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四·傷寒析疑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·傷寒析疑 (18)

1. 注辨

脈促,為陽邪上盛,反不結聚於胸,則陽邪未陷,可勃勃從表出矣,故為欲解也。脈浮者必結胸,即指促脈而申之,見脈促而加之以浮,邪氣彌滿於陽位,故必結胸也。浮字貫下四句,見浮而促必結胸,浮而緊必咽痛,浮而弦必兩脅拘急,浮而細數必頭痛未止,皆太陽本病之脈,故主病亦在太陽之本位。

設脈見沉緊,則陽邪已入陰分,但入而未深,仍欲上衝作嘔,其無結胸咽痛等證,從可知矣。只因《論》中省用一個促字、三個浮字,後之讀者遂眩,謂緊為下焦,屬在少陰,惑之甚矣!觀本文下句即指出沉緊者必欲嘔一語,正見前之緊字,是指浮緊而言也。

沉緊方是陽邪入陰,上逆作嘔,豈有浮緊咽痛,反為少陰寒邪上衝之理!明明太陽誤下之脈證,何緣插入少陰,爍亂後人耶?至於滑脈居浮沉之間,亦與緊脈同推,故沉滑則陽邪入陰而主下利,浮滑則陽邪正在營分,擾動其血,而主下血也。夫太陽誤下之脈,主病皆在陽、在表,即有沉緊、沉滑之殊,亦不得以里陰名之。

仲景辨析之精,詎可雜以贅龐哉!(喻嘉言)

病發於陽,而反下之,熱入因作結胸;病發於陰,而反下之,因作痞。所以成結胸者,以下之太早故也。

發陽發陰,二千年來未知其解。果如原注謂無熱惡寒為陰,則中寒矣,下之有不立斃者乎?如《尚論》以寒傷營血為陰,則仲景痞結篇中,中風、中寒每每互言,未嘗分屬也。不知發於陰者,雖是陰證,但是陽經傳入之邪,非直中陰經之謂。陽經傳入。原為熱證,至於陰經,未有不熱深於內者。

此所以去熱入二字,而成千古之疑也。熱證由陰傳府,乃為可下;若在經而下,仍為誤下,與三陽在經無異。故曰陽邪結於陽位,則結在胸,陰邪結於陰位,則結在心下,或偏旁也。陰經誤下,何止成痞?以所結只在陰位,不若陽邪勢盛,所結必在陽位也。(周禹載)

陽者指外而言,形軀是也。陰者指內而言,胸中、心下是也。此指人身之外為陽內為陰,非指陰經之陰,亦非指陰證之陰。發陰、發陽,俱指發熱;結胸與痞,俱是熱證;作痞不言熱入者,熱原發於裡也。誤下而熱不得散,因而痞硬,不可以發陰作無熱解。若作痞謂非熱證,瀉心湯不得用芩、連、大黃矣。

若梔子豉之心中懊憹,瓜蒂散之心中溫溫欲吐,與心下滿而煩,黃連湯之胸中有熱,皆是病發於陰。(柯韻伯)

傷寒發汗,若吐、若下解後,心下痞硬,噫氣不除者,旋覆代赭石湯主之。

此條後賢不解,謂噫氣為伏飲作逆,方注倡之,二家即和,不知何所據也?蓋伏飲作逆之吐,有形之邪也;今噫而不吐,為無形之虛氣上逆,何可混言哉!(魏荔彤)

傷寒六七日,發熱,微惡寒,肢節煩疼,微嘔,心下支結,外證未去者,柴胡桂枝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脈搏跳動快速,是陽邪之氣過於旺盛的表現,但如果陽邪沒有在胸部積聚,反而能從體表向外發散,就表示陽邪並未深入,病邪有向外解的趨勢。如果脈象是浮脈,通常會形成結胸的狀況,這裡是指快速的脈搏而言,如果脈搏快速又伴隨浮脈,代表邪氣充滿於體表陽位,因此必定會形成結胸。這個「浮」字貫穿下面的四句話,也就是說,如果脈象是浮且快的,必定結胸;浮且緊的,必定咽喉疼痛;浮且弦的,必定兩側脅肋拘緊;浮且細數的,必定頭痛不止,這些都是太陽經本身疾病的脈象,所以疾病發生的部位也都是在太陽經的本位。

假設脈象是沉而緊,就表示陽邪已經進入體內陰分,但還未深入,所以仍會向上衝逆而想嘔吐,而不會出現結胸、咽痛等症狀,這點可以從脈象判斷出來。《傷寒論》中省略了一個「促」字和三個「浮」字,導致後來的讀者感到困惑,認為緊脈是下焦的脈象,屬於少陰經,實在是太糊塗了!看看這段文字的下一句就說,沉緊脈象的人一定會想嘔吐,正說明前面的緊脈是指浮緊的脈象。

沉緊的脈象才是陽邪進入陰分,向上逆行引起嘔吐的症狀,怎麼會有浮緊的脈象反而是少陰寒邪上衝而導致咽痛的道理呢?明明是太陽經誤用攻下造成的脈象與症狀,怎麼會牽扯到少陰經,讓後人感到困惑呢?至於滑脈介於浮沉之間,也跟緊脈的道理一樣,所以沉滑脈象表示陽邪已入陰分,會導致下痢;浮滑脈象表示陽邪正在營分,擾動血液,會導致下血。總之,太陽經誤用攻下造成的脈象,疾病都表現在陽位、體表,即使有沉緊、沉滑的不同,也不可以把它歸類為陰經的疾病。

仲景辨證分析的精微之處,怎麼可以加入贅述多餘的解釋呢?(喻嘉言的觀點)

疾病發生在陽,反而用攻下的方法治療,會導致熱邪內陷而形成結胸;疾病發生在陰,反而用攻下的方法治療,會導致痞滿。之所以形成結胸,是因為用攻下方法太早的緣故。

「發陽」、「發陰」這兩個概念,兩千年來都沒有人理解。如果按照原來的註解所說,無發熱惡寒是陰,那就代表是中了寒邪,用攻下方法治療哪有不立即死亡的道理呢?如果按照《尚論》的觀點,認為寒邪傷及營血是陰,那麼仲景在痞結篇中,中風、中寒常常互相提及,並沒有明確區分。其實,「發於陰」雖然是陰證,但也是陽經傳入的邪氣,並不是直接中傷陰經。「陽經傳入」本來是熱證,進入陰經後,熱邪一定更加深入。

這就是去掉「熱入」二字,反而造成千年疑惑的原因。熱證從陰經傳到腑,才可以攻下;如果在經絡就攻下,仍然是誤治,和三陽病在經沒有區別。所以說,陽邪結於陽位,就會結於胸部;陰邪結於陰位,就會結於心下,或者在兩側。陰經誤治,難道只會形成痞滿嗎?因為結聚的部位只在陰位,不像陽邪那樣勢盛,結聚的部位一定在陽位。(周禹載的觀點)

所謂的「陽」,是指外在,也就是身體;所謂的「陰」,是指內在,也就是胸中、心下。這裡說的人體外為陽,內為陰,並不是指陰經的陰,也不是指陰證的陰。「發陰」、「發陽」都是指發熱;結胸和痞滿都是熱證;之所以說痞滿沒有熱入,是因為熱邪本來就發於體內。誤用攻下使熱邪不得散發,因而形成痞硬,不可以把「發陰」解釋為無熱。如果把痞滿說成不是熱證,瀉心湯就不應該用黃芩、黃連、大黃了。

像梔子豉湯證的心中懊惱,瓜蒂散證的心中溫溫欲吐,以及心下痞滿而煩躁,黃連湯證的胸中有熱,這些都是疾病發於陰的表現。(柯韻伯的觀點)

傷寒發汗、或者用嘔吐、攻下等方法解除病邪後,如果出現心下痞硬、噫氣不止的症狀,應該用旋覆代赭石湯治療。

這條條文後來的醫家無法理解,認為噫氣是體內停滯的痰飲作逆引起的,註解也這樣說,兩位醫家也附和,不知道他們的根據是什麼?停留在體內的痰飲作逆所導致的嘔吐,是實際存在的邪氣;現在只是噫氣而不嘔吐,是無形的虛氣上逆,怎麼能混為一談呢?(魏荔彤的觀點)

傷寒六七天,發熱,稍微怕冷,四肢關節煩疼,稍微噁心,心下有支撐結聚的感覺,體表的症狀還沒有解除,應該用柴胡桂枝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