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4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41)

1. 產後

煩渴

血乃周身之津液,產婦去血過多,陰虛火旺,因而煩躁發渴者,治宜滋陰降火消瘀,加童便為主。童便味鹹,而性就下,故能降火消瘀,所謂濁陰走下竅是也。(蕭慎齋)

前證若去血過多,虛火上炎者,用四物湯,入童便,加麥冬、丹皮;胃虛有熱者,用竹葉黃耆湯;血虛發熱者,用四物湯加麥冬、五味;血脫煩躁者,用當歸補血湯;胃氣虛弱者,用七味白朮散。(薛立齋)

瘛者,筋脈拘急也;瘲者,筋脈弛縱也。肝主筋藏血,肝氣為陽為火,肝血為陰為水。產後瘛瘲,由於陰血去多,陽火獨熾,筋失榮養,虛極生風。治用八珍湯,加丹皮、鉤藤,以生陰血,則風熄火退而愈。若肝經血虛者,用逍遙散加鉤藤;肝脾兩虛者,用四君湯加芎、歸、丹皮、鉤藤。

蓋血生於至陰,至陰者脾土也。若肌體惡寒,脈微細者,此為真狀;若脈浮大,發熱煩渴者,此為假象。惟當固本為主。如搐搦無力,戴眼反折,汗出如珠者,不治。《經》云:脾之榮在唇。心之液為汗。若心脾二臟虛極,而唇白多汗者,急用參附十全大補湯救之。(薛立齋)

痙分剛柔,虛者十居六、七,而產後之變痙,則無不本於氣血大虧者也。當胎下之後,血去過多,陽孤無依,斯時有類傷寒三陽、三陰之證,而實不同。醫家不察脈辨證,始進表汗,繼投攻下,亡陰亡陽,以致氣愈虛而血愈耗,筋脈失於榮養,燥極生風,反張強直,口噤拳攣,險證疊出。血液枯涸,大傷沖、任二脈,而督脈在背,亦少柔和,因而發痙耳。

治法責在肝腎,陰陽兩救。陰虛者人參六味湯,陽虛者十全大補湯,大劑投之。俾真氣流轉,精血相通,筋脈得以滋潤,始克有濟。《經》曰: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產後既已亡血,庸工復認作傷寒之證,而誤治之,禍可勝言?且傷寒汗下過多而有變痙者,並宜大補氣血為主,則產後之大補氣血,更無疑矣!若不因藥誤,初病即汗出發痙者,此乃陽氣頓虛,腠理不密,津液妄泄,急用人參養營湯加附子主之。丹溪曰:產後不論脈證,當以大補氣血為主。

若產後之變痙,空虛極矣,舍大補何所取哉!(《會心錄》)

顫振

產後顫振者,乃氣血虧虛,火盛而生風也。治宜十全大補湯。如產後半身肉顫汗出者,亦宜大補。若不省人事,口吐涎沫,而顫振或瘛瘲者,宜補血湯加荊芥穗、豆淋酒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頭汗

產後鬱冒,脈微弱,但頭汗出。所以然者,血虛而厥,厥而必冒,冒家欲解,必大汗出。以血虛下厥,孤陽上出,故頭汗出。所以產婦喜汗出者,亡陰血虛,陽氣獨盛,故當汗出,陰陽乃復。(《金匱》)

《經》云:奪血者無汗。汗與血同類。產後去血過多,則陰不維陽,陰虛而陽無所附,周身汗出不止,此為陰陽兩虛,有亡陽之患,為危證也。若身無汗,但頭有汗,頭為諸陽之會,陰血暴亡,孤陽上越,陰雖虛,而陽氣尚為有餘,此時陰不勝陽,故頭汗,額上偏多。心火上浮,逼陽於外,急補其陰,而入以斂陽之藥,則病自復。

白話文:

煩渴

產婦生產時失血過多,導致身體陰液不足,虛火旺盛,因而感到煩躁口渴,治療上應該滋養陰液、降低火氣、消除瘀血,並以童子尿(男童小便)為主藥。童子尿味鹹,性質下行,所以能夠降火消瘀,這就是所謂「濁陰走下竅」的道理。

如果產後失血過多,虛火往上竄,可用四物湯加入童子尿,再加麥冬、丹皮;如果胃虛有熱,則用竹葉黃耆湯;如果血虛發熱,則用四物湯加麥冬、五味子;如果是血虛脫失導致煩躁,則用當歸補血湯;如果胃氣虛弱,則用七味白朮散。

「瘛」是指筋脈拘緊,「瘲」是指筋脈鬆弛。肝臟主管筋脈並儲藏血液,肝氣屬陽火,肝血屬陰水。產後出現瘛瘲,是因為陰血大量流失,導致陽火獨盛,筋脈失去滋養,虛弱到極點而生風。治療上可用八珍湯,加上丹皮、鉤藤,以滋養陰血,這樣風就能平息、火氣也能消退而痊癒。如果屬於肝經血虛,則用逍遙散加鉤藤;如果肝脾兩虛,則用四君子湯加川芎、當歸、丹皮、鉤藤。

血液產生於至陰之地,而至陰指的是脾土。如果產後身體怕冷,脈象微細,這是真虛的表現;如果脈象浮大,發熱煩渴,這是假象。治療上必須以固本為主。如果出現抽搐無力、眼睛上翻、汗如珠子的情況,就難以治療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脾的精華表現在嘴唇上。」,「心的液體是汗。」如果心脾兩臟都虛弱到極點,嘴唇蒼白且大量出汗,要趕緊用參附十全大補湯來救治。

痙證分為剛痙和柔痙,虛證佔六七成,而產後痙證的發生,無不是由於氣血大虧所導致。當胎兒娩出後,失血過多,陽氣孤立無依,這時雖然有類似傷寒的太陽、少陽、陽明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證狀,但其實是不同的。如果醫生不仔細把脈、辨別證型,開始就用發汗藥,接著又用瀉下藥,會導致陰陽都虧損,使得氣更加虛弱,血更加耗損,筋脈失去滋養,乾燥到極點而生風,出現身體僵硬、口噤拳攣等危急狀況。血液枯竭,嚴重損傷沖脈和任脈,背部的督脈也會缺少柔和,因此才導致痙證的發生。

治療法則要著重於肝腎,陰陽兩方面都要兼顧。陰虛者用人參六味湯,陽虛者用十全大補湯,大劑量服用。使真氣運行順暢,精血相互交通,筋脈得以滋潤,才能達到療效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陽氣如果精盛就能養神,如果柔和就能養筋。」產後既然已經失血,庸醫又誤認為是傷寒而錯誤治療,造成的禍害真是說不完!而且傷寒因為發汗、瀉下過多而導致痙證的,也應當以大補氣血為主,這樣更可見產後大補氣血的重要性,毫無疑問!如果不是因為藥物誤治,而是初病就發汗且出現痙證,這是陽氣突然虛脫,腠理不密,津液過度外泄,要趕緊用人參養營湯加上附子來治療。朱丹溪說:「產後不論脈象和證狀,都應當以大補氣血為主。」

如果產後的痙證,已經虛弱到極點,除了大補氣血之外,還能用什麼方法呢?

顫振

產後顫抖震顫,是因為氣血虧虛,火氣旺盛而生風。治療上宜用十全大補湯。如果產後出現半身肌肉顫抖、出汗的情況,也宜大補。如果產後意識不清、口吐白沫,並伴隨顫抖或抽搐,宜用補血湯加荊芥穗、豆淋酒。

頭汗

產後出現昏厥、脈象微弱,卻只有頭部出汗。這是因為血虛導致氣血上逆,上逆就會引起昏厥,而昏厥要緩解,必定要大量出汗。由於血虛下陷,孤陽上浮,所以頭部出汗。產婦之所以喜歡出汗,是因為陰血虛少,陽氣獨盛,所以當出汗時,陰陽才能恢復平衡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失血的人不會出汗。」汗與血同屬一類。產後失血過多,陰液無法維繫陽氣,陰虛而陽氣無所依附,全身汗出不止,這是陰陽兩虛,有亡陽的危險,屬於危險的病症。如果身體沒有出汗,只有頭部出汗,頭部是陽氣匯聚的地方,陰血突然大量流失,孤陽上浮,雖然陰液虛弱,但陽氣尚有餘,此時陰液無法制約陽氣,所以頭部出汗,額頭尤其多。是心火上浮,把陽氣逼到體外,要趕緊補養陰液,並用收斂陽氣的藥,病症自然會痊癒。