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34)
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34)
1. 頭痛
陰虛陽越者,用復脈湯、甘麥大棗法,加膠、芍、牡蠣,鎮攝益虛,和陽熄風。厥陰風木上濁者,用首烏、柏子仁、穭豆、甘菊、白芍、枸杞輩,熄肝風、滋腎液。○頭風一證,有偏正之分。偏者主乎少陽,而風淫火鬱為多。前人立法,以柴胡為要藥,無如與之陰虛火浮、氣升吸短者,則厥脫由是而來矣。
先生則以桑葉、丹、梔、荷葉輕清涼泄。久則傷及肝陰,參入咸涼柔鎮。所云正者,有氣虛、血虛、痰厥、腎厥、陰傷陽浮、火亢邪風之不同。至於肝陰久耗,內風日旋,厥陽無一息之安,痛掣之勢已極,惟與復脈之純甘壯水,膠、黃之柔婉,以熄風和陽。(《臨證指南》)
醫書分頭痛、頭風為二門,然同一病也,但有新、久、淺、深之分耳。淺而近者名頭痛,其痛卒然而至,易於解散速安也。深而遠者為頭風,其痛作止不常,愈後遇觸復發也。皆當驗其邪所從來而治之。(《證治準繩》)
頭痛久發,多主於痰。然有風毒上攻者,有血虛者,有氣虛者,有諸經氣滯者,有六氣外傷者,有勞役所傷者。有可吐者,有可下者,當分虛、實、寒、熱、兼、變而治之。若夫偏正頭風,久而不愈,乃內挾痰涎,風火鬱遏,經絡氣血壅滯。甚則目昏緊小、二便秘澀,宜砭出其血,以開鬱解表。(薛立齋)
東風生於春,病在肝。目為肝竅,肝風動則邪害空竅。有年久頭風,便躁、目赤、眩暈者,肺金乘肝、氣鬱血壅而然也。治宜清上徹下之法。世人不知此理,專行苦寒,使火無發越,上攻於目;或專行辛散,使血耗火炎,上瘀於目。宜乎必害眼也。(《證治匯補》)
頭痛有久痛感寒便發,外用重綿包裹者,此屬鬱熱。蓋本熱而標寒也。因其本有鬱熱,毛竅常開,風寒易入,束其內火,閉逆為痛。惟瀉火涼血,佐以辛涼散表。(王綸)
頭痛引經藥:太陽,羌活;陽明,白芷;少陽,柴胡;太陰,蒼朮;少陰,細辛;厥陰,吳茱萸。○頭痛用羌、防、川芎、升、柴、細辛、藁本之異者,分各經祛風也。用芩、連、知、柏、石膏、生地之異者,分各臟瀉火也。用苓、澤者,導濕也。用參、耆者,補氣也。用歸、地者,養血也。(汪訒庵)
白朮半夏天麻湯,治痰厥頭痛藥也;青空膏,治風濕熱頭痛藥也;藁活附子湯,治厥陰頭痛藥也。如濕氣在頭者,以苦吐之,不可執方而治。(李東垣)
痰厥頭痛,非半夏不能除;頭旋眼黑,虛風內作,非天麻不能解。平人頭痛,屬痰火居多。肥人多是濕痰,宜二陳蒼朮;瘦人多是血虛有火,宜酒炒芩、連、薄荷、芎、歸,巔頂痛加藁本。(《醫學六要》)
頭痛不可專泥風藥,愈虛其虛,使風入於腦,永不可拔。亦不可偏於逐火,使風火上乘空竅而從眼出,如腐之風火相扇而成衣焉。(《馮氏錦囊》)
白話文:
頭痛
陰虛導致陽氣過於亢盛的頭痛,應該用復脈湯或甘麥大棗湯來調理,並加入阿膠、白芍、牡蠣等藥材,以達到鎮靜、補虛、調和陽氣、平息風邪的效果。如果是肝經氣血上逆引起的頭痛,則應該用何首烏、柏子仁、酸棗仁、菊花、白芍、枸杞等藥材,來平息肝風、滋養腎陰。
頭痛這種病症,有偏頭痛和正頭痛之分。偏頭痛多與少陽經有關,主要是風邪和火鬱積導致。過去的醫家認為用柴胡是關鍵藥,但如果遇到陰虛火旺、氣虛喘促的病人,使用柴胡反而會導致病情惡化。
而醫生則認為可以用桑葉、丹皮、梔子、荷葉等藥材,這些藥材性質輕清,可以清熱疏散。但長期使用會傷肝陰,所以需要加入一些鹹寒、柔潤鎮靜的藥材。至於正頭痛,病因有多種,例如氣虛、血虛、痰濕、腎虛、陰虛陽亢、火邪內盛等。如果是因為肝陰長期耗損,導致內風時常發作,陽氣浮越不安,痛勢非常劇烈,應該用復脈湯這類甘甜滋潤的藥方來滋養腎水,並加入阿膠、黃耆等藥材,來平息內風、調和陽氣。
醫書把頭痛和頭風分為兩類,但實際上它們是同一種病,只是有新舊、輕重、深淺的差別。症狀輕微且發作不久的稱為頭痛,這種頭痛通常突然發作,容易痊癒。症狀深重且發作時間較長的稱為頭風,這種頭痛發作時間不定,痊癒後容易再次復發。治療時都應該找出病邪的來源,並對症下藥。
頭痛久發不癒,多半與痰有關。但也有風邪上侵、血虛、氣虛、經絡氣滯、外感六淫、勞累等原因。治療時應根據虛實寒熱的狀況,以及是否兼有其他病症來辨證施治。對於偏頭痛或正頭痛久治不癒的,多是因為體內有痰濕,加上風火鬱結,導致經絡氣血不通暢。嚴重時還可能出現眼睛昏花、二便不通等症狀,應該用放血的方式,疏通經絡,解散鬱結。
肝屬木,春天時肝氣旺盛。眼睛是肝臟的孔竅,肝風發動會影響到孔竅。有些人長年頭痛,容易煩躁、眼睛紅腫、眩暈,這是因為肺金之氣侵犯肝木,導致氣血鬱結。治療時應該採用清上降下的方法。現在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只用苦寒藥,反而會使火氣無法散發,向上攻到眼睛;或者只用辛散的藥物,反而會使血耗傷、火氣更旺,向上淤積到眼睛。這樣只會傷害眼睛。
有些人頭痛,遇到寒冷天氣就會發作,並且會用厚重的衣物包頭,這其實是體內有鬱熱。這是因為體內本來就有鬱熱,導致毛孔常開,容易感受風寒,風寒束縛了體內的火氣,造成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頭痛。治療時應該洩火涼血,並佐以辛涼散表的藥物。
以下是頭痛的引經藥:太陽經用羌活,陽明經用白芷,少陽經用柴胡,太陰經用蒼朮,少陰經用細辛,厥陰經用吳茱萸。治療頭痛時,使用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升麻、柴胡、細辛、藁本等不同的藥材,是為了針對不同經絡的風邪。使用黃芩、黃連、知母、黃柏、石膏、生地等不同的藥材,是為了針對不同臟腑的火氣。使用茯苓、澤瀉等藥材,是為了排除體內濕氣。使用人參、黃耆等藥材,是為了補益氣虛。使用當歸、熟地等藥材,是為了補益血虛。
白朮半夏天麻湯是用來治療痰濕引起的頭痛;青空膏是用來治療風濕熱引起的頭痛;藁活附子湯是用來治療厥陰經引起的頭痛。如果濕氣在頭部,可以用苦味藥來吐出,不可拘泥於固定方劑。
痰濕引起的頭痛,必須用半夏才能有效消除;頭暈眼花,是因為虛風內動,必須用天麻才能有效緩解。一般人頭痛多半是痰火所引起。肥胖的人多半是濕痰,應該用二陳湯合蒼朮來治療;瘦弱的人多半是血虛有火,應該用酒炒黃芩、黃連、薄荷、川芎、當歸來治療,如果是頭頂疼痛,還應該加入藁本。
治療頭痛不能只用祛風的藥,這樣反而會使虛證更虛,導致風邪入腦,難以根治。也不能只用瀉火的藥,這樣反而會使風火向上侵犯孔竅,導致眼疾,如同腐朽的木頭被風火吹動,最終變成灰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