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九·雜證匯參 (38)
卷九·雜證匯參 (38)
1. 淋濁
經義
太陰作初氣,病中熱脹,脾受積濕之氣,小便黃赤,甚則淋。○少陽作二氣,風火鬱於上,膽熱,其病淋。(《素問》)
哲言
淋自膀胱,出於尿竅,或膏或血,與尿並出,出則無餘。濁為敗精,出自精竅,內雖大痛,而尿自清,或在尿前,或在尿後,便後尚有餘滴而瀝,馬口常濕。以此分別,庶知療法。(鄭重光)
淋有五淋之名,濁有精濁之別,數者當察氣分、血分、精道、水道,確從何來。大凡痛則為淋,不痛為濁。若心陽亢而下注者,利其火腑;濕熱甚而不宣者,徹其泉源。氣陷用升陽之法,血淤進化結之方。
獨厥陰內患,其證最急,少腹繞前陰如刺,小水點滴難通,環陰之脈絡皆痹,氣化機關已息,先生引朱南陽方法,兼參李瀕湖意,用滑利通陽,辛鹹泄急,佐以循經入絡之品,發前人之所未發。夫便濁之恙,只在氣虛與濕熱推求,實者宣通水道,虛者調養中州,若虛實兩兼,又有益臟通腑之法。
精濁者,蓋因損傷肝腎,有精淤、精滑之分:精淤者,當先理其離宮腐濁,繼與補腎;精滑者,用固補斂攝,不應,當從真氣調之。景岳謂理其無形,以固有形也。然此證但知治肝治腎,而不知有治八脈之妙,先生引孫真人九法,升奇陽,固精絡,使督、任有權,漏危自己。(《臨證指南》)
淋病
淋之為病,小便如粟狀,小腹弦急,痛引臍中。○淋家不可發汗,發汗則便血。(《金匱》)
淋病有五:一曰勞淋,二曰血淋,三曰熱淋,四曰氣淋,五曰石淋。五淋之外,又有膏淋、沙淋、冷淋,合為八也。(《東醫寶鑑》)
熱在脬中,煎熬日積,輕則凝如脂膏,甚則結如沙石。如湯瓶煎煉日久,熬成白鹼;又如清水煎湯,熱甚沸溢,自然渾濁。(徐春甫)
《內經》言淋,無非濕與熱而已,然有因忿怒,氣動生火者;有因醇酒厚味,釀成濕熱者;有因房勞,陰虛火動者。蓋腎與膀胱為表裡,凡水入小腸,則通於胞行於陰而為溺。若腎氣不足,熱入膀胱,致水道澀而不利,或如豆汁膏血。亦有腎虛氣弱,受寒夾冷者,其候必先寒戰而後溲便。
然淋有五:石、膏、勞、熱、血是也。石淋者,水為熱乘,如湯瓶久在水中,底結白鹼,便則莖痛裡急;膏淋者,小便有脂如膏,此因腎虛不能制液而下行也;勞淋有二,因勞倦而作者屬脾虛,強力入房者屬腎虛;熱淋者,三焦有熱,流入於胞,溺黃而澀;血淋者,蓋心主血,熱盛搏血,失其常道,心與小腸為表裡,乃下流而入於胞,與便齊出,脈必數而有力。若血色黑黯,面白脈遲者,此屬下元虛冷也;若小腹硬滿,莖痛欲死者,此血淤也。
尿而痛者為血淋,不痛為溺血。又有氣淋、冷淋、虛淋、肉淋,總不外水火不交,心腎氣鬱,遂使陰陽乖舛,清濁相干,自清而濁,自柔而堅,自無形而有形。要皆一火之化,猶水煮為鹽之義。治宜開鬱行滯,破血滋陰,清解邪熱,調平心火。心清則小便自利,火平則血不妄行,切勿誤加補劑,蓋氣得補則愈脹,血得補則愈澀,熱得補則愈盛矣。(《馮氏錦囊》)
白話文:
淋濁
經文大意:
太陰經(脾)主導人體最初的氣化,如果生病時出現發熱、脹滿的現象,這是因為脾受到濕氣的影響,導致小便發黃赤,嚴重時就會變成淋病。少陽經(膽)主導人體第二次的氣化,如果風火鬱積在上焦,導致膽有熱,也會引發淋病。
哲理闡述:
淋病是由膀胱的病變引起的,從尿道排出,可能是像膏狀、或是帶有血的物質,與尿液一起排出,排完就沒有了。而濁病是敗壞的精液從精竅排出,雖然內部會有劇痛,但是尿液本身是清澈的。濁病可能在排尿前、後出現,排尿後還會有滴瀝不盡的情況,而且尿道口常常是濕潤的。藉由這些區別,才能正確的判斷病因,進而對症治療。
淋病有五種,濁病則有精濁的區別。醫師要仔細辨別是氣分、血分、精道還是水道的問題,才能找出真正的病源。一般來說,會疼痛的是淋病,不痛的是濁病。如果是由於心陽過盛而下注引起的,就要治療心火;如果是濕熱太盛而無法疏散的,就要疏通其源頭。氣虛下陷要用升提陽氣的方法,血瘀則要用活血化瘀的藥方。
特別是厥陰經(肝)的病變,情況最為危急。病人會感到少腹和陰部像針刺一樣的疼痛,小便點滴難排,陰部周圍的脈絡都麻痺了,氣化功能也停滯了。醫生認為,要參考朱南陽和李時珍的方法,使用滑利通陽、辛鹹泄急的藥物,再搭配循經入絡的藥品,才能達到前人所未發明的效果。濁病大多是由於氣虛和濕熱引起的,實證要疏通水道,虛證要調理脾胃,如果虛實夾雜,則要兼顧補益臟腑和疏通經絡的方法。
精濁的產生,是因為損傷了肝腎,可分為精淤和精滑兩種情況。精淤要先清理肝腎中腐敗的濁物,再補腎;精滑要用固澀收斂的藥物,如果沒有效果,就要從真氣方面來調理。古醫書說,要治療無形之氣,才能鞏固有形之精。這種疾病不能只知道治療肝腎,更要懂得治療奇經八脈的奧妙。要提升奇陽之氣,固護精絡,使督脈和任脈的功能恢復正常,才能防止精液外漏。
淋病:
淋病的主要症狀是小便像粟米粒一樣,小腹緊繃,疼痛牽引到肚臍。患有淋病的人不能發汗,發汗會導致小便出血。
淋病有五種:勞淋、血淋、熱淋、氣淋、石淋。此外還有膏淋、沙淋、冷淋,總共八種。
熱邪在膀胱中,日積月累,輕則凝結成油脂狀,嚴重則結成砂石狀。就像水壺煎煮久了會形成水垢一樣,又如同清水煮沸後,熱氣太盛,自然會變得渾濁。
《內經》說,淋病不外乎是濕和熱兩種原因。有的因為生氣,導致氣動生火;有的因為飲酒過量、吃肥甘厚膩的食物,形成濕熱;有的因為房事過度,導致陰虛火旺。腎和膀胱互為表裡,水進入小腸後,會通過膀胱和陰部排出成為尿液。如果腎氣不足,熱邪侵入膀胱,導致水道阻塞不暢,小便會像豆汁或膏血。也有腎虛氣弱,受寒邪侵襲的,發病時會先感到寒戰,然後才開始排尿。
淋病有五種:石淋、膏淋、勞淋、熱淋、血淋。石淋是水被熱邪所乘,就像水壺久煮後底部會結成水垢一樣,排尿時陰莖會疼痛,而且感到內部很急迫。膏淋是小便帶有像脂肪一樣的物質,這是因為腎虛不能控制液體下流。勞淋有兩種,因勞累過度引起的屬於脾虛,因性慾過強引起的屬於腎虛。熱淋是三焦有熱,流注膀胱,小便黃而澀痛。血淋是心有熱邪,熱血妄行,從下流入膀胱,和尿液一起排出,脈象必定是數而有力。如果尿血顏色黑黯,面色蒼白,脈搏遲緩,屬於下元虛冷。如果小腹脹滿堅硬,陰莖疼痛難忍,屬於血瘀。
排尿時疼痛的是血淋,不痛的是尿血。此外還有氣淋、冷淋、虛淋、肉淋等,總的來說,都是水火不交,心腎氣鬱,導致陰陽失調,清濁混淆,從清澈變渾濁,從柔軟變堅硬,從無形變成有形。這些都是一火所化,就像水煮成鹽一樣。治療要疏肝解鬱,活血化瘀,清熱解毒,調和心火。心清則小便自然通暢,火平則血不妄行。千萬不能誤用補藥,因為氣得補會更脹,血得補會更澀,熱得補會更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