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三·傷寒提鉤 (4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·傷寒提鉤 (45)

1. 傷寒

或謂兩感證之不多見者,蓋亦見之不廣,而義自未達耳。其如何治法,亦在乎知其由而救其本也。(錢禎)

夫兩感病,既曰三日乃死,不在頃刻可知,極力救援,亦可冀其僥倖也。余每見頭痛、惡寒、惡風、腰脊痛引周身等太陽證才見,即具少陰證者;陽明證才見,而腹滿、不食、譫妄等證即具者,脅滿、耳聾等象未齊,即兼囊縮、乳平者,皆在一兩日間。不與攻擊,亦不表汗,惟斟酌其藜藿膏粱老幼之殊,悉從內傷溫補治法,往往獲效。

其有餘波不罷,輕調本經,無不中肯。先輩立言,有置之不治者,有從外感治者,有從內傷治者,有先表后里者,有先里後表者,有表裡齊行攻擊者,有攻表攻裡間施者,有攻後再行補益者,有見內外皆潰始行溫補者,總總穿鑿,法無可遵。歲之甲申,始得錢禎所論:原有各種內傷於前,繼有外感於後,一著便成兩感。

玩味其言,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。(曹恆占)

陰陽易

男女交媾而病傳焉,奇病也。其授者,者始因傷寒,而實種於欲火;其受者,因於欲火,而實發於陰虛。此陰陽易之病所由來也。褌襠者,男女陰陽之衛。衛乎外者,自能清乎內。感於無形者,治之以有形,取其隱內燒而服之。形氣相感,小便即利,陰頭微腫,濁陰走下竅,而清陽出上竅,欲火平而諸證自息矣。然更宜六味地黃湯合生脈散治之。(柯韻伯)

瘥復

傷寒新愈,起居作勞,因而復病,謂之勞復;強食穀食,因而復病,謂之食復;男女交接,復而自病,謂之房勞復;男女交接,相易為病,謂之陰陽易。蓋因其人新瘥,餘邪伏於臟腑,未經悉解,故犯之輒復也。學者於臨證時,審其脈證而詳辨之,則施治自無誤矣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傷寒既愈復熱者,其故有四:或以邪氣方散,胃氣未清,因而過食者,是為食復;或以表邪方解,原不甚虛,有過慎者,輒加溫補,是誤補而復。若此二者,所謂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,致衛氣復閉,陽邪復聚而然。仍宜汗也。又或新病方瘳,失於調攝,或勞傷脾陰,因而復熱者,是名勞復;或不慎房室,因而再感者,是名女勞復。若此二者,所謂陰虛者陽必湊之而然。

或從補,或從汗,因時制宜,權其緩急,而治分虛實也。(張景岳)

傷寒瘥後,終不惺惺,精神欠爽,言語錯謬,諸治不效,或潮熱頰赤,或寒熱似瘧,都是發汗不徹,餘邪在心包所致。(《得效方》)

感病善後法

凡病感者,須明善後之法。蓋人之感後,元氣已虛,邪熱未淨,補虛則熱不可除,清熱則虛不能任,即一半補虛一半清熱,終屬模糊不得要領。然舍補虛清熱外,更無別法,當細辨之。補虛有二法:一補脾;一補胃。如瘧痢後,脾氣衰弱,飲食不能運化,宜補其脾;如傷寒後,胃中津液久耗,新者未生,宜補其胃。二者有霄壤之殊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兩感這種病症不多見,那是因為見識不夠廣泛,而且還不了解它的真正含義。至於如何治療,也在於了解它的成因,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(錢禎的觀點)

所謂兩感病,既然說三天內就會死亡,並非馬上就能知道的,如果盡力搶救,或許還能有一線生機。我常常看到,患者才出現頭痛、怕冷、怕風、腰背疼痛等太陽經的症狀,就已經有少陰經的症狀了;剛出現陽明經的症狀,就已經有腹脹、不想吃飯、說胡話等症狀;胸脅脹滿、耳朵聽不清楚等症狀還沒出現,就已經有陰囊收縮、乳房扁平的現象,這些都在一兩天內發生。對於這種情況,不使用攻邪的方法,也不用發汗,而是根據患者平時飲食習慣、年齡大小等差異,採用內傷溫補的方法治療,往往能獲得療效。

如果還有殘餘的病症沒有完全消除,就用藥物稍微調理一下相關的經脈,就能對症下藥。前人對於這種疾病的處理方法,有的認為無法治療,有的從外感來治療,有的從內傷來治療,有的先用發汗的方法再用攻裡的方法,有的先用攻裡的方法再用發汗的方法,有的同時使用發汗和攻裡的方法,有的先攻表再攻裡,有的先攻後再用補的方法,有的看到內外都快不行了才用溫補的方法,各種方法非常雜亂,沒有統一的原則可以遵循。直到甲申年,才看到錢禎的理論:本來就有各種內傷在先,之後又受到外感,一旦發生,就形成了兩感。

仔細研究他的觀點,發現和我的想法完全一致。(曹恆占的觀點)

陰陽易這種病,是男女交合而傳染的,是一種很奇怪的疾病。傳染者是因為原先得了傷寒,實際上是慾火過旺導致的;被傳染者是因為慾火過旺,實際上是陰虛造成的。這就是陰陽易這種病產生的原因。內褲是用來保護男女陰陽部位的。保護好外面的,自然能使體內清淨。對於這種無形的病邪,要用有形的方法來治療,取其隱蔽之處燒灼後服用。當形氣相互感應,小便就會通暢,陰莖頭微微腫脹,污濁的陰液就會從下竅排出,清陽之氣就會從上竅排出,慾火平息,各種症狀自然消除。但最好還是配合服用六味地黃湯合生脈散來治療。(柯韻伯的觀點)

傷寒剛痊癒,如果起居不注意,過度勞累,就會再次生病,這叫做勞復;如果勉強吃難消化的食物,也會再次生病,這叫做食復;如果男女發生性行為,也會再次生病,這叫做房勞復;如果男女交合後,互相傳染疾病,這叫做陰陽易。這些情況都是因為患者剛痊癒,體內還殘留著病邪,沒有完全清除,所以再次觸犯就會復發。學醫的人在臨床診斷時,要仔細觀察患者的脈象和症狀,詳細辨別,才能正確用藥,不會出錯。(《醫宗金鑑》的觀點)

傷寒痊癒後又發熱,原因有四種:一種是病邪剛散去,胃氣還沒恢復,就過量進食,這是食復;一種是表邪剛解,身體本來不虛弱,卻過於謹慎,濫用溫補,這是誤補而復發。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食物進入陰,助長了陽氣,導致衛氣閉塞,陽邪再次聚集。對於這種情況,還是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。另外,一種是剛痊癒,沒有好好調養,或者因為勞累損害了脾陰,導致再次發熱,這叫做勞復;一種是不注意房事,導致再次感染,這叫做女勞復。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陰虛而導致陽氣湊集。

可以用補的方法,也可以用發汗的方法,要根據當時的情況來決定,權衡輕重緩急,並根據虛實的情況來治療。(張景岳的觀點)

傷寒痊癒後,仍然不清醒,精神不好,說話顛三倒四,各種治療方法都不見效,或者出現潮熱、臉頰發紅,或者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,像瘧疾一樣,這都是因為發汗不徹底,殘餘的病邪還在心包所導致的。(《得效方》的觀點)

凡是患上疾病的人,必須明白病後如何調養的方法。因為人生病後,元氣已經虛弱,邪熱還沒有完全清除,如果補虛,熱就無法去除,如果清熱,身體又承受不了,就算一半補虛一半清熱,也還是模糊不清,抓不到要領。但是除了補虛和清熱,也沒有其他方法了,所以要仔細辨別。補虛有兩種方法:一是補脾,二是補胃。如果像瘧疾或痢疾之後,脾氣虛弱,飲食難以消化,就應該補脾;如果像傷寒之後,胃中的津液消耗殆盡,新的津液還沒有產生,就應該補胃。這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