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3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35)

1. 頭痛

凡治頭痛多用辛溫氣藥者,由風木不得升,土寡於畏,是以壅塞而痛,故用此助肝木,散其壅塞也。若疏散太過而痛反甚者,又宜酸收以降之。東垣云:高巔之上,惟風可到。味之薄者,陰中之陽,自地昇天者也,所以頭痛皆用風藥,總其大體而言。然患頭痛者,血必不足,風藥最能燥血,故有愈治而愈甚者,此其要尤在養血,不可不審也。(王宇泰)

脈候

寸口脈中手短者曰頭痛。○推而下之,上而不下,頭項痛也。○來疾去徐,上實下虛,為厥巔疾。(《素問》)

寸口緊盛,或短、或弦、或浮,皆主頭痛。又浮弦為風,浮洪為火,細濡為濕,滑大為痰,短澀為虛。(《醫鑑》)

選案

一婦患頭風,雖盛暑必以帕蒙首,稍見風寒,痛不可忍。蓋因腦受風寒,氣血兩虛,氣不能升,故藥不效。令病人口含冷水仰臥,以薑汁滴入鼻中,其痛立止。與補中益氣湯,加細辛、川芎、蔓荊子、白芍,數服而愈。用薑汁滴入鼻中者,開其久郁之風寒也。若寒濕鬱痛,用蒜汁滴之。火鬱頭痛,以萊菔汁滴之。左患滴右,右患滴左。(程文彬)

一人病頭痛,醫用表散、祛痰、升陽、養陰藥,均不效。病年餘矣。偶見有傷食,以神麯、山楂、麥芽作湯,試飲一甌,頓覺神爽,其日即不痛劇。因頻飲之,愈飲愈快,沉疴如失。因知食積中州,阻塞清陽不升,亦能令人頭痛。(《醫參》)

附雷頭風

雷頭風者,頭上赤腫,核如酸棗狀。先用茶調散吐之,次用神芎丸下之,後服愈風餅子。甚者用䤵針刺出血,則愈。(張子和)

雷頭風者,震卦主之。震仰盂,予製藥內加荷葉者,象震之形,其色青,乃比類象形。當煎局方升麻湯主之。治頭面疙瘩、憎寒、拘急、發熱,狀如傷寒。(《保命集》)

按:二論以結核疙瘩而用風藥,指震為雷,為譬固美,然猶未盡善也。夫此病未有不因於痰火者,蓋痰生熱,熱生風,核塊疙瘩,有形可徵。痰火上升,壅於氣道,兼於風化,則有聲如雷之響,其發如雷之迅速。設如前論,盡作風熱治之,恐認標而忘其本也。予附一方於後,方用殭蠶、粉草、半夏、連翹、片芩、陳皮、桔梗、大黃、薄荷、白芷、天麻、礞石為末,水浸𩚫餅為丸,臥時茶吞二錢,以痰利為度,然後用藥調理。(孫一奎)

附頭響

頭內如蟲蛀響者,名天白蟻。多屬於火,赤有因痰濕在上者。丹溪云:瘦人皆屬於火,宜用薄荷、梔子、茯苓、甘草、細辛、川芎、黃芩、石膏、芽茶之類。肥人皆屬濕痰,宜用半夏、茯苓、枳實、黃連、天麻、膽星、蒼朮、黃柏、芽茶之類。戴復庵云:頭中鳴響,有虛、有實。

實者用涼膈散、礞石丸下之;虛者非用獨參、保元、六味、八味、茸珠丹、鹿茸丸等藥調補不可。又方用茶子為末,吹鼻中,甚效。蓋響屬火,茶子輕清,行清道、散遏伏之火故也。凡治頭風,藥中必用茶引,即此可悟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白話文:

頭痛

一般治療頭痛,如果常常使用辛辣溫熱的藥物,通常是因為肝氣無法順暢上升,脾胃功能虛弱,導致氣血鬱積而疼痛。因此,會用這些藥物來幫助肝氣上升,疏散鬱積。但如果過度疏散,反而導致疼痛加劇,就應該用酸味藥物來收斂降氣。東垣先生說過:「頭頂部位,只有風邪可以到達。」味道清淡的藥物,屬於陰中之陽,能從地面上升到頭頂,所以治療頭痛多會使用能疏風的藥物,這是總體原則。但是,患有頭痛的人,往往氣血不足,而風藥又容易耗損氣血,因此有時越治療反而越嚴重。所以治療頭痛,特別要注意養血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

脈象

寸口脈(手腕處的脈搏)脈象短促,表示有頭痛。如果脈象向上衝,卻無法向下走,表示頭部和頸部疼痛。如果脈象來勢快而減弱緩慢,表示上部實熱而下部虛弱,是頭頂疼痛的病症。

寸口脈搏緊張有力,或短促、或像琴弦般緊繃、或浮在表面,都表示有頭痛。脈象浮而弦表示風邪,浮而洪大表示火熱,細而濡表示濕氣,滑而大表示有痰,短而澀表示氣血虛弱。

選案

一位婦女患有頭風病,即使在盛夏也必須用布巾包住頭部,稍微吹到風或受寒,就會頭痛難忍。這是因為腦部受寒,同時氣血兩虛,氣無法上升,所以藥物治療效果不佳。我讓病人含一口冷水仰臥,將薑汁滴入鼻中,頭痛立刻停止。接著給予補中益氣湯,並加入細辛、川芎、蔓荊子、白芍等藥材,服用數次後痊癒。用薑汁滴鼻子的目的是為了開通長期鬱積的風寒。如果頭痛是因寒濕鬱積所致,可以用蒜汁滴鼻。如果頭痛是由火熱鬱積引起,則用蘿蔔汁滴鼻。如果左邊頭痛就滴右鼻,右邊頭痛就滴左鼻。

另一個人患有頭痛,醫生使用發散、祛痰、升陽、養陰等藥物治療,都沒效果。這個病已經持續一年多。有一次,他發現自己有消化不良的現象,就用神麯、山楂、麥芽熬湯試喝了一碗,頓時覺得精神清爽,當天頭痛就沒有加劇。於是他就經常飲用,喝得越多越快好轉,多年的頑疾就這樣消失了。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,飲食積滯在中焦,阻塞清陽上升,也會引起頭痛。

附 雷頭風

雷頭風的症狀是頭部紅腫,長出像酸棗一樣的結塊。初期可以用茶調散來催吐,接著用神芎丸來瀉下,之後再服用愈風餅子。如果病情嚴重,可以用釬針刺破出血,就能痊癒。

雷頭風的病因,與震卦有關。「震」卦的卦象像一個仰著的盂。我用藥時會加入荷葉,這是比類取象,因為荷葉的顏色是青色,符合震卦的卦象。此病應煎服局方的升麻湯。此病症狀類似傷寒,會有頭面部疙瘩、怕冷、抽搐、發燒等症狀。

上述兩種論述用風藥治療有結塊的疙瘩,並用震卦比作雷,這種譬喻雖然不錯,但還不夠完善。其實此病多半是因為痰火所致。痰會生熱,熱會生風,而結塊的疙瘩是可見的。痰火向上竄,鬱積在氣道,加上風邪的影響,就會發出像雷鳴的聲音,發病也像雷一樣迅速。如果只用風熱來治療,恐怕是只看到表面,而沒有找到根本原因。所以我附上一個方子:用殭蠶、甘草粉、半夏、連翹、黃芩片、陳皮、桔梗、大黃、薄荷、白芷、天麻、礞石等藥材磨成粉,用水浸泡𩚫餅,做成藥丸,睡前用茶水送服二錢,以排泄痰液為度,之後再用藥物調理。

附 頭響

頭部內感覺像蟲蛀一樣嗡嗡作響,稱為「天白蟻」。大多屬於火熱,也有因痰濕在上引起的。丹溪先生說:瘦的人多屬於火熱體質,適合用薄荷、梔子、茯苓、甘草、細辛、川芎、黃芩、石膏、嫩茶葉等藥材。肥胖的人多屬於濕痰體質,適合用半夏、茯苓、枳實、黃連、天麻、膽星、蒼朮、黃柏、嫩茶葉等藥材。戴復庵說:頭部鳴響,有虛證和實證。

實證可以用涼膈散、礞石丸來瀉下;虛證則必須用獨參湯、保元湯、六味丸、八味丸、茸珠丹、鹿茸丸等藥物來調補。另一個方子是用茶子磨成粉,吹入鼻中,效果很好。因為鳴響屬於火熱,茶子性味清涼,可以清泄火氣。凡是治療頭風,藥方中必須用茶葉來引藥,道理也在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