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7)

1. 方論

但用散之法,當知性力緩急、氣味寒溫之辨,用得其宜,諸經無不妙也。如麻黃、桂枝,峻散者也;荊、防、紫蘇,平散者也;辛、芷、生薑,溫散者也;柴、葛、薄荷,涼散者也;羌活、蒼朮,能走經去濕而散者也;升麻、川芎,能舉陷上行而散者也。第邪淺者忌峻利,氣弱者忌雄悍,熱多者忌溫燥,寒多者忌清涼。

凡熱渴煩燥者喜乾葛,而嘔惡者忌之;寒熱往來者宜柴胡,而泄瀉者忌之;寒邪在上者宜升麻、川芎,而內熱火升者忌之。此性味之宜忌所當辨也。至於相配之法,則尤當知要。凡以平兼清,自成涼散;以平兼暖,亦可溫經。宜大溫者,以熱濟熱;宜大涼者,以寒濟寒。此其運用之權,則毫釐進退自有伸縮之妙,又何必膠柱刻舟,以限無窮之變哉!○寒方之制,為清火也,為除熱也。夫火有陰陽,熱分上下。

方書咸謂黃連清心,黃芩清肺,石斛、芍藥清脾,龍膽清肝,黃柏清腎。是亦膠柱法也。凡寒涼皆能瀉火,豈有涼此而不涼彼者,但當分其輕清重濁,性力微甚,用得其宜,則善矣。夫輕清者,宜以清上;重濁者,宜於清下。性力之厚者,能清大熱;性力之緩者,能清微熱。

以攻而用者,去實郁之熱;以利而用者,去癃閉之熱;以補而用者,去陰虛枯燥之熱。然火之甚者,在上亦宜重濁;火之微者,在下亦可輕清。夫宜涼之熱,皆實熱也。實熱在下,自宜清利;實熱在上,不可升提。蓋火本屬陽,宜從陰治,從陰者宜降,升則反從陽矣。《經》曰:高者抑之,義可知也。

外如東垣有升陽散火之法,此以表邪生熱者設,不得與伏火內炎者並論。○熱方之制,為除寒也。夫寒之為病,有寒邪犯於肌表者,此皆外來之寒,人所易知。至於本來之寒,生於無形無響之間,人之病此者最多,人之知此者最少。丹溪曰:氣有餘,便是火。余續之曰:氣不足,便是寒。

夫今人之氣有餘者,能十中之幾?其有或因稟受,或因喪敗,以致陽氣不足者,多見寒從中生,而陽衰之病無所不致。第其由來者漸,形見者微,當其未覺,孰為之意?及其既甚,始知治難。矧庸醫無識,每以假熱為真火,因復斃於無形無響者,又不知其幾。故惟高明之士,常以陽衰根本為憂,此熱方之不可不知也。

然用熱之法,尚有其要。以散兼溫,散寒邪也;以行兼溫,行寒滯也;以補兼溫,補虛寒也。第多汗者忌姜,姜能散也;失血者忌桂,桂動血也;氣短怯者忌故紙,故紙降氣也。凡氣香者,皆不利於氣虛;味辛者,多不利於血證。是用熱之概也。至於附子之辨,今之用者,必待勢不可為然後用之,不知回陽之功,當用於陽氣將去之際,可望挽回。若用於既去之後,死灰不可復然矣。

白話文:

使用發散藥物時,必須了解藥性的強弱快慢、氣味的寒熱溫涼差異,如果運用得當,對各經絡都能產生很好的效果。例如麻黃、桂枝,是藥性強烈的發散藥;荊芥、防風、紫蘇,是藥性平和的發散藥;辛夷、白芷、生薑,是藥性溫熱的發散藥;柴胡、葛根、薄荷,是藥性涼爽的發散藥;羌活、蒼朮,能行走經絡、去除濕氣並發散;升麻、川芎,能提升下陷的氣並向上發散。但是,對於病邪較淺的,要避免使用藥性強烈的藥物;對於氣虛體弱的,要避免使用藥性過於剛猛的藥物;對於體內熱多的,要避免使用藥性溫燥的藥物;對於體內寒多的,要避免使用藥性寒涼的藥物。

一般來說,對於發熱、口渴、煩躁的人,適合使用葛根,但是有嘔吐噁心的人要避免使用;對於忽冷忽熱的人,適合使用柴胡,但是有腹瀉的人要避免使用;對於寒邪在上方的人,適合使用升麻、川芎,但是體內有熱氣向上衝的人要避免使用。這些都是藥性藥味的宜忌,必須仔細分辨。至於藥物搭配的方法,更要懂得其中的要點。凡是將藥性平和的藥物搭配藥性清涼的藥物,自然會產生涼散的效果;將藥性平和的藥物搭配藥性溫熱的藥物,也能溫暖經絡。對於需要大溫補的,要使用熱藥來輔助熱藥;對於需要大清涼的,要使用寒藥來輔助寒藥。這裡的運用權衡,即使是細微的進退,都自有其伸縮變化的奧妙,又何必拘泥於固定的方法,限制無窮的變化呢!寒涼藥方的製作,是用來清除火氣、消除熱氣的。火有陰陽之分,熱有上下之別。

醫書常說黃連清心火,黃芩清肺火,石斛、芍藥清脾火,龍膽清肝火,黃柏清腎火。這也是固執己見的方法。凡是寒涼藥物都能夠瀉火,難道會只涼這個而不涼那個嗎?只要能夠區分藥性的輕清重濁、藥力的大小,運用得當,就很好。藥性輕清的,適合用來清除上部的火氣;藥性重濁的,適合用來清除下部的火氣。藥力強大的,能夠清除大熱;藥力緩和的,能夠清除微熱。

使用攻邪藥物來清熱,是去除實邪鬱積的熱;使用利尿藥物來清熱,是去除小便不通暢的熱;使用滋補藥物來清熱,是去除陰虛乾燥的熱。然而,火氣很盛的,即使在上部,也適合使用藥性重濁的藥物;火氣輕微的,即使在下部,也可以使用藥性輕清的藥物。凡是需要使用涼藥來清除的熱,都是實熱。實熱在下部,自然適合清利;實熱在上部,則不可升提。因為火本來就屬於陽,應該用陰來治療,用陰的方法適合下降,如果升提反而違反了陽的特性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高者抑之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
就像李東垣有升陽散火的方法,這是針對表邪導致發熱的情況而設,不能和內有伏火的情況相提並論。溫熱藥方的製作,是用來去除寒氣的。寒邪致病,有寒邪侵犯肌膚表層的,這都是外來的寒邪,人們容易了解。至於本來就有的寒,產生於無聲無息之間,這種情況最為常見,但是人們知道的卻很少。朱丹溪說:「氣有餘,便是火。」我補充說:「氣不足,便是寒。」

現在的人,氣有餘的能有幾個呢?他們有的因為先天稟賦,有的因為後天耗損,導致陽氣不足,大多會產生寒氣從中而生,導致陽氣衰弱的疾病。只是這種情況來得緩慢,症狀不明顯,在還沒感覺到的時候,又有誰會注意到呢?等到病情嚴重的時候,才知道難以治療。更何況庸醫沒有見識,常常把假熱當成真火,結果又在無形無息中導致病人死亡,這樣的情況不知道有多少。因此,只有高明的醫師,才會常常把陽氣衰弱的根本問題放在心上,這就是溫熱藥方不可不知的原因。

然而,使用溫熱藥物,還有其要點。使用發散藥物搭配溫熱藥物,是為了發散寒邪;使用行氣藥物搭配溫熱藥物,是為了疏通寒邪阻滯;使用補益藥物搭配溫熱藥物,是為了補益虛寒。但是,多汗的人要避免使用生薑,因為生薑有發散作用;失血的人要避免使用桂枝,因為桂枝會活血;氣短虛弱的人要避免使用補骨脂,因為補骨脂會降氣。凡是氣味芳香的藥物,大多不利於氣虛;味道辛辣的藥物,大多不利於血證。這些是使用溫熱藥物的大概原則。至於附子的使用,現在的人,一定要等到情況很危急的時候才使用,不知道附子回陽的功效,應該用在陽氣即將消散的時候,才能夠有望挽救。如果用在陽氣已經散盡之後,就如同死灰無法復燃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