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33)
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33)
1. 邪祟
經義
帝曰:夫子之所言者,皆病人之所知也。其毋所遇邪氣,又毋怵惕之所志,卒然而病者,其故何也?惟有因鬼神之事乎?岐伯曰:此亦有故,邪留而未發,因而志有所惡,及有所慕,氣血內亂,兩氣相搏,其所從來者微,視之不見,聽之不聞,故似鬼神。帝曰:其祝而已者,其故何也?岐伯曰: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,先知其病之所從來,可祝而已矣。○人虛即神遊失守,鬼神外干。
人病肝虛,又遇厥陰司天失守,木運不及,白屍鬼犯之。人病心虛,又遇君相二火司天失守,火運不及,黑屍鬼犯之。人病脾虛,又遇太陰司天失守,土運不及,青屍鬼犯之。人病肺虛,又遇陽明司天失守,金運不及,赤屍鬼犯之。人病腎虛,又遇太陽司天失守,水運不及,黃屍鬼犯之。
(《靈樞》)
哲言
按《經》言五鬼幹人,其義最詳。蓋天地間萬物萬殊,莫非五行之化。人之臟氣,鬼之幹人,亦惟此耳。故五鬼為邪,各因所勝,此相制之理,出乎當然者也。至於山野之間,幽隱之處,鬼魅情形,誠有不測,若明經義,則雖千態萬狀,只此五行包羅盡之。治之以勝,將安遁哉?然鬼本無形,乃能形見,既覺其無中之有,獨不能覺其有中之無乎?反之之明,在正心以壯氣,虛明以定神,神定彼將自滅矣。天命所在,彼亦焉能以非禍加人哉?此全神卻鬼之道也。
古德云:山鬼之伎倆有限,老僧之不見不聞,斯言至矣。(《類經》)
心蔽吉凶者,靈鬼攝之;心蔽男女者,淫鬼攝之;心蔽幽憂者,沉鬼攝之;心蔽放逸者,狂鬼攝之;心蔽盟詛者,奇鬼攝之;心蔽藥餌者,物鬼攝之。(《關尹子》)
病人自見五色鬼,即五臟之元神。神不守舍,而馳於外,實非鬼也,詢之旁人不見即是,此乃元氣極虛之病。肺虛見白鬼,兼見面青唇青,灑淅寒熱,治以參、耆大補肺氣自安。舉此他臟可類推矣。(《醫學六要》)
十疰者,氣疰、勞疰、鬼疰、冷疰、生人疰、死人疰、屍疰、食疰、水疰、土疰也。五屍者,飛屍、遁屍、沉屍、風屍、伏屍。皆挾鬼邪之氣,流注身體,令人寒熱淋漓,精神錯雜,積年累月,漸次頓滯,以至於死。死後傷易旁人,乃至滅門,故號為屍疰也。(《千金方》)
《內經》未嘗論及邪祟,其言邪氣盛則實者,乃指六淫之邪耳,非世俗所謂神怪也。丹溪云:虛病、痰病,有似邪祟。蓋神既衰乏,邪因而入,痰客中焦,妨礙升降,十二官各失其職,而視、聽、言、動,皆為虛妄也。亦有因思想太過,以致心神虧損,運用精氣,偏聚一臟,是以警惕如癡,若中鬼邪者,此皆神明搖亂之證也。
古人雖有祝由一科,然皆移精變氣之術,但可解疑釋惑,使心神歸正耳,何邪祟之可祛哉?雖然山谷幽陰,時有猿精狐怪,或多怨鬼愁魂,花木精多為孽,雞犬歲久興妖,亦必因虛而入。蓋人之正氣虛,則精明之氣不足以勝其幽潛,更必因心而客。蓋邪心起,則淫亂之神適足以招其類聚;或畏懼深,則疑似之念尤足以惑其心靈。
白話文:
[邪祟]
經典原文解釋
黃帝問:先生您說的這些,都是病人自己可以感覺到的。但如果沒有遇到邪氣侵襲,也沒有受到驚嚇刺激,卻突然生病,那是什麼原因呢?難道真的是因為鬼神作祟嗎? 岐伯回答說:這也是有原因的。邪氣潛伏在體內還沒發作,加上心志有所厭惡或愛慕,導致體內氣血紊亂,兩種氣相互搏鬥。這些邪氣的來源很細微,眼睛看不見,耳朵聽不到,所以看起來就像是鬼神作祟。黃帝又問:那些透過祭祀祈禱就能痊癒的,又是什麼原因呢?岐伯回答說:古代的巫醫懂得各種疾病的致病因素,他們事先知道疾病的來龍去脈,所以可以透過祭祀祈禱來治癒疾病。此外,人體虛弱時,精神容易渙散,失去防衛能力,鬼神之類的邪氣就會趁虛而入。
人如果肝臟虛弱,又遇到厥陰木運主導天時卻失常,木氣不足,就會被白色的屍鬼侵擾。人如果心臟虛弱,又遇到君火和相火主導天時卻失常,火氣不足,就會被黑色的屍鬼侵擾。人如果脾臟虛弱,又遇到太陰土運主導天時卻失常,土氣不足,就會被青色的屍鬼侵擾。人如果肺臟虛弱,又遇到陽明金運主導天時卻失常,金氣不足,就會被紅色的屍鬼侵擾。人如果腎臟虛弱,又遇到太陽水運主導天時卻失常,水氣不足,就會被黃色的屍鬼侵擾。
哲理闡述
按照《經典》所說,五鬼侵擾人體的道理講得最詳細。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不同,都離不開五行的變化。人的臟腑之氣、鬼的侵擾人體,也都是這個道理。所以,五鬼作為邪氣,各自根據相剋的關係來侵犯人體,這是自然而然的規律。至於在山野之間、陰暗隱蔽的地方,鬼魅的情形確實難以預測。但如果明白了經文的道理,就會知道,無論情況如何變化多端,都逃不出五行的範疇。用相剋的道理去治療,鬼邪又怎麼能逃脫呢? 鬼本來沒有形狀,卻能顯現出來,既然能察覺到無中生有,難道就不能察覺到有中變無嗎? 要想明白這個道理,就要端正自己的心,使正氣強盛;保持內心虛靜光明,使精神安定。精神安定了,鬼邪自然會消失。天命所歸,鬼邪又怎麼能無緣無故地降禍於人呢?這就是用精神來抵禦鬼邪的方法。
古代賢人說過:山鬼的伎倆是有限的,得道高僧對這些是不會看見也不會聽到的。這話說得太好了。
內心被吉凶迷惑的人,容易被靈鬼侵擾;內心被男女情慾迷惑的人,容易被淫鬼侵擾;內心被憂鬱情緒籠罩的人,容易被沉鬼侵擾;內心放縱任性的人,容易被狂鬼侵擾;內心執著於誓言詛咒的人,容易被奇鬼侵擾;內心迷信藥物的人,容易被物鬼侵擾。
病人自己看到五種顏色的鬼,其實是五臟的元神。這是元神不守護在體內,跑出去造成的,並不是真正的鬼。問問旁邊的人,他們看不到,這就說明是元氣極度虛弱的病。肺虛的人會看到白色的鬼,同時臉色發青,嘴唇發青,忽冷忽熱。可以用人參、黃耆等藥材大補肺氣,就會痊癒。其他臟器的虛弱,也可以以此類推。
所謂的十疰,是指氣疰、勞疰、鬼疰、冷疰、生人疰、死人疰、屍疰、食疰、水疰、土疰。五屍,是指飛屍、遁屍、沉屍、風屍、伏屍。這些都夾帶鬼邪的氣息,在身體裡流竄,讓人忽冷忽熱、精神錯亂,時間長了會逐漸衰弱,以至於死亡。死後這種邪氣還會傳染給其他人,甚至導致全家滅亡,所以稱之為屍疰。
《內經》並沒有討論邪祟的問題,它所說的邪氣旺盛,指的是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這六種邪氣,而不是世俗所說的神怪。朱丹溪說:虛弱的病、痰多的病,有時看起來很像邪祟。這是因為精神衰弱,邪氣容易入侵;痰停留在中焦,阻礙了氣機的升降,導致各個臟器功能失常,使得視、聽、言、動都出現虛假的現象。還有些情況是因為思慮過度,導致心神虧損,精氣偏聚在某個臟器,所以會出現精神恍惚,像中邪一樣。這些都是神明搖亂的表現。
古代雖然有祝由科,但那些都是移精變氣的法術,只能夠解除疑惑,使心神回歸正常,怎麼可能真的驅除邪祟呢? 雖然在山谷陰暗的地方,有時會有精怪作祟,或是怨鬼愁魂,花草樹木的精靈也可能作惡,時間久的雞犬也可能成精,但這些都是因為人體虛弱才入侵的。人的正氣虛弱,就不足以抵禦那些陰暗潛藏的邪氣,而且必然是因為內心有破綻才被侵擾。如果內心邪念產生,淫亂的神識就會招來同類;如果過度恐懼,猜疑的念頭也會迷惑心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