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26)

1. 因期施治

痘瘡至成膿疱,此收功之時,手足常要和暖,過熱過寒者變也;人事常要安靜,煩躁悶亂者變也;六腑常要充實,忽吐利者變也;聲音常要響亮,忽喑啞者變也;飲食要漸進,忽不食反作渴者變也;色要蒼蠟,形要飽滿,忽灰白平塌者變也;瘡要安和,忽癢痛者變也。或觸風寒,或犯禁忌,或傷食,或誤服湯丸,醫者當詳察其所因而治之。(《幼幼集成》)

痘至十三、四日,則黶老而落矣。然猶有老而不落,名曰漆面刺肉。身體發熱,眼紅面赤,心煩口渴者有矣;面虛目腫噁心者有矣;肉爛身熱,口生疳蝕者有矣;發毒發疔者有矣;眼生白障,眼露白睛者有矣;痘雖平復,禍變百出,烏得以黶老而不防乎?黶脫光潔,痘若愈矣,然猶未也。黶落而疤白者有矣;經月之餘,猶發寒熱者有矣。

或生流注,或生疥癩,或狂煩喘渴,痂落餘證仍生,死生未保,又可以痂落為平安哉?(戴指南)

痘出腦後與足相應,齊起齊痂,人多未知,日久腦後不痂不黶,即恐為病耳。(倪有美)

造化之理,生於陽者陰成之,生於陰者陽成之。故痘瘡收黶,頭自發際以上,陽氣獨盛,謂之孤陽;足自膝以下,陰氣所聚,謂之寡陰。所以諸瘡皆黶之後,惟此二處難黶,乃造化自然之理,不可作倒黶論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倒黶塌陷

未綻一齊黑者,為黑陷,已綻而不齊黑者,為將黶。(錢仲陽)

痘疹之毒,由內而外為順;內而不出曰伏;已出復入曰陷;不能成漿謂之倒陷;不能結痂謂之倒黶。曰伏、曰陷、曰倒,皆由外而內為逆。(萬密齋)

當出不出,當脹不脹,當灌不灌,當黶不黶,均謂之陷伏倒黶。○凡痘出胖灌黶,俱以及期為無恙;於中有少退減者,名曰陷伏倒黶,最為惡證。或擬為寒,或擬為熱,未有定論。要知本證灰白頂陷,二便清利,飲食不進,口鼻氣冷,體不甚熱,脈息沉遲,漸漸癢塌者,此屬虛寒,溫補自愈;本證紫色頂突,小便赤,大便秘,飲食易化,口鼻氣熱,身體熱甚,舌刺,脈數,漸漸枯焦陷入者,此屬實熱,清解自愈。又在七日以前多屬實熱,七日以後多屬虛寒。

又有因穢惡觸犯者,或熏解,或補托,俱載時書,茲不贅。(《仁端錄》)

痘證之陷有四:有白、有紅、有灰、有黑。魏桂岩皆責氣虛,後人遂以四者俱當用補,誤矣!蓋彼之論陷,深究其源,唇舌滋潤,身不壯熱,惟色變遷而陷,故責之氣虛。若唇燥舌苔,壯熱燎人,焦紫其色,而凹陷不起,果虛耶?抑毒耶?補益妄投,豈非按圖索驥乎?予治不然,外實則解之,內實則清之、下之,內外無證則平調之。不獨治陷痘,諸痘皆然。

(程華仲)

陷分五證:一則內虛,陽氣不能外達,故致出而覆沒,或斑點白色,或見灰黑倒陷者,其人必不乳食,或腹脹內寒,或手足冷,或吐瀉,或寒戰咬牙,皆內虛也。速宜溫中,輕則十宣散、六氣煎,甚則十二味異功散,外用胡荽酒噴之,但得冷者暖、陷者起、黑者活,便是佳兆。

白話文:

因應時期的治療

當痘瘡形成膿疱時,這是疾病收尾的階段,患者手腳通常要保持溫暖,如果太熱或太冷都會產生變化;日常生活要保持安靜,如果煩躁不安也會產生變化;身體內部(六腑)要維持充實,如果突然發生嘔吐或腹瀉也會產生變化;聲音要響亮,如果突然變得沙啞也會產生變化;飲食要逐漸增加,如果突然不吃東西反而口渴也會產生變化;臉色要呈現略帶蠟黃的蒼白,身體外形要飽滿,如果突然變成灰白或塌陷也會產生變化;瘡疱要安穩平和,如果突然感到搔癢或疼痛也會產生變化。這些變化可能是因為受到風寒侵襲、觸犯了禁忌、飲食不當或誤服藥物等原因,醫生應該詳細觀察並找出原因,然後對症下藥。

痘瘡到了十三、四天的時候,痘痂會老化脫落。然而,有些痘痂即使老化也不脫落,這種情況稱為「漆面刺肉」。有些患者會出現身體發熱、眼睛發紅、臉色發赤、心煩口渴等症狀;有些患者會出現臉色虛弱、眼睛腫脹、噁心等症狀;有些患者會出現皮膚潰爛、身體發熱、口內生瘡等症狀;有些患者會出現毒瘡或疔瘡;有些患者眼睛會出現白翳、眼白外露等症狀。雖然痘瘡表面看起來已經痊癒,但卻可能引發各種併發症,怎麼可以因為痘痂老化就掉以輕心呢?痘痂脫落後,如果皮膚看起來光滑潔淨,痘瘡算是痊癒,但這還不夠。有些患者痘痂脫落後會留下白色疤痕;有些患者即使過了一個月,仍然會發冷發熱。

有些患者會出現流注(皮下化膿性炎症)、疥瘡或癩瘡等疾病,或出現煩躁喘息、口渴等症狀,痘痂脫落後仍有其他後遺症產生,生死難料,又怎能因為痘痂脫落就認為平安無事呢?

痘瘡的發病部位,腦後與足部相對應,會同時出現、同時結痂。很多人不知道這個道理,如果長時間腦後沒有結痂或脫落,就要當心可能是疾病的徵兆。

造化的道理是,從陽氣產生的事物,會由陰氣來成就;從陰氣產生的事物,會由陽氣來成就。所以,當痘瘡要收痂的時候,頭部從髮際線以上,是陽氣最旺盛的地方,稱為「孤陽」;足部從膝蓋以下,是陰氣聚集的地方,稱為「寡陰」。因此,所有的瘡在結痂之後,唯獨這兩個部位不容易結痂,這是造化自然的道理,不能認為是痘痂倒塌的現象。

關於倒陷(痘瘡凹陷)

痘瘡還沒完全長出來,就呈現一片黑色,稱為「黑陷」;痘瘡已經長出來,但顏色不均勻,黑色部分不一致,稱為「將黶」。

痘疹的毒氣從體內向外發散是順的;如果毒氣在體內不發出來,稱為「伏」;如果已經發出來又縮回去,稱為「陷」;如果不能形成膿液,稱為「倒陷」;如果不能結痂,稱為「倒黶」。無論是「伏」、「陷」還是「倒」,都是由外向內的逆向變化。

痘瘡該發出來的時候沒發出來,該腫脹的時候沒腫脹,該形成膿液的時候沒形成膿液,該結痂的時候沒結痂,這些都稱為「陷伏倒黶」。一般來說,痘瘡長得飽滿、膿液充足、能順利結痂,才算是沒問題;如果中途有稍微退縮的現象,就稱為「陷伏倒黶」,這是非常嚴重的病症。有些人認為是寒症,有些人認為是熱症,還沒有定論。要判斷是否屬於「陷伏倒黶」,可以觀察病人的臉色是否灰白、頂端是否凹陷、大小便是否清澈、是否不思飲食、口鼻氣息是否冰冷、身體是否不太發熱、脈搏是否沉緩、是否逐漸搔癢塌陷。如果符合這些情況,就屬於虛寒體質,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。反之,如果病人痘瘡頂端呈紫色且突出、小便赤黃、大便秘結、飲食容易消化、口鼻氣息燥熱、身體發熱、舌頭有刺、脈搏跳動快速、瘡面逐漸乾枯凹陷,就屬於實熱體質,應該用清熱解毒的方法治療。通常來說,發病的前七天多屬於實熱,七天之後多屬於虛寒。

還有些情況是因為接觸了污穢之物,可以採用熏洗、解毒或補托等方法治療,相關的記載在其他的醫書裡,這裡就不再贅述了。

痘瘡的凹陷有四種顏色:白色、紅色、灰色和黑色。魏桂岩認為這些都是因為氣虛造成的,後人就誤以為只要是凹陷就應該用補藥,這是錯誤的!魏桂岩所說的凹陷,是深入探究了病因,發現病人嘴唇濕潤、身體不發高燒,只是臉色改變而凹陷,所以認為是氣虛。但是,如果病人嘴唇乾燥、舌苔厚膩、高燒不退、瘡面焦紫、而且凹陷不起,這難道還是虛症嗎?用補藥治療豈不是不對症下藥嗎?我的治療方法不同,如果外在是實證,就用發散的方法治療;如果內在是實證,就用清熱或瀉下的方法治療;如果內外都沒有明顯的實證,就用平和的方法來調理。不只是治療凹陷的痘瘡,所有痘瘡都應該這樣治療。

痘瘡的凹陷可以分為五種證型:第一種是內虛,陽氣無法向外宣發,所以痘瘡長出來又退回去,或者呈現白色斑點,或者出現灰黑色倒陷,這些病人通常不願意吃奶或食物,或者腹脹、體內發冷,或者手腳冰冷,或者嘔吐腹瀉,或者發冷顫抖,這些都是內虛的症狀,應該立即用溫中補陽的方法治療。輕微的可以服用「十宣散」或「六氣煎」,嚴重的可以服用「十二味異功散」,外用胡荽酒噴灑患處。只要能夠讓病人從寒冷轉為溫暖、凹陷的痘瘡隆起、黑色轉為有生機,就是好轉的徵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