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12)
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12)
1. 痘科綱領
榮枯
夫物濕則潤澤,燥則乾枯。榮枯之分,血實主之。故血者所以營陰陽、濡皮毛、流關節者也。瘡本疏者,血不在多而易充足。瘡本稠密,貴乎血之有餘矣。苟血有餘,則經脈流行,淪於肌膚,浹於皮毛,灌溉滋潤,肥澤長養,自然形色鮮明,根窠紅活也。如血不足,則經脈壅遏,窠囊空虛,黑燥而不鮮明也,枯萎而不肥澤也,皮膚皺揭而啟裂也。《經》曰:諸澀枯涸,幹勁皺揭,皆屬於燥。
又曰:燥勝則乾。由其人血常不足,加以毒火熏灼,反兼燥金之化,精血並竭,是以有此證也。治宜活血養液,散熱解毒,清金潤燥,則乾涸可回。其或濕氣太過,瘡本浸淫、潰爛、難黶者,此又火極而兼水化也。脾強則生,脾弱則死。(《證治準繩》)
老嫩
痘瘡喜老而惡嫩。蒼蠟、嬌紅,色之老嫩也;緊實、虛浮,形之老嫩也;濃濁、清淡,漿之老嫩也;堅厚、軟薄,痂之老嫩也。然老嫩之故,衛氣主之。《經》曰: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、充皮膚、肥腠理、司開闔者也。是故衛氣強,則收斂禁束,制其毒而不得放肆,乃色蒼而蠟,形緊而實,漿濃而濁,痂厚而堅,自然易壯易黶,雖有邪風穢氣,不能為害也。
如衛氣弱,則不勝其毒,而毒得以恣其猖狂之性,乃色嬌而紅,形虛而浮,漿清而淡,痂軟而薄,必然易破難黶,不待邪風穢氣,而先敗壞矣。(《證治準繩》)
日數
世俗謂幾日發熱,幾日出形,幾日起發,幾日作漿,幾日收黶,此大略之言耳。痘有疏密,毒有微甚,人有虛實,豈可一切拘以日數?如瘡本疏者其毒微,其人中氣實,又能食,自然易出易黶,固不待於旬日者;如瘡本密者其毒盛,其人中氣實,又能食,營衛調和,內外無諸傷犯,至十二、三日可以刻期收黶也。若其人中氣虛,食少,或內外曾有傷犯,或遇氣候乖變,因而難黶。
豈可必拘以日數哉!(萬密齋)
痘之出、胖、灌、黶,各有三日,共十二日為定期。有太過,有不及,或實熱,或虛寒,或雜證,各宜隨證調治。○凡痘每粒以十二日為期,有先出者,有後出者,何得限期概論?(《仁端錄》)
痘之出,有熱一、二日而即出者,有熱至五、六日而始出者,則三日見標之說不必拘。有一出便盡者,有出至五、六日猶未盡者,則三日出齊之說不必拘。有至七、八日而始灌者,有灌至十五、六日而未收者,則三日灌膿,三日收黶之說又不必拘。莫若以出齊為出,以灌足為灌,以收盡為黶,隨時應變,至穩至當。(《橡村痘訣》)
飲食
痘瘡之出,固賴元氣以發之,而元氣之壯,必資乳食以養之。自四、五日以至落痂,飲食不減,二便如常,雖不起發,不紅綻或陷塌,用藥得宜,可保無虞。使乳食減少,兼以泄瀉,則元氣自此而日衰,雖無前證,日後必至藥亦難效,去生遠矣。故四、五日前不食者,此毒盛於裡,猶可治也。
白話文:
榮枯
身體的狀況就像自然界一樣,濕潤就會有光澤,乾燥就會乾枯。判斷身體是榮盛還是枯竭,主要看血液是否充足。血液的作用是滋養身體的陰陽,滋潤皮膚毛髮,流通關節。如果是稀疏的痘瘡,說明血液不多但容易滿足需求;如果是密集的痘瘡,就需要血液更加充足。如果血液充足,那麼經脈就會暢通,血液能到達皮膚,滋養毛髮,灌溉滋潤,痘瘡就會長得飽滿有光澤,根部也會紅潤有活力。如果血液不足,經脈就會阻塞,痘瘡的根部就會空虛,顏色就會發黑乾燥沒有光澤,痘瘡也會枯萎不飽滿,皮膚會皺褶、翹起、甚至裂開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所有乾燥、枯竭、皺縮的情況,都屬於乾燥引起的。」
《黃帝內經》又說:「乾燥過度就會乾枯。」這是因為有些人體內的血液本來就不足,再加上毒火的侵襲,反而加重了乾燥的情況,導致精血都耗竭了,才會出現這種病症。治療的原則應該是活血養液,散熱解毒,清肺潤燥,這樣才能使乾枯的狀況恢復。如果體內濕氣太重,痘瘡出現浸潤、潰爛、難以癒合的情況,這又是因為火氣過旺而導致的濕氣加重。脾氣強健的人就能康復,脾氣虛弱的人就會危險。(出自《證治準繩》)
老嫩
痘瘡喜歡成熟而忌諱稚嫩。顏色呈現蒼白帶蠟黃或嬌嫩紅潤,是痘瘡顏色老熟或稚嫩的表現;痘瘡的形狀緊實或虛浮,是痘瘡形態老熟或稚嫩的表現;痘瘡裡的漿液濃濁或清淡,是痘瘡漿液老熟或稚嫩的表現;痘瘡結痂堅硬厚實或軟薄,是痘瘡結痂老熟或稚嫩的表現。痘瘡老熟或稚嫩的原因,主要與衛氣的強弱有關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衛氣的作用是溫暖肌肉、充養皮膚、使毛孔緊密、調節開合。」所以衛氣強盛,就能夠收斂束縛,控制毒素使其不能肆虐,痘瘡的顏色就會呈現蒼白帶蠟黃,形狀緊實飽滿,漿液濃濁,結痂厚實堅硬,自然容易壯大癒合,即使有邪風穢氣,也不會造成損害。
如果衛氣虛弱,就不能抵抗毒素,毒素就會肆意妄為,痘瘡的顏色就會呈現嬌嫩紅潤,形狀虛浮,漿液清淡,結痂軟薄,必然容易破損難以癒合,即使沒有邪風穢氣也會先敗壞。(出自《證治準繩》)
日數
世俗說幾天發熱,幾天出疹子,幾天開始長,幾天出漿,幾天結痂,這只是大概的說法。痘瘡有疏密之分,毒性有輕重之別,人的體質有虛實之分,怎麼能都按照固定的天數來判斷呢?如果痘瘡稀疏,毒性輕微,體質強壯,又能正常飲食,自然容易長出並癒合,不用等到十天;如果痘瘡密集,毒性較強,體質強壯,又能正常飲食,營衛協調,體內外沒有任何損傷,那麼在十二、三天左右就可以預期癒合。如果體質虛弱,食慾不佳,或者體內外有損傷,或者遇到氣候變化,就會導致難以癒合。
怎麼能固執地按照天數來判斷呢?(出自萬密齋)
痘瘡的長出、飽滿、出膿、結痂,各需要三天,總共十二天是一個週期。但有過快,有不足,有實熱,有虛寒,或出現其他複雜的情況,都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。一般來說,每顆痘瘡以十二天為週期,有的先長出來,有的後長出來,怎麼能用固定的時間來概括呢?(出自《仁端錄》)
痘瘡的出現,有的是發熱一兩天就長出來了,有的是發熱五六天才長出來,所以說三天見疹的說法不必拘泥。有的是一長就長完了,有的是長到五六天還沒長完,所以說三天長齊的說法不必拘泥。有的到了七八天才開始出膿,有的出膿到十五六天還沒結痂,所以說三天出膿,三天結痂的說法也不必拘泥。最好是把長齊了算長出,出膿飽滿了算出膿,完全結痂了算結痂,隨時根據情況變化進行判斷,這樣才最穩妥最恰當。(出自《橡村痘訣》)
飲食
痘瘡的發生,固然需要元氣來推動,而元氣的強盛,必須依靠乳食來滋養。從發病四五天到結痂脫落,飲食正常,大小便正常,即使不出現發熱,痘瘡不紅腫、不凹陷,用藥得當,就可以保證沒有危險。如果乳食減少,再加上腹瀉,那麼元氣就會因此而衰弱,即使沒有上述情況,日後也必然會藥效不佳,離康復也越來越遠。所以發病四五天前不進食,說明毒邪在體內很盛,還可以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