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29)
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29)
1. 諸蟲
但使臟氣陽強。非惟蟲不能留,亦不能生也。予制有溫臟丸方最宜。(張景岳)
補編
蛔蟲之為病,令人吐涎,心痛,發作有時,毒藥不止,甘草粉蜜湯主之。○蛔厥者,烏梅圓主之。(《金匱》)
吐蛔一證,內傷者有熱、有寒,有虛、有實,有風木所化,有濕熱所生,小兒患者最多,大人亦復不少。其證必兼心腹作痛,嘔酸痰水。治法:熱者清之;寒者溫之;虛者補之;風木所化者平之;濕熱所生者清利之,法固善矣。第物必先腐而後蟲生,果實熱為害,先暫治標,而後求本。
若虛熱為災,宜急治本,而決無標可求。否則蟲可殺,而人獨不可殺耶?又有時令吐蛔,始得之二、三日,壯熱如烙,口渴喜冷,舌苔黃厚而燥,厥冷不過肘膝,二便秘澀,其人強壯,脈洪大,或沉數有力者,乃邪在陽明,胃中熱甚,蛔不能容。治宜清熱逐邪,如麥冬、丹皮、貝母、黑豆、銀花、黃泥、黃連之屬,此治陽明實熱有餘之吐蛔也。
然亦有胃寒之人,時令二、三日,吐蛔,在胃而不在厥陰者,即投理中湯治之,勿泥胃熱而概用涼藥也。如至七、八日後,身體微熱,口不渴飲,舌苔雖黃厚而潤,厥冷過於肘膝,二便清利,其人體弱,或屬老幼,脈虛大,或細遲無力者,乃邪陷厥陰,胃中虛冷,蛔不能安。
治宜溫脾胃、補肝腎,如理中湯加人參、桂、附、丁香、烏梅;或八味湯加人參、枸、菟、耆、術,此治厥陰虛寒不足之吐蛔也。夫內傷吐蛔,責在脾而先責在腎;時令吐蛔,治在邪而先治在正。若不知此,而可謂之善醫乎?(《會心錄》)
蟲類雖多,其原皆由飲食停滯,濕熱鬱蒸,變化而成。凡面色萎黃,飲食不為肌膚,起伏作痛,聚散不定,痛止即能飲食者,皆有蟲積。或從嘔出,或從便出,治法當觀其微甚。若蟲勢驟急者,暫為攻逐,如黑醜、檳榔、大黃、胡粉、山稜、莪朮,蟲去則調其脾胃。緩者用酸苦泄熱燥濕,兼以相制相畏之品,如川連、胡連、蘆薈、苦楝、烏梅、川椒、雷丸、蕪荑、使君、榧肉,脾弱者兼運其脾,胃滯者兼消其滯。○吐蛔本屬肝胃之病,蓋因厥陰之邪上逆,蛔不能安,故從上而出也。
其因客邪為病而致吐蛔者,雖有瀉心湯、桂枝黃連湯、安胃丸等方,然皆不離乎仲景之烏梅丸法,以苦辛酸寒熱並用。至於幼稚有吐蛔、瀉蛔及諸蟲之證,治標則有殺蟲之方;治本則溫補脾胃,或佐清疳熱。前人各有成法,不必重贅。(《臨證指南》)
平時嗜酒,血入於酒,則為酒鱉;平時多氣,血凝於氣,則為氣鱉;虛勞痼冷,敗血雜痰,則為血鱉;搖頭掉尾,如蟲行止,上侵胃脘,食人脂膜;或附脅背;或隱胸腹。惟蕪荑炒煎服之,兼養胃益血理中,乃可殺之。若徒以雷丸、錫灰,不能去也。(《仁齋直指》)
白話文:
如果人體的臟腑陽氣強盛,不僅寄生蟲無法停留,也無法產生。我調配的溫臟丸最適合這種情況。(張景岳)
補編
蛔蟲引起的疾病,會讓人吐口水、心痛,發作時間不定,使用毒藥也無法停止,可以用甘草粉蜜湯來治療。蛔蟲引起的厥證,可以用烏梅丸來治療。(《金匱》)
吐蛔蟲這種病症,是由於內傷引起的,有熱性、寒性、虛證、實證等不同情況,也可能是風木或濕熱所導致。小孩患病最多,大人也常見。這種病症通常會伴隨心腹疼痛、嘔吐酸水痰液。治療方法:熱性的要清熱;寒性的要溫熱;虛證的要補虛;風木引起的要平熄風邪;濕熱引起的要清熱利濕。這些治療方法當然很好。但是,所有東西都是先腐敗才會生蟲,如果身體有熱邪,要先暫時治療表面症狀,然後再尋求根本原因。
如果是虛熱引起的疾病,應該趕快治療根本原因,而不用考慮表面症狀。否則,蟲可以殺死,難道人也可以殺死嗎?還有一些吐蛔蟲的情況,剛開始的兩三天,身體會像被烙鐵燙到一樣發高燒,口渴喜歡喝冷飲,舌苔又黃又厚又乾燥,手腳冰冷不會超過手肘和膝蓋,大小便不暢,患者身體強壯,脈搏洪大、沉數有力,這是邪氣在陽明經,胃中熱邪太盛,蛔蟲無法待在裡面引起的。治療應該清熱祛邪,使用麥冬、丹皮、貝母、黑豆、銀花、黃泥、黃連等藥物,這是治療陽明經實熱引起的吐蛔蟲。
但是,也有一些胃寒的人,突然出現兩三天吐蛔蟲的情況,病位在胃而不是厥陰經,應該直接使用理中湯來治療,不要只認為是胃熱而一概使用寒涼藥物。如果過了七八天後,身體只是稍微發熱,口不渴,舌苔雖然黃厚但卻濕潤,手腳冰冷超過手肘和膝蓋,大小便清利,患者身體虛弱,可能是老人或小孩,脈搏虛大或細弱無力,這是邪氣侵入厥陰經,胃中虛寒,蛔蟲無法安穩待在裡面引起的。
治療應該溫補脾胃、補肝腎,使用理中湯加人參、桂枝、附子、丁香、烏梅,或八味湯加人參、枸杞、菟絲子、黃耆、白朮等藥物,這是治療厥陰經虛寒引起的吐蛔蟲。內傷引起的吐蛔蟲,病根在脾,但要先考慮腎;因時令而發病的吐蛔蟲,治療要針對邪氣,但要先扶正。如果不知道這些道理,怎麼能稱得上是好醫生呢?(《會心錄》)
各種蟲雖然種類繁多,但它們的產生都是因為飲食停滯、濕熱積聚蒸騰變化而成的。如果一個人面色萎黃、吃下去的食物不能化成肌肉、腹部時常疼痛、疼痛部位不固定,痛過後又能正常吃飯,通常都是體內有蟲積。蟲可能會從口中吐出,也可能從大便排出,治療方法要根據病情輕重來決定。如果蟲的勢頭很猛,就先暫時驅蟲,使用黑醜、檳榔、大黃、胡粉、山稜、莪朮等藥物;等蟲驅除後,再調理脾胃。如果病情較輕,就用酸味苦味藥物來瀉熱燥濕,同時搭配一些互相制約、互相畏懼的藥物,如川連、胡連、蘆薈、苦楝、烏梅、川椒、雷丸、蕪荑、使君子、榧肉等,脾虛弱的要兼顧健脾,胃積滯的要兼顧消食。吐蛔蟲的病根在肝胃,這是由於厥陰經的邪氣上逆,導致蛔蟲無法安穩待在裡面,所以才從上面吐出來。
因為外感邪氣而導致吐蛔蟲的,雖然有瀉心湯、桂枝黃連湯、安胃丸等方劑,但這些方劑都不離張仲景的烏梅丸的用法,都是苦味、辛味、酸味、寒性、熱性藥物並用。至於幼兒出現吐蛔蟲、瀉蛔蟲以及各種寄生蟲的病症,治療表面症狀的有殺蟲的方劑;治療根本原因的則要溫補脾胃,或者佐以清解疳熱的藥物。前人都有成套的方法,不必在此重複贅述。(《臨證指南》)
如果平時喜歡喝酒,血液進入酒中就會形成酒鱉;平時容易生氣,血液凝結在氣中就會形成氣鱉;如果是虛勞體質、積寒不退,體內有敗血和痰液,就會形成血鱉。這種病會讓人搖頭擺尾,像蟲子在身體裡爬行一樣,向上侵犯胃部,啃食人的脂肪膜,有時附著在肋骨或背部,有時隱藏在胸腹。只有蕪荑炒過後煎服,同時兼顧養胃、補血、調理脾胃,才能夠殺滅這種蟲。如果只是單純使用雷丸、錫灰等藥物,是無法去除這種蟲的。(《仁齋直指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