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一·醫學溯源 (4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·醫學溯源 (49)

1. 經絡(附骨、筋、爪、皮、肌、肉、腠理、竅)

樹木之精氣得以上行者,皮殼為之也;人身之精氣得以外達者,腠理為之也。形惟皮易死,亦易生。汗不透則皮死,故病後則皮褪,甚則毛脫。又甚則換爪甲,肉落骨痿,皆大病所有事也。皮易生,故褪皮者,雖輕病亦然。皮褪者,不治自復;毛脫爪換者,調理而復,肉落骨痿者,非峻補不復。(《醫參》)

附肌

《經》云:陽明主肌肉之表。又云:氣血盛則充膚熱肉,血獨盛則淡滲皮膚,生毫毛。肌肉之分,自有別也。凡人一身,不過外而皮毛,內而肌膚,以至經絡、脂膜、筋骨之類。所謂脂者,即近肉之膏也。肌者,連皮之嫩膏也。而脂滲於中,其質肥而虛;肌連於皮,其質嫩而實。

實則膚堅,嫩則皮潤。蓋美軀華殼者,在潤肌澤膚,而潤澤之功,在榮養氣血。故有肌粟、肌瘦、肌寒、肌熱,肌雖在表,病各有因。人只言病在肌膚為表證何哉!(《醫學階梯》)

筋骨、脂膜、肌肉、皮膚、毫毛十者,人之所藉以為形者也。骨為本,筋束骨,膜裹筋,脂固膜,肉衛脂,肌澤肉,膚統肌,皮榮膚,毛護皮,毫輔毛。譬居室然,骨也者,以為梁柱也;筋也者,以為關鍵也;脂膜肌肉者,以為牆垣也,皮膚毫毛者,以為門戶窗牖,所以彌縫牆垣之隙者也。一有損壞則屋敝,一有傷缺則屋頹矣。(《醫參》)

附肉

《經》云:脾主肉。在體為肉,在臟為脾。凡人一生體厚,由稟賦有餘,自幼羸瘦,屬天真不足。中年發胖,乃頤養太過;晚年不衰,緣謹守真元。皆以肉為徵。《經》所謂肉為牆者,不信可驗乎?至於治病,各審所因。濕傷肉,風勝濕,甘傷肉,酸勝甘。久坐傷肉。形樂志樂,病生於肉。

邪在脾胃,則病肌肉痛;邪溢氣壅,脈熱肉敗。由此言之,調攝蓋亦多術矣。(《醫學階梯》)

附腠理

《靈樞》云:腠理發泄,汗出溱溱。又云: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,充皮膚,肥腠理,司開闔者也。故有元府、鬼門之稱。又有腠理開、汗大泄之論。汗垢從此而出,風邪從此而入。凡人周身毫毛皆有孔竅,即腠理分際。腠理閉,外邪不能入;元府疏,汗易出。南方人好潔,元府、鬼門易開,北方人不常浴,所以垢膩護圍腠理,邪不輕犯,汗不易出。

然各人賦質不同,南北間或相反,亦不必株守一說。(《醫學階梯》)

附竅

人有九竅,實十三竅。舌為心竅,廉泉為津竅,鬼門為汗竅,莖為精竅,並九竅為十三竅。(《醫參》)

人身之痞泰,與《易》理相同。地天則泰,天地則痞。耳兩竅,目兩竅,鼻兩竅,合為坤象。鼻之下,人之中也。口一竅,前陰一竅,後陰一竅,合為乾象。頭至唇不動,地道也。口至足皆動,天道也。頭之上天,足之下地,人身上下合之,故能中立。逆之則泰,順之則痞,理所當然。

白話文:

經絡(附骨、筋、爪、皮、肌、肉、腠理、竅)

樹木的精氣能夠向上輸送,依靠的是樹皮;人體的精氣能夠向外通行,依靠的是腠理。皮膚容易死亡,也容易再生。汗液不通則皮膚壞死,所以生病後皮膚會脫落,嚴重者毛髮脫落。更嚴重的情況下則指甲脫落,肌肉腐爛,骨頭萎縮,這些都是大病的症狀。皮膚容易再生,所以即使是輕微的疾病,也會出現脫皮現象。脫皮者,不治療也會自行恢復;毛髮脫落、指甲脫落者,調理後會恢復;肌肉腐爛、骨頭萎縮者,必須大力滋補才能恢復。

附肌

經書上說:陽明經主管肌肉的表層。又說:氣血旺盛則皮膚充盈、肌肉豐滿,單純血旺則皮膚光澤,毛髮滋潤。肌肉的區分,自有其不同之處。人體全身,不過外有皮毛,內有肌肉,以及經絡、脂肪膜、筋骨等等。所謂脂肪,就是靠近肌肉的油脂。肌肉,則是連接皮膚的嫩滑油脂。脂肪滲透在內部,質地肥厚而虛弱;肌肉連接於皮膚,質地細嫩而堅實。

堅實則皮膚堅韌,細嫩則皮膚潤澤。美好的形體和光潔的外表,在於肌膚潤澤,而潤澤的功效,在於滋養氣血。所以有肌肉起粟、肌肉消瘦、肌肉寒冷、肌肉發熱等情況,雖然肌肉在體表,但其病因各有不同。人們只說疾病在肌膚是表證,這是為什麼呢?

筋骨、脂肪膜、肌肉、皮膚、毛髮這十樣東西,是人體構成形體的基礎。骨骼是根本,筋絡束縛骨骼,膜包裹筋絡,脂肪固著膜,肌肉保護脂肪,肌肉滋潤肉,皮膚統攝肌肉,皮毛滋養皮膚,毛髮保護皮膚,細毛輔助毛髮。這就像房屋一樣,骨骼是梁柱,筋絡是關鍵部位,脂肪膜和肌肉是牆壁,皮膚和毛髮是門窗,用以彌補牆壁的縫隙。任何一部分受損,房屋就會破敗;任何一部分缺失,房屋就會倒塌。

附肉

經書上說:脾臟主管肌肉。在體表是肌肉,在內臟是脾臟。人一生體格豐滿,是因為先天稟賦充足;自幼瘦弱,是先天不足。中年發胖,是因為過度滋養;老年不衰,是因為謹守真元。都以肌肉作為徵兆。《經書》上說肌肉是人體的牆壁,這句話值得驗證!至於治療疾病,要根據不同的病因。濕邪損傷肌肉,風勝則濕邪更盛,甜味損傷肌肉,酸味可以制止甜味損傷,久坐損傷肌肉,形體安逸、精神愉悅,疾病會從肌肉產生。

邪氣在脾胃,就會導致肌肉疼痛;邪氣外溢,氣機壅塞,脈象熱盛,肌肉就會腐敗。由此可見,調理的方法也很多。

附腠理

《靈樞經》上說:腠理具有發泄作用,汗液會大量排出。又說:衛氣是溫暖肢體肌肉、充盈皮膚、滋養腠理、主管開合的。所以有元府、鬼門之稱。還有腠理開合、汗液大量排出之說。汗垢從這裡排出,風邪從這裡侵入。人體周身的毛髮都有孔竅,就是腠理的分佈部位。腠理閉塞,外邪就無法侵入;元府疏通,汗液就容易排出。南方人愛乾淨,元府、鬼門容易開啟;北方人不經常洗澡,所以污垢保護著腠理,邪氣不容易侵入,汗液也不容易排出。

但是,每個人的體質不同,南北之間可能相反,也不必拘泥於一種說法。

附竅

人體有九竅,實際上是十三竅。舌為心竅,廉泉穴為津液竅,鬼門穴為汗竅,陰莖為精竅,加上九竅,一共是十三竅。

人體的痞與泰,與《易經》的道理相同。地在上,天在下則為泰,天在上,地在下則為痞。耳朵兩個竅,眼睛兩個竅,鼻子兩個竅,合為坤卦的象徵。鼻子以下,是人體的中心。嘴巴一個竅,前陰一個竅,後陰一個竅,合為乾卦的象徵。從頭到嘴唇不動,是地道;從嘴巴到腳都動,是天道。頭在上應天,腳在下應地,人體上下合一,所以才能站立。相反則為泰,順則為痞,這是理所當然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