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·雜證匯參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·雜證匯參 (5)

1.

哲言

哮以聲響言,喘以氣息言。又喘促而喉中如水雞聲者謂之哮,氣促而連續不能以息者謂之喘。(《醫學正傳》)

哮即痰喘之久而常發者。因內有壅塞之氣,外有非時之感,膈有膠固之痰,三者相合,閉拒氣道,搏擊有聲,發為哮病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哮與喘相類,但不似喘開口出氣之多,而有呀呷之音。呷者口開,呀者口閉,開口閉口,盡有其聲,呷呀二音,合成哮字,以痰結喉間,與氣相擊故也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哮有夙根,遇寒則發,或遇勞而發者,亦名哮喘。未發時以扶正為主,既發時以攻邪為主。扶正須辨陰陽,陰虛者補其陰,陽虛者補其陽。攻邪者須分微甚,或散其風,或溫其寒,或清其痰火。然發久者氣無不虛,宜於消散中酌加溫補,或於溫補中量加消散。總須惓惓以元氣為念,必使元氣漸充,庶可望其漸愈。若攻之太過,未有不日甚而危者。(張景岳)

哮與喘微有不同,其證之輕重緩急亦異。蓋哮多有兼喘,而喘有不兼哮。要知喘證之因,若由外邪壅遏而致者,邪散則喘自止,後不復發,此喘證之實者也;若因根本有虧,腎虛氣逆,濁陰上衝而喘者,此不過一、二日之間,勢必危篤,用藥亦難奏功,此喘證之虛者也。若夫哮證,亦由初感外邪,失於表散,邪伏於裡,留於肺俞,故頻發頻止,淹纏歲月,更有痰哮、咸哮、醋哮,過食生冷及幼稚天哮諸證,大概以溫通肺臟,下攝腎真為主。久發中虛,又必補益中氣。

其辛散苦寒,豁痰破氣,在所不用。此證若得針灸之醫,按穴灸治,尤易除根,然難遇其人耳。○宿哮沉痼,起病由於寒入背俞,內合肺系,宿邪阻氣阻痰。病發,喘不得臥,譬之宵小潛伏里閈,若不行動犯竊,難以強執。雖治當於病發,投以搜逐,而病去必當養正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哮喘遇冷則發,其證有二:一者屬中外皆寒,治宜參蘇溫肺湯;二者屬寒包熱,治宜越婢加半夏湯,或於未寒時先用承氣湯下其熱,至冬寒時,無熱可包,自不發作。(《醫學綱目》)

別有哮證,似喘而非,呼吸有聲,呀呷不已。良由痰火鬱於內,風寒束其外,或因坐臥寒濕,或因酸鹹過食,或因積火熏蒸,病根深久,難以卒除。避風寒,節厚味,禁用涼劑,恐風邪難解;禁用熱劑,恐痰火易升。理氣疏風,勿亡根本,為善治也。(《醫宗必讀》)

哮喘一證,古無良方,蓋因其病有痰有火,有血虛,有真陰涸竭。若竟消痰清火,病未減而元氣日虧。若欲補原,又有助火滯痰之害。惟前明易思蘭一方,標本兼治,深得其情。(王協中)

選案

文學顧明華,十年哮嗽,百藥無功。診其兩寸,數而澀。余曰:澀者,痰火風寒,久久盤踞,根深蒂固矣。須補養月餘,行吐下之法。半年之間,凡吐下十次,服補藥百餘劑,遂愈。更以補中益氣湯,加雞子、秋石為丸,服年許,不復發。(李士材)

附方

治哮喘方,立方本旨,以二陳治痰,梔豉清火,當歸養血,熟地滋陰,金沸咸能潤下,海石咸以消痰,重以鎮下。熟地五錢,當歸一錢,茯苓、橘紅、半夏、金沸草、麥冬各錢半,甘草五分,黑山梔一錢,淡豆豉一錢,海石二錢。

又法,治久哮,用生薑汁漿布衫背心,貼肉穿之,易數次,甚效。

白話文:

【哮】

哮這名詞是從其發出的聲音來命名,喘則是根據呼吸的狀況來描述。再進一步解釋,當喘息急促且喉嚨發出像水雞般的聲音,這種情況被稱為哮;如果呼吸短促且連續,無法正常吸氣,就被定義為喘。(《醫學正傳》)

哮是指長時間反覆發作的痰喘症狀。發病的原因通常包括體內有堵塞氣脈的情況,體外遭受不合適季節的侵擾,以及橫膈膜上有固著的痰液。這三種情況結合在一起,阻塞了呼吸道,造成呼吸時產生的撞擊聲,導致哮病的發生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哮和喘雖然相似,但哮並不像喘那樣開口呼出大量氣息,而是會發出特殊的呀呷聲。呷聲代表開口,呀聲代表閉口,無論開口或閉口,都能聽見聲音,這呷呀兩音組合起來就是哮,這是因為痰在喉嚨結聚,與氣流碰撞所致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哮病有長期的病根,遇冷就會發作,有的也可能因勞累而引發,這也被稱為哮喘。未發作時,應以增強體質為主,發作時則以排除病源為主。增強體質需辨別陰陽,陰虛者應補陰,陽虛者應補陽。排除病源需判斷病情的輕重,可以是驅風,或是暖身,或是清除痰火。然而,長期發作的人體力往往虛弱,應該在治療中加入溫補,或者在溫補中加入一些治療手段。總之,必須時刻關心元氣,確保元氣漸漸充沛,這樣纔有可能逐步改善病情。如果治療過度,病情可能日漸嚴重,甚至有生命危險。(張景嶽)

哮和喘雖然有相似之處,但兩者仍有區別,症狀的輕重緩急也有所不同。哮病多半伴有喘的症狀,但喘卻不一定伴隨哮。要知道喘的成因,如果是因為外邪阻塞導致的,一旦外邪消除,喘自然就會停止,並且不會再發作,這是實證的喘。若是因為根本體質虛弱,腎虛導致氣逆,渾濁的陰氣上升而引發喘,這種情況往往在一兩天內病情就會急轉直下,用藥也難以見效,這是虛證的喘。至於哮病,起初可能也是因為外邪侵襲,未能及時排除,使得邪氣藏於體內,停留於肺部,因此反覆發作,持續纏繞,甚至可能出現各種哮的類型,如痰哮、鹹哮、醋哮,或是因食用生冷食物、幼兒先天哮等症狀。治療上,大體以溫通肺臟,調節腎臟功能為主。如果長期發作導致中氣虛弱,則必須補益中氣。

對於辛散苦寒、豁痰破氣的治療方式,並不適用於哮病。如果能得到擅長針灸的醫生,對穴位進行灸療,往往能根治哮病,只是這樣的醫生難以遇到。長期哮病,病根深沉,病因在於寒氣進入背部經絡,影響肺部功能,舊疾阻礙氣流通暢和痰液排出。發病時,患者難以平躺,就像小偷潛伏在巷弄,若不採取行動,很難捉拿。治療應在發病時進行,使用搜尋和驅逐的策略,病癒後則需養正固本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哮喘遇冷就會發作,大致可分為兩種:一種是體內外都受寒,治療可用參蘇溫肺湯;另一種是寒包熱,治療可用越婢加半夏湯,或是在寒冷來臨前,先用承氣湯排出體內的熱,到冬天寒冷時,沒有熱氣可包裹,自然就不會發作。(《醫學綱目》)

還有一種哮病,看似喘但又不完全相同,呼吸時有聲音,不斷發出呀呷聲。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體內痰火鬱結,外有風寒束縛,或是坐臥在寒濕環境,或是食用過多酸鹹食物,或是體內積火燻蒸,病根深植,難以迅速根除。避免接觸風寒,節制重口味食物,禁用涼性藥物,以免風邪難以去除;禁用熱性藥物,以免痰火升高。調理氣血,疏風散寒,勿忘根本,纔是妥善的治療方法。(《醫宗必讀》)

哮喘這一病症,古時缺乏有效治療,因為病情複雜,包括痰、火、血虛、真陰乾涸等多種因素。如果單純化痰清火,病情未必會好轉,反而可能使元氣日益虧損。如果想補充元氣,又可能助長火氣和痰濕。只有明代易思蘭的一個方子,同時考慮了標本兼治,深刻理解病情。(王協中)

【案例分享】

文人顧明華,長達十年深受哮咳困擾,試遍百藥仍無效。診斷其雙手寸脈,發現脈象細澀。我說:脈象細澀,表示痰火風寒久居體內,根基深厚。必須先補養一個多月,再進行催吐和瀉下的治療。在半年時間裡,他共進行了十次催吐和瀉下,服用了上百劑補藥,最終痊癒。之後,我讓他服用補中益氣湯,加上雞蛋和秋石製成的丸藥,服用了一年左右,病情不再復發。(李士材)

【附錄方劑】

治療哮喘的方劑,主要以二陳治痰,梔豉清火,當歸養血,熟地滋陰,金沸草鹹能潤下,海石鹹以消痰,重以鎮下。具體配方為:熟地五錢,當歸一錢,茯苓、橘紅、半夏、金沸草、麥冬各錢半,甘草五分,黑山梔一錢,淡豆豉一錢,海石二錢。

另一種方法,用於治療長期哮喘,可以將生薑汁塗在布衫的背部,緊貼皮膚穿著,換洗幾次,效果顯著。

2.

經義

帝曰: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,何道之塞?何氣出行?使音不彰,願聞其方。少師曰:咽喉者,水穀之道也。喉嚨者,氣之所以上下者也。會厭者,音聲之戶也。口唇者,音聲之扇也。舌者,音聲之機也。懸雍垂者,聲音之關也。頏顙者,分氣之所泄也。橫骨者,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。

是故厭小而疾薄,則發氣疾,其開闔利,其出氣易。其厭大而厚,則開闔難,其出氣遲,故重言也。人卒然無音者,寒氣客於厭,則厭不能發,發不能下至,其開闔不致,故無音。(《靈樞》)

哲言

虛勞音啞者,喉喑也,由火熱熏灼所致。中風音啞者,舌喑也,乃風中廉泉或心、脾、腎之絡,以心脈系舌本,脾脈絡舌旁,腎脈循喉嚨挾舌本故耳。

風中臟者,心神昏昧而不能言,但噫嘻作聲。風痰者,舌本強硬而不能言。風熱者,舌縱大滿口而不能言。寒中三陰者,舌短縮而不能言。內虛者,語言蹇澀而不明。勞嗽者,真氣損傷,不能上通心肺,而語聲不出。亡血者,三陰脈虛而不能作聲。叫號失音者,風入會厭而不能開闔作聲。

咳嗽失音者,痰壅肺孔而不能出聲。舌喑者,喉中有聲而舌不能轉掉。喉喑者,喉不出聲而舌能轉掉。(《醫階辨證》)

有內熱痰鬱,窒塞肺金,聲啞不出,及久咳氣傷而散者,此內因也;有外受風寒,束其內熱,嗽而聲啞者,此外因也;有爭競號叫,或歌唱傷氣,而聲不出者,此不內外因也。(《三因方》)

音聲之發,腎主之。腎者,水也。水流則有聲,常也。或激之鳴則變矣,如胃中大熱而譫語是也。水止則無聲,如重身九月而喑,胞脈閉塞是也。水涸則無聲,如腎損失音是也。○室女有無故而喑者,月閉也,亦胞脈絕也。重身有胞脈絕者,月閉亦有胞脈絕者,皆瘀血阻塞少陰通舌本之道也。不治則成石瘕,可導而下之。(《醫參》)

方書將失音與不能言合為一證,豈知失音者,舌能轉運,喉中則寂然無聲也;不能言者,舌強不能轉運,喉中格格難出,其聲自在也。余以無聲解之,自難與不能言者混呼矣。(《說疫》)

人有一生不能言者,此肺竅窒塞,腎氣不能上通於咽,如管鑰之固閉其竅,不能通呼吸之氣也。(《見聞錄》)

凡五臟之病,皆能為喑。憂思積慮,久而致喑者,心病也。驚恐憤郁,卒然致喑者,肝病也。風寒外襲,火燥刑金,咳嗽而致喑者,肺病也。飢飽疲勞,致敗中氣,而喘促為喑者,脾病也。酒色過傷,欲火燔灼,以致陰虧而盜氣於陽,精竭而移槁於肺,肺燥而嗽,嗽久而喑者,腎水枯涸也。舌為心之苗,心病則舌不能轉,此心為聲音之主也。

聲由氣而發,肺病則氣奪,此肺為聲音之戶也。腎藏精,精化氣,精虛則無氣,此腎為聲音之根也。經曰:言而微,終日乃復言者,此氣之奪也。而況無聲者乎?是知聲音之病,雖由五臟,而實惟心之神、肺之氣、腎之精三者為之主耳。然人以腎為根蒂,由精化氣,由氣化神,使腎氣一虧,則元陽衰弱,所以聲音之標在心、肺,而聲音之本則在腎。觀之《經》曰:陽盛已衰,故為喑也。

內奪而厥,則為喑痱。然則腎為聲音之根,信非謬矣。○喑啞之病,當知虛實。實者,其病在標,因竅閉而喑也;虛者,其病在本,因內奪而喑也。竅閉者,有風寒之閉,外感證也;火邪之閉,熱乘肺也;氣逆之閉,肝氣強也。風閉者可散而愈,火閉者可清而愈,氣閉者可順而愈,此皆實證之易治也。

內奪者,有色欲之奪,傷其腎也;憂思之奪,傷其心也;驚恐之奪,傷其膽也;飢餒疲勞之奪,傷其脾也。此非各求其屬而大補元氣,安望其嘶敗者復完,而殘損者復振乎!此皆虛證之難治也。然猶有難易之辨者,則辨其久暫,辨其病因,乃可悉焉。蓋暫而近者易,漸而久者難;脈緩而滑者易,脈細而數者難;素無損傷者易,積有勞怯者難;數劑即開者易,久藥罔效者難。此外復有號叫歌哭,及因熱飲冷,暴吸風寒而致喑者,乃又其易者也。

若是者,但知養息,則弗藥可愈。(張景岳)

夫發聲之本在腎,其標在肺。病有虛實,由咳嗽而起者居多。或肺有燥火,外感寒邪,火氣鬱遏而喑者;有肺金燥甚,木火上炎,咽乾喉痹而喑者;有風熱痰涎,壅遏肺竅而喑者;有嗔怒叫號,致傷會厭而喑者;亦有龍相之火上炎,凌爍肺金,久咳而喑者;有內奪而厥,則為喑痱,此腎虛也。金空則鳴,金實則無聲,金破碎亦無聲,此三言足以該之矣。

有邪者,肺家實也;無邪者,久咳損肺,金碎無聲也。治法:有寒者散寒,有火者清火,有風痰者則祛風豁痰。若龍相上炎灼肺者,宜金水同治。若暴中之喑,屬少陰之虛,宜峻補肝腎,或兼治痰火。用藥總宜甘潤,不宜苦燥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失音大都不越於肺,然以暴病得之,為邪鬱氣逆;久病得之,津枯血槁。蓋暴喑總是寒包熱邪,或本內熱而後受寒,或先外感而食寒物,並宜辛涼和解,稍兼辛溫散之。若咽破聲嘶而痛,是火邪遏閉傷肺,昔人所謂金實不鳴、金破亦不鳴。治用生脈散合六味丸,所謂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也。(張路玉)

風寒之邪,客於肺中,滯而不發,故喑。宜服發散之藥,不必治喑。以蘇梗、荊芥各二錢,研汁,入酒半盞和服,效。(《千金方》)

時令病,昏冒不能言語,承氣湯主之。《經》云:大腸之脈散舌下。大腸燥結,熱氣上蒸心肺,肺與大腸相表裡,以承氣湯下去熱結,自能言耳。(蕭慎齋)

大驚入心,則敗血頑痰填塞心竅,故喑不能言。治宜蜜陀僧散、遠志丸、茯神丸。(《仁齋直指》)

脈候

搏陰為喑。○心脈搏堅而長,當病舌卷不能言。(《素問》)

選案

一小兒吐瀉利,小便過多,以致脾虛不欲飲食。治用益黃散,服效。數日後,忽爾不語,知其脾氣已復,腎氣尚虛。投以地黃丸數劑,遂能言。於是益信聲音之根出於腎也,不誣。(錢仲陽)

一人力田辛苦,飢食驟飽,倦臥,醒後喑不能言。此勞倦傷脾,飢飽傷胃,陽明之氣遏而不升,津液不行,賁門壅澀,故言語不能出。以補中益氣湯與服十劑,偶午睡覺,通身汗出,言語如常。(高鼓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