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九·雜證匯參 (3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·雜證匯參 (33)

1. 遺精

經義

腎者主水,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。五臟盛,乃能瀉。○丈夫二八腎氣盛,天癸至,精氣溢瀉,陰陽和,故能有子。○腎者主蟄,封藏之本,精之處也。(《素問》)

人始生,先成精,精成而腦髓生。○故生之來謂之精;兩精相搏謂之神;隨神往來謂之魂;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。○怵惕思慮則傷神;神傷,則恐懼流淫而不止。○恐懼不解則傷精;精傷,則骨酸痿厥,精時自下。(《靈樞》)

哲言

有謂生來之精者,先身生之精也。有謂食氣入胃,散精於五臟者;有謂水飲自脾肺輸腎而四布,五經並行之精者;此水穀日生之精也。然飲食日生之精,皆從生來元精之所化,而後分布,其藏盈溢,則輸之於腎,腎乃元氣之本,生成之根,以始終化之養之之道也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精藏於腎,人盡知之,至精何以生?何以藏?何以出?則人不知也。夫精,即腎中之脂膏也,有長存者,有日生者。腎中有藏精之處,充滿不缺,如井中之水日夜充盈,此長存者也;其欲動交媾所出之精,及有病而滑脫之精,乃日生者也。其精旋去旋生,不去亦不生,猶井中之水,日日汲之,不見其虧,終年不汲,不見其溢。

《易》云:井道不可不革。故受之以革,其理然也。曰:然則縱欲可無害乎?曰:是又不然。蓋天下之理,總歸自然,有腎氣盛者,多欲無傷;腎氣衰者,自當節養。《左傳》云:女不可近乎?對曰:節之。若縱欲不節,如淺狹之井,汲之無度,則枯竭矣。曰:然則強壯之人,絕欲何如?曰:但必浮火不動,陰陽相守則可;若浮火日動而強制之,則反有害。

蓋精因火動而離其位,則必有頭眩、目赤、身癢、腰疼、遺泄、偏墜等證,甚者或發癰疽,此強制之害也。故精之為物,欲動則生,不動則不生,能自然不動則有益,強制則有害,過用則衰竭,任其自然而無所勉強,則保精之良法也。(徐靈胎)

五臟皆有精,精者人之本也。然腎為藏精之都會,聽命於心君,若能遣欲澄心,精氣內守,陰平陽秘,精元固密矣。或縱欲勞神,則心腎不交,關鍵不固。《經》曰:怵惕思慮則傷神;神傷,則恐懼流淫而不止。又曰:腎者主水,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。又曰:厥氣客於陰器,則夢接內。

奈古今方論,皆以遺精為腎病,若與他臟不相干涉,不知《內經》言五臟六腑各有精,腎則受而藏之。以不夢而自遺者,心腎之傷居多;夢而後遺者,相火之強為害。若五臟各得其職,則精藏而治;苟一臟不得其正,甚則必移害心腎之主精者焉。治法:因腎病而遺者治其腎;由他臟而致者,則以他臟與腎兩治之。

如心病而遺者,血脈空虛,本縱不收;肺病而遺者,皮革毛焦,喘急不利;脾病而遺者,色黃肉消,四肢懈惰;肝病而遺者,色青而筋痿;腎病而遺者,色黑而髓空。更當以六脈參詳,昭然可辨。(《醫宗必讀》)

白話文:

遺精

基本概念

腎臟掌管體內的水液,並儲藏來自五臟六腑的精華物質。五臟功能強盛,才能正常排出精液。男子在十六歲時腎氣旺盛,天癸(生殖機能)成熟,精氣充盈而外洩,陰陽調和,因此具備生育能力。腎臟就像蟄伏的動物,是封藏精氣的根本,也是精液儲藏的地方。

人剛出生時,首先形成精,精生成之後,腦髓才會產生。因此,生命的開始被稱為「精」;陰陽精氣交會融合稱為「神」;隨著神出入的稱為「魂」;與精共同出入的稱為「魄」。過度的恐懼和思慮會損傷「神」;「神」受損,就會產生恐懼,導致精液控制不住地流失。恐懼無法解除,就會損傷「精」;「精」受損,就會出現骨頭痠軟無力,精液會不自主地流出。

精的來源

有人認為,人的精有兩種來源:一是先天就有的精,二是後天從飲食中攝取的精。飲食進入胃腸後,精華會散布到五臟;水飲則經由脾肺輸送至腎臟,並透過五經運行全身,這些都屬於後天生成的精。然而,後天飲食生成的精,都來自先天元精的轉化,然後再加以分配。當身體儲藏的精盈滿時,就會輸送到腎臟。腎臟是元氣的根本,是生命生成的根源,不斷地產生和滋養身體。

精的儲藏和排放

大家都知道精藏在腎臟中,但是精是如何產生的?如何儲藏的?又是如何排出的?人們卻不清楚。精其實就是腎中的脂膏,有長久存在的,也有每天新生的。腎臟中儲藏精的地方,就像井水一樣,日夜盈滿,這就是長存的精。而因性慾衝動交合時排出的精,以及生病時不自主滑脫的精,則是每天新生的。精液會不斷地產生和排泄,不會因為沒有排泄就不產生,就像井水一樣,每天汲取也不會減少,長年不汲取也不會溢出。

《易經》說:「井道不可不革」,所以要用革卦來象徵,它的道理就是這樣。那麼,縱慾可以無害嗎?這是不對的。天下的道理總歸於自然,腎氣旺盛的人,即使性慾較強也不會有害;腎氣衰弱的人,就應該節制保養。《左傳》中有人問:「女人不能親近嗎?」回答說:「要節制。」如果縱慾不節制,就像淺窄的井,過度汲取就會枯竭。那麼,身體強壯的人,完全禁慾又如何呢?只要體內虛火不妄動,陰陽平衡就可以。如果虛火持續妄動,而強行壓制,反而有害。

精液會因為火氣妄動而離開原位,就會導致頭暈、眼睛發紅、身體發癢、腰痛、遺精、陰囊下墜等症狀,嚴重的甚至會長癰疽。這就是強行壓制精液的害處。所以,精的特性是,欲動則產生,不動則不產生,能夠自然不動是最好的,強行壓制反而有害。過度使用會導致衰竭,任其自然而無所勉強,才是保養精液的好方法。

遺精的病因和治療

五臟都有精,精是人體的根本。然而,腎臟是儲藏精液的大總管,聽命於心。如果能夠控制慾望,保持心境澄淨,精氣就會固守體內,陰陽平衡,精元就會穩固。如果放縱慾望,勞累傷神,就會導致心腎不交,精關不固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過度的恐懼和思慮會損傷神,神損傷,就會產生恐懼,導致精液控制不住地流失。」又說:「腎臟掌管水液,並儲藏來自五臟六腑的精華。」又說:「氣血逆亂於陰器,就會做夢交合而遺精。」

然而,古今醫書都把遺精歸咎於腎病,認為與其他臟腑無關,卻不知道《黃帝內經》說,五臟六腑各自都有精,腎臟只是負責接收並儲藏。無夢而遺精,多半是心腎受損;夢遺,多半是相火過旺所致。如果五臟各司其職,精液就能正常儲藏;如果有一個臟腑功能失常,嚴重的話,一定會影響到主管精液的心腎。治療原則是:因腎病而遺精,就治療腎臟;由其他臟腑導致的,就要同時治療其他臟腑和腎臟。

例如,心病引起的遺精,多為血脈空虛,難以控制;肺病引起的遺精,多為皮膚乾燥,呼吸急促;脾病引起的遺精,多為臉色發黃,肌肉消瘦,四肢無力;肝病引起的遺精,多為臉色發青,筋脈萎縮;腎病引起的遺精,多為臉色發黑,髓海空虛。還應結合脈象來詳細診斷,才能清楚辨別病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