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40)
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40)
1. 心胃痛
五臟之滯,皆為心痛。腎心痛者,多由陰火上衝。胃心痛者,多由停滯。脾心痛者,多由寒逆中焦。肝心痛者,多由木火之郁,病在血分。肺心痛者,多由上焦不清,病在氣分。知其在氣則順之,在血則行之,鬱則開之,滯則通之,火多實則或散、或清,寒多虛則或溫、或補。必真心痛也,乃不可治。否則,但得其本,則必隨手而應也。(張路玉)
凡心痛乃包絡病,不在心也。或因君火衰微,大寒觸犯,抑或瘀血衝心,卒然大痛無聲,舌青氣冷,汗出不休,手足青冷過節,此為真心痛。旦發夕死,夕發旦死。若不忍坐視,或使心經寒散,亦可死中求活:用豬心湯煎麻黃、桂、附、乾薑。如面無青色,四肢不厥,痛亦不至無聲,則非真心痛。或寒、痰、蟲、食,上干包絡,各從其類,審脈用藥。(沈金鰲)
厥心痛一證,古人辨論者,多且精矣!茲不復贅。但厥心痛與胃脘痛,情狀似一,而證實有別。世人因《內經》胃脘當心而痛一語,往往混視。不知厥心痛為五臟之氣厥而入心包絡,胃實與焉。則心痛與胃痛,不得不各分一門。案中聞雷被驚者,用逍遙散去柴胡,加鉤藤、丹皮治之;以其肝陽上逆,不容升達,為之養血以平調也。
積勞損傷者,用歸、鹿、薑、桂、桃仁、半夏治之;以其勞傷血痹,無徒破氣,為之通絡以和營也。脾厥心痛者,用良薑、薑黃、茅朮、丁香、草果、厚朴治之;以其脾寒氣厥,病在脈絡,為之辛香以開通也。重按而痛稍衰者,用人參、桂枝、川椒、炙草、白蜜治之;以其心營受傷,攻劫難施,為之辛甘以化陽也。○陽明乃十二經脈之長,其作痛之因甚多。
蓋胃者匯也,乃沖繁要道,為患最易。習俗辛香溫燥,不容一例而施。然其要在初病在經,久痛入絡。以經主氣,絡主血,凡氣既久阻,血亦應病,循行之脈絡自痹,而辛香理氣、辛柔和血之法,實為必然之理。又如飽食痛甚,得食痛緩,有宜補、不宜補之分。寒、溫兩法,從乎喜暖、喜涼;滋、燥之殊,詢其便澀、便滑。
至於飲停必吞酸,食滯當噯腐。厥氣無形,瘀傷有象。蛔蟲動擾,痛而吐沫。痰濕壅塞,吐而脈滑。營氣兩虛,𩞄辣動悸。肝陽沖剋,煩渴嘔逆。陰邪之勢,其來必速;鬱火之患,由漸而劇。(《臨證指南》)
胃脘痛證,多有因食、因寒、因氣不順者。然因食、因寒,亦無不皆關於氣。蓋食停則氣滯,寒留則氣凝。所以治痛之要,但察其果屬實邪,皆當以理氣為主。食滯者兼乎消導,寒滯者兼乎溫中。(張景岳)
胃脘痛大率氣、食居多,不可驟用補劑。蓋補之則氣不通而痛愈甚。若曾服攻擊之品,屢發屢攻,漸至脈大空虛者,又當培補。蓋脾得補而氣自運,痛自緩。此虛實之分也。(《證治匯補》)
白話文:
所有臟腑氣機阻滯,都可能導致心痛。腎臟引起的心痛,多是因為陰虛火旺向上衝逆;胃引起的心痛,多是因為食物停滯;脾引起的心痛,多是因為寒邪使中焦氣機逆亂;肝引起的心痛,多是因為肝氣鬱結化火,病變在血分;肺引起的心痛,多是因為上焦氣機不清暢,病變在氣分。知道病在氣分就應疏理氣機,病在血分就應活血化瘀,氣機鬱結就應疏通,氣機阻滯就應通暢。火熱實證就應疏散或清泄,寒邪虛證就應溫補。如果真是心臟本身的疼痛,那就難以醫治。否則,只要找到病因,就能手到病除。
一般來說,所謂心痛其實是心包絡的病變,並不是心臟本身的問題。有時是因為心陽虛衰,被寒邪侵襲,或是因為瘀血衝擊心包絡,突然劇痛,發不出聲音,舌頭發青,身體發冷,冷汗不止,手腳冰冷超過關節,這才是真正的心痛。這種情況往往早晨發病晚上就會死亡,晚上發病隔天早晨就會死亡。如果實在不忍心看著病人這樣,可以用溫散心經寒邪的方法,或許能死中求活:用豬心湯煎麻黃、桂枝、附子、乾薑服用。如果病人臉色不青紫,四肢沒有冰冷,疼痛時還能發出聲音,那就不是真正的心痛。其他像是寒邪、痰、蟲積、食物積滯等,影響到心包絡的,應當按照它們各自的病因,審察脈象來用藥。
關於厥心痛這種疾病,古人的辨證論述已經很多而且很精闢,這裡不再重複。只是厥心痛和胃脘痛,情況看似一樣,但實際上證候有區別。世人因為《內經》說「胃脘當心而痛」,往往混淆它們。其實厥心痛是五臟的氣機逆亂進入心包絡,而胃病只是其中一部分。所以心痛和胃痛必須分開來討論。案例中提到因為聽到雷聲受到驚嚇而心痛的,可以用逍遙散去掉柴胡,加上鉤藤、丹皮來治療,是因為肝陽上逆,不能疏洩,所以要用養血來平息肝陽。
因為積勞成疾導致的損傷,可以用當歸、鹿茸、生薑、桂枝、桃仁、半夏來治療,是因為勞累損傷導致血脈瘀阻,不能一味地破氣,所以要用活絡來調和營血。因為脾寒氣機逆亂導致的厥心痛,可以用高良薑、薑黃、茅朮、丁香、草果、厚朴來治療,是因為脾寒導致氣機逆亂,病變在脈絡,所以要用辛香藥物來疏通氣機。按壓疼痛會稍微減輕的,可以用人參、桂枝、川椒、炙甘草、白蜜來治療,是因為心氣受損,不能用攻伐的藥物,所以要用辛甘的藥物來化生陽氣。陽明經是十二經脈之首,引起疼痛的原因有很多。
胃是水穀精微匯集的地方,是重要的交通樞紐,最容易發生病變。人們習慣用辛辣溫燥的藥物,不能一概而論。但總的來說,剛開始發病時病在經絡,久痛則深入絡脈。經絡主氣,絡脈主血,如果氣機長期阻滯,血脈也會受影響,循行的脈絡自然會瘀阻,所以用辛香藥物來理氣、用辛柔藥物來調和血脈的方法,是必然的道理。另外,像是吃飽了飯疼痛加劇,吃了東西反而疼痛減輕的,就有應該補和不應該補的區別。治療方法上的寒熱,應該根據病人喜溫暖或喜涼爽來決定;滋潤或乾燥,應該詢問病人大便是否乾澀或滑利。
至於因飲水停滯而引起的,一定會吞酸;因食物積滯而引起的,一定會噯出腐敗的味道。氣機逆亂是無形的,而瘀傷是有形的。蛔蟲擾動會引起疼痛並且吐沫。痰濕壅塞會引起嘔吐,脈象滑。營氣虛弱會引起心悸。肝陽上衝會引起煩渴嘔吐。陰邪致病來勢很快,而鬱火為患是逐漸加劇的。(《臨證指南》)
胃脘痛的病症,大多是因為飲食、寒邪、或氣機不順引起的。然而,飲食和寒邪,也都會影響到氣機。因為食物積滯就會導致氣機阻滯,寒邪停留就會導致氣機凝滯。所以治療疼痛的關鍵,是要辨別病因是屬於實邪,都應該以調理氣機為主。因食物積滯引起的,應該兼顧消食導滯;因寒邪引起的,應該兼顧溫中散寒。(張景岳)
胃脘痛大多是氣滯和食積引起的,不能馬上用補藥。因為補藥會使氣機更加不通暢,疼痛反而會加劇。如果曾經服用過攻伐的藥物,導致病情反覆發作,並且脈象變得空虛,這時就應該用補藥。因為脾胃得到補益,氣機就能正常運轉,疼痛自然就會緩解。這就是虛證和實證的區別。(《證治匯補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