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七·雜證匯參 (18)
卷七·雜證匯參 (18)
1. 噎隔反胃
(喻嘉言)
梅核隔者,喉中如有物,膈間作痛,死血居多。治宜昆布、當歸、桃仁、韭汁、童便,甚者加大黃。有因痰結者,宜滌痰丸。《醫鑑》謂或結於咽喉,時覺有所妨礙,吐之不出,咽之不下,由於氣鬱痰結而然者,正指此也。然此證總屬有形之物,非血即痰。若氣則無形,其非梅核隔可知矣。(沈金鰲)
年滿六旬者難治。糞如羊矢者不治。大吐白沫者不治。胸腹嘈痛如刀割者死。不絕酒色,及憂恚者危。(《證治匯補》)
脈候
血虛者,左脈無力。氣虛者,右脈無力。痰凝者,寸關沉滑而大。氣滯者,寸關沉伏而澀。火氣衝逆者,脈來數大。瘀血積滯者,脈來芤澀。小弱而澀者反胃,緊滑而革者噎隔。(《證治匯補》)
選案
倪慶雲,病隔氣,粒米不入,始吐清水,次吐綠水,次吐黑水,次吐臭水,呼吸將絕。余曰:盡今一晝夜,先服理中湯六劑,來早轉方,一劑全安。渠家曰:病已至此,滴水不入,安能服藥六劑乎?既有妙方,何不即投,必先與理中湯,然後乃用,何也?余曰:《金匱》有云:病人噫氣不除者,旋覆代赭石湯主之。
吾於此病,分別用之者有二:一者以黑水為胃底之水,臭水為腸中之水,此水且出,則胃中之津液久已不存,不敢用半夏以燥其胃也。一者以將絕之氣,止存一絲,以代赭墜之,恐其立斷。必先以理中分理陰陽,使氣易於降下,然後代赭得以奏勣。進藥三劑,病者言內氣稍接,但恐太急,俟明日再服,後旦轉方為妥。
次早余持前藥一盞,勉令服之;曰:吾即立地轉方,頃刻見效,再有何說?乃用旋覆花一味煎湯,調代赭石末二匙與之,藥才入口,其氣已轉入丹田矣。病者因脫衣觸冷復嘔,與前藥立止。飢甚食粥六盞,復嘔,與前藥立止。又因怒復嘔,與前藥立止。後不復嘔,但困倦之極,服補藥二十劑,丸藥一斤,將息二月,始能出戶,方悔從前少服理中二劑耳。(喻嘉言)
羅景思,患噎隔三月,漸致滴水難入,已將入木。予見其目珠尚覺活動,不忍坐觀,與法制元明粉泡水一匙,俟其潤下,又進一匙,連進數匙,喉間有聲,自辰至未,服下一盞,腹內響動,少頃二便忽通,試與米飲半盞不吐,但覺胸腹火熱難過,此在先多服溫補諸藥之害。再與黃連、生地、元參、花粉、天冬、丹皮、甘草、銀花二劑,胸腹鬆快,食飲無妨。
徐以六味加歸、芍調理而愈。○項葦庵臬臺請致後,偶有怫鬱,二便不通,食不下咽,諸醫議虛議實,俱莫奏功。余按其胃脈沉伏而實,乃曰:三陽熱結,前後閉塞,下既不通,所以噎食不下,當用河間法,下以承氣。醫咸咋舌。余曰:項老先生,干係不小,諸君若有妙論,何不擔承?又復默然。
白話文:
噎隔反胃
(喻嘉言認為)
梅核氣這種情況,感覺喉嚨裡好像有東西卡住,胸膈之間會疼痛,通常是因為有瘀血積聚。治療上適合使用昆布、當歸、桃仁、韭菜汁、童子尿,情況嚴重的可以加入大黃。如果是由痰液凝結引起的,則適合使用滌痰丸。《醫鑑》中說,這種情況有時會發生在咽喉部位,感覺有東西阻礙,想吐吐不出來,想咽又咽不下去,這是因為氣機鬱滯、痰液凝結所導致的,說的就是這種情況。總的來說,這種疾病大多是因為體內有實質性的東西,不是瘀血就是痰液。如果是氣,則無形無狀,不可能是梅核氣。(沈金鰲認為)
年紀超過六十歲的人,這種病難以治癒。大便像羊糞一樣乾硬的人,難以治癒。大量吐出白色泡沫的人,難以治癒。胸腹疼痛像刀割一樣的人,會死亡。如果仍然不節制酒色,或是過度憂愁憤怒的人,病情會很危險。(《證治匯補》)
脈象診斷
如果病人是血虛,左手脈會無力。如果病人是氣虛,右手脈會無力。如果病人是痰液凝結,寸關脈會沉而滑且粗大。如果病人是氣機阻滯,寸關脈會沉伏而澀。如果病人是火氣上衝,脈搏會快速且粗大。如果病人是瘀血積滯,脈搏會呈現空虛且澀滯。如果脈象細小、微弱且澀滯,則是反胃;如果脈象緊繃、滑溜且有皮革感,則是噎隔。(《證治匯補》)
醫案選錄
倪慶雲,得了噎嗝病,吃不下任何米飯,開始吐出清水,接著吐出綠色的水,再接著吐出黑色的水,最後吐出臭水,呼吸也快要停止。我(喻嘉言)說:「今天一整天先服用六劑理中湯,明天早上再來換藥,一劑就能痊癒。」他家人說:「病情都已經這樣了,水都喝不下,怎麼可能喝得下六劑藥呢?既然有特效藥,為什麼不馬上用,一定要先用理中湯,然後才用呢?」我說:「《金匱要略》有說:病人打嗝不止,可以用旋覆代赭石湯治療。
我對這種病,分兩種情況用藥:一種是把黑水當作是胃底的水,臭水當作是腸裡的水,水都吐出來了,說明胃裡的津液已經所剩無幾,不敢用半夏這種會讓胃更乾燥的藥。另一種是病人氣息微弱,像快要斷掉一樣,如果用代赭石這種往下沉的藥,恐怕會立即斷氣。必須先用理中湯調理陰陽,讓氣比較容易下降,然後代赭石才能發揮作用。服用了三劑藥後,病人說體內氣息稍微接上了,但又怕藥太猛,希望明天再服,等明天再換藥比較穩妥。
隔天早上,我拿了一碗之前的藥,勸他勉強喝下去,並說:「我馬上就能讓病情好轉,馬上就能見效,還有什麼話好說的?」然後用旋覆花單獨煎湯,調入兩匙代赭石粉末給他喝,藥才剛入口,他的氣就順暢地進入丹田了。病人因為脫衣服著涼又開始嘔吐,喝了之前的藥立刻止住。餓得很厲害,喝了六碗粥又吐,喝了之前的藥又止住。又因為生氣又吐,喝了之前的藥又止住。之後就沒有再嘔吐,但非常疲倦,服用了二十劑補藥,一斤丸藥,休養了兩個月,才能出門,這才後悔之前少服了兩劑理中湯。(喻嘉言)
羅景思,患噎嗝三個月,逐漸發展到連水都難以嚥下,快要死了。我看他的眼珠子還能轉動,不忍心坐視不管,給他一匙用特殊方法製成的元明粉泡水,等他能吞下去後,又給一匙,連續給了幾匙,喉嚨發出聲音,從早上到下午,喝了一碗下去,肚子裡有聲響,不一會兒大小便都通暢了,試著給他半碗米湯,沒有吐出來,但覺得胸腹火熱難受,這是因為之前吃了太多溫補藥物的壞處。再給他黃連、生地、元參、花粉、天冬、丹皮、甘草、銀花兩劑,胸腹感覺鬆快,飲食也沒有問題。
徐先生用六味地黃丸加上當歸、芍藥調理才痊癒。項葦庵官員退休後,偶爾因為心情鬱悶,大小便不通,吃不下東西,許多醫生有的說是虛證,有的說是實證,都沒有效果。我診斷他的胃脈沉伏而有力,就說:「這是三陽經熱邪結聚,前後堵塞,下面不通,所以吃不下東西,應該用河間學派的方法,用承氣湯來通便。」醫生們都感到驚訝。我說:「項老先生的情況非同小可,各位如果有更好的辦法,為什麼不說出來?」他們又都沉默不語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