陽氣最盛的地方,是所有陽經的首要。如果膀胱經(太陽經所屬)生病,有口渴的症狀,表示病邪是從太陽經的本經傳入,稱為「傳本」。太陽經傳給陽明經,稱為「循經傳」,是由於發汗不徹底、利小便後,殘留的邪氣沒有清除乾淨,滲透進入裡部。太陽經傳給少陽經,稱為「越經傳」,是由於初得病時,脈象浮而無汗,本來應該用麻黃湯卻沒有使用。太陽經傳給少陰經,稱為「表裡傳」,是由於得病急迫,應該發汗卻反而用了攻下的方法,所以病邪傳入。

太陽經傳給太陰經,稱為「誤下傳」,是由於初得病時,脈象緩和有汗,本來應該用桂枝湯卻反而用了攻下的方法所導致。太陽經傳給厥陰經,是因為三陰經脈不會走到頭部,只有厥陰經和督脈會向上行,與太陽經相接,這稱為「循經得度傳」。(《此事難知》)

傷寒的傳變,是由表入裡,邪氣逐漸深入。所以,第一、二天病邪開始在太陽經,第二、三天傳到陽明經,第三、四天到少陽經,第四、五天到太陰經,第五、六天到少陰經,第六、七天到厥陰經,這說的是通常情況。病情變化時,不能拘泥於天數。病邪傳到厥陰經,就代表傳經結束,不會再傳。成氏認為:第六天傳到厥陰經,表示傳經結束;第七天病還沒好,就稱為再傳,再次從太陽經開始傳,第十二天再傳到厥陰經,第十三天應該痊癒。如果沒好,就稱為「過經」,說成再次經過太陽經,是錯誤的。

馬仲化說:從太陽經到厥陰經,就像人從門外進入廳堂再到內室一樣。厥陰經再傳到太陽經,中間隔著少陰經、太陰經、少陽經、陽明經,怎麼可能突然跳出來傳到太陽經呢?這種否定再傳的說法,確實是千年來的定論。可惜的是,關於第七天病情衰退的解釋仍然不明確,導致後人還是有些迷惑。那麼,邪氣進入人體後,真的沒有從裡往外走的嗎?不是沒有想要傳出來的,而是想要痊癒而出的。

《太陽篇》中說:想要自己痊癒的,必定先有煩躁的感覺,然後出汗而痊癒。怎麼知道呢?因為脈象浮,所以知道是出汗而痊癒的表現。這裡是以脈浮為邪氣回到表,是病情好轉的徵兆,不需要再用湯藥,邪氣自己就會從外散去。散去了,又怎麼會再傳呢?必須知道,裡邪不出來就算了,出來就是要痊癒,不是要再次傳變。有人說:《傷寒論》中說太陽病,頭痛到七天以上自己痊癒,是因為太陽經的病程已經走完的緣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