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五·雜證匯參 (4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·雜證匯參 (44)

1.

其間體實而受邪者,有之;體虛而受邪者,有之,本熱而假寒者,有之;本寒而假熱者,有之。非可盡投膏黃,純用芩、連而專以丹溪、河間為法者也。蓋時疫之初發,與傷寒似同而實異,時疫之傳,與傷寒似異而實同。當其邪在三陽也,惡寒壯熱,頭痛身痛,口渴引飲,嘔吐下利,脈大而數。

達原飲乃驅邪離散直達巢穴之藥,白虎、承氣乃辛涼推蕩清火逐邪之劑,惟壯實之體宜之。倘遇內虛之輩,白虎失其過寒,承氣失其過攻。至於邪陷三陰,臟氣受敵,見證神昏目定,撮空捻指,譫妄舌黑,脈沉細而數,種種惡證疊出,元氣由邪熱而虧,胃氣由邪熱而耗,臟氣由邪熱而傷。

不知變計,徒拘攻下一法,虛虛之戒,可不慎歟?余兄廣期謂:疫病乃熱毒為害,治以逐疫解毒為第一義。因立乾一老人湯一方,除疫毒而退熱邪,正與喻氏所謂升逐、疏逐、決逐兼以解毒之意同,可稱治疫之聖藥也。(《會心錄》)

疫邪來路兩條,去路三條,治法五條盡矣。何為來路兩條?有在天者,此非其時而有其氣,邪從經絡而入,則為頭痛發熱、咳嗽發頤、大頭之類;有在人者,此互相傳染,邪從口鼻而入,則為憎寒壯熱、胸膈滿悶、口吐黃涎之類。所謂來路兩條者此也。

何為出路三條?在天之疫,從經絡而入者,宜分寒熱,用辛溫、辛涼之藥以散邪,如香蘇散、普濟消毒飲,俾其邪仍從經絡而出也;在人之疫,從口鼻而入者,宜芳香之藥以解穢,如神朮散、正氣散,俾其邪仍從口鼻而出也;至於經絡、口鼻所受之邪,傳入臟腑,漸至潮熱譫語、腹滿脹痛,是毒氣歸內,疏通腸胃,始解其毒,法當下之,其大便行者,則清之,下後而餘熱不盡者,亦清之。所謂去路三條者此也。

何為治法五條?曰發散,曰解穢,曰清,曰下,曰補,所謂治法五條者此也。(程鍾齡)

饑荒多疫,氣候失和,加以飲食失節,以身之虛,逢天之虛,則病作矣。萬曆壬午,久旱民飢,熱疫流行,初起寒熱拘攣,次變斑黃、狂躁,死者相繼。治用人參敗毒散先發其表,次用人參柴胡湯以和解。右脈大於左,自汗,胸腹不脹,無表裡證見者,治用補中益氣湯,活者甚多。

此中氣先因飢餒受虧,已屬內傷不足,若用正傷寒之法大汗、大下,豈不殺人?○疫病當分天時寒暄、燥濕,病者虛實、安逸,因時制宜,不可拘泥。如天時久旱,燥令流行,民多熱疫,忌用燥劑,治宜解毒潤燥;天久淫雨,濕令流行,民多寒疫,忌用潤劑,治宜燥濕理脾。(《醫學六要》)

大飢之後,必有大疫。疫邪中人,從口鼻而入,舍於膜原。方書雖有寒疫、熱疫兩種,而熱疫恆多,最為真陰之賊。其見證也,始則頭眩目脹,或痛或不痛,腰腿痠軟,胸悶口渴,或但口乾而不渴,微惡寒,或有汗,或無汗;繼則不惡寒,而但熱無汗,午前熱微,午後熱熾。初治用達原飲一二劑,感輕者可愈,否則壯熱口乾、舌黑譫語等證漸見。

白話文:

在疫情期間,體質強壯的人感染邪氣,有的;體質虛弱的人感染邪氣,也有的;本來體內是熱,卻表現出假性的寒象,有的;本來體內是寒,卻表現出假性的熱象,也有的。不能全部都用滋補的藥,或是只用黃芩、黃連等寒涼藥,只依照朱丹溪或劉河間的治療方法。因為時疫剛開始發病時,和傷寒的症狀相似,但實際上是不同的;時疫的傳播,看起來和傷寒不一樣,但實際上又是相同的。當邪氣還在三陽經時,會出現怕冷發熱、頭痛身痛、口渴想喝水、嘔吐、腹瀉、脈象大而且快。

「達原飲」是能將邪氣驅離分散,直達病灶深處的藥方。「白虎湯」、「承氣湯」則是辛涼瀉下,清除火氣,驅逐邪氣的藥劑,這些藥比較適合體質強壯的人。如果遇到體內虛弱的人,使用白虎湯可能會因為藥性太寒而造成傷害,使用承氣湯則可能因為藥力太過猛烈而造成傷害。等到邪氣深入三陰經,臟腑受到侵襲,就會出現神志不清、眼睛呆滯、兩手在空中亂抓、胡言亂語、舌頭發黑、脈象沉細而快,各種嚴重的症狀接連出現。這時,元氣會因為邪熱而虧損,胃氣會因為邪熱而耗損,臟腑也會因為邪熱而受到損傷。

如果不知道變通,只執著於用攻下的方法,那就像在虛弱的人身上使用瀉藥,犯了虛虛實實的戒條,這必須謹慎啊!我的哥哥廣期認為:疫病是熱毒所造成的危害,治療的首要之務是驅除疫毒、解除毒素。因此,他創立了「乾一老人湯」這個藥方,可以去除疫毒、退除熱邪,這和喻氏所說的「升提邪氣、疏散邪氣、排泄邪氣」並同時解毒的觀點相同,可以說是治療疫病的良藥。(《會心錄》)

疫邪入侵人體有兩條途徑,離開人體有三條途徑,而治療方法總共有五種,這些就說完了疫病的全部內容。什麼是入侵途徑兩條呢?有的是從天而降的,這指的是在不該有這種氣候的時候,出現了這種氣候,邪氣會從經絡進入人體,導致頭痛發熱、咳嗽、腮腺腫大、大頭瘟等疾病。有的是在人與人之間互相傳染的,邪氣會從口鼻進入人體,導致怕冷發熱、胸悶、口吐黃痰等疾病。這就是所謂的兩條入侵途徑。

什麼是離開人體的三條途徑呢?從天而降的疫病,邪氣從經絡入侵的,應該分辨是寒邪還是熱邪,使用辛溫或辛涼的藥來發散邪氣,例如「香蘇散」、「普濟消毒飲」,讓邪氣仍然從經絡排出。在人之間傳染的疫病,邪氣從口鼻入侵的,應該使用芳香的藥來化解穢濁之氣,例如「神朮散」、「正氣散」,讓邪氣仍然從口鼻排出。至於從經絡或口鼻入侵的邪氣,如果傳入臟腑,逐漸出現潮熱、胡言亂語、腹脹腹痛等症狀,這是毒氣深入體內,這時要疏通腸胃,才能解除毒素,方法應該使用攻下,如果大便排出來了,就用清熱的藥,如果攻下後還有餘熱沒退盡,也需要用清熱的藥。這就是所謂的三條離開途徑。

什麼是五條治療方法呢?就是發散、解穢、清熱、攻下和補益。這就是所謂的五條治療方法。(程鍾齡)

發生饑荒時,往往會出現疫病,加上氣候失調,飲食不節制,體質虛弱的人,遇到天時不利,就會發病。萬曆壬午年,發生了長期的旱災,百姓飢餓,熱疫流行,初期症狀是發冷發熱、肌肉痙攣,接著會出現皮膚發黃、煩躁狂亂,死亡的人接連不斷。治療方法先用「人參敗毒散」來發散表邪,再用「人參柴胡湯」來調和陰陽。如果右脈比左脈大,有自汗,胸腹不脹,沒有表裡證狀出現的,就用「補中益氣湯」,這樣治療好的病人非常多。

這是因為中氣本來就因為飢餓而受到虧損,已經屬於內傷不足,如果還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大量發汗、瀉下,豈不是會害死人嗎?治療疫病應該分辨當時的天氣是寒冷還是溫熱、乾燥還是潮濕,病人的體質是虛弱還是強壯、是安逸還是勞累,要根據當時的情況來制定治療方法,不能拘泥於固定的模式。例如天氣長期乾旱,燥邪流行,百姓多患熱疫,要避免使用燥烈的藥物,治療應該使用解毒潤燥的藥物;如果長期陰雨,濕邪流行,百姓多患寒疫,要避免使用滋潤的藥物,治療應該使用燥濕健脾的藥物。(《醫學六要》)

大飢荒之後,必定會有大疫病發生。疫邪入侵人體,會從口鼻進入,停留在膜原。醫書上雖然有寒疫、熱疫兩種,但熱疫常常比較多,而且最容易傷害到體內的真陰。它的症狀表現是,初期會出現頭暈眼花、頭脹,可能頭痛也可能不痛,腰腿痠軟、胸悶口渴,也可能只有口乾而不渴、稍微怕冷,可能出汗也可能不出汗;接著會變成不怕冷,但只發熱不出汗,上午發熱輕微,下午發熱加重。初期治療使用「達原飲」一兩劑,如果病情輕微就可以痊癒,否則就會漸漸出現高熱、口乾、舌頭發黑、胡言亂語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