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3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33)

1. 產後

總論

婦人新產有三病:一者病痙;二者病鬱冒;三者大便難。何謂也?師曰:新產血虛,多汗出,喜中風,故令病痙;亡血復汗,寒多,故令鬱冒;亡津液,胃燥,故大便難。(《金匱》)

凡診新產婦,先審少腹之痛與不痛,以徵惡露之有無;次審大便之通與不通,以徵津液之盛衰;再審乳汁之行與不行,及乎飲食之多少,以徵胃氣之充餒。必先審此三者,以脈參證,以證合脈,脈證相符,治之必愈。○產後之病有三:血虛火動,為煩躁發熱之病,一也;虛火上載,敗血妄行,為頭暈腹痛之病,二也;脾胃虛弱,飲食過傷,為泄瀉痞滿之病,三也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凡產後危證,莫如三沖、三急。三沖者,敗血沖肺、衝心、沖胃也;三急者,嘔吐、泄瀉、多汗也。其用藥則有三禁:禁佛手散,以川芎能發汗也;禁四物湯,以地黃能作瀉也;禁小柴胡湯,以黃芩能阻惡露也。(張飛疇)

治胎產病,當從厥陰證論之,無犯胃氣及上二焦。是為三禁,謂不可汗、不可下、不可利小便。發汗則同傷寒下早之弊;利大便則傷脾;利小便則內亡津液。詳諸此說,雖為產育之大旨,然病變不同,倘有是證,則不得不用是藥,所謂有病則病受之。經常之法,固不可不知,而應變之權,亦不可執也。(《保產機要》)

產後有二病:一曰惡血脹逆;二曰元氣虛脫。如小腹脹痛,噁心,發熱,此惡血未盡,防血脹上心,宜破血行血;若冷汗作瀉,少食懶言,防元氣虛脫,宜大補元氣,甚者加附子,以行參、耆之力,使氣易於復元。一屬血之有餘,一屬氣之不足,攻補少差,必至危殆。時醫治產後諸病,不論有餘不足,概用破血行血之劑,千人一律,惡血阻逆者獲效,元氣虛脫者必危。(余傅山)

或問:丹溪云產後當大補氣血為主,雖有雜證,從末治之。又云產後中風,不可作中風治而用風藥。然則產後不問諸證,悉宜大補氣血,可乎?曰:詳「主」「末」二字,其義自明。虛而無他證者,合宜大補氣血;或因虛而感冒風寒者,補中兼驅風;或因脾虛食傷者,補中加消導;或因惡露未盡者,必先逐去瘀血,然後用補。《經》曰: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。

主、末二字,即標本之意也。○或問:產後諸疾,古方多用四物湯,而丹溪獨謂芍藥酸寒,伐生髮之氣,禁而不用,何歟?曰:新產之婦,血氣俱虛,故產後諸病,多不利於寒涼,惟宜甘溫以助資生之化源也。先哲制四物湯,以芎、歸之溫,佐地、芍之寒,是寒溫適中,為婦人諸病之妙劑。

若用於產後,必取芍藥以酒炒,去酸寒之性,但存生血活血之能。丹溪慮彼俗醫鹵莽,不制而用之,故特舉其害之由,以戒之耳。(虞天民)

白話文:

產後總論

婦女剛生產完後,常見三種病症:一是抽搐,二是昏厥,三是大便困難。這是怎麼回事呢?因為產後氣血虛弱,容易流汗,就容易被風邪侵襲,所以會抽搐;因為失血又流汗,身體虛寒,所以會昏厥;因為津液虧損,胃部乾燥,所以會大便困難。

診斷剛生產完的婦女,要先觀察她們的下腹部是否疼痛,藉此判斷惡露是否排出;接著要觀察她們的大便是否順暢,藉此判斷津液是否充足;然後要觀察她們的乳汁分泌情況,以及飲食攝取量,藉此判斷胃氣是否虛弱。必須先診斷這三項,並結合脈象一起判斷,才能對症下藥,脈象與病症相符,病就能治好。產後的病症主要有三種:一是因為血虛導致虛火上炎,引起煩躁發熱;二是虛火上擾,加上瘀血亂行,引起頭暈腹痛;三是脾胃虛弱,加上飲食不當,引起腹瀉腹脹。

產後危險的症狀,莫過於「三沖」和「三急」。所謂「三沖」,是指瘀血上衝到肺、心、胃;所謂「三急」,是指嘔吐、腹瀉、大量出汗。用藥方面有三種禁忌:禁用佛手散,因為川芎容易發汗;禁用四物湯,因為地黃容易導致腹瀉;禁用小柴胡湯,因為黃芩會阻礙惡露排出。

治療產後疾病,應從厥陰經的角度來考慮,不要傷及胃氣和上焦(心肺)。這是治療產後的三項禁忌,即不可發汗、不可瀉下、不可利小便。發汗會造成像傷寒病一樣的後遺症,瀉下會損傷脾胃,利小便會耗損體內津液。以上這些說法雖然是產後護理的重要原則,但如果出現相應的病症,還是要根據情況用藥,所謂「有病則病受之」。一般的方法固然要了解,但也要懂得變通。

產後有兩種常見的病症:一是惡露阻塞逆行,二是元氣虛脫。如果出現小腹脹痛、噁心、發熱等症狀,表示惡露沒有排乾淨,要預防瘀血衝擊心臟,應該用藥破瘀活血;如果出現冷汗、腹瀉、食欲不振、少言寡語等症狀,要預防元氣虛脫,應該大補元氣,嚴重時可以加入附子,幫助人參、黃耆發揮作用,使元氣容易恢復。一種是血有餘,一種是氣不足,如果補瀉用藥稍微有偏差,就可能導致危險。現在的醫生治療產後疾病,不論氣血有餘或不足,都一概使用破血活血的藥,這樣做,對於惡血阻塞的病人有效,但對於元氣虛脫的病人就會很危險。

有人問:朱丹溪說產後應該以大補氣血為主,即使有其他症狀也不要先處理。又說產後中風,不可以當作一般中風治療,而使用驅風的藥物。那麼,產後是不是不管出現什麼症狀,都應該大補氣血呢?答案是:要仔細理解「主」、「末」二字的含義。如果身體虛弱又沒有其他症狀,就應該大補氣血;如果因為虛弱而感冒風寒,就應該在補氣血的同時驅風;如果因為脾虛導致飲食積滯,就應該在補氣血的同時幫助消化;如果惡露沒有排乾淨,就必須先去除瘀血,然後再補氣血。《內經》說:「緊急情況要先處理標,症狀緩和後再處理本。」這裡的「主」、「末」二字,指的就是標和本。有人問:古代的醫方治療產後疾病,大多使用四物湯,但朱丹溪卻認為芍藥性酸寒,會損傷生髮之氣,禁止使用。這是為什麼呢?答案是:產後婦女氣血虛弱,所以產後疾病大多不適合使用寒涼的藥物,只適合使用甘溫的藥物來幫助身體恢復。古代醫生配製四物湯,用川芎、當歸的溫性,配合地黃、芍藥的寒性,使其藥性寒溫適中,是治療婦科疾病的良方。如果要用於產後,必須將芍藥用酒炒過,去除其酸寒之性,只保留其生血活血的功能。朱丹溪是擔心庸醫沒有將芍藥製過就直接使用,所以特別說明其害處,以此來告誡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