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14)
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14)
1. 痹(附麻木、癢、鶴膝風)
若既受寒邪,而初無發熱頭疼等證,或有汗,或無汗,而筋骨之痛如故,及延綿久不能愈者,是皆無形之謂,此以陰邪直走陰分,即諸痹之屬也。故病在陰者命曰痹。其或既有表證,而疼痛又不能愈,此即半表半裡、陰陽俱病之證。故陰陽俱病者,命曰風痹。此所以風病在陽而痹病在陰也。
然則諸痹者皆在陰分,亦總由真陰衰弱,精血虧損,故三氣得以乘之。《經》曰:邪入於陰則痹,正謂此也。(張景岳)
補編
太陽病,骨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為濕痹。濕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○血痹病從何得之?曰: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,重因疲勞汁出,臥不時動搖,加被微風,遂得之。但以脈自微澀,在寸口、關上小緊,宜針引陽氣,令脈和緊去則愈。○血痹陰陽俱微,寸口、關上微,尺中小緊,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,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。(《金匱》)
治行痹者,散風為主,而以除寒祛濕佐之,參以補血之劑。所謂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也。治痛痹者,散寒為主,而以疏風燥濕佐之,參以補火之劑。所謂熱則流通,寒則凝塞,通則不痛也。治著痹者,燥濕為主,而以祛風散寒佐之,參以補脾之劑。蓋土旺則能勝濕,而氣足自無麻頑也。(程鍾齡)
痛痹一證,肝腎為病,筋脈失於榮養,虛火乘於經絡,紅腫疼痛。若腫痛而不紅,得溫稍定者,又屬虛寒也。初起惡寒發熱,類於傷寒,多腫痛於四肢經絡之間,或左右移動,或上下游行,脈或大而數,或細而數,或細而澀,或大而空。醫家認作風、寒、濕三氣雜至之說,概以外邪為治,病勢漸增,陰液漸耗,虛虛之禍,不可勝言。蓋風自內動,濕熱內生者,屬陰虛有火,表之、清之,證變虛損者居多。
寒自內發,寒濕內生者,屬陽虛無火,表之、清之,證變中風者居多。即其人體實,果系外邪侵入,服表散清涼之藥痛止腫消,亦必用扶脾益血之品以收後效。又有過服熱藥,胃中蘊熱日深,筋脈不利,手足腫痛如錐,以陽明主宗筋,筋熱則痛,歷關節而為熱痹。證見口渴面赤,便秘溺短,脈數大有力,或洪大有力,所謂歷節白虎風證。
治宜芩、連、知、柏、生地、石膏、元參之屬,清熱降火。然後熱解筋舒,而痛方定。醫家泥於風、寒、濕三氣雜至之說,非表散風寒,則溫經利濕,愈服愈熱。雖然,《內經》有入臟者死,留連筋骨間者痛久,留皮膚間者易已之旨。足見內生之風、寒、濕三氣,鼓舞於經絡之中者,恐用攻耗之藥,而臟氣空虛,真陰欲竭。
外入之風、寒、濕三氣,鼓舞於經絡之中者,恐用攻耗之藥,而臟氣受敵,真陽欲脫。況痹者,閉也。脈絡澀而少宣通之機,氣血凝而少流動之勢。治法非壯水益陰,則補氣生陽;非亟亟於救肝腎,則惓惓於培脾胃,斯病退而根本不搖。倘泥三氣雜至為必不可留之邪,日從事於攻伐,實者安而虛者危矣。
白話文:
如果受了寒邪,但一開始沒有發燒頭痛等症狀,或者有出汗,或者沒有出汗,而筋骨的疼痛依舊存在,而且持續很久都不能痊癒,這些都屬於無形之邪,這是因為陰邪直接侵入人體的陰分,也就是屬於各種痹症。所以,病在陰分就稱為痹。如果已經出現了表證,而疼痛又不能痊癒,這就屬於半表半裡,陰陽都生病的證候,所以陰陽都生病,就稱為風痹。這就是風病在陽,而痹病在陰的原因。
總之,各種痹症都是在陰分,也是因為人體真陰衰弱,精血虧損,所以風寒濕三邪才能乘虛而入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邪氣侵入陰分就會導致痹症」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(張景岳)
補編
太陽病,出現骨節疼痛並且煩躁不安,脈象沉細的,這叫做濕痹。濕痹的症狀,是小便不順暢,大便反而很快,這時應該利小便。血痹是怎麼引起的呢?是這樣的:生活優渥的人,骨骼較弱,肌肉豐滿,如果因為過度勞累而流汗,又沒有及時活動身體,加上吹到微風,就會導致血痹。主要的脈象是微弱而澀,在寸口和關上略微緊張。應該用針灸引導陽氣,使脈象和緩,緊張的感覺消失就會好轉。血痹是陰陽都虛弱的病症,寸口和關上的脈象微弱,尺中的脈象略微緊張,外在表現是身體麻木,像風痹的樣子。可以用黃耆桂枝五物湯來治療。(《金匱要略》)
治療行痹,應該以散風為主,再用祛寒除濕的藥物輔助,並且加入補血的藥物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治風先治血,血行則風自滅」。治療痛痹,應該以散寒為主,再用疏風燥濕的藥物輔助,並且加入補火的藥物。這就是所謂的「熱則流通,寒則凝滯,通則不痛」。治療著痹,應該以燥濕為主,再用祛風散寒的藥物輔助,並且加入補脾的藥物。因為脾胃強壯就能夠戰勝濕邪,而氣足了自然就不會麻木遲鈍了。(程鍾齡)
痛痹這種病,病在肝腎,是筋脈失去營養,虛火侵襲經絡,導致紅腫疼痛。如果腫痛而不紅,而且溫敷後稍微好轉,就屬於虛寒。剛開始發病時會怕冷發熱,類似於傷寒,多半是四肢經絡之間腫痛,有時左右移動,有時上下游走,脈象有時大而數,有時細而數,有時細而澀,有時大而空。醫生認為是風、寒、濕三邪一起侵入,都用治療外邪的方法來治療,結果病情逐漸加重,陰液逐漸耗損,虛弱的情況更加嚴重,後果不堪設想。其實風是從體內產生,濕熱也是從體內產生,這屬於陰虛有火,應該用清熱的方法治療,如果變成了虛損的證候就更多了。
寒是從體內產生,寒濕也是從體內產生,這屬於陽虛無火,應該用溫陽的方法治療,如果變成了中風的證候就更多了。如果病人體質強壯,確實是外邪侵入,服用發散風寒、清熱涼血的藥物後疼痛停止、腫脹消退,也必須用扶助脾胃、補益氣血的藥物來鞏固療效。也有人過服熱性藥物,導致胃中積熱越來越嚴重,筋脈不利,手腳腫痛像針刺一樣。這是因為陽明經主導筋,筋有熱就會疼痛,熱痹就會蔓延到關節。症狀是口渴、臉紅、便秘、小便量少,脈象洪大有力,或者洪大而有力,這就是所謂的「歷節白虎風」的證候。
治療時應該用黃芩、黃連、知母、黃柏、生地、石膏、元參等藥物,來清熱降火。等熱退了,筋脈舒展了,疼痛才能停止。醫生如果拘泥於風、寒、濕三邪一起侵入的說法,不是用發散風寒的藥物,就是用溫經利濕的藥物,結果越吃越熱。雖然《黃帝內經》說過,病邪侵入內臟就會死,停留在筋骨間就會長期疼痛,停留在皮膚間就容易痊癒。這說明內生的風、寒、濕三邪,在經絡中活動時,如果用攻伐耗損的藥物,就會使臟腑之氣空虛,真陰衰竭。
外來的風、寒、濕三邪,在經絡中活動時,如果用攻伐耗損的藥物,就會使臟腑之氣受到損傷,真陽脫失。而且痹症,是閉塞的意思,脈絡澀滯,少有宣通的機會,氣血凝結,少有流動的趨勢。治療方法不是滋養腎陰,就是補益陽氣;不是趕快救護肝腎,就是努力培養脾胃,這樣病才能退去,而且根本不會動搖。如果拘泥於風、寒、濕三邪一起侵入的說法,認為必須去除這些邪氣,每天都用攻伐的藥物,那麼體質強壯的人可能還能承受,體質虛弱的人就會有危險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