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4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45)

1. 產後

血崩

前證,若血滯小腹脹滿者,用失笑散;肝火血妄行者,用加味逍遙散;脾郁不統血者,用加味歸脾湯;脾虛不攝血者,用補中益氣湯;厚味積熱傷血者,用清胃散加槐花;風熱相搏傷血者,用四君湯加防風、枳殼。(薛立齋)

產後已亡血,而又有血崩之證者,多屬陰虛氣脫所致。血脫須益其氣,純用血藥無濟也。觀薛案有婦人血崩如湧,以六君子湯加黑姜治愈,得其旨矣。(蕭慎齋)

乳汁

產婦乳汁不行有二種:有因血氣盛而壅閉不行者。有因血氣少而弱澀不行者。虛當補之,用鍾乳粉、豬蹄、鯽魚之屬;盛當疏之,用通草、漏蘆、土瓜根之屬。(陳無擇)

前證,若因氣血虛弱不能生化者,宜壯脾胃;若因怒動肝火,乳腫汁出者,宜清肝火。蓋乳汁乃氣血所化,若屢產無乳,亡津液也,當滋化源。(薛立齋)

婦人以血用事,上為乳汁,下為月水。而血之所化,則本於脾胃,飲食之精微運行而為乳為經。產後脾胃氣旺,則血旺而乳多;脾胃氣衰,則血減而乳少。此立齋治乳汁以壯脾胃滋化源為要也。若徒從事通乳之劑,是猶求金於乞丐矣。(蕭慎齋)

未產,乳自出者,謂之乳泣,生子多不育;若產婦勞役,乳汁湧下者,此氣虛也,獨參湯補之。(《女科大全》)

月水

婦人衝任之脈,為經絡之海,上為乳汁,下為月水。新產勞傷血氣,或去血過多及乳子,半歲一歲之內經不行者,此其常也。若半歲或四、五月經便行者,此少壯血盛之人也。若產後一、二年,月經不行無所苦者,亦不必慮,此氣血衰少故也,但健脾胃,資養氣血,自然經行。若以藥通之,反為害事。(陳良甫)

月水不調、不通,為婦人要病。至於產後,又不可以病言也。夫產後月水不行,有因產傷氣血者,有因自乳血脈上為乳汁者,有因脾胃氣虛飲食少進者。良甫一條,甚悉病機。至云但健脾胃,資氣血,不必通經,尤為探本之論。(蕭慎齋)

脈候

胎前之病,其脈貴實;產後之病,其脈貴虛。(《濟生產經》)

胎前脈洪數,既產而脈仍洪數者,死;胎前脈細小,產後而脈反洪大者,多死。(朱丹溪)

已產,氣血兩虛,脈宜緩滑。緩則舒徐,不因氣奪而急促;滑則流利,不因血去而枯澀。均吉。若見實大弦牢之脈,非產後所宜。實為邪,實大為邪進,弦為陰斂,牢為堅著,皆逆脈也。(潘碩甫)

產後陰血驟虧,孤陽上越,證則發熱,脈則數大,最為險候。何也?陽浮而陰涸,營衛之氣疾速,致脈反見數大之假象。且胎下之後,內臟空虛,脈細弱者,於法所宜,是虛證而得虛脈也。脈數大者,於法所不合,是虛證而得實脈也。景岳云:陰陽俱虧,氣血敗亂,脈必急數,愈數愈虛,愈虛愈數。(《會心錄》)

白話文:

產後

血崩

如果產前有血瘀,導致小腹脹滿的,用失笑散來治療;如果是肝火旺盛,導致血不循常道亂走的,用加味逍遙散來治療;如果是脾氣虛弱,不能統攝血液的,用加味歸脾湯來治療;如果是脾虛不能攝住血液的,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;如果是吃太多油膩厚重的食物,導致體內積熱損傷血液的,用清胃散加上槐花來治療;如果是風熱侵襲導致血液受損的,用四君子湯加上防風、枳殼來治療。(薛立齋的觀點)

產後已經失血,又出現血崩的情況,大多是因為陰虛氣脫所造成的。失血之後必須補氣,單純使用補血的藥物是沒有效果的。你看薛立齋的醫案中,有婦人血崩像水湧一樣,使用六君子湯加上炮薑就治好了,這就抓住了重點。(蕭慎齋的觀點)

乳汁

產婦乳汁不通有兩種情況:一種是氣血旺盛導致乳汁壅塞不通;另一種是氣血不足導致乳汁虛弱難以下來。虛弱的要用補益的方法來治療,例如使用鍾乳粉、豬蹄、鯽魚等;壅塞的要用疏通的方法來治療,例如使用通草、漏蘆、土瓜根等。(陳無擇的觀點)

如果產後因為氣血虛弱,不能產生乳汁的,應該強壯脾胃;如果是因為生氣導致肝火旺盛,乳房腫脹有乳汁流出的,應該清瀉肝火。乳汁是由氣血轉化而來的,如果多次生產都沒有乳汁,這是因為耗損了體內的津液,應該滋養產生乳汁的源頭。(薛立齋的觀點)

婦女靠血來維持生理機能,向上轉化為乳汁,向下轉化為月經。而血液的生成,根本在於脾胃,飲食的精華經過脾胃運化後,才能轉化為乳汁和月經。產後如果脾胃功能強盛,那麼血液就充足,乳汁也就多;如果脾胃功能衰退,那麼血液就減少,乳汁也就少。所以薛立齋治療乳汁不足,主張要強壯脾胃、滋養乳汁的源頭。如果只是用通乳的藥物,就像向乞丐要錢一樣,是沒有用的。(蕭慎齋的觀點)

還沒生產,乳汁就自己流出來的,叫做乳泣,生下的孩子大多難以養育;如果是產婦過於勞累,導致乳汁大量湧出的,這是因為氣虛,要用獨參湯來補氣。(《女科大全》的觀點)

月水(月經)

婦女的衝脈和任脈,是經絡的海洋,向上轉化為乳汁,向下轉化為月經。剛生產完,勞累損傷了氣血,或是因為失血過多和哺乳,導致半年或一年內月經不來的,這是正常現象。如果半年或四五個月月經就來了,這是體質強壯、氣血旺盛的人。如果產後一兩年,月經不來,但身體沒有任何不適,也不必擔心,這是因為氣血衰弱造成的,只要調理脾胃,滋養氣血,月經自然會來。如果用藥物強行催經,反而有害。(陳良甫的觀點)

月經不調或不來,是婦女常見的疾病。但對於產後來說,不能把月經不來當成疾病看待。產後月經不來的原因,有的是因為生產損傷了氣血,有的是因為乳汁的產生耗損了血液,有的是因為脾胃虛弱、食慾不振。陳良甫的觀點,很詳細地說明了病機。他提到只要調理脾胃,滋養氣血,不必強行催經,這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論述。(蕭慎齋的觀點)

脈象

懷孕前的疾病,脈象以實為貴;產後的疾病,脈象以虛為貴。(《濟生產經》的觀點)

懷孕前脈象洪大有力,生產後脈象仍然洪大有力的,會危險;懷孕前脈象細小,生產後脈象反而變得洪大有力的,大多會危險。(朱丹溪的觀點)

產後氣血兩虛,脈象應該是緩和流利的。緩和是指脈象舒緩,不會因為氣虛而急促;流利是指脈象滑順,不會因為失血而枯澀。這種脈象是吉利的。如果出現實大弦牢的脈象,就不是產後應該出現的。實代表有邪氣,脈實大表示邪氣入侵,弦代表陰氣收斂,牢代表脈象堅硬,這些都是不好的脈象。(潘碩甫的觀點)

產後陰血大量虧損,導致虛陽上浮,表現為發熱,脈象數大,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信號。為什麼呢?因為陽氣浮散而陰液枯竭,營衛之氣運行加速,導致脈象出現數大的假象。而且胎兒娩出後,體內空虛,脈象細弱是正常的,這是虛證的脈象。脈象數大,是不符合常理的,這是虛證出現實脈的表現。張景岳說過:陰陽俱虛,氣血敗亂,脈象必定急促,越數越虛,越虛越數。(《會心錄》的觀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