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41)
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41)
1. 心胃痛
胃與包絡近,俗謂之心痛,非也。真心痛則旦發夕死,夕發旦死,無藥可救者也。蓋陽明中土,乃水穀之道路。多氣多血,運化精微,通於脾而灌溉四臟,為後天之本。人生酒色過度、七情乖違、飢飽不節,胃脘因之而痛,有寒、熱、氣、血、痰、蟲、食滯、內虛之不同。治雖各別,然總不外虛、實、寒、熱、氣、血之辨也。
夫痛而虛者必喜按,痛而實者必拒按。寒者得溫稍定,熱者飲冷稍安。中焦寒則氣虛不運,或生痰飲,或蓄瘀血或蛔蟲上逆。中焦熱,則氣阻不行,或吐酸味,或吐苦汁,或食停蛔動。如真如其為虛寒痛也,則塞因塞用以補之;真知其為實熱痛也,則通因通用以瀉之。虛寒而挾食、挾瘀、生痰、生蟲者,以溫補藥中消之、逐之;實熱而挾食、挾瘀、吐蛔、嘔酸者,以清涼藥中攻之、伐之。雖然,胃間受病,人所易知;肝木凌脾,人亦易曉。
若男子肝腎虧,挾虛火而上逆;婦人衝任弱,挾肝陽而上升,多有胃脘痛證。醫家不察病原,非投辛溫耗氣,即用清涼敗血,愈治愈甚。《經》曰:衝脈起於氣街,並少陰之經,挾臍上行,至胸中而散。任脈起於中極,上毛際,循腹裡,上關元,至咽喉。可見胃脘之痛,有自下而上、由腎而胃,勿泥中焦為病,何也?衝任二脈與陽明之脈,兩相照應。衝任虛則鼓動陽明之火結聚不散,而筋脈失榮,痛之所由生也。
治須填補真元,以生津液;導引元陽,以補真氣。又有肝陰久虧,肝葉枯燥,抵塞胃脘,痛不可耐者,法宜六味飲乙癸同治;參乳湯氣血雙救。高鼓峰之論,醫者亦曾聞之乎?大抵肝主疏泄,鬱則木不舒而侮所不勝。腎為胃關,虛則精氣耗而累及中土。至於氣分有餘之痛,延胡、香附有奇驗;不足之痛,人參、桂、附有殊功。
血分有餘之痛,桃仁、瓦楞可立應;不足之痛,當歸、熟地亦取效。而敢云通則不痛者盡病之情哉?丹溪曰:諸痛不宜補氣。此惟邪實氣滯者當避之,而曰諸痛皆然,吾不信也。(《會心錄》)
房勞腎虛之人,胸膈多有隱痛。此腎虛不能納氣,氣虛不能生血之故。夫氣與血,猶水也,盛則流暢,虛則鮮有不滯者。宜破故紙之類補腎,地、歸之類補血。若作尋常痛治,殆矣。(戴元禮)
凡胃脘痛、大便燥結者,肝血虛也,疏肝益腎湯主之。逍遙散所不能愈者,此方妙。(高鼓峰)
肝痛一證,四明實補胃脘諸痛治法之所未及。予每祖其意,以治肝經血少者,加味逍遙散加生地。血少而燥者,疏肝益腎湯加當歸,或左歸飲加柴、芍。或滋腎生肝,或滋腎清肝,隨證選方,無不立應。若從痰火寒食等因求之,失之遠矣。(楊乘六)
脈候
心痛,脈沉遲者易治;堅大數者難治。(《張氏醫通》)
白話文:
胃和包絡(心包)的位置很近,所以一般人說的心痛,其實不是真的心痛。真正的心痛,早上發作到晚上就會死,晚上發作到早上就會死,沒有藥可以救治。胃屬於陽明中土,是消化食物的通道。它充滿氣血,負責運化食物精華,通向脾臟,並灌溉全身臟腑,是人體後天之本。如果人過度飲酒、沉迷女色、情緒不穩定、飢餓或飽食沒有節制,胃就會因此疼痛。引起胃痛的原因有很多種,包括寒、熱、氣滯、血瘀、痰阻、蟲積、食物積滯,以及身體內部虛弱等。治療方法雖然各有不同,但總體來說,還是要分辨清楚虛實、寒熱、氣血的情況。
如果疼痛時喜歡按壓,那通常是虛證;如果拒絕按壓,那通常是實證。如果是寒證,那麼用溫熱的方法可以稍稍緩解;如果是熱證,那麼喝點冷的可以稍稍舒服。如果中焦(脾胃)有寒,會導致氣虛而不運行,或者產生痰飲、瘀血,甚至可能導致蛔蟲上逆。如果中焦有熱,會導致氣機阻塞不暢,或者吐酸水、苦水,或者因為消化不良而蛔蟲躁動。如果確實是屬於虛寒引起的疼痛,就要用補的方法來治療;如果確實是屬於實熱引起的疼痛,就要用通瀉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是虛寒證,同時夾雜食物積滯、瘀血、痰液、蟲積,就要在溫補的藥物中加入消食、逐瘀、化痰、驅蟲的藥物;如果是實熱證,同時夾雜食物積滯、瘀血、吐蛔蟲、嘔酸水,就要在清涼的藥物中加入攻積、化瘀、驅蟲、止酸的藥物。雖然胃部生病,人們很容易察覺;肝木(肝氣)過盛而剋制脾土(脾胃),人們也容易理解。
但如果是男子肝腎虧虛,挾帶虛火而上逆;婦女的衝脈和任脈虛弱,挾帶肝陽上浮,也多會有胃脘疼痛的症狀。醫生如果沒有仔細觀察病因,不是用辛溫的藥物耗損氣,就是用清涼的藥物損傷血,結果越治越嚴重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衝脈從氣街(腹股溝)發出,與足少陰腎經並行,沿著臍部向上,到達胸部而散開;任脈從中極穴(膀胱上方)發出,向上到陰毛邊緣,沿著腹部內側,經過關元穴,到達咽喉。由此可見,胃脘的疼痛,有的是從下而上,由腎臟影響到胃,不要只認為是中焦出了問題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衝脈和任脈這兩條經脈與陽明經脈(胃經)互相呼應。如果衝脈和任脈虛弱,就會導致陽明之火聚集不散,筋脈失養,所以才會產生疼痛。
治療這種情況,必須要補益真元,以產生津液;引導元陽,以補足真氣。還有一種情況,是肝陰長期虧虛,肝臟的經脈枯燥,阻礙胃脘,導致疼痛難忍。這種情況,適合用六味地黃飲來滋養肝腎,同時使用參乳湯來補益氣血。高鼓峰的這種觀點,醫生們聽說過嗎?總體來說,肝臟主導疏泄,如果肝氣鬱結,就會導致肝木不能舒暢,進而侵犯脾土。腎臟是胃的關卡,如果腎虛,精氣就會耗損,進而連累到中焦。至於氣分有餘(實證)的疼痛,可以使用延胡索、香附等藥,有很好的效果;如果是氣分不足(虛證)的疼痛,可以使用人參、桂枝、附子等藥,有特殊功效。如果是血分有餘(實證)的疼痛,可以使用桃仁、瓦楞子等藥,可以立即見效;如果是血分不足(虛證)的疼痛,可以使用當歸、熟地黃等藥,也能取得效果。如果只說「通則不痛」,又怎能完全了解各種疼痛的真實情況呢?朱丹溪說:各種疼痛不宜補氣。這句話只是說邪氣實盛、氣機阻滯的時候應該避免補氣,但如果說所有疼痛都不能補氣,我是不相信的。(《會心錄》)
經常沉溺於性生活導致腎虛的人,胸膈經常會有隱隱作痛的感覺。這是因為腎虛不能納氣,氣虛不能生血的緣故。氣和血就像水一樣,盛滿就流暢,虛少就容易阻滯。這種情況,適合用補骨脂之類的藥來補腎,用地黃、當歸之類的藥來補血。如果按照一般的疼痛來治療,那就危險了。(戴元禮)
凡是胃脘疼痛,同時伴有大便乾燥結硬的情況,都是肝血虛的緣故,應該使用疏肝益腎湯來治療。如果逍遙散不能治癒,用這個方子就非常有效。(高鼓峰)
肝痛這種病症,是四明(明朝)時期的人所沒有涉及到的胃脘疼痛治療方法。我經常遵從他的意思,用來治療肝經血虛的人,用加味逍遙散加上生地黃;如果血虛又乾燥,就用疏肝益腎湯加上當歸,或者用左歸飲加上柴胡、芍藥;有時候用滋腎生肝的方法,有時候用滋腎清肝的方法,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方子,沒有不立即見效的。如果從痰、火、寒、食等原因來考慮,那就差之千里了。(楊乘六)
脈象
心痛,脈象沉而遲緩的,比較容易治療;脈象堅實、洪大而數快的,比較難治療。(《張氏醫通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