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11)

1. 雜病

○驚搐方作,視其額熱、肢熱、脈大而微數者,易解;若額熱、肢冷,而脈細數之極者,皆暴脫之證也。○暑邪入心,認證的確,即用清心之劑,黃連有用至五七日者,不可一二日不愈便思改轍。書云:臟者藏也。病雖難入,亦復難出,故治法宜守。○暑風驚搐,額熱、肢熱者,可用黃連瀉心收功;額熱、肢冷者,不可用。

何也?黃連瀉心,實瀉脾也。實則瀉其子,子既虧,如何瀉得?○暑風有纏綿日久,人事不省,目斜目竄,咬牙涎湧者,為痰阻心包,仍用牛黃、膽星、竹瀝、薑汁、菖蒲等透竅之藥,兼以清心。若人事清爽,聲音明亮,能食便調者,是臟證已罷。但手足強直,或反張,或拳曲蹙縮者,是大筋為熱所傷,血不營經,不必用利痰及入臟藥,只宜重養陰血,兼以舒筋之味,久久自回。○強直證,用養陰藥,愈者多;緩弛證,宜兼健脾,苡仁、扁豆,為清暑濕之餘藥。

○養陰藥,用生地、丹皮、當歸、白芍、麥冬,加桑寄生、羚羊角、秦艽、鉤藤以舒筋。○暑風驚,大概胎氣壯,脾土不虧,能受清涼者可治;若吐瀉並作,額熱肢冷,搐不甚者,是為暑風慢驚,清補兩難,六君加黃連,應藥者生,不應者死。(《橡村治驗》)

睡中驚惕

小兒睡中驚惕,多由心腎不足所致。蓋小兒臟腑脆弱,易為驚恐,且人之神氣,寤則行於目,寐則棲於腎,今心腎既虛,則神氣不能攝攝,故睡中驚惕。治宜補心湯,清心安神。有因驚嚇而作者,驚則動肝,故神魂不安,治宜抱龍丸,豁痰鎮驚。若因食鬱生痰而致者,治宜健脾化痰,加山梔、柴胡以清熱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癇與驚相類。但癇發時,仆地作聲,醒則吐涎沫;驚則不作聲,不吐涎沫。(婁全善)

小兒之癇有三:風癇、驚癇、食癇是也。風癇緣衣暖汗出,風因襲入。初時,屈指如數物乃作。驚癇起於驚怖,大啼乃作。食癇其先不哺乳,吐而變熱後發。驚癇按圖灸之;風癇治以豬心湯;食癇當下乃愈,紫霜丸佳。(《千金方》)

癇,小兒之惡候也。蓋小兒血脈未斂,骨氣未聚,或為風邪所觸,或因乳哺失節,停結癖積而得之。其候:神氣怫鬱,瞪眼直視,兩目牽引,口噤涎流,腹肚脹膨,手足搐掣,或叫或啞,或項背反張,腰脊強直,但四體柔弱、發而時醒者為癇。若一身強硬,終日不醒,則為痙矣。(楊仁齋)

癇病,小兒常有之。諸書皆言積驚成癇,故有驚風三發便為癇之語。大概肝主驚風,初作不為疏解,便投金石丸散,使邪留於心包、肝、膽,久而不除,生痰生熱,觸著便發,或目直喊叫,搖頭手掣,口吐白沫,或卒然昏僕,或作豬、羊、雞、犬、牛吼之聲。世有五癇之名,陰陽之別,多方雜出,愈治愈深。

白話文:

雜病

  • 驚厥剛開始發作時,如果看到額頭發熱、四肢發熱、脈搏大而稍微快,這種情況容易好轉;但如果額頭發熱、四肢冰冷,而且脈搏細快到極點,這都是病情突然惡化的徵兆。
  • 暑邪侵入心臟,如果診斷明確,就應該使用清心火的藥方。黃連有時需要用到五到七天才能見效,不要用了一兩天沒好轉就想換藥。古書說:「臟,是藏的意思。」疾病雖然難以進入臟腑,也同樣難以排出,所以治療方法應該堅持下去。
  • 暑熱引起的驚厥,如果額頭發熱、四肢也發熱,可以用黃連來瀉心火,病情可以得到控制;但如果額頭發熱、四肢冰冷,就不能用黃連了。 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黃連瀉心火,實際上是瀉脾胃的功能。虛弱的脾胃就像母親的孩子一樣,本來就虛弱,如果再瀉,那就更虛了,怎麼能瀉呢?
  • 暑熱引起的驚厥,如果病程纏綿日久,病人昏迷不醒,眼睛斜視或亂轉,牙關緊咬,口水直流,這是痰阻礙了心包,應該用牛黃、膽星、竹瀝、薑汁、菖蒲等能開竅的藥物,同時也要清心。如果病人意識清醒,聲音洪亮,能吃東西且大小便正常,表示內臟的病症已經消除。但如果手腳僵硬、向後仰、或者拳曲縮成一團,這是因為熱邪損傷了大筋,導致氣血不能滋養經絡,這時候就不需要用化痰或入臟腑的藥物,只需要著重滋養陰血,同時用一些舒筋的藥物,慢慢就會恢復。
  • 僵硬的症狀,用滋養陰血的藥物,大多可以治好;而鬆弛無力的症狀,應該同時健脾,薏苡仁、扁豆等藥物,可以清除暑濕的餘邪。
  • 滋養陰血的藥物,可以用生地、丹皮、當歸、白芍、麥冬,加上桑寄生、羚羊角、秦艽、鉤藤來舒筋。
  • 暑熱引起的驚厥,大概是胎兒時氣血強盛,脾胃功能不虛,能夠承受清涼藥物的,可以治好;如果出現又吐又瀉,額頭發熱、四肢冰冷,但抽搐不嚴重,這是暑熱引起的慢性驚厥,既不能單純清熱也不能單純補益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黃連,如果藥效對症就能活,如果藥效不對症就會死。(這是《橡村治驗》的內容)

睡中驚惕

  • 小孩子睡覺時驚醒,多半是由於心腎不足所引起的。小孩子的內臟很脆弱,容易受到驚嚇,而且人的精神,清醒時在眼睛,睡著時在腎臟。如果心腎虛弱,精神就無法安定,所以睡覺時會驚醒。治療應該用補心湯,清心安神。有些是受到驚嚇引起的,驚嚇會傷肝,導致神魂不安,治療應該用抱龍丸,化痰鎮驚。如果是因為飲食積滯、產生痰而引起的,治療應該健脾化痰,加上山梔、柴胡來清熱。(這是《張氏醫通》的內容)

癲癇

  • 癲癇和驚風有些相似。但是癲癇發作時,會倒地發出聲音,醒來會吐口水;驚風則不會發出聲音,也不會吐口水。(這是婁全善的觀點)
  • 小兒的癲癇有三種:風癇、驚癇、食癇。風癇是由於穿太暖出汗,風邪侵入而導致的。剛開始發作時,會屈著手指,像是要數東西一樣。驚癇是由於受到驚嚇而引起的,大哭之後就會發作。食癇是在不餵奶之後,吐了之後發熱才發作的。驚癇可以按照圖來灸治;風癇可以用豬心湯來治療;食癇則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,紫霜丸效果不錯。(這是《千金方》的內容)
  • 癲癇,是小兒的重病。小兒的血脈還沒收斂,骨氣也還沒聚攏,有的是因為受風邪侵襲,有的是因為餵養不當,導致積滯產生。症狀是:精神萎靡、眼睛瞪得大大的直視前方、眼球往兩邊拉扯、牙關緊閉、口水直流、肚子脹大、手腳抽搐、或者叫喊或者不出聲、或者脖子向後彎、腰背僵硬,但四肢是軟弱的。發作時清醒,這是癲癇。如果全身僵硬,整天昏迷不醒,則是痙病。(這是楊仁齋的觀點)
  • 癲癇,是小孩子常見的疾病。書上都說是驚嚇累積久了就會變成癲癇,所以才有驚風發作三次就變成癲癇的說法。大概來說,肝臟主導驚風,剛開始發作的時候沒有疏導,就給金石丸散之類的藥物,導致邪氣留在心包、肝、膽,久久不能消除,產生痰熱,一觸發就發作,或者眼睛直視大喊大叫,搖頭晃腦,手腳抽搐,口吐白沫,或者突然昏倒,或者發出豬、羊、雞、狗、牛的叫聲。世上有五種癲癇的說法,有陰陽之分,各種說法眾多雜亂,越治越嚴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