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20)
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20)
1. 因期施治
(《橡村痘訣》)
凡起脹時色焦紫者,毒盛也;形大皮薄而起縐紋者,毒盛氣虛也;頂紅滿者,血滯也。滯者活之,焦者清之,氣虛毒盛,補而兼解之。但面部有一、二悅目可愛,用藥當節,則枯者潤,薄者厚,而生意勃然矣。(《慈幼筏》)
六朝
古人云:痘證生於六日之前者易治,生於六日之後者難療。則六朝為痘家生死關頭。順痘至此,上部多已行漿;即險證至此,亦宜頂白根紅,有行漿之勢方可。若至此時,氣血不分,斷無成功之理。○痘六朝叫痛者最吉,痛則不敢黏惹,痘自完全。癢最可嫌,癢之輕者,囑其把捉,重用鮮鱗攻毒飲,漿行則癢變為痛矣。
○六朝以前,毒未化而正氣虛,清為主,補為佐;六日後,毒未化而正氣虛,補為主,清為佐。○痘六朝當灌膿,大粒者光壯,細碎者乾焦,當取大者。大粒者頂陷平塌,或枯澀無膿,細粒者內有真漿,漸次充滿,當取細者。總宜極力攻發,方可收功。○六日以前,專看根窠,無根窠則必不灌膿;六日以後,專看膿色,無膿色則必難收黶。
先賢歷練之言,確不可易。復為之解曰:無根窠要使之收束,無膿色要使之融化。氣虛者補其氣,則血自歸附;血虛者斂其血,則根不散漫;火甚者清其火,則血不傷。三法治例,各從其是,不用通套方子,便不為陳言所困矣。○痘五、六朝,元氣虛弱,頂陷不起者,古方補中益氣湯甚妙。
其中參耆甘草保元湯也,白朮助參耆而固脾土,當歸和血而生血,升柴能使清者升、陷者起。虛弱痘證,用於起壯行漿之期,勝於殭蠶、角刺多矣。(《橡村痘訣》)
痘至六日,欲其行漿,加生耆、圓眼、當歸於撫芎、桔、橘劑中。芎能調氣,耆可托裡,又與桔、橘併力升發,嗣後漸加人參、山藥、蓮肉、糯米等,令漿足則毒化功收矣。此時尚有未解之火,又不可不兼用丹參、殭蠶等。真虛寒證,再加桂、附亦可。(《痘疹元珠》)
浮腫
氣屬陽,血屬陰,宜和而不離。痘未起發,而頭面先腫者,此乃陽火亢盛,火性炎上。《經》曰:熱盛則腫。以見毒火隨陽上升,而陰血不能歸附,氣血相離之象。若痘起發,頭面以漸而腫者,此毒氣發越,聚於三陽,欲作膿血,此宜腫也。設當起發,而頭面不腫者,必痘本磊落,毒勢輕淺,固雖作漿,根不黏連,所以不腫,此佳兆也。如痘本稠密,起發宜腫而不腫者,此毒伏於內不能發越,此正氣不足,不能勝邪而然也。
治法當助正氣為主。如痘稀疏,起發不應腫而腫者,此感疫毒之氣,名大頭瘟者是也。治法當兼疫氣而治之。大凡瘡腫者,直至膿滿結痂,毒化而腫消目開者吉;若未充足而腫消目開者,此正氣不足,不能化毒成漿,名為倒黶,乃凶兆也。故應腫不腫,不應腫而腫,應消不消,不應消而消,皆宜詳察。
白話文:
因時施治
長痘子剛開始腫脹時,如果顏色呈現焦紫色,代表毒性很強;如果痘子又大又薄,表面有皺紋,代表毒性強且氣虛;如果痘子頂端紅腫飽滿,代表血脈阻塞。對於血脈阻塞的,要讓它暢通;對於焦紫的,要清熱解毒;對於氣虛毒盛的,要補氣並兼顧解毒。但是如果臉上只有一兩個看起來順眼可愛的痘子,用藥適當,那麼乾癟的就會變得潤澤,薄弱的就會變得厚實,生機也會旺盛。
古人說,痘子在六天內出現的比較容易治療,六天後出現的就比較難治療。所以說第六天是痘症生死交關的時刻。痘症發展順利的話,到第六天,上半身的痘子大多已經開始出漿;即使是危險的痘症,到這個時候也應該是頂端白、根部紅,有出漿的趨勢才行。如果到了這個時候,氣血還是無法分開,那就沒有成功的道理。痘症第六天如果感到疼痛是最好的,因為痛就不敢亂抓亂碰,痘子自然能完整地發展。最怕的是癢,輕微的癢可以囑咐病人忍住,嚴重的癢就要用鮮鱗攻毒飲來解毒,等痘子開始出漿,癢就會變成痛了。
痘症六天以前,毒素還沒化開而正氣虛弱,要以清熱解毒為主,補氣為輔;六天以後,毒素還沒化開而正氣虛弱,要以補氣為主,清熱解毒為輔。痘症第六天要開始灌膿,大顆的痘子應該飽滿光亮,小顆的痘子如果乾癟焦枯,就應該選擇大顆的痘子。如果大顆的痘子頂端凹陷扁平,或乾澀沒有膿,而小顆的痘子內部卻有真正的漿液,並且逐漸充滿,就應該選擇小顆的痘子。總之,應該盡力幫助痘子發出來,才能成功。六天以前,主要看痘子的根部,如果沒有根部,就一定不會出漿;六天以後,主要看膿液的顏色,如果沒有膿液的顏色,就難以痊癒。
前人的經驗確實不能輕易改變。進一步解釋說,沒有根部的要讓它收斂,沒有膿液顏色的要讓它融化。氣虛的要補氣,這樣血就會歸附;血虛的要斂血,這樣痘根就不會散亂;火氣太旺的要清火,這樣血就不會受損。三種治療方法都要根據實際情況來,不要用固定的方子,就不會被陳舊的觀念所限制。痘症第五、六天,如果元氣虛弱,痘子頂端凹陷無法鼓起的,古方補中益氣湯就很有效。
其中,參耆甘草保元湯,用白朮來幫助人參和黃耆來鞏固脾胃,用當歸來調和血氣、產生血液,升麻和柴胡能讓清陽上升、使凹陷鼓起。虛弱的痘症,在痘子開始發脹出漿的階段使用,比殭蠶、皂刺等藥物效果更好。
痘症到了第六天,要讓它出漿,可以在撫芎、桔梗、橘皮的藥方中加入黃耆、龍眼肉、當歸。川芎能調氣,黃耆可以托住毒邪,又與桔梗、橘皮共同發揮升提作用,之後再逐漸加入人參、山藥、蓮子、糯米等,讓漿液充足,這樣毒素就能化解,病就能痊癒。這時如果還有沒解的火氣,也要同時使用丹參、殭蠶等藥。如果是真正的虛寒症,可以再加入桂枝、附子。
浮腫
氣屬於陽,血屬於陰,應該調和而不分離。如果痘子還沒出現,頭面部就先腫起來,這是陽火太旺,火性往上走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熱盛就會腫脹。這表示毒火隨著陽氣上升,而陰血無法歸附,是氣血分離的現象。如果痘子開始出現,頭面部逐漸腫脹,這是毒氣正在發散,聚集在三陽經脈,想要化成膿血,這種腫脹是正常的。如果痘子開始出現時,頭面部沒有腫脹,一定是因為痘子稀疏,毒性輕微,即使出漿,根部也不會黏連,所以不腫,這是好現象。如果痘子密集,照理應該腫脹卻沒有腫脹,這是毒素潛伏在內無法發散,是正氣不足,無法戰勝邪氣的緣故。
治療方法應該以扶助正氣為主。如果痘子稀疏,本不應該腫脹卻腫脹起來,這是因為感染了傳染性的毒氣,稱為大頭瘟。治療方法應該兼顧治療傳染性的毒氣。一般來說,瘡腫要等到膿液充滿、結痂、毒素化解,腫脹才會消退、眼睛才能睜開,這樣才是好現象;如果還沒充足就腫脹消退、眼睛睜開,這是正氣不足,無法將毒素化為膿液,稱為倒黶,是不好的徵兆。所以,應該腫脹卻沒有腫脹,不應該腫脹卻腫脹起來,應該消退卻沒有消退,不應該消退卻消退了,這些情況都要仔細觀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