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16)
卷六·雜證匯參 (16)
1. 虛勞
經義
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。○肝虛,則目䀮䀮無所見,耳無所聞,善恐,如人將捕之。○心虛,則胸腹大,脅下與腰相引而痛。○脾虛,則腹滿腸鳴,飧泄,食不化。○肺虛,則少氣不能報息,耳聾嗌乾。○腎虛,則胸中痛,大腹小腹痛,清厥,意不樂。(《素問》)
五臟,主藏精者也,不可傷,傷則失守而陰虛,陰虛則無氣,無氣則死矣。○精脫者,耳聾;氣脫者,目不明;津脫者,腠理開,汗大泄;液脫者,骨屬屈伸不利,色夭,腦髓消,脛酸,耳數鳴;血脫者,色白,夭然不澤。(《靈樞》)
一損損於皮毛,則皮聚而毛落;二損損於血脈,血脈虛少,不能榮於五臟六腑;三損損於肌肉,肌肉消瘦,飲食不能為肌膚;四損損於筋,筋緩不能自收持;五損損於骨,骨痿不能起於床。○損其肺者,益其氣;損其心者,調其營衛;損其脾者,調其飲食,適其寒溫;損其肝者,緩其中;損其腎者,益其精。(《難經》)
哲言
男子面色薄者,主渴及亡血;卒喘悸,脈浮者,裡虛也。○男子脈虛沉弦,無寒熱,短氣裡急,小便不利,面色白,時目瞑兼衄,少腹滿,此為勞使之然。○勞之為病,其脈浮大,手足煩,春夏劇,秋冬瘥,陰寒精自出,酸削不能行。○男子脈浮弱而澀,為無子,精氣清冷。
○人年五、六十,其病脈大者,痹俠背行,若腸鳴,馬刀俠癭者,皆為勞得之。○脈沉小遲,名脫氣。其人疾行則喘喝,手足逆寒,腹滿,甚則溏泄,食不消化也。(《金匱》)
按:脈浮者,裡虛也。當是衍文。○按:陰寒精自出之寒字,當是虛字,是傳寫之訛。○按:若腸鳴三字,與上下文不屬,必是錯簡,當刪之。俠癭之癭字,當是瘰字,且先勞後瘰、先瘰後勞者有之,從未見勞癭先後病也,當改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男子之勞,起於傷精;女子之勞,起於經閉;童兒之勞,得於母胎。(《明醫指掌》)
腎氣虛者,脾氣必弱;脾氣弱者,腎氣必虛。蓋腎為先天祖氣,脾為後天生氣,而生氣必宗於祖氣也。(《馮氏錦囊》)
衛虛則外寒而慄,營虛則內熱而咳;營虛則咳傷肺而唾腥,衛虛則寒入脾而吐涎沫。(程扶生)
冷勞者,由於氣血不足,臟腑虛寒,以致臍下冷痛,手足時寒,婦人月水失常,飲食不消,或時嘔吐,寒熱,骨節痠疼,肌膚羸瘦,面色萎黃者是也。○熱勞者,由於心肺內熱,傷於氣血,以致心神煩躁,頰赤頭痛,眼澀唇乾,口舌生瘡,神思昏倦,四肢壯熱,飲食無味,怔忡盜汗,肢體痠痛,或寒熱往來者是也。當審其所因,調補氣血,其證自減。
○骨蒸勞者,由於積熱內附骨髓而名,其形羸瘦,泄利食少,肢體無力。傳於腎,則盜汗不止,腰膝痠痛,夢鬼交侵;傳於心,則心神怯悸,頰赤寒熱;傳於肺,則胸滿短氣,咳嗽吐痰,皮膚甲錯;傳於肝,則兩目昏暗,脅痛忿怒。五臟既病,則難治療。立齋云:前證多因經行、胎產,或飲食、七情內傷脾胃所致,或病後失調而成。
白話文:
《虛勞》白話文翻譯
經義
陽氣虛弱就會感到體外寒冷,陰氣虛弱則體內產生熱象。肝臟虛弱,眼睛會昏花看不清楚,耳朵聽不見聲音,容易恐懼,好像有人要抓捕自己一樣。心臟虛弱,胸腹會脹大,脅肋和腰部會互相牽引疼痛。脾臟虛弱,腹部會脹滿、腸鳴,吃進去的食物沒有消化就排泄出來。肺臟虛弱,會呼吸短促、難以順暢,耳朵聽力下降、咽喉乾燥。腎臟虛弱,胸口會疼痛,大小腹也會疼痛,手腳冰冷,心情不愉快。
五臟,是儲藏精氣的地方,不能受到損傷。如果損傷,就會失去防禦能力而導致陰虛,陰虛就會沒有氣力,沒有氣力就會死亡。精氣流失,會導致耳聾;氣力流失,會導致視力模糊;津液流失,會導致皮膚毛孔開張、大量出汗;液體流失,會導致骨骼關節屈伸不利、面色憔悴、腦髓虛耗、小腿痠痛、耳朵經常鳴響;血液流失,會導致面色蒼白、沒有光澤。
如果損耗到皮膚毛髮,就會皮膚鬆弛、毛髮脫落;如果損耗到血脈,就會血脈虛弱、不能滋養五臟六腑;如果損耗到肌肉,就會肌肉消瘦、吃進去的食物不能轉化為肌肉;如果損耗到筋,就會筋脈鬆弛、不能收縮;如果損耗到骨骼,就會骨骼痿弱、不能下床活動。如果損傷到肺,就要補益氣;如果損傷到心,就要調理營衛(營養和防禦功能);如果損傷到脾,就要調理飲食、注意保暖;如果損傷到肝,就要放鬆心情;如果損傷到腎,就要補益精氣。
哲言
男子面色蒼白,通常是口渴或失血的表現;如果突然喘氣、心悸,脈搏浮大,是體內虛弱的表現。男子脈搏虛弱且沉細,但沒有發冷發熱,呼吸短促且胸腹急迫,小便不暢,面色蒼白,時常眼睛昏花、流鼻血,小腹脹滿,這些都是因為過勞導致的。過勞引起的疾病,脈搏通常浮大,手腳容易煩躁,春夏病情加重,秋冬會減輕,精氣會自行流失,身體虛弱無力。男子脈搏浮弱且澀,是沒有生育能力的表現,因為精氣虛弱冰冷。
人到五六十歲,如果脈搏很大,通常是痹症侵犯到背部,或者出現腸鳴、瘰癧(頸部淋巴結腫大),這些都是因為過勞導致的。脈搏沉細遲緩,是氣脫的表現。這樣的人走路快一點就會喘氣,手腳冰冷,腹部脹滿,嚴重的話會腹瀉,吃進去的東西無法消化。
(註:原文中「脈浮者,裡虛也」應為多餘文字。原文中「陰寒精自出」的「寒」字應為「虛」字,是抄寫錯誤。原文中「若腸鳴」這三個字與上下文不符,應為錯簡,應刪除。「俠癭」的「癭」字應為「瘰」字,且通常是先有勞損再有瘰癧,或先有瘰癧再有勞損,從未有先有勞損再有癭瘤的情況,應修改。)
男子的虛勞,是從損傷精氣開始;女子的虛勞,是從月經閉止開始;兒童的虛勞,是從母親懷孕時就帶來的。腎氣虛弱的人,脾氣一定也很虛弱;脾氣虛弱的人,腎氣也一定虛弱。因為腎是先天的根本,脾是後天的根本,後天的根本必然要依靠先天的根本。
防禦功能虛弱就會感到體外寒冷而發抖,營養功能虛弱則體內產生熱象而咳嗽;營養功能虛弱導致咳嗽會損傷肺臟,咳出的痰會有血腥味,防禦功能虛弱則寒邪侵入脾臟,會吐出清稀的口水。
冷勞是氣血不足、臟腑虛寒引起的,會導致肚臍下發冷疼痛,手腳時常冰冷,婦女月經失調,飲食無法消化,或時常嘔吐,怕冷發熱,骨節痠痛,肌肉消瘦,面色萎黃。熱勞是心肺內熱、損傷氣血引起的,會導致心煩意亂,臉頰發紅,頭痛,眼睛乾澀,嘴唇乾燥,口舌生瘡,精神昏沉,四肢發熱,食慾不振,心悸盜汗,肢體痠痛,或時冷時熱。應該仔細分辨原因,調理補益氣血,這些症狀自然會減輕。
骨蒸勞是因為積熱附著在骨髓內而得名,身體會很消瘦,容易腹瀉、食慾不振,肢體無力。如果傳到腎臟,會導致盜汗不止、腰膝痠痛、做夢時容易被鬼怪侵擾;如果傳到心臟,會導致心神怯懦、臉頰發紅、忽冷忽熱;如果傳到肺臟,會導致胸悶氣短、咳嗽吐痰、皮膚粗糙;如果傳到肝臟,會導致眼睛昏花、脅肋疼痛、容易發怒。五臟都病了,就很難治療了。李時珍說:以上這些症狀多是因為月經、懷孕生產,或飲食、情緒內傷脾胃所導致,或是因為生病後沒有好好調理而形成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