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2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27)

1. 因期施治

○二則毒盛,內外熏灼,不能盡達於表,因而復陷於裡,乃致煩熱躁擾,氣喘妄言,或二便不利,渴而腹脹,皆毒陷也。輕者利小便,宜大連翹飲、通關散,或四順清涼飲;甚者通大便,宜承氣湯,並外用水楊湯浴之,但得利後瘡出則佳。○三則外感風寒,肌竅閉塞,血脈不行,必身痛肢厥,斑點不長,或變紫黑,如癮疹者,此倒伏也。

宜溫肌散表,用桂枝葛根湯,加麻黃、蟬蛻;或紫草飲,外用胡荽酒噴之,但令溫散寒邪,使熱氣得行,則痘自長矣。○四則或因誤下,毒氣入里而黑陷者,先宜六氣煎,或溫胃飲,以培養胃氣;如表未解者,後宜柴葛桂枝湯,以疏散於外,甚者再加麻黃。○五則房室不潔,為穢惡所觸而黑陷者,宜內服紫草飲,外用胡荽酒噴之;或用茵陳熏法,並用辟邪丹。

○服藥後有三驗法:陷者復腫,漸以成膿一也;若原瘡已干,別於空處另出一層,起發成膿,漸以收黶者,二也;亦有不腫不出,只變自利,下去膿血,飲食精神如故者,三也。有者吉,無者凶。(張景岳)

倒黶之證,雖曰毒甚,亦是裡虛,里不虛如何倒得入?○倒黶之裡虛,非其里之本虛,半由於不當下而早下,半由於表熱而誤清其里。○塌陷之患亦有二:半由於闊大而不能充暢,半由於泄瀉而中氣下沉。○癢塌之證,由漸而頹;倒黶之證,突如其來。○倒黶之證,既曰虛,如何黑焦?黑焦者,毒結也。

元氣虛,不能運化毒氣,安得不凝結而成黑焦?○塌陷如何不焦?塌陷只是虛,故不焦,不焦故可施溫補。不焦者名曰陷,焦者名黑陷,總屬裡虛。但白陷宜溫補,黑陷宜清補。○痘本難灌,極力攻發,惟恐其不足,直追到九朝、十朝,然後清利,故無倒黶之患,但瘟疤而已。(《橡村痘訣》)

瘟疤潰爛

黶後瘟疤,汁氣腥穢,餘毒盡泄,此佳兆也。若收黶時,遍身乾枯而潮熱者凶。○臭爛之痘,毒雖外泄,亦能內攻,必須安臥能食,元氣不敗者方可。不然,猶有遷變。(《橡村痘訣》)

痘已成膿,過期不黶,潰爛膿汁淋漓,黏惹疼痛者,用敗草散,或蕎麥粉以絹袋盛貯撲之,更多布席上襯臥尤佳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斑爛

痘瘡膿熟潰爛者,常候也;若未成膿先即潰者,此名斑爛。由病當發散而不發散,則毒氣閉塞;不當發散而誤發散,則熱毒隨陽氣暴出,遍身皮肉潰爛。治宜調脾進食,安養營衛,生肌解毒。解之不至於冷,調養不至於熱,方為良法。(萬密齋)

疤不落

疤不落必是疤厚,外雖結而中實溏,此因多食鮮發之物。無妨,清利收斂,自然脫矣。亦有乾結著肉而不落者,血分熱也。又宜清熱養陰,以潤澤之。(《橡村痘訣》)

痘痂日久,當脫不脫,在於胸背手足,無妨。若面上不脫,當以百花膏潤之,令其速脫,遲則乾硬,深入肌肉,遂成疤痕。然久而不脫者,脾胃虛也。治宜人參白朮散,加黃耆、官桂,不可撏掐剝去,恐傷皮膚,復灌作瘡,反復潰爛,其後多成疥癩。(萬密齋)

白話文:

針對不同階段的治療方法

情況二:毒邪嚴重內陷

當毒邪過於強盛時,它會從內到外侵襲身體,但無法完全發散到體表,反而會陷入體內,導致煩躁發熱、氣喘、胡言亂語,或者大小便不順暢,口渴腹脹等症狀,這些都是毒邪內陷的表現。

  • 症狀較輕微時: 可以通過利小便的方式來導出毒邪,適合服用大連翹飲、通關散或四順清涼飲。
  • 症狀嚴重時: 則需要通過瀉大便的方式來排除毒邪,適合服用承氣湯,同時可以外用水楊湯來沐浴,只要瀉下後,痘瘡能夠順利發出來,就是好轉的跡象。

情況三:外感風寒,導致痘瘡內伏

當身體感受到風寒侵襲,導致皮膚毛孔閉塞、血液循環不暢時,就會出現身體疼痛、四肢冰冷、斑點無法順利長出或變成紫黑色,看起來像隱疹一樣,這也是毒邪內伏的表現。

這種情況應該用溫熱藥物來幫助身體發散表邪,適合服用桂枝葛根湯,並加入麻黃和蟬蛻。也可以使用紫草飲,同時用胡荽酒噴灑全身,只要能溫散寒邪,讓熱氣能夠正常運行,痘瘡就能順利長出來。

情況四:因誤用瀉藥導致毒邪內陷

如果因為誤用瀉藥,導致毒邪進入體內而使痘瘡顏色變黑並內陷,應該先用六氣煎或溫胃飲來調理胃氣。如果表邪還沒有解除,則需要服用柴葛桂枝湯來疏散體表毒邪,如果病情嚴重,可以再加入麻黃。

情況五:因房事不潔導致毒邪內陷

如果因為房事不潔,受到污穢之氣的侵襲而導致痘瘡顏色變黑並內陷,適合內服紫草飲,外用胡荽酒噴灑全身,也可以用茵陳熏蒸,並服用辟邪丹。

服藥後的判斷標準

服藥後,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情況判斷治療效果:

  1. 原本內陷的痘瘡重新腫起,並逐漸化膿。
  2. 原本已經乾癟的痘瘡,在其他部位又長出一層新的痘瘡,並且開始化膿,最後結痂。
  3. 痘瘡沒有腫脹也沒有化膿,但患者開始腹瀉,排出膿血,而飲食和精神狀況卻沒有受到影響。

如果出現以上情況,表示病情正在好轉,反之則表示病情不佳。

關於「倒黶」(痘瘡內陷)

雖然說「倒黶」是毒邪過盛的表現,但實際上也跟體內虛弱有關。如果體內不虛弱,毒邪又怎麼可能陷入體內呢?

「倒黶」的虛弱並不是指體內原本就虛弱,而是因為不應該使用瀉藥時卻過早使用,或者在表邪還沒解除時就過早地清熱,導致體內虛弱。「塌陷」(痘瘡塌癟)的原因也有兩種:一是因為痘瘡面積過大,導致氣血無法充足供應;二是因為腹瀉導致中氣下陷。

「癢塌」的症狀是逐漸發展的,而「倒黶」的症狀則是突然出現。「倒黶」既然說是因為虛弱,那為什麼又會出現焦黑的顏色呢?那是因為毒邪在體內凝結所致。

元氣虛弱,無法將毒邪運化出去,才會導致毒邪凝結成焦黑色。而「塌陷」卻不會焦黑,因為「塌陷」只是單純的虛弱,可以通過溫補的方法來治療。不焦黑的叫做「陷」,焦黑的叫做「黑陷」,兩者都屬於體內虛弱。只是「白陷」適合用溫補,「黑陷」則適合用清補。

痘瘡本身就難以完全發出來,所以要盡力地幫助它發出來。如果一直等到九天或十天後才開始清熱利濕,就不會發生「倒黶」的情況,只會留下一些疤痕。

關於「瘟疤潰爛」

痘瘡結痂後,如果傷口流出腥臭的液體,這是因為身體正在排出餘毒,這是好的現象。但是如果在結痂時,全身皮膚乾燥,並且出現潮熱,那就表示情況不妙。

雖然膿瘡潰爛,表示毒邪正在外泄,但也可能反過來侵襲身體內部,所以患者必須能安心休息、正常進食,確保元氣不受損,才不會有其他的變化。

如果痘瘡化膿後,過了應該結痂的時間卻仍然沒有結痂,反而潰爛流膿、疼痛難忍,可以用敗草散或者用裝有蕎麥粉的布袋撲在傷口上,或是鋪在床褥上讓患者躺在上面,這樣可以緩解病情。

關於「斑爛」(痘瘡潰爛過早)

痘瘡化膿潰爛是正常的過程,但如果還沒化膿就先潰爛了,這就叫做「斑爛」。這種情況是因為應該發散表邪的時候沒有發散,導致毒邪閉塞在體內;或者是不應該發散表邪的時候卻誤用了發散藥,導致熱毒隨著陽氣爆發出來,引起全身皮膚潰爛。

治療這種情況,應該調理脾胃、促進食慾、安養營衛、生肌解毒。解毒的藥物不能太寒涼,調養的藥物也不能太過溫熱,這樣才是最好的方法。

關於「疤不落」(疤痕脫落困難)

疤痕難以脫落,通常是因為疤痕太厚,表面雖然結痂,內部卻仍然濕軟。這是因為吃了太多新鮮發物的緣故。這種情況不用擔心,只要清熱利濕,疤痕自然就會脫落。

也有疤痕乾燥但仍然緊貼皮膚而難以脫落的情況,那是因為血分有熱。這種情況應該清熱養陰,滋潤皮膚。

如果痘瘡結痂後,很久都還沒有脫落,長在胸背手足等處無妨。但如果長在臉上卻不脫落,應該用百花膏來滋潤它,讓它儘快脫落,否則會變得乾燥堅硬,深入肌肉,形成永久的疤痕。

如果痘痂很久都不脫落,也可能是脾胃虛弱引起的。可以用人參白朮散,並加入黃耆和官桂來治療。千萬不要強行剝落疤痕,以免傷到皮膚,導致傷口再次感染,反覆潰爛,最後可能形成疥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