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39)
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39)
1. 心胃痛
經義
厥心痛,與背相控,善瘛,如從後觸其心;傴僂者,腎心痛也。○腹脹胸滿,心痛尤甚,胃心痛也。○如以錐針刺其心,心痛甚者,脾心痛也。○色蒼蒼如死狀,終日不得太息,肝心痛也。○臥若徒居,心痛間,動作痛益甚,色不變,肺心痛也。○真心痛,手足青至節。心痛甚,旦發夕死、夕發旦死。(《靈樞》)
哲言
心寂則痛微,心躁則痛甚。百端之起,皆自心生。(王太僕)
諸經心痛,心與背相引,心痛徹背、背痛徹心。諸腑心痛,難以俯仰,小腹上衝,卒不知人,嘔吐泄瀉。(陳無擇)
心包絡痛,痛徹背,寒熱皆痛。胃痛,胃脘當心處痛,其因多端。脾痛,脾脈絡心,痛不下食。胸痛,心之俞,膽之脈絡,痛引背脅。膈痛,心胃之間,橫滿而痛。(《醫階辨證》)
《內經》論心痛,未有不兼五臟為病者。獨詳於心,而略於胸腹,舉一以例其餘也。心為君主,義不受邪;受邪則本經自病,名真心痛,死不治。然《經》有云:邪在心則病心痛,喜悲,時眩僕。此言包絡受邪,在腑不在臟也。又云:手少陰之脈,動則病嗌乾,心痛,渴而欲飲。
此言包絡受邪,在絡不在經也。其絡與腑之受邪,皆因怵惕思慮,傷神涸血,是以受如持虛。而方論復分九種:曰飲、曰食、曰熱、曰冷、曰氣、曰血、曰悸、曰蟲、曰疰。苟不能遍識病因,將何以為治耶?胃屬濕土,列處中焦,為水穀之海。五臟六腑十二經脈,皆受氣於此。
壯者邪不能幹,弱者著而為病。偏熱、偏寒、水停、食積,皆與真氣相搏而痛。肝木相乘為賊邪,腎寒厥逆為微邪。挾他臟而見證,當與心痛相同。但或滿、或脹、或嘔吐、或不能食、或吞酸、或大便難、或瀉痢,面浮而黃,本病與客邪必參雜而見也。胸痛即膈痛,其與心痛別者:心痛在岐骨陷處,胸痛則橫滿胸間也。
其與胃脘痛別者,胃脘痛在心下,胸痛在心上也。《經》曰:南風生於夏,病在心,俞在胸脅。此以胸屬心也。肝虛則胸痛引背脅,肝實則胸痛不得轉側。此以胸屬肝也。夫胸中實肺家之分野,其言心者,以心脈從心系上肺也;其言肝者,以肝脈貫膈注肺也。(李士材)
胃痛有食、痰、死血、氣、寒、火、中氣虛之別,方書載列甚明。獨有一種肝膽之火,移入於胃。肝藏血,血少則肝葉硬不肯下垂,肝葉抵胃,胃受肝抵,得食則滿,愈與肝相逼,殷殷而痛者,久變燥證而成隔矣。(《己任編》)
補編
心胸中大寒痛,嘔不能飲食,腹中寒,上衝皮起,出見有頭足,上下痛不可觸近,大建中湯主之。○心中寒者,其人病心如啖蒜狀。劇者心痛徹背、背痛徹心,譬如蟲疰。其脈浮者,自吐乃愈。○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烏頭赤石脂圓主之。(《金匱》)
白話文:
心胃痛
古籍醫理
- 如果心痛時,背部也感到牽引疼痛,而且容易抽搐,感覺好像從背後觸碰到心臟一樣;如果身體彎曲,則可能是腎臟引起的心痛。
- 如果腹部脹氣,胸部感到悶脹,心痛更加劇烈,這就是胃部引起的心痛。
- 如果心痛像被錐子或針刺一樣,而且非常劇烈,這就是脾臟引起的心痛。
- 如果臉色蒼白,像快死了一樣,整天都無法好好喘氣,這就是肝臟引起的心痛。
- 如果躺著時感覺還好,心痛時斷時續,但稍微動一下就更加劇烈,而且臉色沒有改變,這就是肺臟引起的心痛。
- 如果出現真正的「真心痛」,患者的手腳會青紫到關節處,心痛非常嚴重,早上發病可能晚上就死亡,晚上發病可能早上就死亡。
哲人言論
- 心靜下來,疼痛就會減輕;心煩躁不安,疼痛就會加劇。所有問題的產生,都源於內心的活動。
- 各種經絡引起的心痛,都會出現心和背部互相牽引疼痛的情況,心痛會傳到背部,背痛也會傳到心臟。各種臟腑引起的心痛,會使人難以彎腰或抬頭,腹部向上衝,突然失去知覺,並伴隨嘔吐、腹瀉。
- 心包絡疼痛會牽連到背部,而且發冷發熱都會加劇疼痛。胃痛則是在胃脘(心窩處)感到疼痛,原因有很多。脾痛是因脾的經絡與心相連,導致疼痛難以下嚥食物。胸痛是心臟的穴位和膽經的循行部位疼痛,會牽連到背部和脅肋部。膈痛是心臟和胃之間橫向的脹滿疼痛。
- 《內經》討論心痛時,認為沒有不涉及到其他五臟的。雖然特別詳細地說明了心臟,但對於胸腹部分則較為簡略,這是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其他情況。心臟是人體的君主,不應該受到邪氣侵擾;如果受邪,那就是心臟本身生病,稱為「真心痛」,是無法治癒的。然而《經》上說:如果邪氣侵入心臟,就會出現心痛、喜怒無常、時常頭暈昏倒等症狀。這指的是心包絡受邪,是在腑而不是在臟。另外又說:手少陰經脈如果發動,就會出現咽喉乾燥、心痛、口渴想喝水等症狀。這指的是心包絡受邪,是在絡而不是在經。這些絡和腑受到邪氣侵擾,都是因為恐懼、憂慮、思慮過度,損傷精神和損耗血液,所以會容易受病。而關於心痛的病因,又分為九種:因飲食、因寒、因熱、因氣、因血、因心悸、因寄生蟲、因疰病。如果不能全面了解病因,又如何治療呢?胃屬於濕土,位於人體中焦,是水穀之海。五臟六腑和十二經脈,都從這裡吸收能量。身體強壯的人不會容易受邪,身體虛弱的人就會受邪而生病。偏熱、偏寒、水液停滯、食物積滯,都會與體內正氣相互搏鬥而引起疼痛。肝木乘虛而入,會產生賊邪;腎寒引起厥逆,會產生微邪。如果夾雜其他臟腑的問題,也會出現與心痛相似的症狀。但同時也會出現脹滿、腹脹、嘔吐、食不下嚥、吞酸、大便困難或腹瀉、面部浮腫發黃等症狀,這些是本來的疾病與外來邪氣混合在一起表現出來的。胸痛其實就是膈痛,和心痛的區別在於:心痛是在胸骨下方凹陷處,胸痛則橫向充滿整個胸部。和胃脘痛的區別在於:胃脘痛在心臟下方,胸痛則在心臟上方。《經》上說:夏天南方吹來的風,容易使人得心臟的疾病,而其相關的穴位在胸脅部位。這是因為胸部屬心。肝虛弱則胸痛會牽引到背部和脅肋部,肝氣實則胸痛不能轉動身體。這是因為胸部屬肝。胸腔其實是肺的區域,之所以說與心有關,是因為心脈是從心系上通肺的;之所以說與肝有關,是因為肝脈會穿過膈膜連通到肺。
- 胃痛有因食物、痰液、瘀血、氣、寒、火、中氣虛弱等不同原因,醫書記載得很詳細。其中有一種是肝膽的火氣轉移到胃。肝臟儲藏血液,血液不足時,肝葉就會僵硬不下垂,導致肝葉壓迫胃部。胃受到肝的壓迫,進食後會感到脹滿,這樣會讓肝臟與胃的壓迫更緊,產生隱隱作痛。時間久了就會變成燥熱的症狀,形成膈症。
補充
- 如果心胸中感覺極度寒冷而疼痛,嘔吐不能進食,腹部也感到寒冷,寒氣向上衝,導致皮膚上出現腫塊,摸起來有頭有腳,上下觸摸都會感到疼痛,可以使用大建中湯治療。
- 如果心中感覺寒冷,病人會感覺心臟像吃大蒜一樣。嚴重時,心痛會牽連到背部,背痛也會牽連到心臟,就像寄生蟲引起的疾病一樣。如果脈象浮動,吐出來就會好轉。
- 如果心痛牽連到背部,背痛牽連到心臟,可以使用烏頭赤石脂丸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