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五·雜證匯參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·雜證匯參 (7)

1. 斑疹痧㾦

斑疹

有傷寒發斑,有時氣發斑,有陽毒發斑,有溫毒發斑,四證之中,溫毒為重。皆因熱邪在表,不當下而下之,乘虛入胃;或熱邪在裡,不得疏泄,二者皆能發斑。(《三因方》)

時疫傳染多發斑。大抵汗後熱不淨,煩躁脈伏,便是發斑之候。斑證吐瀉者吉,謂毒氣上下俱出也。(《醫學六要》)

或朵如錦紋者,為斑;隱隱見紅點者,為疹。蓋胃熱失下,衝入少陽,則助相火而成斑;衝入少陰,則助君火而成疹。○凡斑疹欲出未出之際,宜服升麻葛根湯以透其毒,不可便服寒劑以攻其熱,又不可發汗、攻下虛其表裡之氣。如內熱甚,加黃連、犀角、青黛、知母、石膏、芩、柏、元參之類;若斑勢稍退,潮熱譫語,不大便,可用大柴胡湯,或調胃承氣湯下之。(汪訒庵)

白話文:

斑疹

《三因方》

傷寒、氣虛、陽毒、溫毒等病症都可能出現斑疹,其中溫毒最為嚴重。這些斑疹都是因為熱邪停留在體表,沒有及時向下驅散,趁機侵入胃部;或者熱邪滯留在內,無法疏泄,這兩種情況都能導致斑疹出現。

《醫學六要》

時疫流行時,容易出現斑疹。一般來說,出汗後體內餘熱未清,患者感到煩躁,脈象沉伏,就可能要發斑疹。斑疹伴隨嘔吐或腹瀉是吉兆,表示毒氣從上下兩途排出。

汪訒庵

斑疹可分為斑和疹兩種,斑如錦紋,疹如紅點。斑疹出現的原因是胃熱無法下降,衝入少陽,助長相火而形成斑;衝入少陰,助長君火而形成疹。

當斑疹欲出未出時,應服用升麻葛根湯以透發毒氣,不可立即服用寒涼藥物來攻熱,也不可發汗或攻下,以免傷及表裡之氣。若內熱嚴重,可加入黃連、犀角、青黛、知母、石膏、黃芩、側柏葉、玄參等藥物清熱解毒;如果斑疹略有減退,但伴隨潮熱、神志不清、便秘等症狀,可用大柴胡湯或調胃承氣湯瀉熱通便。

斑證,輕如疹子,重如錦紋。致病之由,雖分數種,然總因邪毒不解而然。如當汗不汗,則表邪不解;當下不下,則里邪不解;當清不清,則火盛不解;當補不補,則無力不解;或下之太早,則邪陷不解;或陽證誤用溫補,則陽亢不解;或陰證誤用寒涼,則陰凝不解。凡邪毒不解,則直入陰分,鬱而成熱,乃致液涸血枯,斑見肌表。

○成無己曰:熱則傷血。熱不散則裡實表虛,熱邪乘虛出於皮膚而為斑也。不可發汗,重令開泄,更增斑斕也。予則以為不然。蓋凡傷寒之邪,本自外而入,深入不解,則又自內而出,此其表裡相乘,勢所必至,原非表虛證也。但使內外通達,則邪必由表而解矣。(《景岳全書》)

白話文:

斑疹病,輕微時像疹子,嚴重時像錦緞上的紋路。引起斑疹的原因雖然很多,但總歸是邪毒沒有去除造成的。比如該出汗時不出汗,就表示表邪沒有去除;該瀉下時不瀉下,就表示里邪沒有去除;該清熱時不清熱,就表示火氣太盛沒有去除;該補益時不補益,就表示身體無力沒有去除;或者過早瀉下,就導致邪氣深入體內沒有去除;或者陽證誤用溫補藥物,就導致陽氣過盛沒有去除;或者陰證誤用寒涼藥物,就導致陰氣凝結沒有去除。總之,只要邪毒沒有去除,就會直接進入陰分,鬱積成熱,最終導致體液枯竭、血液乾燥,斑疹就會出現在皮膚表面。

成無己說:熱邪會傷血。熱邪不散,就會導致內實外虛,熱邪趁虛從皮膚表面發散出來,形成斑疹。不可發汗,更不能強行瀉下,這會加重斑疹。我認為這說法不對。因為所有傷寒邪氣都是從外進入體內,深入體內沒有去除,就會從內部向外發散,這是表裡相互影響的必然結果,並非表虛證。只要讓內外通達,邪氣就能順著皮膚表面散出去了。

凡斑疹初見,須用紙捻照看胸、背、兩脅,點大而在皮膚之上者為斑;或云頭隱隱,或瑣碎小粒者為疹。方書謂斑色紅者屬胃熱,紫者熱極,黑者胃爛。亦必看外證所合,方可斷之。然春夏之間,濕病俱發斑疹,須辨其色。如色淡肢清,口不甚渴,脈不洪數,非虛斑即陰斑也。

或胸腹微見數點,面赤足冷,或下利清穀,此陰盛格陽於上也,當溫之。若斑色紫點小者,心包熱也;點大而紫者,胃中熱也;黑斑而光亮者,熱勝毒盛也。雖屬不治,若其人氣血充者,或有可救;黑而晦者必死;黑而隱隱,四旁赤色者,此火鬱內伏,大用清涼透發,間有轉紅可救者。

白話文:

當你看到身上出現斑疹時,要用紙捻照照胸、背、兩側肋骨,如果斑點大而浮在皮膚表面,那就是斑;如果斑點隱隱約約、像芝麻般細小,那就是疹。醫書上說,斑點如果是紅色的,代表胃熱,紫色的代表熱度很高,黑色的代表胃部潰爛。不過,還需要結合其他的病症才能確診。尤其是在春夏季節,容易出現濕邪引起的斑疹,必須仔細觀察斑點的顏色。如果斑點顏色淡,四肢清涼,不太口渴,脈象不快不數,可能是虛斑或陰斑。

另外,如果胸腹部出現少數幾個斑點,臉色發紅,腳冷,或者拉肚子,排泄物清稀,這是陰盛格陽於上的表現,需要溫陽治療。如果斑點顏色發紫,點狀小,可能是心包熱;點狀大而發紫,可能是胃中熱;黑色斑點而且光亮,代表熱毒很盛。雖然這種情況一般來說是不治之症,但如果患者氣血充足,還是有救治的機會;如果黑色斑點暗淡無光,就一定會死亡;如果黑色斑點隱隱約約,周圍有紅色,這是火氣鬱積在體內,需要用清涼透發的藥物來治療,有時候會轉變成紅色,就有救治的可能。

夫斑屬血,疹屬氣,斑疹皆是邪氣外露之象,發出神情清爽為外解里和,如斑疹出而神昏者,此正不勝邪而內陷,或胃津內涸之候也。○斑由失表而致者,當求之汗;失下而致者,必取乎攻。火甚清之,毒甚化之。營氣虛者,助其虛而和之、托之。至於陰斑之說,甚少。痧者,疹之通稱,有頭粒而如粟狀;癮者,即疹之屬,腫而易癢。

須知出要周勻,沒宜徐緩。致病不外乎太陰、陽明,故繆氏專以脾胃論,精且切也。治宜辛涼、甘寒、苦寒、鹹寒、淡滲等法。(葉天士)

內傷發斑,形如蚊跡,多在手足,初起無頭痛、身熱等證,乃勞役過度,胃氣虛極,火遊於外,或他證汗、下後,中氣虛乏,邪無所歸,散於肌表。治宜大建中湯,不可妄施涼藥。○陰證發斑,點稀色淡,如蚊跡狀,不似陽斑之紅顯也。良由腎氣虛寒,陰盛於下,迫其無根之火浮游於上。

白話文:

斑點是血分的問題,疹子則是氣分的問題,斑疹都是外邪入侵身體的表現。如果發疹後精神清爽,就代表外邪已解,內里也和諧了。但如果發疹後神志昏迷,就表示正氣不敵邪氣,邪氣入侵內部,或是胃液耗竭的徵兆。斑點若因外感風寒引起,就應該以發汗的方式治療;若因脾胃虛弱引起,則應該用攻邪的方法治療。火氣旺盛的,要清熱;毒素侵入的,要化解。營氣不足的,要補虛、調和、托邪。陰斑的情況比較少見。痧是疹子的通稱,像米粒大小的疹子;癮也是疹子的一種,腫脹且容易發癢。

疹子要均勻地長出來,消退也要慢慢地緩慢進行。導致疾病的原因不外乎是太陰和陽明兩經,所以繆氏專門從脾胃的角度論述,精準且切合實際。治療要使用辛涼、甘寒、苦寒、鹹寒、淡滲等方法。

內傷引起的斑點,像蚊子叮咬的痕迹,多出現在手腳上,初期沒有頭痛、發熱等症狀,這是因為勞累过度,胃氣虚弱,火氣外溢,或因其他疾病而過度發汗、泄瀉,導致中氣虛弱,邪氣無處可去,散布在皮膚表面。治療應該使用大建中湯,不可隨便使用涼性藥物。陰證引起的斑點,顏色稀淡,像蚊子叮咬的痕迹,不像陽證斑點那樣紅明顯。這是因為腎氣虛寒,陰氣過盛,迫使無根之火浮游在體表。

若誤作熱證而用清涼,危殆立至。治宜八味湯,陰火收藏,而斑自退。(《明醫指掌》)

蚊跡類斑,謬誤認作斑治,殺人甚速。辨法先紅後黃者,蚊跡也;先淡後紅者,斑也;蚊跡多見於手足;斑多見於胸腹。(朱丹溪)

斑無頭粒,如蚊跡、蚤痕,重者如錦紋;疹有頭粒,或見或隱。斑發於陽明,疹發於太陰。疹之所由,乃肺為熱灼,故紅點見於皮毛,與濕疹白色而無紅點者不同。蓋疹,感病也,時行也,四時不正之氣與膈間素有之火合而灼肺也。或君火、相火之所致,或寒、暖、暑、濕之氣合而為病。

其證寒熱嘔惡,目多眵痕,耳冷尻冷;其脈或沉而數,或伏而不起,發後始見洪數者是也。再論治法,斑為胃實,故見點便忌升提,急急清涼化毒。尤慮胃爛,爛則色變紫黑而危。疹為心包伏熱熏肺而出,故首尾但宜清涼解托,涼膈散去硝、黃是其主方,有表證加荊、防、前胡之屬。不用羌活者,因無太陽證也;兼骨節疼痛,始可加入。

白話文:

如果誤將病症當成熱證而使用清涼藥物,就會立刻出現危險。治療應該使用八味湯,將陰火收斂,斑疹就會自然消退。

像蚊子叮咬留下的痕跡一樣的斑點,如果誤以為是斑疹而治療,就會很快致命。辨別方法是,先紅後黃的是蚊跡,先淡後紅的是斑疹;蚊跡多見於手足,斑疹多見於胸腹。

斑疹沒有頭部,像蚊跡、跳蚤痕跡一樣,嚴重的就像錦紋一樣;疹子有頭部,有時看得見,有時看不見。斑疹發於陽明經,疹子發於太陰經。疹子的產生,是因為肺熱灼傷,所以紅點出現於皮毛,與濕疹白色而沒有紅點的狀況不同。因為疹子是感染疾病,是流行病,是四時不正之氣與膈間原本存在的熱火結合而灼傷肺部。也可能是君火、相火造成的,或者寒、暖、暑、濕之氣結合而導致的疾病。

症狀是寒熱嘔吐,眼睛有許多眼屎,耳朵和屁股冰冷;脈象可能是沉而數,或伏而不起,發病後才出現洪數。再論治療方法,斑疹是胃實,所以出現斑點就忌諱升提,要迅速使用清涼藥物化解毒素。尤其要擔心胃潰爛,潰爛就會變成紫黑色而危急。疹子是心包伏熱燻蒸肺部而出現,所以一開始到結束都應該使用清涼解毒的藥物,涼膈散去除硝石、黃芩是主方,如果有表證,可以加入荊芥、防風、前胡等藥物。不用羌活,因為沒有太陽證;如果伴隨骨節疼痛,才可以加入。

脈大汗多,兼陽明證,可加葛根;往來寒熱,兼少陽證,可加柴胡。暑令合益元散,寒令合香蘇飲。火旺清之,用黃連、石膏必兼甘、桔;末後滋陰,甘、桔仍不可去。更有要語,但有一毫胸次未寬,便為疹毒未透;首尾無汗,鬚髮一身水泡,膈熱方清;虛者忌耆、術,可加人參。治疹之法如此,治斑之法,諸書詳盡,不必多贅。

(王協中)

斑為三焦無根之火,疹屬心脾濕熱之火,其上侵於肺則一也。○赤疹因熱氣乘之,稍涼則消;白疹因寒氣折之,稍暖則消。似白似赤,微黃隱於肌肉之間,四肢重著,此脾經風熱挾濕也,多因沐後感風與汗出解衣而得。(《醫學入門》)

白話文:

脈搏有力,出汗多,同時伴有陽明經證狀,可以加入葛根;發熱、發冷反覆,同時伴有少陽經證狀,可以加入柴胡。夏季可以配合益元散,冬季可以配合香蘇飲。火旺就用黃連、石膏來清熱,但一定要配合甘草、桔梗;病症後期要滋陰,甘草、桔梗也不能去掉。另外還要提醒一點,只要胸口還有一點點不舒暢,就代表疹毒還沒有完全透出;如果從頭到尾都沒有出汗,全身出現水泡,這是由於心膈熱盛,需要清熱;虛弱的人忌用黃芪、蒼朮,可以加入人參。治療疹子的方法就這些了,治療斑疹的方法,醫書上都有详细的记载,就不必多說了。

斑疹是三焦火氣無根,疹子是心脾濕熱引起的,都属于肺部受热侵犯,本质上是一样的。红色的疹子是由于热气入侵,稍微凉一下就能消退;白色的疹子是由于寒气侵犯,稍微溫暖一下就能消退。既不红也不白,呈现微微发黄的颜色,隱藏在肌肉之間,四肢沉重,這是脾經風熱挟濕引起的,通常是洗完澡后受风,或出汗后解开衣服引起的。

疹有頭粒,或如粟米,或如蚊跡,或隨出隨沒,或沒而又出。又有紅點隱密於皮膚不透出者,為癮疹;顆粒顯透於皮膚者,為沙疹。證各不同,而初起必兼鼻塞流涕,聲重咳嗽,頭疼胸悶,發熱自汗;更有風邪壅肺,氣急鼻扇,咳不能臥。先用潤肺利邪之劑。後變潮熱而頭不疼,胸膈已快,惟咳嗽氣急如故,此因本氣素虛。

肺邪雖解,陰虛火旺,脈數大者,宜滋陰清肺,不可誤投參、耆酸斂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丹痧

丹痧一證,方書未有詳言,余究心是證之所由來,不外乎風、寒、溫、熱、時厲之氣而已。故解表清熱,各有所宜,治之得當,愈不移時,治失其宜,禍生反掌,無非宜散宜清之兩途。其證初起,凜凜惡寒,身熱不甚,並有壯熱仍兼憎寒者,斯時雖咽痛煩渴,先須解表透達,即或宜兼清散,總以散字為重。所謂火鬱發之也。

白話文:

疹子有突起的顆粒,有的像粟米一樣,有的像蚊子叮咬的痕跡,有的出現後就消失,有的消失後又出現。還有一些紅色的小點隱藏在皮膚里,看不出來,這就是癮疹;顆粒明顯地凸出皮膚的,就是沙疹。這些症狀各有不同,但一開始都會伴隨鼻塞流涕,聲音嘶啞咳嗽,頭疼胸悶,發熱出汗;還有風邪壅塞肺部,呼吸急促,鼻翼扇動,咳嗽得厲害,無法平躺。首先要用潤肺化解邪氣的藥物。

之後會出現潮熱,但頭不疼了,胸膈也舒服了,只是咳嗽和呼吸急促如故,這是因為原本就氣虛體虛。

雖然肺部的邪氣消除了,但由於陰虛火旺,脈搏跳動得快,就應該滋陰清肺,不能錯用人參、黃芪等補氣斂汗的藥物。

丹痧這種病,醫書中沒有詳細的論述。我專心研究過這種病的病因,無非是風、寒、溫、熱、時疫等邪氣入侵所致。因此治療時要解表清熱,具體用藥要根據病情而定,治療得當,很快就能痊癒,如果治療不得當,就會釀成大禍,這兩種方法的區別就在於散和清。

丹痧一開始,會有嚴重的惡寒,身體發熱不厲害,有些人還會出現壯熱伴隨畏寒的情況,雖然咽喉疼痛口渴,但還是要先解表透邪,即使要兼顧清熱散邪,也要以散字為重,因為這是火鬱積而發病。

苟漫用寒涼,則外邪益閉,內火益焰,咽痛愈劇,潰腐日甚矣。不明是理,反云如此涼藥,尚且火勢勃然,不察失散之誤,猶謂寒之未及,愈涼愈遏,以致內陷而斃者有之。或云:是證專宜表散。所見亦偏,蓋初起寒熱之時,散為先務,俾汗暢而丹痧透發,若無惡寒等證,則外閉之風寒已解,內蘊之邪火方張,寒涼泄熱,是所宜投,熱盡而病自愈矣。若仍執辛散之方,則火得風而愈熾,腫勢反增,腐亦滋蔓,必至滴水下咽,痛如刀割。

間有議用清涼者,乃以郁遏誹之:炎熱燎原,殺人最暴,此偏於散之為害也。彼言散之宜,此言散之禍;彼言寒之禍,此言寒之宜。要於先後次第之間,隨機權變,斯各中其竅耳。再按:此證愈後,每有四肢痠痛難以屈伸之狀,蓋由火爍陰傷而絡失所養,法宜滋陰,勿同痹證施治。(《吳醫匯講》)

白話文:

如果一味使用寒涼藥物,就會導致外邪更加閉塞,內火更加旺盛,咽喉疼痛更加劇烈,潰爛更加嚴重。有些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反而認為寒涼藥物都這麼有效了,火勢仍然很旺,沒有意識到用藥失誤,還以為是寒涼藥物不夠,就繼續加重寒涼藥物的用量,結果導致病情內陷而死亡。也有些人認為這個病症只應該用辛散藥物治療。他們的觀點也偏頗,因為在疾病初期出現寒熱的時候,散寒解表是首要任務,讓汗液暢通,使丹痧透發出來。如果沒有惡寒等症狀,說明外閉的風寒已經解除了,體內蘊積的邪火才開始發作,此時寒涼泄熱才是應該採取的治療方法,等到熱邪消失,疾病自然就會痊癒。如果仍然固執地使用辛散藥物,就會助長火勢,腫勢反而會加重,潰爛也會蔓延,最終會導致吞咽困難,疼痛難忍。

有些人主張使用清涼藥物,認為散寒藥物會加重病情,就像烈火燎原一樣,會迅速致人死亡。他們認為散寒藥物有害,而寒涼藥物有利;有些人認為寒涼藥物有害,而散寒藥物有利。其實,關鍵是要根據疾病的發展階段,靈活運用藥物,才能達到最佳效果。

另外,這個病症後期往往會出現四肢酸痛難以屈伸的症狀,這是因為火邪灼傷陰液,導致經絡失去滋養造成的。治療方法應該以滋陰為主,不能用治療痺證的方法。

白㾦

白㾦一證,考古方書無專條論及,間有斑疹門中發明一二,究未能盡其底蘊。今溫熱證中,每多發出如粞如粟,色白形尖者,謂之白㾦。有初病即見者;有見而即愈者;有見而危殆者,有病經日久,斑疹已見,補瀉已施之後,仍然發此而愈者。世俗泛稱時氣,殊不知致病之由既異,治療之法不同,不可不與斑、疹詳辨而審處之也。

蓋傷寒傳經熱病,汗出不徹,邪熱轉屬陽明,或由經入腑,受熱蒸灼,營傷血熱不散,而裡實表虛,熱氣乘虛出於膚腠,稀如蚊跡,稠如錦紋者,為斑;時行風熱之氣,侵入肺虛血熱之體,失於清透,傷及手太陰血分,乘虛出於皮膚,如沙如粟而色紅瑣碎者,為疹。或歲當火運,復感時厲之毒,即咽痛而成丹痧及爛喉痧之類,為最劇者也。

白話文:

白㾦

白㾦這一症狀,古代醫書中並沒有專門的條目論述,偶爾在斑疹門中會有簡單的說明,但並不能完全揭示其本質。如今在溫熱病證中,經常出現一些像米粒一樣、顏色白、形狀尖銳的疹子,人們稱之為白㾦。有些患者一開始就出現白㾦;有些患者出現白㾦後很快就痊癒;有些患者出現白㾦後病情危重;還有些患者在病程較長、斑疹已經出現、補瀉治療已經進行後,仍然出現白㾦,但最終痊癒。世間俗稱這為時氣,卻不知道致病原因各不相同,治療方法也應有所區別,不可不與斑疹詳加辨別並審慎處置。

一般來說,傷寒傳經熱病,汗出不暢,邪熱轉入陽明經,或者由經絡入腑,受到熱氣蒸灼,營氣受損,血熱不散,導致裡實表虛,熱氣乘虛而出,從肌膚毛孔中冒出來,稀疏如蚊子叮咬的痕迹,密集如錦緞紋理,這就是斑疹。而時行風熱之氣侵入肺虛血熱的體質,未能及時清透,傷及手太陰經血分,乘虛而出,形成如沙粒、米粒大小,顏色紅,零散分布的疹子,這就是疹子。或者是在火運當令的時候,又受到時行疫毒的侵襲,就會出現咽喉疼痛,形成丹痧、爛喉痧等症狀,這都是最嚴重的表現。

至於白㾦一證,則溫暑病中兼濕為多。蓋伏氣之發,本從內出,然必因外感,及人身素蘊之濕,與外觸之邪互相蒸發,上甚為熱。初病治法,設不用清透、滲解,則肺為熱傷,氣從中餒,不能振邪外解,熱漸陷於營分;轉投清營、滋化,熱勢稍緩,而肺氣亦得藉以自復,所留之濕,仍從上焦氣分尋隙而出,於是發為白㾦。以肺主氣,故多發於肩背、胸臆。

白為肺之色,光潤為濕之餘氣,至此而邪始盡泄也。若其人根本已虛,無氣蒸達,多有延為衰脫者。故此證以元氣未漓,色潤晶瑩有神者,為吉;枯白乏澤,空殼稀散者,為氣竭而凶。總以形色之枯潤,卜其氣液之竭否。大抵此證在春末夏初暑濕之令為甚,秋冬則間有之。要不出乎手經受病,仍從手經發泄,不比足經之邪可從下解也。

白話文:

至於白色痰這一症狀,大多是溫暑病中夾雜了濕氣。因為潛伏的病氣發作,原本是從體內發出來的,但是必須依賴外感,加上人體本身積聚的濕氣,與外來的邪氣互相蒸發,向上則非常熱。初期治療,如果不用清熱通透、滲濕化解的方法,肺就會被熱氣傷到,氣從內部衰敗,無法驅除外邪,熱氣逐漸侵入營氣;轉而用清熱涼血、滋陰潤燥的方法,熱氣雖然稍微減緩,但是肺氣也藉此得到恢復,殘留的濕氣,仍然會從上焦的氣分尋找機會散發出去,於是就出現白色痰。因為肺主氣,所以大多發作在肩背、胸部。

白色是肺的顏色,光潤是濕氣的餘氣,到這個時候邪氣才徹底排出。如果這個人本來就虛弱,沒有氣力把痰蒸出來,很多就會發展成衰竭。所以這種症狀,以元氣沒有完全耗損,痰色潤澤光亮有神采者為吉兆;痰色枯白沒有光澤,稀薄散亂者,表示氣力已經耗盡,預後凶險。總之,要根據痰的顏色是否光潤,來判斷氣血是否已經枯竭。總體來說,這種症狀在春末夏初暑濕季節比較嚴重,秋冬則偶爾出現。重要的是,它是由手太陰肺經受病引起的,也會從手太陰肺經發泄出去,不像足經的邪氣可以從下部排出。

夫肺為主氣之臟,氣旺則邪從外解,上泄而病愈;氣衰則邪正並竭,雖發必朽白無神而難治。觀《內經》暑與濕同推,仲聖痙、濕、暍合論,益知溫暑證中多夾濕邪,更無疑矣。○再有一種白㾦小粒,如水晶色者,此濕熱傷肺,邪雖出而氣液枯也,必得甘藥補之。或未至久延,傷及氣液,及濕鬱衛分,汗出不徹之故,當理氣分之邪。

若白如枯骨者,多凶,為氣液竭也。(《吳醫匯講》)

脈候

凡斑既出,須得脈洪數有力,身溫足暖者可治;若脈小足冷,元氣虛弱者難治。(周禹載)

選案

一人內寒外熱,六脈沉細,肩背、胸脅斑出數點,隨出隨隱,語言狂亂。乃陽為陰逼,上入於肺,傳之皮毛,故肌表雖熱,以手按之,須臾冷透如冰。與姜附等藥數劑,大汗而愈。(許叔微)

白話文:

肺是主管氣息的器官,氣息旺盛則能將邪氣從外部排出,排出後病情就會好轉;氣息衰弱則邪氣和正氣一起衰竭,即使發病也容易惡化,變得無神難治。從《內經》中可以看出暑氣與濕氣常常一同出現,張仲景將痙、濕、暍(熱傷)合在一起討論,更加確信溫熱的病症中常伴隨著濕邪,這一點沒有疑義。

如果出現一種白色的小顆粒,顏色像水晶一樣,這是因為濕熱傷害了肺部,雖然邪氣已經排出,但氣和液都已經枯竭,必須用甘甜的食物來補充。或者在早期就得到延遲治療,傷害了氣和液,或是因為濕氣積聚在衛生系統,汗液不能充分排出,應該處理衛生系統的邪氣。

如果白色像乾枯的骨頭,通常表示情況很嚴重,因為氣和液已經枯竭。(《吳醫匯講》)

脈象

一旦斑點出現,需要脈搏洪大有力,身體溫暖腳底也暖和,這種情況下可以進行治療;如果脈搏細小腳底寒冷,元氣虛弱,治療起來就困難了。(周禹載)

選案

有一個內寒外熱的人,脈搏沈細,肩背、胸脅處出現幾個斑點,隨著斑點的出現和消失,說話狂亂。這是因為陽氣被陰邪逼迫,進入肺部,傳遞到皮膚和毛髮,所以皮膚表面看起來熱,但用手按時,很快就會冷得像冰一樣。使用薑附等藥物幾次後,大汗淋灕,病情痊癒。(許叔微)

一人脈虛自汗,誤與真武湯,遂至神昏脈伏,肌熱灼指。此營熱致斑,非陽病陰脈可比。先與白虎加入參湯化其斑,復以桃仁承氣下之而愈。(呂滄州)

胡虎臣元氣素虛,時常感冒,予與補中益氣湯即愈。一日,發斑遍身,兼見焦黑。醫謂陽證誤溫不救。予曰:非也,此胃氣虛極,一身之火遊行於外。與人參五錢,黃耆、麥冬各二錢,五味、花粉、丹皮、木通、元參、貝母、荊芥各七分,服之而愈。(程華仲)

白話文:

某人脈搏虛弱,容易出汗,誤服真武湯,結果神志昏迷,脈象微弱,身體發熱,手指灼熱。這其實是營氣熱盛導致的斑疹,並非陽虛的病症,不能用陰脈的治療方法。應該先用白虎湯加入人參,化解斑疹,再用桃仁承氣湯瀉下,就能痊癒。

胡虎臣體質虛弱,經常感冒,服用補中益氣湯後即痊癒。有一天,他全身出現斑疹,並且伴有焦黑色。醫生認為是陽證誤用溫熱藥物不救。我說:不是,這是胃氣虛弱到極點,身體的熱氣遊行於外。我給他服用人參五錢、黃耆、麥冬各二錢、五味子、花粉、丹皮、木通、元參、貝母、荊芥各七分,服用後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