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八·雜證匯參 (42)
卷八·雜證匯參 (42)
1. 痧脹
○痧氣壅遏於中,故作痛脹,用荊芥、防風之類,從表而散也;用青皮、陳皮之類,從中而消也;用枳實、大黃之類,從大便而下也;用木通、澤瀉之類,從小便而行也;用山楂、卜子之類,治其食之阻也;用銀花、紅花之類,治其血之壅也;用檳榔、蓬朮之類,治其積之滯也。○痧筋有見,有微見,有乍隱乍見,有伏而不見。
痧筋之見者,毒入血分居多,乍隱乍見者,毒入氣分居多。微見者,毒阻氣分居多。伏而不見者,毒結血分居多。夫痧筋之見者,人知刺而放之矣。其微見者,乃痧毒阻於腸胃,致筋不能大顯,故雖刺而無血,即微有血,亦點滴不流,治宜通其腸胃,則筋自見,然後刺放。若乍隱乍見者,人知俟其見而放之。
至有伏而不見者,雖欲放而無可放,人未有能識其為痧,受其害而不覺。若斯者,當從其脈之不合於證而辨之,又當察其所發之病在緩,所見之證倏而急者,即病與證之不合,更可辨也。治法:結於血者散其瘀,結於食者消其食,結於痰者治其痰。則結散之後,痧筋自見,然後刺放,其痧可得而治也。
○肌膚痧,用油鹽刮之,則痧毒不內攻。血肉痧,看青紫筋刺之,則毒有所泄。腸胃脾肝腎三陰經絡痧,治之須辨經絡臟腑在氣在血,則痧之攻內者,可消可散,而絕其病根也。放痧有十:一、頭頂百會穴;一、印堂;一、兩太陽穴;一、喉中兩旁;一、舌下兩旁;一、雙乳;一、兩手十指頭;一、兩臂彎;一、兩足十指頭;一、兩腿彎。(《痧脹玉衡》)
嘗考方書,從無痧證之名。惟觸犯臭穢而腹痛吐逆,俗以瓷器蘸油刮其背脊,隨發紅斑者,謂之痧。甚則欲吐不吐,欲瀉不瀉,乾嘔絞痛者,曰絞腸痧。近時有感惡毒異氣而驟發黑痧,其證卒然昏倒,腹痛面黑,不呼不叫,如不急治,兩、三時即斃。有微發寒熱,腹痛麻瞀嘔惡神昏者,或濈濈汗出,或隱隱發斑者,此毒邪焮發於表也。
亦有發即瀉利厥逆,腹脹無脈者,此毒邪內伏,不能外達也,其患最暴。《經》謂邪氣入於臟腑,雖不病而卒死者是也。初覺先將紙捻點淬頭額,即以蕎麥取末三錢,溫湯調服即安。蓋蕎麥能滌腸胃滓穢,降氣寬胸,而治濁滯為痧毒之專藥。其有毒甚面黑者,急於兩膝後委中穴砭出黑血,以泄毒邪。
蓋驟發之病,勿慮其虛,非此急奪,束手待斃。以此病起於漠北,流入中原,故以番痧目之。原夫此病,與瘴癘相似,瘴則觸冒山嵐瘴氣,此則觸冒惡毒異氣。又與時行疫癘不殊,但時疫則沿門闔境傳染,此則一人驟感,死於一日、半日之間,不似時疫之可以延日也。又與傷寒之伏氣相似,但伏氣熱毒自里達表,此則驟感異氣,無分表裡臟腑。
白話文:
痧氣鬱積在體內,所以會引起疼痛和脹滿的感覺。治療方法可以用荊芥、防風之類的藥材,從體表將痧氣疏散出去;用青皮、陳皮之類的藥材,從身體中間將痧氣消除;用枳實、大黃之類的藥材,從大便將痧氣排出;用木通、澤瀉之類的藥材,從小便將痧氣排出;用山楂、麥芽之類的藥材,治療因飲食引起的阻滯;用銀花、紅花之類的藥材,治療因血液鬱積引起的阻滯;用檳榔、蓬朮之類的藥材,治療因積滯引起的阻滯。
痧筋有明顯可見的,有稍微可見的,有時隱時現的,也有潛伏而不見的。
痧筋明顯可見的,多半是毒素進入血液;痧筋時隱時現的,多半是毒素進入氣分;痧筋稍微可見的,多半是毒素阻礙氣分;痧筋潛伏不見的,多半是毒素凝結在血液。痧筋明顯可見的,人們都知道用針刺放出毒血。痧筋稍微可見的,是因為痧毒阻礙在腸胃,導致痧筋無法明顯顯現,所以即使針刺也難以出血,即使有血也只是點滴不出,治療上應該先疏通腸胃,痧筋自然會顯現,然後再針刺放出毒血。至於痧筋時隱時現的,人們都知道等痧筋顯現時再刺放。
最難處理的是痧筋潛伏不見的情況,想放血卻找不到目標,人們往往無法辨識是痧症,即使受害也渾然不覺。這種情況,應該從脈象與病症不符的地方來辨別,並且觀察發病過程是緩慢的,而出現的症狀卻是突然急劇的,也就是說病症與症狀不一致時,更可以辨識出是痧症。治療方法:如果是凝結在血液,就散瘀活血;如果是凝結在飲食,就消食導滯;如果是凝結在痰液,就化痰散結。等這些凝結散開之後,痧筋自然會顯現,然後再針刺放出毒血,痧症就能夠得到治療了。
皮膚表面的痧,可以用油鹽刮擦,這樣可以防止痧毒侵入體內。血肉的痧,要看青紫的痧筋,刺破放出毒血,毒素就能有所排泄。腸胃脾肝腎等三陰經絡的痧,治療時必須辨別經絡臟腑是在氣分還是血分,這樣才能使侵入體內的痧毒得以消散,並徹底根除病根。放痧的部位有十處:頭頂的百會穴、兩眉之間的印堂、兩邊的太陽穴、喉嚨兩旁、舌頭下面兩旁、雙乳、兩手十指尖、兩手臂彎、兩腳十指尖、兩腿彎。(以上內容出自《痧脹玉衡》)
我曾經查閱過醫書,發現以前並沒有痧症的名稱。只有因為接觸到污穢之物而引起腹痛、嘔吐的,民間用瓷器蘸油刮擦背脊,如果出現紅斑,就稱之為痧。嚴重的,甚至會出現想吐又吐不出來,想瀉又瀉不出來,乾嘔絞痛的情況,這就是所謂的絞腸痧。最近出現了一種因為感受惡毒異氣而突然發作的黑痧,其症狀是突然昏倒,腹痛面黑,不發出聲音,如果不緊急治療,兩三個時辰就會死亡。還有一種是稍微發冷發熱,腹痛、頭昏、噁心、神志不清,或者全身出汗,或者出現隱隱約約的斑點,這是毒邪發散到體表的表現。
也有發病時就出現腹瀉、四肢冰冷、腹脹、脈搏微弱的,這是毒邪潛伏在體內,無法向外發散的表現,這種情況最為兇險。《黃帝內經》說過,邪氣侵入臟腑,即使表面沒有發病,也會突然死亡,說的就是這種情況。剛開始發病時,可以先用紙捻點燃燒灼額頭,然後用蕎麥粉三錢,用溫水調服,就能夠緩解。蕎麥可以清除腸胃裡的污穢,降氣寬胸,是治療濁滯痧毒的特效藥。如果毒性很強,導致面色發黑的,就要趕緊在兩膝後的委中穴刺破放出黑血,以排泄毒邪。
這種突然發作的疾病,不要擔心體虛,必須用這種緊急的方法來排出毒素,否則就只能束手待斃。這種病最初在北方出現,後來傳入中原,所以稱之為番痧。這種病與瘴氣病相似,瘴氣病是因為接觸到山嵐瘴氣,而番痧是因為接觸到惡毒異氣。它也與時疫相似,但時疫會在整個地區傳染,而番痧是一個人突然發病,一天或半天就可能死亡,不像時疫那樣可以拖延時間。它也與傷寒的伏氣相似,但伏氣是熱毒從身體內部向外發散,而番痧是突然感受異氣,沒有內外臟腑的區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