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17)
卷六·雜證匯參 (17)
1. 虛勞
(胡慎柔)
骨蒸,以多汗為易治,氣虛血尚未竭也。若干熱無汗,為難治,氣血內涸不能外通也。(張路玉)
或問:陰虛何以發熱?曰:凡人晝則氣行於陽,夜則氣行於陰,陽入陰則寐者,是火歸於水中,而成既濟之象,故無病。陰既虛矣,陽入而無陰以制之,則陽浮散,自內而出,身體皆熱,其熱自內而生也。(《證治準繩》)
凡虛損之由,無非酒色、勞倦、七情、飲食所致。或先傷其氣,氣傷必及於精;或先傷其精,精傷必及於氣。但精氣在人,無非謂之陰分,蓋陰為天一之根,形質之祖,故凡損在形質者,總曰陰虛,此大目也。若分而言之,則有陰中之陰虛者,其病為發熱躁煩、頭紅面赤、唇乾舌燥、咽痛口瘡、吐血衄血、便血尿血、大便燥結、小水痛澀等證。
有陰中之陽虛者,其病為怯寒憔悴、氣短神疲、頭暈目眩、嘔惡食少、腹痛飧泄、二便不禁等證,甚至咳嗽吐痰、遺精盜汗、氣喘聲喑、筋骨疼痛、心神恍惚、肌肉盡削、夢與鬼交、婦人月閉等證。則無論陰陽,凡病至極,總由真陰之敗耳。然真陰所居,惟腎為主,蓋腎為精血之海,而人之生氣,即同天地之陽氣,無非自下而上,所以腎為五臟之本。
故腎水虧,則肝失所滋而血燥生;腎水虧,則水不歸源而脾痰起;腎水虧,則心腎不交而神色敗;腎水虧,則盜傷肺氣而喘嗽頻;腎水虧,則孤陽無主而虛火熾。凡勞傷等證,使非傷及根本,何以危篤至此?故凡病甚於上者,必其竭甚於下也。余故曰:虛邪之至,害必歸陰;五臟之傷,窮必及腎。
窮而至此,吾末如之何也矣!○凡損傷元氣者,本皆虛證,古人以虛損、勞瘵各分門類,病若有異,亦所宜辨。蓋虛損之謂,或有發見於一證,或有困憊於暫時,凡在經在臟,但傷元氣,則無非虛損病也。至若勞瘵之有不同者,則或以骨蒸,或以干嗽,甚至吐血吐痰,營衛俱敗,尫羸日甚,此其積漸有日,本末俱竭而然。
但虛損之虛,有在陰分,有在陽分,然病未深,多宜溫補,若勞瘵之虛,深在陰中之陰分,多有不宜溫補者。然凡治虛證,宜溫補者,病多易治;不宜溫補者,病多難治。比虛勞若乎有異,而不知勞瘵之損,即損之深而虛之甚者耳。
○虛損,顴赤唇紅者,陰虛於下,逼陽於上也;口多幹渴者,腎水不足,引水自救也;音啞聲不出者,由腎氣之竭,蓋聲出於喉而根於腎也;氣息喘急者,陰虛肺槁,氣無所歸也;喉乾嚥痛者,真水下虧,虛火上浮也;不眠恍惚者,血不養心,神不能藏也;時多煩躁者,陽中無陰,柔不濟剛也;易生嗔怒,或筋急痠痛者,水虧木燥,肝失所資也;飲食不甘,肌肉漸削者,脾元失守,化機日敗也;心下跳動,怔忡不息者,氣不歸精也;盜汗不止者,有火則陰不能守,無火則陽不能固也;多痰或如清水,或多白沫者,水泛為痰,脾虛不能制水也;骨痛如折者,腎主骨,真陰敗竭也;腰脅痛者,肝腎虛也;膝下冷者,命門衰絕,火不歸原也;小水黃澀淋瀝者,真陰虧竭,氣不化水也;足心如烙者,虛火爍陰,湧泉涸竭也。
白話文:
虛勞
骨蒸發熱,如果多汗是比較容易治療的,這表示是氣虛,而精血尚未耗竭。如果發熱卻沒有汗,就比較難治療,表示氣血已經在體內枯竭,無法向外疏通。(張路玉)
有人問:陰虛為什麼會發熱?答:一般人白天陽氣運行於體表,晚上陽氣進入體內,陰氣運行,當陽氣進入陰氣時,人就會入睡,這就像火歸於水中,呈現水火既濟的狀態,所以身體健康。如果陰液虛弱,陽氣進入體內卻沒有陰液來制約,陽氣就會浮散,從內向外發散,導致身體發熱,這種熱是從體內產生的。(《證治準繩》)
各種虛損的原因,不外乎是過度飲酒、縱慾、勞累、情緒波動、飲食不當所導致。有的是先損傷了氣,氣受損必定會影響到精;有的是先損傷了精,精受損必定會影響到氣。精氣在人體內都屬於陰的範疇,陰是生命之根本、形體之源,所以凡是形體方面的損傷,都可歸為陰虛,這是大方向。如果細分,則有陰中之陰虛,表現為發熱、煩躁、臉紅、嘴唇乾燥、口舌生瘡、咽喉疼痛、吐血、流鼻血、便血、尿血、大便乾燥、小便疼痛澀滯等症狀。
也有陰中之陽虛,表現為畏寒怕冷、面容憔悴、氣短乏力、頭暈眼花、噁心想吐、食慾不振、腹痛泄瀉、大小便失禁等症狀,甚至會出現咳嗽吐痰、遺精盜汗、氣喘聲啞、筋骨疼痛、心神恍惚、肌肉消瘦、做夢與鬼交合、婦女月經閉止等症狀。不論陰虛還是陽虛,凡是疾病到了極點,都源於真陰的衰敗。而真陰所藏之處,以腎為主要,腎是精血之海,人的生命之氣,就像天地間的陽氣一樣,都是由下而上,所以腎是五臟的根本。
因此,腎水不足,肝臟就會失去滋養而出現血燥;腎水不足,水液不能回歸根源,脾臟就會產生痰液;腎水不足,心腎就會失調,精神和面色就會敗壞;腎水不足,就會損害肺氣,導致喘咳頻繁;腎水不足,孤陽就會失去依附而虛火旺盛。凡是勞損等症狀,如果不是傷及根本,怎麼會嚴重到這種程度?所以說,凡是上部疾病嚴重的,必定是下部耗竭得更厲害。我因此說:虛邪入侵,危害必定歸於陰;五臟的損傷,最終必定會累及腎。
病到這種地步,我也無可奈何了!凡是損傷元氣的,本質上都是虛證。古人將虛損和勞瘵分門別類,疾病若有不同,也應該加以辨別。虛損指的是,可能只表現為單一的症狀,也可能只是暫時的困乏,凡是在經絡或臟腑,只要是損傷元氣的,都可以歸為虛損病。至於勞瘵的不同之處,則可能是骨蒸發熱,或是乾咳,甚至吐血吐痰,營衛之氣都敗壞,身體日漸消瘦,這是長期積累,本末都耗竭的結果。
但是虛損的虛,有在陰分的,也有在陽分的,如果病情不深,多以溫補為主。如果勞瘵的虛,已經深入陰中之陰,很多情況下不適合溫補。凡是治療虛證,適合溫補的,病大多容易治好;不適合溫補的,病就比較難治。看起來虛勞好像和勞瘵有所不同,卻不知道勞瘵的損傷,是損傷更深,虛弱更嚴重的狀態而已。
虛損,顴骨發紅,嘴唇發紅的,是陰虛在下,虛火上炎所導致;口渴嚴重的,是腎水不足,身體引水自救;聲音沙啞,發不出聲音的,是腎氣耗竭,因為聲音出自喉嚨,根源在腎;呼吸急促,氣喘的,是陰虛導致肺氣枯槁,氣無法歸納;咽喉乾燥疼痛的,是真陰虧虛在下,虛火上浮所致;失眠恍惚的,是血液無法滋養心臟,神氣無法安藏;時常煩躁的,是陽氣中缺少陰氣的制約,導致陰陽不協調;容易發怒,或者筋脈緊繃酸痛的,是水液不足導致肝木乾燥,肝臟失去滋養;食慾不佳,肌肉漸漸消瘦的,是脾胃失守,消化功能逐漸衰敗;心悸不安,心跳不息的,是氣無法歸藏於精;盜汗不止的,有火時是陰氣不能固守,無火時是陽氣不能固攝;痰液過多,或者像清水,或者多是白沫的,是水液上泛成痰,脾虛無法控制水液;骨骼疼痛像要折斷的,是腎主骨,真陰敗竭;腰脅疼痛的,是肝腎虛損;膝蓋以下發冷的,是命門衰退,火氣無法歸源;小便黃澀淋漓的,是真陰虧竭,氣無法化生水液;腳心發燙像被烙的,是虛火燒灼陰液,導致湧泉穴枯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